..续本文上一页,他可以不要戒,他本身就具有戒。而对于我们普通根机的人来说,本身就充满了贪嗔痴,有好吃的嘴巴就馋,有好看的就管不住自己的眼睛,所以我们就需要戒的约束。五戒是最好的,是帮助你约束自己的,你感谢都来不及呀,可现在很多人认为受五戒了不起,还要夸他几句了不起,有什么了不起的?你应该感谢五戒才对,它是帮助你防范错误的,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说穿了,作为一个人,无论你是不是佛教徒,杀盗淫妄酒都戒不掉还算人吗?所以,五戒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选择,那为什么有人不肯受呢?因为他对五戒有误解,他不能定量地去认识五戒。我们中国现在讲的普通的五戒跟原来真正的五戒还有一些差别。这个问题,我在讲怎么守戒的时候可以跟大家谈一下。总之,再向大家强调一点:“戒律过时论”是错误的,“戒律虚无论”是错误的。在当今社会,对于末法的众生,对于像我们这样的人,不但需要法的帮助,更需要戒的帮助。
另一种极端是什么样的呢?有人问我:“师父,我受了五戒,是不是有25个护法神跟在我的后面保护我?”我说:“还排着队呢吧?”这种说法在民间特别多,说受一条戒有5个护法神,这么看来我们只要受一条戒就够了,5个护法神还不够吗?庙里面也就只有四大天王。这就是把戒律当成一种神化的东西。在南律佛教,人们往往把戒律当作僵化的教条,他们认为戒只有释迦牟尼佛才有资格去制定,普通的人,包括大长老呀,都没有资格也没有智慧去更改一个字。这也是非常有害的!
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就有人把戒律当成一种僵化的教条,以一种“卫道士”的身份出现,说是要保护戒律,其实是在保护戒律的幌子下把戒律变成了虚无。当时有一条小戒,是说比丘用过厕所后要冲水,以便后来的人用起来干净。这条戒是新制定的,有个新来的比丘不知道,用过厕所之后没有冲就出去了。这时,比丘里面就分成两派:一个是所谓护戒的大长老,一个是讲法的大长老。两派开始对立起来:一边要制裁那个比丘,捍卫戒律,因为戒律就是不可动摇的;另一边认为没有必要,说他不知戒不为罪。两派吵得一蹋糊涂,释迦牟尼佛劝他们不要吵了,但是比丘们就是不听,释迦牟尼佛只好悄悄地跑到一个山上结夏安居,安安静静地修行去了。而那些出家人还在继续争吵,后来,在家的信徒看到出家人一直在吵架,也找不到佛陀了,就不给他们供养了。比丘饿了三天,吵不动了,事件也就渐渐平息下来。
讲这个故事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去执着小小的东西,而使整个僧团都分裂了,弄得大家无法修行,哪一个罪过大?所以,不能把戒律当成僵化的教条,任何一种理论、任何一种思想流派,只要成为僵化的教条,就是它衰败的起点。这个是至关重要的!
在座的学过佛法的人都知道提婆达多,他给僧团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很多人咬着牙恨这个提婆达多。从我个人来看,提婆达多跟释迦牟尼佛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怨恨,说穿了,还是对“小随小戒”的态度问题。你们可以去查查书,看看提婆达多讲的法有没有违背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法。如果说提婆达多所讲的法也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法,也不违四圣谛,也不违十二缘起,也不违三法印,那么也就不存在提婆达多反对释迦牟尼佛的问题。从戒律上讲,释迦牟尼佛和提婆达多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恩怨,不就是“五事”或者说“五法”吗?“五法”其实很简单,第一是“尽形寿乞食”,就是说终身托钵化缘,释迦牟尼佛早就这样做了。第二是“尽形寿粪扫衣”,就是把从垃圾堆里拣来的布缝好以后穿在身上,意思是“苦行”。第三是“尽形寿露坐”,就是说一辈子必须是在树下坐,佛教里有一个说法是“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印度的晚上比较热,坐在树下打座过夜也是很正常的。然后是“尽形寿不食酥油”,提婆达多讲出家人不可以吃酥油,因为做酥油奶酪要挤牛奶,抢了小牛的奶,对小牛不恭敬,还是不慈悲。最后一个是“尽形寿不食鱼和肉”,原始佛教的僧人可以吃鱼和肉,南传佛教、藏律佛教的僧人也是吃的,只有我们大乘佛教的僧人不吃。这么看来提婆达多提出的“五法”,只是增加了一条不吃鱼和肉,也就是不吃荤腥。对于这一条我们现在都接受了,但在当时却争吵不休,整个僧团为此分裂为两个部分。过去争吵的经过释迦牟尼佛劝说都和好了,只有提婆达多这一派例外。 所以,释迦牟尼佛和提婆达多去世以后,整个僧团仍然在分裂。
其实提婆达多主张的这“五法”,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也不是什么“罪大恶极”,那么他错在哪里呢?错就错在他把这五种戒条推向了极端,变成了僵化的教条,要求每一个人必须遵守,而且必须终身地去遵守,甚至为“五法”牺牲。比如说,你坐在树下,下再大的雨,你还得坐在那儿;在任何情况下,你都不能吃鱼和肉,哪怕是饿死了。佛教最大的特征是讲中道,戒条是为人服务的,都是从人的利益出发而制定的,目的是有利于我们修行,保证我们身心健康的。
根据我个人的考察,释迦牟尼佛去世三个月以后的第一次结集,也是因僧团为一个小小戒争吵得不可开交而引起的。有一位老年出家的比丘,听说释迦牟尼佛去世了,就高兴地说以后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大迦叶听了心里有点儿害怕,担心以后会出问题,所以就号召大家在一起收集佛教的经典,然后给它一个权威:这是释迦牟尼佛讲的,任何人不能改变。从这种意义上来讲,第一次结集的直接动机还是因“小小戒”的问题而引起的。因为释迦牟尼佛说 “应该做”、“应该学”,都属于“小小戒”的范围;至于“四根本戒”,释迦牟尼佛从来都没有妥协过,没有说你可以做也可以不做。释迦牟尼佛临终时留下一句话,可能大家知道,说小随小戒可以舍,如果僧团愿意的话。第一次结集快结束时,大迦叶问阿难:“你当时有没有问释迦牟尼佛,哪些戒小小戒是可以舍的?”阿难说:“我那个时候太痛苦了,忘记问了。” 最后,大迦叶讲了一句话:“佛所未制,禁不必制;佛所已制,不可稍改。”就是说,凡是释迦牟尼佛已经制定的就不能更改,凡是释迦牟尼佛没有制定的就不增加。
那么,问题就出现了。第一,如果当时阿难问了释迦牟尼佛,哪些小随小戒可以改,佛陀会不会指明呢?第二,佛陀既然说小随小戒可改,而迦叶讲凡是释迦牟尼佛讲过的不改,凡是释迦牟尼佛没有讲过的不增加,那岂不是跟释迦牟尼佛的遗嘱产生矛盾了吗?第三,大家都知道,到会的人是500罗汉,要论得罗汉的果位,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你必须没有疑惑。怎么会500个大阿罗汉连哪些小小戒要舍,哪些不要舍,还糊里糊涂的?这里面有种种的问题。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对待戒律呢?是要改呢,还是不要改呢?怎么改呢?改到什么程度呢?还是说就拥护迦叶尊者讲的“两个凡是”呢?其实,答案谁讲也不算,还是看看释迦牟尼佛是怎么做的,没有任何人比释迦牟尼他自己的所做所为更有说服力。所以,下面我们就从释迦牟尼佛本人与戒律的关系,来探讨戒律的精神与特色。明白了戒律的精神与特色以后,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这些问题,就非常地容易回答了。
(二)
要想了解戒律的精神与特色,最重要的,刚才已经讲了,看看释迦牟尼佛本人对他所制定的戒律持什么样的态度,这是最好的一个说明。我们都知道,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初度五比丘,那时没有建立僧团,也没有寺院,“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托钵化缘。当时,佛把自己的教义总结为一首偈子,叫做“七佛偈”,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过去诸佛教化时都同样用的一首偈子。在头12年的时候,出家人的动机非常纯正,又有释迦牟尼佛做榜样,而且释迦牟尼佛随时随地为他们讲解佛法,去除他们心中的贪嗔痴等种种烦恼。当时,佛陀教诫的主要是什么当做,什么不当做。每月十五,大家在一起“布萨”,佛陀叫比丘们诵《略说教戒经》:“善护于口言,自净其意志,身莫作诸恶,三业道清净,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所以刚开始的时候,释迦牟尼佛作为整个沙门集团中的一个成员,也可以说是“大仙人”,是在这个世界上寻求真理的一个人,当时还没有“佛教”这个名称。
随着僧团中人数的不断增多,释迦牟尼佛不得不制定戒律。因为仅仅靠释迦牟尼佛的教诫,已不足以在众人心中产生防非止恶的作用。这跟我国古代是一样的,尧舜时期靠的是“德化”,用道德感化人。后来,随着人们道德水准的下降,人的贪心的增加,才不得不在道德的基础上加上律制。释迦牟尼佛也是因为不得已才将律制引进僧团的,其实,在这12年间,有很多人要求释迦牟尼佛实施戒律,但佛陀说:“现在不需要,制定戒律的因缘还不成熟。将来有一天,一旦因缘成熟,我会制定的。”这告诉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佛教的戒律跟其他任何宗教都有不同的地方。其他宗教的戒律或者戒条,要么是“天”或者“神”的启示,要么是他们派人到世间送达的,像基增教的“摩西十诫”,就是摩西在一个山上时神传给他的,所以他们的戒条是神圣不可动摇的,凡人不解动半个字。而佛教戒律的制定,是因为有人犯错误了,然后释迦牟尼佛才相应地制定一条所谓戒律,来帮助他矫正他的错误,这在佛教中有个专用的术语,叫做“因事制戒”,因为某件事而制定戒律。
根据《大智度论》所讲,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第12年的时候,因迦罗陀夷与他的前妻行淫,释迦牟尼佛制定了第一条戒。从此,几乎每一个戒条都是因某一种不规范的行为或者行为所引起的混乱而不得不制定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家修道,更好地协调僧人与僧人之间、僧团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所以,戒条并不是完全由释迦牟尼佛自己想出来然后再发布教令,有的戒条是在家信徒跟释…
《戒律的精神与特色(净因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