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論釋義破常品第九▪P3

  ..續本文上一頁時。第叁種解釋作爲二破,“非未來相”第一破,意謂:過去定住過去,不轉作未來,故無未來相,故言“非未來相”,“過去”又是一破,意謂縱然許你過去可轉作未來,那便失掉過去,沒有了過去。作此二破是依天親注文和《智度論》卷一釋。此二破前一說:過去不轉作未來便無未來,後一破說:若過去轉作未來便無過去,故過去未來皆破。

   汝不聞我先說,過去土不作未來瓶。若墮未來相中是爲未來相,雲何名過去,是故無過去。

   注文第一句“過去土不作未來瓶”就是釋偈本中“非未來相”,也就是過去定住過去,不轉作未來,故“非未來相”。“若墮未來相中,是爲未來相,”便沒有過去。這是說,若過去時轉未來時,那就是未來相,就沒有過去時了。要將“非未來相”中的“非”字貫通到“過去”上,應讀作“非未來相,非過去相”,意謂:非但無未來也無過去。過去和未來皆無實體。

   外曰:應有時,自相故別一一修妒路

   若現在有現在相,若過去有過去相,若未來有未來相,是故有時。

   上有兩番問答,初番問答破未來,次番問答破過去,此二若破則叁世皆破。外人無言可救,故直明現見有叁世相狀不同。又初番問答就不轉作門破叁世,次番問答就轉作門叁世。依外人意,應有叁世,若無叁世應無因果,若無叁世便無知叁世智。

   內曰:若爾,一切現在一一修妒路

   若叁時自相有者,今盡應現在。若未來是爲無,若有不名未來,應名已來,是故此義不然。

   上破叁世明作不作有互失的責難,若過去不轉作未來,這得有過去而失掉未來;若過去轉作未來,這不僅違反自家時法是常的宗旨,還有雖得到未來而失掉過去的失誤,故是互失。今外人立叁世皆有自相,論主破道,若叁世皆有自相,應叁世皆在現在,因爲只有現在才名爲有,過去和未來不名爲有,便失去過去和未來,若失去過去和未來,也就不能成立爲現在,而叁世皆無。這不 但破外道的常法時間,也破自部的無常時間,毗昙和成實學者都說叁世是有,若言叁世皆是有,應叁世都在現在,若有的在現在,有的不在現在,便應有的是有,有的不是有。

   外曰:過去未來行自相故無咎一一修妒路

   過去時未來時不行現在相,過去時行過去相,未來時行未來相,是各各自相故無過。

   救上來一切皆是現在的難,外人說:我先言叁世皆有“自相”,不是說過去未來同有現在的相,我的意思只是:過去時表現過去的相,未來時表現未來的相,以過去和未來各自表現各自的相,故說有自相,不皆表現未來的相,以過去和未來各自表現各自的相,故說有自相,不皆表現爲現在的相。如《成實論》說:“過去未來行曾(經)當(來)之相,現在行現起之相”故不得叁世皆表現爲現在的相。

   內曰:過去非過去一一修妒路

   此偈本也有數意,今但二釋。上文論主捉住“有相”二字說明,若叁世皆是有相,並應盡屬現在,無有過去、未來。外人受屈,便重明叁世各行自相,未來時行未來相,皆不行現在相。今論主又捉住“行相”二字,故說“過去非過去”。這話的意思是說:你言“過去時行過去相”假若過去時猶能表現過去時自己,不離自相,還有自相的話,這不名過去,應名現在,故言“過去非過去”。又若嘉賓去的時法果真是過現在去,舍離自相,無有自體,便是無法,若是無法,不名過去,故言“過去非過去”。

   若過去過去者,不名爲過去,何以故?離自相故,如火舍熱,不名爲火,離自相故。若過去不過去者,今不應說過去時行過去相。未來亦如是破。是故時法無實,但有言說。

   注文爲二:一解釋偈本,二總結無時。初又分二:先開兩關破過去,次例破未來。先釋過去時法,若果真舍離自相,過現而去,這是無法,若是無法,不名過去,比如于火,以熱爲相若舍離熱相,便不名爲火。“若過去不過去者”下,明過去時法猶表現過去時相,沒有失離自相,這不名過去,應名現在,故言“過去非過去”,這是正釋偈本。“未來亦如是破”者,也應開兩關例破,一是未來未來。二是未來非未來。最後“是故”以下總結無有實時。

   乙叁  破方一一空間

   前破虛空含有破空間的意義,但不是正破空間,主要是破虛空實有遍常的自體,今破方向似乎是正破空問。“方”謂方向,就是東方西方,四維上下,稱爲十方,故是空間。《智度論》釋十八空中有“大空”一詞就是破“方”的。如彼論說:“十方相空,是爲大空”。彼論設問答說明此義。“問曰:十方空何以名爲大空?答曰:“東方無邊故名大空,亦一切處有故名爲大……令衆生不迷悶故名爲大。如是大方能破故名大空””。《智論》又說:”以世俗谛故有,第一義谛故破“。今論也是這樣,約世俗谛故說有方,就第一義谛是故破方。

   外曰:實有方常,相有故一一修妒路

   日合處是方相,如我經說: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日初合處是名東方;如是余方隨日爲名。

   偈本外人立中有叁義:第一、言“實有方”,第二“常”者,是說方的體性是“常”,第叁,“相有故”說明“方”是有“相”的,是借日爲相,故名有方。“日初合處是方相”者,是說:與太陽結合處就是方的相,譬如早晨太陽初出時的處所就是東方。“如是余方隨日爲名”者,就中隨著太陽轉換處所便有南方、西方和北方,比如太陽到是午時名爲南方,太陽沒落處所名爲西方,夜間沒有太陽時,日在北方。外人雖說有空間方相(向),終舉不出方的體相,只好借太陽爲方的標相。

   內曰:不然,東方無初故一一修妒路

   此破外人言太陽初出處是東方的立義。古代印度各種外道和世俗以及佛教都說日月圍繞須彌山轉,以須彌山爲中心,周圍堿水海中四方各有一大洲,名爲四大部洲。須彌山東方的洲名弗于逮,又叫東勝神洲;須彌山南方的洲名閻浮提,又叫南贍部洲;西方的洲名拘耶尼,又叫西牛賀洲;北方的洲名郁單越,又叫北俱盧洲。我們住是的南瞻部。這四大部洲又名四天下。日月圍繞須彌山動轉,太陽運行到東勝神洲午後時,光亮射到南瞻部洲南瞻部洲,的人認爲日初出是東方;太陽運行到南瞻部洲午後時,光亮射到西牛賀洲,西洲人認爲日出是東方;太陽運行到西牛賀洲午後時,光亮射到北俱盧洲,北洲人認爲日初是東方;太陽運行到北俱盧洲午後時,光亮射到東勝神洲,東洲人認爲日初出是東方。照這樣說來,四大部州皆有日出時,應皆是東方,皆有日落時也皆應是西方。拿現代的科學眼光來看也是一樣,南半球的人看到日落處說是西方,北半球的人看到日初出認爲是東方。由此看來,哪有一定的東方,也沒有一定的西方。今論主只舉一處而言,故說“東方無初”。又東洲的午後是南洲人的日出時,南洲的午後是西洲人的日出時,這樣,四洲皆有日出時也皆有日落時,定以何處爲東方,故言“東方無初故”。

   日行四天下,繞須彌山。郁單越(北洲)日中,弗于逮(東洲)日出,弗于逮人以爲東方;弗于逮日中。閻浮提(南洲)日出,閻浮提人以爲東方;閻浮提日中,拘耶尼(西洲)日出,拘耶尼人以爲東方;拘耶尼日中,郁單越(北洲)日出,郁單越人以爲東方。如是悉是東方、西方、南方、北方。複次,日不合處是中無方,以無相故。複次,不定故,此以爲東方,彼以爲西方,是故無有實方。

   注文有叁段,第一,釋偈本,以太陽轉繞須彌山運行照臨四天下,四洲皆有日初出時也皆有日沒落時,應四洲皆是東方、皆是南方、皆是西方和北方,故東西南北沒有固定的處所。“複次,日不合處是中無方”第二難外人既以爲日爲方相,今明日不昭處應無方相(向),如鐵圍山幽處恒無日照,應無有方。“複次,不定故,此以爲東方,彼以爲西方。”。第叁就不定破、前就四天下說明沒有固定處名爲日初出的東方,今隨舉一事說明沒有固定的方向;譬如一棵樹,有二人因站的位子不同,這人看樹在東邊,那人看樹在西邊,哪有固定的方向?故《肇論》說:“觀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以實無有定方去故。

   外曰:不然,是方相一天下說故一一修妒路

   是方相因一天下說,非爲都說,是故東方非無初過。 

   救上叁責難:若就四天下說,可言東方無有定初,今只就南閻浮提一天下說,日初出處定是東方,故東方不是無初。救第二難雲:若約四天下說,或可有太陽照不到的地方,今就一天下說,沒有太陽照不到的地方,故常有方相(向)。救第叁難雲:約一天下說,方相(向)常定,沒有不定的東方。

   內曰:若爾有邊一一修妒路

   若日先合處是名東方者,則諸方有邊,有邊故有分,有分故無常處,是故言說有方,實爲無方。

   此破,外人雖免叁難而墮有邊。原來空間是無盡無邊的。如經說:“東方虛空可思量否?弗也世尊!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否?弗也世尊!”十方虛空既是無邊無盡,不可思量,外人約一天下說方相,諸方便有邊際限量,不邊際限量就叫“有分”,有分故是無常,若言有方相是常者,但有空言,而無實際。

   這裏要說明一個問題,這是佛經中常說:有須彌山和四大部洲及日月繞須彌山的說法。這種說法有釋迦佛出世以前印度就有,是古代印度人普遍的看法,不是佛教創造的。

   試看《百論》此文,提婆舉四天下破外人說東方無定初,外人便承認錯了,遂改爲約一天說。四天下的說法若只是佛教的主張,論主約四天下破方,外人應不承認,應加反駁,今外人既回避四天下的破斥,而改說“是方相因一天下說,非爲都說”(四天下),可見外人是承認日月繞須山和四大部洲的。則此可知佛經中所說的須彌山和四大部洲,皆是如來隨順世俗而言,不完全代表佛教,所以在《佛藏經》和《涅槃經》中都有“如來不與世間爭”的句子,佛與外…

《百論釋義破常品第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