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遍瓶亦应遍。若分有者,虚空但是分,无有有分名为虚空,是故虚空非遍非常。
注文有四意:一双迭、二双定、三双难,四双结。“若瓶中向中虚空”这是双迭,瓶中向中二处的虚空。“向中”谓洞中或屋中,这就是释偈本“分中”二字。“是中虚空为都有耶?为分有耶?”这是双定,反问外人你那瓶中虚空是都有十方整体的空呢?还只是一部分的空呢?定住外人的空义总不出这两种。“若都有者”以下双破二义:一者若瓶中空都有十方整体的空,则十方虚空尽在瓶中,瓶外应无虚空,这就不遍不常。若以为瓶中的空是遍十方都有的整体空,那瓶也要遍十方都有,空既是遍常,瓶也应遍常,这是就都有责难外人。二者“若分有者虚空但是分”这是说若瓶中的空是部分有的话,这空只与瓶大小相结合成为部分,这正释偈本中“分合”二字,那虚空只是一部分一部分的,没有什么遍常整体的虚空。这是正破,就是偈本中所说的“分不异”。所以注文最后说:“是故虚空非遍亦非常”,这是双结。
丙二 破虚空住处
外曰:定有虚空,遍相亦常,有作故一一修妒路
若无虚空者则无举无下,无去无来等,所以者何?无容受处故。今实有所作,是以有虚空,亦遍亦常。
前一番是破虚空的体,今是破虚空的用。偈本先迭虚空遍常的体,“有作故”是说明虚空的作用。虚空是容纳的作用,因为有虚空,人们才可以上举下俯,才可以有去来造作等活动,若无虚空容纳的作用,人就动弹不得,便无作为了。
内曰:不然,虚空处虚空一一修妒路
若有虚空法应有住处,若无住处是则无法。若虚空孔穴中住者,是则虚空住虚空中,有容受处故,而不然,是以虚空不住孔穴中。
论主总有二破,一破虚空还住在空中,次破虚空住在实中。外人既言人物皆住在无碍的虚空中有所作为活动,若无虚空容纳便不得有所作为活动,由此可知虚空是人法的活动住处。今次问虚空,虚空既是实有的一法,也应该有它的住处,虚空住在何处?若言虚空无住处,今问别的事物皆有住处为什么虚空独无住处?又若言虚空无住处,那虚空便是无法,就是没有虚空。你若定言有虚空法,虚空应有住处。若言虚空有洞穴中住,在霄汉中住,这是虚空还在虚空中住,那应有两种虚空:一是能住的虚空,二是所住的虚空。若有两种虚空,虚空便有部分,有能住的部分,有所住的部分。若虚空可分成部分,便是无常和不遍。
亦不实中住,何以故?实无空故一一修妒路
是实不名空,若无空则无住处,以无容身受处故。
第二破虚空住在实物中,实物中充满碍物,如钢铁石头中间无有空隙,无有容纳处,故虚空不在实中住。前明虚空住在空中,便堕能所二空,今避免能所二空,住在实中,实中不能住,故进退为难。又实中无空,空则不遍,若实中有空,则不名实。
复次,汝方作处是虚空者,实中无作处故则无虚,是故虚空亦非遍亦非常。
这是天亲的演破。外人前文说“有作故”证有虚空,可以去来造作活动,实中不能造作活动便无虚空,故知没有又遍又常的虚空。
丙三 破虚空相
复次,无相故无虚空。诸法各各有相,以有相故知有诸法,如地坚相,水湿相,火热相,风动相,识知相,而虚空无相是故无。
一切诸法皆有相状,故知有诸法,如地水火风识五大各有各的相状,而虚空没有相状,故知虚空是无。
外曰: 虚空有相,汝不知故无,无色是虚空相。
第二外人救。虚空有二相,一者标相,二是体相。对比有为是有,便知无为是无,就是用有为法作为无为法的标相,故言“无色是虚空相”,就是以无色处为虚空的标相。二是消灭有相法而得空无,这是空的体相。空有二相,而你不知,说为无相。
内曰:不然,无色名破色,非更有法,犹如断树,更无有法,是故无有虚空相。复次虚空无相,何以故?汝说无色是虚空相者,若色未生是时无虚空相。复次色是无常法,虚空是有常法,若色未有时应先有虚空法,若未有色无所灭,虚空则无相,若无相则无法,是故非无色是虚空相,但有名而无实。诸遍常亦如是总破。
第三破救,文有三段,都是破虚空体相的,虚空无体,哪有体相?第一就是无体破。外人说:虚空有相,无色处是虚空相,天亲破道:“无色”处只说明是没有色,不是说更有什么东西,比如说伐树,此树被伐断运走了,就是说此树没有了,另外还能说明什么?这怎能说明有虚空相?复次虚空无相,第二段文明虚空无相,本对有相,说明空相,比如灭了色相,名为空相,假若本来就没有色相可灭,又如何对比证明有虚空相?可见虚空本来无相。“复次色是无常”以下,第三就常破空相。色是无常法,故有生灭相,虚空既是常法本来已有,已有的法不可见不可触。故知本来无相本来无有。破虚空相一章无“修妒路”者,应知这是天亲的义破,龙树《中观论·观六种品》广破虚空相,故提婆此论省略,天亲为充实《百论》故又详细。
乙二 破时间
外曰:有时法、常、相有故一一修妒路
破时间是常。大破虚空后破时者,外道见识浅识与世人相同,见年年都有春夏秋冬四季,故谓时间是常。又时间前推无始,后思无终,故言时法是常。外道释时间有两家不同:一者执时间是常、是万物的了因,了谓了解也是明了,因时间的四季不同,可以了知万物生长的情况不同。《智度论》说:时是不变因,时体是常故名不变。又万物自有生灭去来,而时体无有变易,故名不变因。二者又有外道计别有时体,是无常法,能生万物也能杀万物,如草木禾苗,春生冬死,名为万物的生杀因,如有偈云:“时来众生熟,时去则摧促,时能觉悟人,是故时为因。”佛法中也有两种说法,譬喻部说别有时体,非色非心,其体是常而法是无常,但法在时中生存活动,其次毗昙、成实、唯识、中观各家,皆言时无别体,因法假名时。此论外人立时是常,属前第一种说法。偈本外人立义有三:一明实有有时法,二明时体是常,三凭相可知,如凭借草木花果等知有春夏秋冬四季。
有法虽不可现见,以共相比知故信有。如是时虽微细不可见,以节气花实等故知有时。此则见果知因。复次,以一时不一时久近等相故可知有时。无不有时是故常。
注文先释偈本“相有故”释二种相,一是标相,以借别的物事相对比得知名为标相,如“有法虽不可现见,以共相比知故信有”。这里是比如见人在走,从东村到西村,但人看不见太阳在走,只见东出西落,这样,虽看不见太阳在走,将人比日,就知道太阳也在走,这是以标相推理比知有时。“复次,一时不一时久近等相故可知有时”,这是举时间的体相说明有时。若以一小时为“一时”,两小时三小时等就名为“非一时”。一日为近,百年为久,这都是时间的概念。
内曰:过去未来中无,是故无未来一一修妒路
此文破三世时间是常,而正提住外人过去是常以破未来。过去时既是常,既过去时定住在过去,不转作未来,过去从不属从未来中所转,即未来中无过去,故言“过去未来中无”。以过去定住在过去,不转作未来,“是故无未来”,若约三世说,此处尚欠两句,一是应有“过去现在中无,是故无现在”。二是应有“现在未来中无,是故无未来。”偈本只是举始及终为言耳,只是捉住过去破未来,文含此义,在言省略。
如泥团时现在,土时过去,瓶时未来,此则时相常故,过去时不作未来时。汝经言:“时是一法是故过去时终不作未来时,亦不作现然时。”若过去作未来者则有杂过。又过去中无未来时,是故无未来。现在亦如是破。
注文有四:初一明三世时相不同而体是常。第二正破未来时,破未来时又有二:一过去不转作未来破,二过去转作未来破。第三过去时中无未来时破。第四例破现在时。“过去时不作未来时”,就是说过去时不转作未来时,理由是外人主张时法是常,常法是不能改变的。又你外道经中说时间是一常法,既然是一种常法,那么,过去便定住过去,怎行能转变成未来呢?本来一年四季周而复始是可以转变的,但若说时间是常就不能转变,所以小结说:“是故过去时终不作未来时”。不但不能转作未来时,同样也不能转作现在时,因为常法是不能转变的。其次,假若说过去时能转变作未来时,这有两种过错,一是违反外人时法是常的宗旨,自相矛盾;二是未来时有杂乱的过失。这未来时是由过去转变过来的,故含有过去的成分,未来时又会转变成现在。故又有现在的成分,这岂不是杂乱吗?故转也不是,不转也不是。“又过去时中无未时故无未来时”这是第三就过去时中无未来时破未来时,都是以过去时破未来时。“现在亦如是破”。这是第四例现在时,这就是说:破未来时如上文所说,现在时也应这样破,应当说:“过去时不作现在时,汝经言时是一法,是故过去时终不作现在时,亦不作未来时。若过去作现在者,则有杂过。又过去中无现在时,是故无现在。这都是以过去时是常,破未来时和现在时,若无未来时和现在时,也就不会有过去时,所以过去,未来和现在时皆不得成立。
外曰:受过去故有时一一修妒路
汝受过去时,故必有未来时,是故实有时法。
上文论主捉住过去是常,明过去定住在过去,过去不转作未来,故未来中无过去,也是过去中无未来,故未来中无过去,也是过去中无未来,故言“过去未来中无,故无未来。今外人说:你只是不承认有未来,但接受说有过去,若有过去,必有未来。
内曰:非未来相,过去一一修妒路
此文我国古代有三种解释:第一种解释说:“非”字就是无,意谓既无未来何有过去:故言“非未来相,过去”。第二种释云:我先说是无未来相耳,不是接受你说的过去…
《百论释义破常品第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