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百论释义破常品第九▪P3

  ..续本文上一页时。第三种解释作为二破,“非未来相”第一破,意谓:过去定住过去,不转作未来,故无未来相,故言“非未来相”,“过去”又是一破,意谓纵然许你过去可转作未来,那便失掉过去,没有了过去。作此二破是依天亲注文和《智度论》卷一释。此二破前一说:过去不转作未来便无未来,后一破说:若过去转作未来便无过去,故过去未来皆破。

   汝不闻我先说,过去土不作未来瓶。若堕未来相中是为未来相,云何名过去,是故无过去。

   注文第一句“过去土不作未来瓶”就是释偈本中“非未来相”,也就是过去定住过去,不转作未来,故“非未来相”。“若堕未来相中,是为未来相,”便没有过去。这是说,若过去时转未来时,那就是未来相,就没有过去时了。要将“非未来相”中的“非”字贯通到“过去”上,应读作“非未来相,非过去相”,意谓:非但无未来也无过去。过去和未来皆无实体。

   外曰:应有时,自相故别一一修妒路

   若现在有现在相,若过去有过去相,若未来有未来相,是故有时。

   上有两番问答,初番问答破未来,次番问答破过去,此二若破则三世皆破。外人无言可救,故直明现见有三世相状不同。又初番问答就不转作门破三世,次番问答就转作门三世。依外人意,应有三世,若无三世应无因果,若无三世便无知三世智。

   内曰:若尔,一切现在一一修妒路

   若三时自相有者,今尽应现在。若未来是为无,若有不名未来,应名已来,是故此义不然。

   上破三世明作不作有互失的责难,若过去不转作未来,这得有过去而失掉未来;若过去转作未来,这不仅违反自家时法是常的宗旨,还有虽得到未来而失掉过去的失误,故是互失。今外人立三世皆有自相,论主破道,若三世皆有自相,应三世皆在现在,因为只有现在才名为有,过去和未来不名为有,便失去过去和未来,若失去过去和未来,也就不能成立为现在,而三世皆无。这不 但破外道的常法时间,也破自部的无常时间,毗昙和成实学者都说三世是有,若言三世皆是有,应三世都在现在,若有的在现在,有的不在现在,便应有的是有,有的不是有。

   外曰:过去未来行自相故无咎一一修妒路

   过去时未来时不行现在相,过去时行过去相,未来时行未来相,是各各自相故无过。

   救上来一切皆是现在的难,外人说:我先言三世皆有“自相”,不是说过去未来同有现在的相,我的意思只是:过去时表现过去的相,未来时表现未来的相,以过去和未来各自表现各自的相,故说有自相,不皆表现未来的相,以过去和未来各自表现各自的相,故说有自相,不皆表现为现在的相。如《成实论》说:“过去未来行曾(经)当(来)之相,现在行现起之相”故不得三世皆表现为现在的相。

   内曰:过去非过去一一修妒路

   此偈本也有数意,今但二释。上文论主捉住“有相”二字说明,若三世皆是有相,并应尽属现在,无有过去、未来。外人受屈,便重明三世各行自相,未来时行未来相,皆不行现在相。今论主又捉住“行相”二字,故说“过去非过去”。这话的意思是说:你言“过去时行过去相”假若过去时犹能表现过去时自己,不离自相,还有自相的话,这不名过去,应名现在,故言“过去非过去”。又若嘉宾去的时法果真是过现在去,舍离自相,无有自体,便是无法,若是无法,不名过去,故言“过去非过去”。

   若过去过去者,不名为过去,何以故?离自相故,如火舍热,不名为火,离自相故。若过去不过去者,今不应说过去时行过去相。未来亦如是破。是故时法无实,但有言说。

   注文为二:一解释偈本,二总结无时。初又分二:先开两关破过去,次例破未来。先释过去时法,若果真舍离自相,过现而去,这是无法,若是无法,不名过去,比如于火,以热为相若舍离热相,便不名为火。“若过去不过去者”下,明过去时法犹表现过去时相,没有失离自相,这不名过去,应名现在,故言“过去非过去”,这是正释偈本。“未来亦如是破”者,也应开两关例破,一是未来未来。二是未来非未来。最后“是故”以下总结无有实时。

   乙三  破方一一空间

   前破虚空含有破空间的意义,但不是正破空间,主要是破虚空实有遍常的自体,今破方向似乎是正破空问。“方”谓方向,就是东方西方,四维上下,称为十方,故是空间。《智度论》释十八空中有“大空”一词就是破“方”的。如彼论说:“十方相空,是为大空”。彼论设问答说明此义。“问曰:十方空何以名为大空?答曰:“东方无边故名大空,亦一切处有故名为大……令众生不迷闷故名为大。如是大方能破故名大空””。《智论》又说:”以世俗谛故有,第一义谛故破“。今论也是这样,约世俗谛故说有方,就第一义谛是故破方。

   外曰:实有方常,相有故一一修妒路

   日合处是方相,如我经说: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日初合处是名东方;如是余方随日为名。

   偈本外人立中有三义:第一、言“实有方”,第二“常”者,是说方的体性是“常”,第三,“相有故”说明“方”是有“相”的,是借日为相,故名有方。“日初合处是方相”者,是说:与太阳结合处就是方的相,譬如早晨太阳初出时的处所就是东方。“如是余方随日为名”者,就中随着太阳转换处所便有南方、西方和北方,比如太阳到是午时名为南方,太阳没落处所名为西方,夜间没有太阳时,日在北方。外人虽说有空间方相(向),终举不出方的体相,只好借太阳为方的标相。

   内曰:不然,东方无初故一一修妒路

   此破外人言太阳初出处是东方的立义。古代印度各种外道和世俗以及佛教都说日月围绕须弥山转,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碱水海中四方各有一大洲,名为四大部洲。须弥山东方的洲名弗于逮,又叫东胜神洲;须弥山南方的洲名阎浮提,又叫南赡部洲;西方的洲名拘耶尼,又叫西牛贺洲;北方的洲名郁单越,又叫北俱卢洲。我们住是的南瞻部。这四大部洲又名四天下。日月围绕须弥山动转,太阳运行到东胜神洲午后时,光亮射到南瞻部洲南瞻部洲,的人认为日初出是东方;太阳运行到南瞻部洲午后时,光亮射到西牛贺洲,西洲人认为日出是东方;太阳运行到西牛贺洲午后时,光亮射到北俱卢洲,北洲人认为日初是东方;太阳运行到北俱卢洲午后时,光亮射到东胜神洲,东洲人认为日初出是东方。照这样说来,四大部州皆有日出时,应皆是东方,皆有日落时也皆应是西方。拿现代的科学眼光来看也是一样,南半球的人看到日落处说是西方,北半球的人看到日初出认为是东方。由此看来,哪有一定的东方,也没有一定的西方。今论主只举一处而言,故说“东方无初”。又东洲的午后是南洲人的日出时,南洲的午后是西洲人的日出时,这样,四洲皆有日出时也皆有日落时,定以何处为东方,故言“东方无初故”。

   日行四天下,绕须弥山。郁单越(北洲)日中,弗于逮(东洲)日出,弗于逮人以为东方;弗于逮日中。阎浮提(南洲)日出,阎浮提人以为东方;阎浮提日中,拘耶尼(西洲)日出,拘耶尼人以为东方;拘耶尼日中,郁单越(北洲)日出,郁单越人以为东方。如是悉是东方、西方、南方、北方。复次,日不合处是中无方,以无相故。复次,不定故,此以为东方,彼以为西方,是故无有实方。

   注文有三段,第一,释偈本,以太阳转绕须弥山运行照临四天下,四洲皆有日初出时也皆有日没落时,应四洲皆是东方、皆是南方、皆是西方和北方,故东西南北没有固定的处所。“复次,日不合处是中无方”第二难外人既以为日为方相,今明日不昭处应无方相(向),如铁围山幽处恒无日照,应无有方。“复次,不定故,此以为东方,彼以为西方。”。第三就不定破、前就四天下说明没有固定处名为日初出的东方,今随举一事说明没有固定的方向;譬如一棵树,有二人因站的位子不同,这人看树在东边,那人看树在西边,哪有固定的方向?故《肇论》说:“观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以实无有定方去故。

   外曰:不然,是方相一天下说故一一修妒路

   是方相因一天下说,非为都说,是故东方非无初过。 

   救上三责难:若就四天下说,可言东方无有定初,今只就南阎浮提一天下说,日初出处定是东方,故东方不是无初。救第二难云:若约四天下说,或可有太阳照不到的地方,今就一天下说,没有太阳照不到的地方,故常有方相(向)。救第三难云:约一天下说,方相(向)常定,没有不定的东方。

   内曰:若尔有边一一修妒路

   若日先合处是名东方者,则诸方有边,有边故有分,有分故无常处,是故言说有方,实为无方。

   此破,外人虽免三难而堕有边。原来空间是无尽无边的。如经说:“东方虚空可思量否?弗也世尊!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否?弗也世尊!”十方虚空既是无边无尽,不可思量,外人约一天下说方相,诸方便有边际限量,不边际限量就叫“有分”,有分故是无常,若言有方相是常者,但有空言,而无实际。

   这里要说明一个问题,这是佛经中常说:有须弥山和四大部洲及日月绕须弥山的说法。这种说法有释迦佛出世以前印度就有,是古代印度人普遍的看法,不是佛教创造的。

   试看《百论》此文,提婆举四天下破外人说东方无定初,外人便承认错了,遂改为约一天说。四天下的说法若只是佛教的主张,论主约四天下破方,外人应不承认,应加反驳,今外人既回避四天下的破斥,而改说“是方相因一天下说,非为都说”(四天下),可见外人是承认日月绕须山和四大部洲的。则此可知佛经中所说的须弥山和四大部洲,皆是如来随顺世俗而言,不完全代表佛教,所以在《佛藏经》和《涅槃经》中都有“如来不与世间争”的句子,佛与外…

《百论释义破常品第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