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論釋義舍罪福品第一▪P10

  ..續本文上一頁次問持戒皆是中智否?也有二意:一者持戒皆是中智者,請大菩薩持戒應是中智人;二者若言諸大菩薩持戒不是中智人,即違前言,自相矛盾。

   內曰:不然,何以故?持戒有二種:一者不淨二者淨,不淨持戒者名中智人。

   次明持戒有淨不淨,不淨持戒是中智人,故不違前言,清淨持戒是解脫根本是上智,故不相矛盾。

   外曰:何等不淨持戒?

   偏問不淨持戒。

   內曰:持戒求樂報,爲淫欲故,如覆相一一修妒路

   答不淨持戒,目的爲求色欲果報,所以不淨。“覆相”者,是難陀的故事。難陀得道前,曾內懷染欲心,外現持戒相,故名“覆相”持戒。

   樂報有二種:一者生天,二者人中富貴。若持戒求天上與天女娛樂,若人中受五欲樂。所以者何?爲淫欲故。如“覆相”者,內欲他色,外詐親善,是名不淨持戒。如阿難語難陀:如羝羊相觸,將前而更卻,汝爲欲持戒,其事亦如是。身雖能持戒,心爲欲所牽,斯業不清淨,何用是戒爲?

   注文有二:先釋“持戒求樂報”,次釋“覆相”故事。前布施中以今生後世爲二報,今持戒中以人間天上爲二報,皆可通用。若持戒不犯,或犯了如法忏悔還得清淨,來世生六欲天,或生人問富貴。若爲來世生天與天女同享天樂,或求來生人間富貴,這就是不淨持戒。爲什麼說是不淨?因是專爲自己享欲樂故。

   “覆相”是引難陀的故事。難陀是佛的親弟弟,像貌莊嚴與佛相近,只矮佛二指。其妻美麗,兩相恩愛,曾未相離。佛欲度難陀出家,便與阿難乞食到其家門。難陀見佛到來,就出迎接。佛將缽遞去,難陀接缽,回轉盛滿缽飯,將要出門把缽送還給佛,其婦言道:“你速去快回,我在等你!”難陀出來,將缽與佛,佛不接缽轉身就走,與阿難缽,阿難不接也轉身就走,難陀追趕送缽直至只洹精舍。這時佛命剃頭師與難陀落發,難陀卷縮不肯受剃言道:“何不下一發人的發,偏要剃我的頭?”

   佛遂逼他出家。由于不是自願出家,故身雖出家而心中每天教在想念他那美麗的妻子。佛知其心念,一天佛帶難陀到天上一遊,先到四天王天,見諸天子天女嬉樂遊戲,佛問難陀:此處天女比你家裏妻子美貌如何?難陀答道:天女美甚,家婦不如。佛又帶他到忉利天,見諸王子天女一同娛樂,佛問難陀:此處天女比四天王天天女如何?難陀答言:此處天女美極,四天王天天女不如。佛又問:比你家妻子如何?難陀答言:家婦醜甚,怎能與此處天女相比。佛言:若欲生此天中與天女一同娛樂者,要須出家持戒,來世定能生此天中。難陀聞言歡喜,回到只園精舍,精勤持戒,意欲來世生忉利天,與天女娛樂。佛告訴阿難主說明此事並令阿難去教導他,阿能便說此二偈呵勸難陀。正如偈中所說:“身雖能持戒,心爲欲所牽,斯業不清淨,何用是戒爲?”修行人出家受戒本爲求道了脫生死,若專爲欲樂出家,這種持戒又有可用?“內欲他色,詐現親善”就叫“複相”持或。雖經阿難呵勸,難陀仍未回心。後來佛陀又領難陀遊觀地獄,見諸罪人受無量苦,不一而足。到一處見有話多油鍋沸騰,正在炸諸罪人,將人炸死炸焦了,出鍋風吹又活,活了再炸,如是反複,治諸罪人受無量苦。難陀遊觀見一油鍋未曾炸人,便問燒火鬼言:你們這裏爲何沒有罪人?那鬼答道:罪人還未到來。難陀又問:這罪人現在哪裏?鬼回答說:此人名叫難陀,現在人間出家學戒,由持戒故得生天上,天福享盡便到這裏受罪。難陀聞言,毛骨悚然,驚恐萬狀,趕快請求離開地獄,回到人間,求佛度脫。佛陀教他發出離心,修出世道,斷除煩惱,了脫生死。難陀從此以後,精進修行,再不求人天福樂,後來成阿羅漢,有大名稱。

   外曰:何等名淨持戒?

   問什麼是淨持戒。

   內曰:行者作是念:一切善法戒爲根本,持戒之人則心不悔,不悔則歡喜,歡喜則心樂,心樂得一心,一心則生實智,實智生則得厭,得厭則離欲,離欲得解脫,解脫則涅槃;是名淨持戒。

   回答淨持戒,爲求叁乘道果,解脫世間衆苦,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斷除貪嗔癡等一切煩惱,名淨持戒。“一切善法戒爲根本”者,戒如大地能生一切善法,出世道果皆以戒爲本,故言“一切善法戒爲根本”。《智度論》卷十叁說:“譬如大地,一切萬物有形之類皆依地而住,戒亦如是,爲一切善法住處”。《地持論》說:“如來叁十叁相由持戒得,若不持戒尚不得下賤人身。況叁十二相”,“持戒之人則心不悔”者,破戒的人違背聖道,違反正行,則心生懊悔,持戒的人守戒不犯則心無懊悔。有悔惱故心懷憂愁,無憂悔便生歡喜,歡喜故心樂,心樂則易于安定一心;安定一心則生如實智慧,如實智生便厭離世間,厭離世間則便離欲。貪欲的人則被欲境纏縛,若無貪等煩惱便得解脫。未得解脫則恒受生死,若得解脫便出離叁界,出離叁界自在安樂,最後即得涅槃。

   此文具足戒定慧叁學修行的次第。第一從“一切善法戒爲根本”至“心不悔”說明戒法是戒學;第二從“歡喜”至“得一心”,“一心”就是定,說明因戒得定是定學;第叁“一心則生實智”是說明由定發慧是慧學;這是戒定慧叁無漏學。修此叁學之因,能得出世因果,即解脫爲菩提智果,涅槃是寂滅斷果。這種持戒能令叁學行滿,二果德圓,了生脫死,得大安樂,所以名爲清淨持戒。文中“厭”字是伏惑道,“離欲”爲斷惑道,“解脫”是有余涅槃,“涅槃”指最後無余涅槃。經過發心學習戒定慧、伏惑、離欲、得解脫、證涅槃,這是正常的修學伏惑得道前進次第。

   外曰:若上智者,郁陀羅伽,阿羅邏等爲上一一修妒路

   若行智人是名上智,今郁陀羅伽、阿羅邏外道等應爲上智人。

   第叁明智有淨不淨。外人在前聽說智屬上品,認爲合理,故不加責難,遂以上智配彼外道二師。郁陀羅伽和阿羅邏地珍是佛在世時著名的兩位大外道師,阿羅修無想定,郁陀羅伽又譯作郁頭蘭弗,修非非想定並修有成就。釋尊初出家時,尋師訪道曾從此二人學過,後業知道他們所習不是究竟法,不能出叁界,便舍之而去,自到雪山苦行坐禅。今外人引此二師爲上智者,一是要擡高外道,二者想以來譏諷和加壓論主。注文“外道”二字,這是天親的口氣,不是外人自稱。

   內曰:不然,何以故?智亦有二種:一者不淨二者淨。

   這是將智也分爲淨和不淨兩種。世間智不淨,出世智清淨。

   外曰:何等名不淨智?

   問什麼樣的智是不淨智。外人識淺,不能分辯有淨不淨智故問。

   內曰:爲世界系縛故不淨,如怨來親一一修妒路。

   世界智能增長生死。所以者何?此智還系縛故。譬如怨家,初詐親附,久則生害,世界智亦如是。

   偈本先正答,此舉臂喻說明。“爲世界系縛故不淨”者,“世界”就是世間,世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界,爲叁界生死所系縛故名“爲世界所縛”。這是說色界無色界禅定智慧雖好,但還是爲叁界世間生死所綁縛。注文“此智還系縛故”,出不了叁界,故是不淨。阿羅邏修無想定,後生到色界無想天,還爲色界智系縛。外人以爲無想天定就是涅槃,其實不然,無想天定壽命五百劫,命將終時定力散了,起于邪見言無涅槃,命終之後便墮地獄。修無想定,生無想天雖好,後墮地獄,這就是“譬如怨家,初詐親附,久則生害”。郁頭蘭弗非非想定,後生非非想處天,此天爲叁界頂、壽命八萬劫。郁頭蘭弗非非想天壽盡命終後,轉生作爲一個飛狸。外道所修的道法都不能出叁界了生死,故言:“爲世界系縛故不淨。”

   外曰:但是智能增長生死,施戒亦爾耶?

   外人問意:只是智能爲世間所系,能增長生死,布施和持戒也是這樣嗎?外人的所以有此一問,因爲上文說明布施和戒的過失時說爲不淨,只是說爲求樂報故名爲不淨,今說不淨智時是說“爲世界系縛故”“能增長生死”,所以今問:“但是智能增長生死,布施和持戒也是這樣嗎?”

   內曰:取福舍惡是行法一一修妒路

   論主回答說:世界上的人舍一切惡,求一切福,皆是生死行法。什麼叫“行法”?世間生滅有爲法皆是“行法”。“行”是變化不居的意思,一切無常變化的事物皆叫“行”,故經雲:“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無常叫“行”,也叫生死法。世間人以有相心布施持戒,修習智慧,棄惡行善,皆是不淨,都不能出叁界了生死,皆是行生死法。

   福名福報。外曰:若福名福報者,何以修妒路中但言福?內曰:福名因,福報名果。或說因爲果,或說果爲因,此中說因爲果。譬如食千兩金,金不可食,因金得食故名食金。又如見畫言是好手,因手得畫故名好手。取名著,著福報。惡已先說。行名將人常行生死中。

   注釋偈本四字即爲四段:初釋“福”,次釋“取”,第叁釋“惡”,最後釋“行”字。釋“福”字先明“福名福報”,次用問答方式解說。只一“福”字,有時指福因,有時指福報,故今文指明,“福名福報”。外人問道:“若福名福報者”何以論主偈本但說是福?回答道:福就是善,福善皆名爲因,說罪說福皆通因果,此在言談中有時說因爲果,有時說果爲因,說罪說福皆通因果,此中是說因爲果,是指福報,故言“福名福報”。舉例說,如言:“食千兩金”。金了是不能吃的,但有了金子就可以買吃食,這就是因中說果,故言“食千兩金”。又如見一幅好畫,有人便贊歎說“好手”。畫不是手,但因妙手才能畫出好畫,這是果中說因,故言“好手”。

   “取名著、著福報”。這是第二解釋“取”字,“取著”就是貪取執著,就是貪著世間福報執取享受不舍,這樣,就不能出叁界。“惡先已說”,這是第叁釋“惡”字。什麼是“惡”?前面已經說過,通指身口七支,就是殺、盜、淫、妄言、兩舌、惡口、绮語;別說就是指外人的吉法,故前文雲:“是吉是不吉…

《百論釋義舍罪福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