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百论释义舍罪福品第一▪P9

  ..续本文上一页不应有福,是时恶止故亦有福,是故应说恶止,亦应说善行。

   答中主要说明止善和行善的不同,必须二善同宣,不能说是烦重。今先释二善凡有两种不同:一是通局不同,二是约作不作有异。通局不同者,若是止善,于善心不善心和无记心这三性心中常有功德。若人于受戒后,不违反戒律,就是持戒清净,持戒就是止善,就是功德。声闻律中只制身口七支,不限意业,心中纵有不善意,只要不表现于身口行动,不算犯戒,此为菩萨不同。行善不通三性,唯善心才有,福德局于善心,不善无忆心中没有功德,这是二善的通局不同。第二作不作异者,止善常有,行善修行方有。若持戒人守戒不犯,一生常有功德,不必另有所作;行善习作就有功德,不作便没有。若没受戒而行布施,但有行善而无止善;若守戒人作布施,既有止善,又有行善,这是二善作不作的不同。

   就文有三:第一标应说二善,第二释二善义不同。第三总结应具说二善。释二善不同者,“恶止名受戒时息诸恶,善行名修习善法。”这是解释二善的名义。什么叫“恶止”?“受戒时息诸恶”,故恶止是传指受戒而言,所以受戒时,戒师问受戒人言:“尽形寿不杀生是比丘(或优婆塞)戒能持否?”答言:“能持!”别的戒条都这样问答。故从受戒时起,诸恶皆止,名为恶止。“善行”是发善心作诸善事,故名善行,如布施念佛等。这是发心不同,恶止是发心受戒诸恶莫作,善行是发心修善众善奉行,居心不同,故二善性相差异。“若但说善行福不说恶止者”以下,是说善行不能概括恶止。“有人受戒恶止,若心不善,若心无记, 是时不行善故,不应有福”,此句反显表明,但说善行,不能摄得恶止,恶止通三性,善行唯善心才有,这样,善行又怎能摄得恶止?“是时恶止故亦有福”。此句顺释恶止通三性,不须另有所作,虽不另行善事,因守戒故也有福德。善行就不这样,必须有善事的行为。“是故说恶止亦应说善行”。这是第三双结,二善必须同宣,一结说善行亦应说恶止,二结“说恶止亦应说善行”。前明善行不能概括恶止,此明恶止也摄不得善行。善行必须有作,恶止不必须作,作与不作既不相同,不作怎能摄得了作?故二善必须同说,并非烦重。

   甲二  舍福

   乙一  开二善为根人

   是恶止善行法,随众生意故,佛三种分别,下中上人施戒智。一一修妒路

   前明舍罪已毕,从此以下第二明舍福。嘉祥云:通而为言皆是舍罪,以悉乖道故皆是罪,应当都舍。今但就乖中自有轻重不同,乖中之重者称之为罪,乖中之轻者名之为福,故前明舍罪,今说舍福。但利根的人知道罪福是相待而有,罪既应舍,则福亦不应留,但为钝根人说次第法门,故前言舍罪,今明舍福。

   “是恶止善行法,随众生意故,佛三种分别”,是说这止行二善,随顺众生的根机意志不同,佛因之分别说上中下三种教法。论初标“恶止善行”是为的舍罪,今重举“恶止善行”是为了舍福。因为众生的根性不同,所以才分别说施戒智下中上三种教门。

   行者有三种:下智人教布施,中智人教持戒,上智人教智慧。布施名利益他,舍财相应思及起身口业。持戒名若口语若心生若受戒,从今日不复作三种身邪行,四种口邪行。智慧名诸法相中心定不动。何以说下中上?得益差降故。布施者少利益,是名下智;持戒者中利益,是名中智;智慧者上利益,是名上智。复次,施报下、戒报中、智报上,是故说下中上智。

   天亲注释分为三段:第一注明为三根人说三种教法。第二解说三教的法相,第三说明三种教法利益的差别相。前舍罪中先说戒次明施,今文先明施后说持戒者,前就修行次第说,修行次第要先止恶而后行善,故先说戒后说施,今文是就人的根性优劣 ,行持难易说的,故与前不同。钱财是身外之物,布施较易,故配下智;持戒要克已严打,不得越轨,这就较难,故是中品;智慧明达,通晓事理,为最殊胜,故属上品。《智度论》释《般若·三次第品》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论有多种解释,其中之一就与此相同,故彼论云:“行名布施,学名持戒、道名智慧。”今论正为初机明渐进次第,故以此三法教彼三种根机。

   “布施名利益他”以下,第二明三教的体性,这说明以财布施是利益他人。“舍财相应思及起身口业”,这是说明布施的体性。布施以何为体?以财物利益他人,再加自己身口意三业的行动,这就是布施的体性,主要的是思。次明受戒,得戒因缘有三:若口说、若心念、若从师受,具足身口意三业。声闻戒必须从师受,菩萨戒除从师受戒外,若千里之内无师可寻,可恭对十方三宝或佛像前,心念口言:“我某甲求受菩萨戒,从今日起,尽未来际,誓息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如此三说,也可得戒。“三种身邪行”就是杀生、偷盗、邪淫(出家断一切淫),这是身业的犯罪。“口四种邪行”是妄言、两舌、恶口、无益语,这是口业的过失,邪行就是戒止。若是上根人持戒应防止身口意三业的过失,今文既是对中下根人说,所以只遮身口七支。又大乘菩萨修十善业道,七支加意业的不贪、不嗔、不痴、故具遮十不善道:声闻法中只戒身口七支。“智慧名诸法相中心定不动”者,若人未有智慧,於诸事理不明,多生疑惑,犹预不定,故名为“动”,若得智慧於诸法通识明了,是非决定,故称“心定不动”。此处智慧通世出世间及大小乘,今要舍的部分应是世间智慧。

   “何以故说下中上?”以下,第三释三法果报利益不同。修习布施、持戒、智慧三法功德优劣不一样故言“差降”。此有二种:一是明“利益”不同,如言:“布施者少利益是名下智,持戒者中利益是名中智,智慧者上利益是名上智。”“利益”多就现世说,现世修学这三法,现世就得利益,如名闻恭敬等。二者是“报”不同,如言“施报下”。布施果报,来生来世得衣食丰足受人间福乐。“戒报中”持戒灭恶不堕三涂得生人世或六欲天中,享受人天福乐。“智报上”,智慧多闻,得修习禅定,伏粗重烦恼,享受长寿禅定之乐,是名为上。这样果报便有下中上三种不同。

   乙二  辨善法有垢有净

   外曰:布施皆是下智否?

   这要说明布施、持戒、智慧三法皆有垢有净,故有此问。“垢”是染污,有烦恼有生死说名为垢,是世间法的施戒智。“净”是清净,无烦恼无生死,是出世法的施戒智。《般若·无生品》说有世间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有出世间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与今论相同。这里为什么要辨别施戒智三法有垢有净呢?凡有二义:一者以这三法配下中上三根人只是大概而言,说的还不够周祥,还须更进一步说明,若详细说这三法又各有垢和净的不同,这才比较说清楚。二者此下欲明舍福,故须分别三法有净有不净,净福不舍,不净的福要舍,为此故须分别三法的垢和净。又提婆偈本但明世间无常之福要舍,天亲更分施戒智三法有垢有净,世间垢福须舍,出世净福三轮体空,无舍不舍。

   “布施者皆是下智否?”外人设此问难,凡有二意:若言布施皆是下智,诸佛菩萨若行布施应是下智人,二者若佛菩萨布施不是下智人,即违前言,逢相矛盾。

   内曰:不然,何以故?施有二种:一者不净二者净,行不净施是名下智人。

   这说明布施有於两种,用以答其二难。行不净施是下智人,故不违前言,佛菩萨行的是清净布施名为上智,故不相矛盾。你不领会我所说的意义,故妄加非难。

   外曰:何等是不净施一一修妒路

   前文虽说布施有净和不净,而未说明其事,所以又问,先问“何等是不净施”。

   内曰:为报施是不净,如市易故一一修妒路

   报有二种:现报后报。现报者名称敬爱等;后报者后世富贵等;是名不净施。所以者何?还欲得故。譬如贾客,远到他方,虽持杂物多所饶益,然非怜憨众生,以自求利故,是业不净;布施求报,亦复如是。

   前外人问:“何等名不净施?”今答:为求报酬的布施是为不净施。舍出业还想得回来,想赚回更多利益,这叫“为报施”。真正修行菩萨道的人,施舍出去的财物是不希望人家感恩还报的。“如市易”比如市场上的留易,做买卖总想赚钱,像这样的布施不是为的同情他人,在某种情况下,为了自利而舍,这就是不净施。

   注中“报中二种:现报、后报”,是释偈本“为报施”的“报”字,“现报”是现世的果报。常行布施的人有好名称,受人尊敬爱戴等,这是现世的果报利益。“后报”是来生来世的果报,好布施的人,来世生在富贵人家享受福乐,总之,就是善有善报。然而这种福报虽好,皆是无常无漏,不免轮回生死,因此说为不净。“所以者何?还欲得故。”这是解释为什么说这是不净施?有问有答,“还欲得故”是回答,犹如商贩生意人做买卖,虽从远处贩来许多物品,卖或缺乏者这也是好事,但目的不是为的悲悯他人,只是为自己赚钱,所以说“是业不净。”

   外曰:何等名净施?

   外人知识短浅,只知布施是福是善,不知更有净不净施,今既闻有不净施,故问“何等名净施”。

   内曰:若爱敬利益他故,不求今世后世报,如众菩萨及诸上人,行清净施,是名净施。

   回答净施。外人既问“何等名净施”,故此举出净施。“爱敬利益他故”,此明专为利益他人而行布施。“不求今世后世报”,此明不为自己求果报而布施,不求自利,专为利他,这就是净施。“如诸众菩萨及诸上人行清净施”,是个例子。“菩萨”与“上人”有什么不同?文殊等大菩萨称为“菩萨”,初发菩提心者名为“上人”。《般若·问住品》云:“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我亦随喜,所以者何?上人应更求上法”,故初发大心名为上人。

   外曰:持戒皆是中智否?

   …

《百论释义舍罪福品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