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論釋義舍罪福品第一▪P9

  ..續本文上一頁不應有福,是時惡止故亦有福,是故應說惡止,亦應說善行。

   答中主要說明止善和行善的不同,必須二善同宣,不能說是煩重。今先釋二善凡有兩種不同:一是通局不同,二是約作不作有異。通局不同者,若是止善,于善心不善心和無記心這叁性心中常有功德。若人于受戒後,不違反戒律,就是持戒清淨,持戒就是止善,就是功德。聲聞律中只製身口七支,不限意業,心中縱有不善意,只要不表現于身口行動,不算犯戒,此爲菩薩不同。行善不通叁性,唯善心才有,福德局于善心,不善無憶心中沒有功德,這是二善的通局不同。第二作不作異者,止善常有,行善修行方有。若持戒人守戒不犯,一生常有功德,不必另有所作;行善習作就有功德,不作便沒有。若沒受戒而行布施,但有行善而無止善;若守戒人作布施,既有止善,又有行善,這是二善作不作的不同。

   就文有叁:第一標應說二善,第二釋二善義不同。第叁總結應具說二善。釋二善不同者,“惡止名受戒時息諸惡,善行名修習善法。”這是解釋二善的名義。什麼叫“惡止”?“受戒時息諸惡”,故惡止是傳指受戒而言,所以受戒時,戒師問受戒人言:“盡形壽不殺生是比丘(或優婆塞)戒能持否?”答言:“能持!”別的戒條都這樣問答。故從受戒時起,諸惡皆止,名爲惡止。“善行”是發善心作諸善事,故名善行,如布施念佛等。這是發心不同,惡止是發心受戒諸惡莫作,善行是發心修善衆善奉行,居心不同,故二善性相差異。“若但說善行福不說惡止者”以下,是說善行不能概括惡止。“有人受戒惡止,若心不善,若心無記, 是時不行善故,不應有福”,此句反顯表明,但說善行,不能攝得惡止,惡止通叁性,善行唯善心才有,這樣,善行又怎能攝得惡止?“是時惡止故亦有福”。此句順釋惡止通叁性,不須另有所作,雖不另行善事,因守戒故也有福德。善行就不這樣,必須有善事的行爲。“是故說惡止亦應說善行”。這是第叁雙結,二善必須同宣,一結說善行亦應說惡止,二結“說惡止亦應說善行”。前明善行不能概括惡止,此明惡止也攝不得善行。善行必須有作,惡止不必須作,作與不作既不相同,不作怎能攝得了作?故二善必須同說,並非煩重。

   甲二  舍福

   乙一  開二善爲根人

   是惡止善行法,隨衆生意故,佛叁種分別,下中上人施戒智。一一修妒路

   前明舍罪已畢,從此以下第二明舍福。嘉祥雲:通而爲言皆是舍罪,以悉乖道故皆是罪,應當都舍。今但就乖中自有輕重不同,乖中之重者稱之爲罪,乖中之輕者名之爲福,故前明舍罪,今說舍福。但利根的人知道罪福是相待而有,罪既應舍,則福亦不應留,但爲鈍根人說次第法門,故前言舍罪,今明舍福。

   “是惡止善行法,隨衆生意故,佛叁種分別”,是說這止行二善,隨順衆生的根機意志不同,佛因之分別說上中下叁種教法。論初標“惡止善行”是爲的舍罪,今重舉“惡止善行”是爲了舍福。因爲衆生的根性不同,所以才分別說施戒智下中上叁種教門。

   行者有叁種:下智人教布施,中智人教持戒,上智人教智慧。布施名利益他,舍財相應思及起身口業。持戒名若口語若心生若受戒,從今日不複作叁種身邪行,四種口邪行。智慧名諸法相中心定不動。何以說下中上?得益差降故。布施者少利益,是名下智;持戒者中利益,是名中智;智慧者上利益,是名上智。複次,施報下、戒報中、智報上,是故說下中上智。

   天親注釋分爲叁段:第一注明爲叁根人說叁種教法。第二解說叁教的法相,第叁說明叁種教法利益的差別相。前舍罪中先說戒次明施,今文先明施後說持戒者,前就修行次第說,修行次第要先止惡而後行善,故先說戒後說施,今文是就人的根性優劣 ,行持難易說的,故與前不同。錢財是身外之物,布施較易,故配下智;持戒要克已嚴打,不得越軌,這就較難,故是中品;智慧明達,通曉事理,爲最殊勝,故屬上品。《智度論》釋《般若·叁次第品》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論有多種解釋,其中之一就與此相同,故彼論雲:“行名布施,學名持戒、道名智慧。”今論正爲初機明漸進次第,故以此叁法教彼叁種根機。

   “布施名利益他”以下,第二明叁教的體性,這說明以財布施是利益他人。“舍財相應思及起身口業”,這是說明布施的體性。布施以何爲體?以財物利益他人,再加自己身口意叁業的行動,這就是布施的體性,主要的是思。次明受戒,得戒因緣有叁:若口說、若心念、若從師受,具足身口意叁業。聲聞戒必須從師受,菩薩戒除從師受戒外,若千裏之內無師可尋,可恭對十方叁寶或佛像前,心念口言:“我某甲求受菩薩戒,從今日起,盡未來際,誓息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衆生。”如此叁說,也可得戒。“叁種身邪行”就是殺生、偷盜、邪淫(出家斷一切淫),這是身業的犯罪。“口四種邪行”是妄言、兩舌、惡口、無益語,這是口業的過失,邪行就是戒止。若是上根人持戒應防止身口意叁業的過失,今文既是對中下根人說,所以只遮身口七支。又大乘菩薩修十善業道,七支加意業的不貪、不嗔、不癡、故具遮十不善道:聲聞法中只戒身口七支。“智慧名諸法相中心定不動”者,若人未有智慧,於諸事理不明,多生疑惑,猶預不定,故名爲“動”,若得智慧於諸法通識明了,是非決定,故稱“心定不動”。此處智慧通世出世間及大小乘,今要舍的部分應是世間智慧。

   “何以故說下中上?”以下,第叁釋叁法果報利益不同。修習布施、持戒、智慧叁法功德優劣不一樣故言“差降”。此有二種:一是明“利益”不同,如言:“布施者少利益是名下智,持戒者中利益是名中智,智慧者上利益是名上智。”“利益”多就現世說,現世修學這叁法,現世就得利益,如名聞恭敬等。二者是“報”不同,如言“施報下”。布施果報,來生來世得衣食豐足受人間福樂。“戒報中”持戒滅惡不墮叁塗得生人世或六欲天中,享受人天福樂。“智報上”,智慧多聞,得修習禅定,伏粗重煩惱,享受長壽禅定之樂,是名爲上。這樣果報便有下中上叁種不同。

   乙二  辨善法有垢有淨

   外曰:布施皆是下智否?

   這要說明布施、持戒、智慧叁法皆有垢有淨,故有此問。“垢”是染汙,有煩惱有生死說名爲垢,是世間法的施戒智。“淨”是清淨,無煩惱無生死,是出世法的施戒智。《般若·無生品》說有世間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有出世間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與今論相同。這裏爲什麼要辨別施戒智叁法有垢有淨呢?凡有二義:一者以這叁法配下中上叁根人只是大概而言,說的還不夠周祥,還須更進一步說明,若詳細說這叁法又各有垢和淨的不同,這才比較說清楚。二者此下欲明舍福,故須分別叁法有淨有不淨,淨福不舍,不淨的福要舍,爲此故須分別叁法的垢和淨。又提婆偈本但明世間無常之福要舍,天親更分施戒智叁法有垢有淨,世間垢福須舍,出世淨福叁輪體空,無舍不舍。

   “布施者皆是下智否?”外人設此問難,凡有二意:若言布施皆是下智,諸佛菩薩若行布施應是下智人,二者若佛菩薩布施不是下智人,即違前言,逢相矛盾。

   內曰:不然,何以故?施有二種:一者不淨二者淨,行不淨施是名下智人。

   這說明布施有於兩種,用以答其二難。行不淨施是下智人,故不違前言,佛菩薩行的是清淨布施名爲上智,故不相矛盾。你不領會我所說的意義,故妄加非難。

   外曰:何等是不淨施一一修妒路

   前文雖說布施有淨和不淨,而未說明其事,所以又問,先問“何等是不淨施”。

   內曰:爲報施是不淨,如市易故一一修妒路

   報有二種:現報後報。現報者名稱敬愛等;後報者後世富貴等;是名不淨施。所以者何?還欲得故。譬如賈客,遠到他方,雖持雜物多所饒益,然非憐憨衆生,以自求利故,是業不淨;布施求報,亦複如是。

   前外人問:“何等名不淨施?”今答:爲求報酬的布施是爲不淨施。舍出業還想得回來,想賺回更多利益,這叫“爲報施”。真正修行菩薩道的人,施舍出去的財物是不希望人家感恩還報的。“如市易”比如市場上的留易,做買賣總想賺錢,像這樣的布施不是爲的同情他人,在某種情況下,爲了自利而舍,這就是不淨施。

   注中“報中二種:現報、後報”,是釋偈本“爲報施”的“報”字,“現報”是現世的果報。常行布施的人有好名稱,受人尊敬愛戴等,這是現世的果報利益。“後報”是來生來世的果報,好布施的人,來世生在富貴人家享受福樂,總之,就是善有善報。然而這種福報雖好,皆是無常無漏,不免輪回生死,因此說爲不淨。“所以者何?還欲得故。”這是解釋爲什麼說這是不淨施?有問有答,“還欲得故”是回答,猶如商販生意人做買賣,雖從遠處販來許多物品,賣或缺乏者這也是好事,但目的不是爲的悲憫他人,只是爲自己賺錢,所以說“是業不淨。”

   外曰:何等名淨施?

   外人知識短淺,只知布施是福是善,不知更有淨不淨施,今既聞有不淨施,故問“何等名淨施”。

   內曰:若愛敬利益他故,不求今世後世報,如衆菩薩及諸上人,行清淨施,是名淨施。

   回答淨施。外人既問“何等名淨施”,故此舉出淨施。“愛敬利益他故”,此明專爲利益他人而行布施。“不求今世後世報”,此明不爲自己求果報而布施,不求自利,專爲利他,這就是淨施。“如諸衆菩薩及諸上人行清淨施”,是個例子。“菩薩”與“上人”有什麼不同?文殊等大菩薩稱爲“菩薩”,初發菩提心者名爲“上人”。《般若·問住品》雲:“若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我亦隨喜,所以者何?上人應更求上法”,故初發大心名爲上人。

   外曰:持戒皆是中智否?

   …

《百論釋義舍罪福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