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次问持戒皆是中智否?也有二意:一者持戒皆是中智者,请大菩萨持戒应是中智人;二者若言诸大菩萨持戒不是中智人,即违前言,自相矛盾。
内曰:不然,何以故?持戒有二种:一者不净二者净,不净持戒者名中智人。
次明持戒有净不净,不净持戒是中智人,故不违前言,清净持戒是解脱根本是上智,故不相矛盾。
外曰:何等不净持戒?
偏问不净持戒。
内曰:持戒求乐报,为淫欲故,如覆相一一修妒路
答不净持戒,目的为求色欲果报,所以不净。“覆相”者,是难陀的故事。难陀得道前,曾内怀染欲心,外现持戒相,故名“覆相”持戒。
乐报有二种:一者生天,二者人中富贵。若持戒求天上与天女娱乐,若人中受五欲乐。所以者何?为淫欲故。如“覆相”者,内欲他色,外诈亲善,是名不净持戒。如阿难语难陀:如羝羊相触,将前而更却,汝为欲持戒,其事亦如是。身虽能持戒,心为欲所牵,斯业不清净,何用是戒为?
注文有二:先释“持戒求乐报”,次释“覆相”故事。前布施中以今生后世为二报,今持戒中以人间天上为二报,皆可通用。若持戒不犯,或犯了如法忏悔还得清净,来世生六欲天,或生人问富贵。若为来世生天与天女同享天乐,或求来生人间富贵,这就是不净持戒。为什么说是不净?因是专为自己享欲乐故。
“覆相”是引难陀的故事。难陀是佛的亲弟弟,像貌庄严与佛相近,只矮佛二指。其妻美丽,两相恩爱,曾未相离。佛欲度难陀出家,便与阿难乞食到其家门。难陀见佛到来,就出迎接。佛将钵递去,难陀接钵,回转盛满钵饭,将要出门把钵送还给佛,其妇言道:“你速去快回,我在等你!”难陀出来,将钵与佛,佛不接钵转身就走,与阿难钵,阿难不接也转身就走,难陀追赶送钵直至只洹精舍。这时佛命剃头师与难陀落发,难陀卷缩不肯受剃言道:“何不下一发人的发,偏要剃我的头?”
佛遂逼他出家。由于不是自愿出家,故身虽出家而心中每天教在想念他那美丽的妻子。佛知其心念,一天佛带难陀到天上一游,先到四天王天,见诸天子天女嬉乐游戏,佛问难陀:此处天女比你家里妻子美貌如何?难陀答道:天女美甚,家妇不如。佛又带他到忉利天,见诸王子天女一同娱乐,佛问难陀:此处天女比四天王天天女如何?难陀答言:此处天女美极,四天王天天女不如。佛又问:比你家妻子如何?难陀答言:家妇丑甚,怎能与此处天女相比。佛言:若欲生此天中与天女一同娱乐者,要须出家持戒,来世定能生此天中。难陀闻言欢喜,回到只园精舍,精勤持戒,意欲来世生忉利天,与天女娱乐。佛告诉阿难主说明此事并令阿难去教导他,阿能便说此二偈呵劝难陀。正如偈中所说:“身虽能持戒,心为欲所牵,斯业不清净,何用是戒为?”修行人出家受戒本为求道了脱生死,若专为欲乐出家,这种持戒又有可用?“内欲他色,诈现亲善”就叫“复相”持或。虽经阿难呵劝,难陀仍未回心。后来佛陀又领难陀游观地狱,见诸罪人受无量苦,不一而足。到一处见有话多油锅沸腾,正在炸诸罪人,将人炸死炸焦了,出锅风吹又活,活了再炸,如是反复,治诸罪人受无量苦。难陀游观见一油锅未曾炸人,便问烧火鬼言:你们这里为何没有罪人?那鬼答道:罪人还未到来。难陀又问:这罪人现在哪里?鬼回答说:此人名叫难陀,现在人间出家学戒,由持戒故得生天上,天福享尽便到这里受罪。难陀闻言,毛骨悚然,惊恐万状,赶快请求离开地狱,回到人间,求佛度脱。佛陀教他发出离心,修出世道,断除烦恼,了脱生死。难陀从此以后,精进修行,再不求人天福乐,后来成阿罗汉,有大名称。
外曰:何等名净持戒?
问什么是净持戒。
内曰:行者作是念:一切善法戒为根本,持戒之人则心不悔,不悔则欢喜,欢喜则心乐,心乐得一心,一心则生实智,实智生则得厌,得厌则离欲,离欲得解脱,解脱则涅槃;是名净持戒。
回答净持戒,为求三乘道果,解脱世间众苦,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断除贪嗔痴等一切烦恼,名净持戒。“一切善法戒为根本”者,戒如大地能生一切善法,出世道果皆以戒为本,故言“一切善法戒为根本”。《智度论》卷十三说:“譬如大地,一切万物有形之类皆依地而住,戒亦如是,为一切善法住处”。《地持论》说:“如来三十三相由持戒得,若不持戒尚不得下贱人身。况三十二相”,“持戒之人则心不悔”者,破戒的人违背圣道,违反正行,则心生懊悔,持戒的人守戒不犯则心无懊悔。有悔恼故心怀忧愁,无忧悔便生欢喜,欢喜故心乐,心乐则易于安定一心;安定一心则生如实智慧,如实智生便厌离世间,厌离世间则便离欲。贪欲的人则被欲境缠缚,若无贪等烦恼便得解脱。未得解脱则恒受生死,若得解脱便出离三界,出离三界自在安乐,最后即得涅槃。
此文具足戒定慧三学修行的次第。第一从“一切善法戒为根本”至“心不悔”说明戒法是戒学;第二从“欢喜”至“得一心”,“一心”就是定,说明因戒得定是定学;第三“一心则生实智”是说明由定发慧是慧学;这是戒定慧三无漏学。修此三学之因,能得出世因果,即解脱为菩提智果,涅槃是寂灭断果。这种持戒能令三学行满,二果德圆,了生脱死,得大安乐,所以名为清净持戒。文中“厌”字是伏惑道,“离欲”为断惑道,“解脱”是有余涅槃,“涅槃”指最后无余涅槃。经过发心学习戒定慧、伏惑、离欲、得解脱、证涅槃,这是正常的修学伏惑得道前进次第。
外曰:若上智者,郁陀罗伽,阿罗逻等为上一一修妒路
若行智人是名上智,今郁陀罗伽、阿罗逻外道等应为上智人。
第三明智有净不净。外人在前听说智属上品,认为合理,故不加责难,遂以上智配彼外道二师。郁陀罗伽和阿罗逻地珍是佛在世时著名的两位大外道师,阿罗修无想定,郁陀罗伽又译作郁头兰弗,修非非想定并修有成就。释尊初出家时,寻师访道曾从此二人学过,后业知道他们所习不是究竟法,不能出三界,便舍之而去,自到雪山苦行坐禅。今外人引此二师为上智者,一是要抬高外道,二者想以来讥讽和加压论主。注文“外道”二字,这是天亲的口气,不是外人自称。
内曰:不然,何以故?智亦有二种:一者不净二者净。
这是将智也分为净和不净两种。世间智不净,出世智清净。
外曰:何等名不净智?
问什么样的智是不净智。外人识浅,不能分辩有净不净智故问。
内曰:为世界系缚故不净,如怨来亲一一修妒路。
世界智能增长生死。所以者何?此智还系缚故。譬如怨家,初诈亲附,久则生害,世界智亦如是。
偈本先正答,此举臂喻说明。“为世界系缚故不净”者,“世界”就是世间,世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为三界生死所系缚故名“为世界所缚”。这是说色界无色界禅定智慧虽好,但还是为三界世间生死所绑缚。注文“此智还系缚故”,出不了三界,故是不净。阿罗逻修无想定,后生到色界无想天,还为色界智系缚。外人以为无想天定就是涅槃,其实不然,无想天定寿命五百劫,命将终时定力散了,起于邪见言无涅槃,命终之后便堕地狱。修无想定,生无想天虽好,后堕地狱,这就是“譬如怨家,初诈亲附,久则生害”。郁头兰弗非非想定,后生非非想处天,此天为三界顶、寿命八万劫。郁头兰弗非非想天寿尽命终后,转生作为一个飞狸。外道所修的道法都不能出三界了生死,故言:“为世界系缚故不净。”
外曰:但是智能增长生死,施戒亦尔耶?
外人问意:只是智能为世间所系,能增长生死,布施和持戒也是这样吗?外人的所以有此一问,因为上文说明布施和戒的过失时说为不净,只是说为求乐报故名为不净,今说不净智时是说“为世界系缚故”“能增长生死”,所以今问:“但是智能增长生死,布施和持戒也是这样吗?”
内曰:取福舍恶是行法一一修妒路
论主回答说:世界上的人舍一切恶,求一切福,皆是生死行法。什么叫“行法”?世间生灭有为法皆是“行法”。“行”是变化不居的意思,一切无常变化的事物皆叫“行”,故经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无常叫“行”,也叫生死法。世间人以有相心布施持戒,修习智慧,弃恶行善,皆是不净,都不能出三界了生死,皆是行生死法。
福名福报。外曰:若福名福报者,何以修妒路中但言福?内曰:福名因,福报名果。或说因为果,或说果为因,此中说因为果。譬如食千两金,金不可食,因金得食故名食金。又如见画言是好手,因手得画故名好手。取名著,著福报。恶已先说。行名将人常行生死中。
注释偈本四字即为四段:初释“福”,次释“取”,第三释“恶”,最后释“行”字。释“福”字先明“福名福报”,次用问答方式解说。只一“福”字,有时指福因,有时指福报,故今文指明,“福名福报”。外人问道:“若福名福报者”何以论主偈本但说是福?回答道:福就是善,福善皆名为因,说罪说福皆通因果,此在言谈中有时说因为果,有时说果为因,说罪说福皆通因果,此中是说因为果,是指福报,故言“福名福报”。举例说,如言:“食千两金”。金了是不能吃的,但有了金子就可以买吃食,这就是因中说果,故言“食千两金”。又如见一幅好画,有人便赞叹说“好手”。画不是手,但因妙手才能画出好画,这是果中说因,故言“好手”。
“取名著、著福报”。这是第二解释“取”字,“取著”就是贪取执著,就是贪著世间福报执取享受不舍,这样,就不能出三界。“恶先已说”,这是第三释“恶”字。什么是“恶”?前面已经说过,通指身口七支,就是杀、盗、淫、妄言、两舌、恶口、绮语;别说就是指外人的吉法,故前文云:“是吉是不吉…
《百论释义舍罪福品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