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究。總之,不管是誰,都是菩薩,贊揚叁寶,對外道而立的佛法正宗。今此緣起分,既是《百論》組成的部分,就應當看成是提婆論主的根本正義,假使是出于天親之手,那還是屬于發揚弘贊提婆奧義的注釋。提婆論含有這種義理,天親釋就應當有這種發揚。
(一)正釋歸敬叁寶
頂禮佛是哀世尊 于無量劫荷衆苦
煩惱已盡習已除 梵釋龍神鹹恭敬
歸敬叁寶,先歸敬佛寶。佛是本師教主,故先歸敬。“歸”謂歸依,歸投依靠,是歸依意,心歸身依,故名皈依。“敬”爲禮敬,頂禮膜拜,以表敬意。歸敬叁寶的意義,略明叁種:一者提婆爲欲如實的破邪顯正,或恐自力不足,故敬請叁寶威靈加與。二是爲欲發起論端,引起爭論,便于破邪。叁者爲使外人改邪歸正,示彼歸宗有在,令同歸叁寶。這是《百論》開端歸敬叁寶的特有意義。
初句“頂禮”二字,是說歸敬人的儀容和方式,佛、哀、世尊,是明所禮的尊貴佛寶。“頂禮佛足”也叫作“頭面接足禮”,包括致禮的弟子和所禮的尊師。爲什麼叫“頂禮佛足”?頂禮的“頂”,是人頭頂或頭面,人一身最尊的是頭頂頭面,最不尊貴的是兩只腳,禮拜本是對人尊敬的表現,現在以我尊貴的頭面,頂戴對方最不尊貴的兩只腳,這表不對師長上人虔誠尊敬之至,以頭頂作禮,故名“頂禮”。禮佛要五體投地。什麼是“五體投地”?就是兩手兩膝和頭面,名爲五體。禮佛時要觀想,兩膝著地是跪拜,兩手反掌向上接佛兩足,頭面著地靠近佛足,這叫五體投地,這叫頭面接足禮,本論簡稱“頂禮佛足”。
釋“佛”“哀”“世尊”叁種尊號。具足說“佛陀耶”,簡稱爲“佛陀”或“佛”。佛是覺悟的意思。有自覺覺他,覺道圓滿叁義。自覺是說自己已竟覺悟,這是對待凡夫說的。世間凡夫,輪回六道,不自覺悟;叁乘聖人,得出生死,名爲覺者。覺他是對二乘聖者說的,二乘有不能覺他,佛能覺他。聲聞緣覺是自了漢,自己了脫生死,出離叁界,但無悲心,不發心度衆生,不能使他人覺悟;叁乘聖人,得出生死,名爲覺者。覺他是對二乘聖者說的,二乘人不能覺他,佛能覺他。聲聞緣覺是自了漢,自己了脫生死,出了叁界,但無悲心,不發心度衆生,不能使他人覺悟;諸佛菩薩,大慈大悲,普度一切衆生,自既覺悟,又能覺悟他人,故名覺他。覺道圓滿,是對菩薩而言,菩薩雖然自己覺悟,又能說法教化覺悟他人,但無明未盡,智慧不圓,覺悟不徹底;只有諸佛才能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具足叁覺,故名爲佛。“哀”的悲哀的意思,是對衆生受苦受難的同情心,就是慈悲,故佛名大慈大悲。這是佛的功德。佛陀大慈大悲,能普度一切衆生,這是莫大的功德。“世尊”是佛陀的一種尊號,爲一切世間衆生所尊崇,故名世尊,同“如來”一樣,十方諸佛皆可爲稱如來,皆可稱爲世尊。
禮佛四句,第一句總敘敬禮標及標明佛陀叁種尊號,次下叁句,分別稱贊佛陀的功德智慧,同時又是解釋上述叁種尊號。
“于無量劫荷衆苦”,這是贊歎佛的功德。佛的功德無量,少文難以盡贊,今舉其主要的救度衆生的慈悲心作代表,“于無量劫荷衆苦”,就是大慈大悲的表現。諸佛世尊,從無量劫已來便從事救度衆生,說法教化,令諸衆生止惡修善,斷惑證真,免除生老病死無量諸苦,這是佛的最大功德。這句偈同時又是解釋前文“哀”字的意義。
“煩惱已斷習已除”,這是稱贊佛的智慧。世間凡夫,具足已明煩惱,障蔽自心使不明淨,對于宇宙人生,無所知曉,由此造業輪轉生死,備受衆若,稱爲無明。諸佛如來累劫修行,煩惱斷盡,無明習氣永除,心體清淨,智慧明朗,無法不見,無法不知。聲聞緣覺及諸菩薩,雖能斷除煩惱,但還有無明習氣未盡,只有如來才能斷盡無明習氣,徹底清淨,智慧圓滿,故佛名大覺,稱爲一切種智。這句又是解釋“佛”義。
“梵釋龍神鹹恭敬”,此句釋上“世尊”義。爲天上人間所尊敬,故稱世尊。句中“梵”字,指初禅天大梵天王,代表色界諸天。“釋”是釋提桓因,是忉利天王,代表欲界諸天。“龍”提海中的龍族,“神”指天地間的一切神仙和鬼神。這說明不僅人世問信奉佛陀,天上人間及諸神靈無不崇敬,爲一切世間衆生之所尊敬,故稱世尊。
亦禮無上照世法 能淨瑕穢止戲論
諸佛世尊之所說
次禮敬法寶,也分爲總別二義,初句正明能禮所禮爲總,後兩句分別解釋。“亦禮”者,前頂禮佛足,今次禮法寶,故言“亦禮”。“無上照世法”這正敘述所禮的法寶。禮什麼法寶?禮“無上照世”的法寶。何謂“無上”?何謂“照世”?言“無上”者,這裏說有幾個層次,第一一切異道經書論著既是邪言,名爲有上,佛法正經,名爲無上。二者就佛法中,人天乘是世間法,名爲有上,出世叁乘是無漏法,名爲無上。第叁就叁乘中,聲聞緣覺,法不究竟,名爲有上,一乘佛法,究竟了義,名爲無上,就一乘中,有因有果,菩薩因行未極,名爲有上,佛果德智圓滿,最極究竟,最爲無上。言“照世”者,中道實相,能生正觀智慧,以此智慧,說法教化照明世間,故名“照世”。又“照世”者,佛一切智,說法教化,能令衆生,分別邪正,曉了善惡,應作不應作等,名爲“照世”。所言“法”,即是實相,即是般若。故《摩诃般若經》說:“般若波羅蜜,能生諸佛,能示世相,”古德說有四種法寶;一是無爲佛寶,謂無上涅槃;二爲境界法寶,謂真俗二谛;叁是善業法寶,即六波羅蜜;四者文字法寶,謂經律論著。又嘉祥大師約叁般若,說叁種法寶;一是境界法寶,謂寮相般若;二是正智法寶,即觀智般若;叁者文字法寶,謂經教語言。
已上分別解釋,今合釋叁句。初句是總的歸敬“無上照世法”,次二句解釋。“能淨瑕穢止戲論”。是釋上句“照世”義,如何“照世”?此無上法能使衆生煩惱清淨,令生智慧光明,故是“照世”“譯佛世尊之所說”是釋“無上”義,諸佛無上,故佛名“無上士”,無上人所說,故所說的法也是無上。又“無上照世法”是生善義,無上甚深微妙法,是真善美,故是生善義,“能淨瑕穢止戲論”是滅惡義,淨除無量煩惱,止息分別戲論,豈非滅惡!佛法雖廣,不出生善滅善。真正生善滅惡的教理,只有諸佛才能如實地說,故下文雲“佛知諸法實相,明了無礙,又能說深淨法”故言“諸佛世尊之所說”,又“無上照世法”,謂實相般若,以無上法寶,教化衆生,照明世間,故名“照世”。“能淨瑕穢止戲論”,是觀智般若,正觀智慧能滅除煩惱,止息戲論,故名戲智。“諸佛世尊之所說”是文字般若,諸佛所說,錄成文字,便是佛經,即此佛經,名文字般若。以此叁句敬贊法寶就是敬贊般若,一切佛經皆屬文字般若,一切佛法皆是般若所攝。
並及八輩應真僧
前言“頂禮”,此言“並及”,意謂頂禮佛寶法寶,並及應真僧寶,叁寶同禮。四果四向句爲八輩。依聲聞位次,果位有四,初果須陀洹,二果期陀含,叁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聲聞果位,以阿羅漢爲最高,四向是是初果向、二果向等。和前進取故名爲向,如趣向初果,名爲初果向,趣向二果名二果向等。四果四向名爲八輩。“應真”是說:思想與法性真理相應,名爲應真。小乘見到無我的真理,大乘見到我法二寶的真如法性,都叫“應真”。又名見道,證見真空法性的道,故名見僧。見了僧就不同于一般的凡夫,便成爲聖者,故名見僧。見了道就不同于一般的凡夫,便成爲聖者,成爲聖僧。梵語僧伽耶,簡稱爲“僧伽”或“僧”,漢文澤爲“和合衆”,不是指的一個人,四比丘以上才稱爲僧,所以一位比丘不能稱僧,只能稱我比丘某某,若謂是僧衆的一員,這樣也可以稱僧。寺院僧團是弘揚佛未能,住持佛法,依法修持的和合體,佛在世時,有佛說法教化,有八輩賢聖僧助佛宣揚,可謂是叁寶盛世。佛滅度後,弘揚佛法,住持佛法,全靠一般出家的凡夫僧,其中也常也高僧聖僧。凡夫僧能住持佛法就是僧寶,假使連凡夫僧也沒有了,那麼,佛法也就不存在了。所以無論出家在家佛教徒都要尊重護持出家僧衆,這才能使佛法常住于世。
設有人問:這是大乘論,爲什麼歸敬聲聞僧?要知道“八輩應真僧”通大小乘,不局限于聲聞僧。所以龍樹釋叁乘共十地時,以聲聞菩薩兩相對釋。如《大智度論》卷七十五說:“乾慧地有二種:一者聲聞,二者菩薩。聲聞人獨爲涅槃,故勤精進……雖有智慧,有得禅定水,則不能得道,故名幹慧地;于菩薩則初發心,乃至未得順忍。性地者,聲聞人從暖法乃至世間第一法;于菩薩得順忍,愛著諸法實相,亦不生邪見,得禅定水。八忍地者,從苦法忍乃至道比智,是十五心;于菩薩則是無生法忍,入菩薩位。見地者初得聖果,所謂須陀洹;于菩薩則是阿靳跋致地乃至成佛,斷諸煩惱,余習亦薄。離欲地者,離欲界等貪欲諸煩惱,名阿那含:于菩薩離欲因緣故得五神通。已辦地者,聲聞人得盡智無生智,得阿羅漢;于菩薩成就佛地。”這是成樹解釋叁乘共十地,具有聲聞菩薩兩種。從八忍地至已辦地具足包括四向四果,可見“八輩應真僧”通大小乘。
(二)與外人爭叁寶真僞
外曰:偈言世尊之所說,何等是本尊?
提婆歸敬叁寶,稱贊叁寶,外人明知所歸敬的是佛法僧叁寶,卻故意要問:“何等是世尊?”這是問何人是世尊?或是問那一世尊?這就意味著不承認釋迦牟是世尊,至少不承認只釋迦牟尼一人是先覺世尊。因爲各種外道都信奉他們自己教派的創始人爲先覺世尊,是爲佛寶,信外道經爲法寶。如後文外人說:“有人言:韋紐天名世尊,又言摩醯首羅天名世尊,”乃至勒沙婆等仙人皆名世尊。又說:“諸馀導師亦能明了諸法相,亦能說深淨法。”這就是法寶,再加上他們的弟子,就是外道的叁寶。
爭叁寶真僞,總…
《百論釋義舍罪福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