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論釋義舍罪福品第一▪P3

  ..續本文上一頁有叁番問答,次第相生,若就問答分別說,便有六段文義:第一外曰,領偈定尊,第二內曰,驚問反質,第叁外曰,出疑呵內,第四內曰,對邪顯正,第五外曰,敘德齊內,第六內曰,懸非指後。今文是第一外曰,領偈定尊。“世尊之所說,何等是世尊?”這是領會上偈,是世尊所說,但不知是哪一世尊所說?這正是審定誰是世尊。佛滅度後八百年時,各種外道繁興,所宗不同,各稱第一,皆說自己是先覺世尊,是故生問。又雖有叁寶,以佛寶爲主,佛寶若寶,則叁寶皆立,所以要爭誰是世尊。

   總說辯論雙方用語,凡有二種:一稱“問答”雙方,二用“內外”兩詞。用“問答”二字,賓主便固定下來,以問者爲賓,答者爲主:“內外”兩詞,則賓主不定,或是提婆升座,外道問難,或時外道立宗,提婆設問。又別的論典,多是對同學佛教者說,故稱“問答”二語,今對外道異宗,故應用“內外”兩名,今此《舍罪福品》是提婆升座立宗爲主,外人發難責問爲賓。

   內曰:汝何故生如是疑?

   第二提婆驚問反質。驚問,是驚其不該問而問,反質,就是反問,我要反問,你爲什麼要這樣懷疑?誰不知道,天無二口,國無二主,叁千世界,唯有一佛,爲什麼還要問誰是世尊?你這樣生疑發問,實在使我提婆詫異!驚怪外人實不應該這樣問。這一反質,使外人難堪,令其氣勢萎縮,從心理上挫敗他。同時,這又是責怪外人,不領會前言,我前面曾明言,“諸佛世尊之所說,”既已明佛是世尊,你爲何再問。這還是不該問而問,使我驚怪,所以反質。

   外曰:種種說世尊相故生疑。有人言韋紐天(此言遍勝天)名世尊,又言摩醯首羅天(此言大自在天)名世尊,又言迦毗羅,優樓迦,勒沙婆等仙人皆名世尊,汝何以獨言佛爲世尊!是故生疑。

   第叁,敘外人生疑發問的理由,又是出疑呵內。第一句總敘所疑根據,前文論主反問:“汝何故生如是疑?”今外人回答說:“因種種說世尊相故生疑。”這是說:各種不同的教都說他們自已的創始人是世尊,所以生疑。一切智名爲世尊相,外道六師皆說自己是一切智能人,故稱世尊,因有種種人世皆稱世尊,故我生疑。“有人言”以下別敘所疑事,說有叁仙二天皆稱世尊。第一“韋紐天名世尊”。韋紐天本論譯注爲遍勝天,《智度論》譯爲遍聞天。韋紐天的來曆:劫初之時一切皆空,衆生福因緣力故,十方風至,相對相融,能持大水,水上有一人,一千個頭,兩千手足,名韋紐天,從水化生。其中臍中有一千葉金色蓮花,放大光明。花中有人結跏趺坐,此人複放無量光明,名曰梵天王。此梵天王作念:此處何故空無衆生?作是念時,光音天子命盡之者,應生于此,有八王子一時化生。此八王子自念,我從梵王生,梵王亦念,我生此八天子,八天子生天地人民萬物。八天子是衆生之父,梵王有八天子之父,韋紐天是梵王之父。韋紐天手執輪戟,有大威勢,故言萬物從韋紐天生,名爲世尊。

   梵語摩醯首羅,此雲大自在。此天在色界之頂,爲大千世界之主。大自在天有兩種:一者名毗舍阇摩醯首羅,二是淨居摩醯首羅。毗舍阇爲鬼類名,摩醯首羅論師所祀奉,有叁目八臂,騎白牛,住于色界。密教說:是大日如業所應現。又言:此大自在天現種種形,有種種名,韋紐天、那羅延天,皆是大自在天的別名。《涅槃經》卷十七說:六師外道中第五,迦羅鸠陀之所崇奉。中古以來盛爲印度拔西派供奉。拔西派供奉的神就是大自在天。二是淨居摩醯首羅者,此是第十地菩薩,將成報身佛進,在色界之頂,五淨居之上,現在自在天報,以勝妙天身,紹繼佛位,成就佛果,爲一切世間依止。《智度論》九雲:“四禅有八種,五種是阿那含住處,是名淨居,叁種凡夫聖人共住,過是八處,有十住菩薩住外,亦名淨居,號大自在天王。”

   《智度論》列有叁天,二天如上說,第叁名鸠摩羅伽天,此雲童子天,是初梵天王,顔貌如童子,故名童子天。又名那羅延天,那羅延譯爲生本,因他是一切衆生出生的根本,別有提婆論雲:韋紐延譯爲生本,從臍生蓮花,蓮花生梵天,梵天爲衆生祖。從梵天口生婆羅門,從臂生刹帝利,脅生毗舍,腳生首陀。《智度論》列叁天和《中》、《百》二論只列二天,凡有二義:一者,叁天是外道的叁身義,以大自在天爲本,猶如佛家的法身,韋紐天猶佛教中的應身,韋紐臍中化生梵王便是化身。《智度論》具明他們的叁身義,故列舉叁天。二者外道又有二身義,故《中》、《百》二論但列二天。提婆論雲:六道衆生,天地之間,皆是自在天身,故自在天略明叁身:一自在身、二那羅延身、叁梵天身,故自在天略明叁身:一自在身、二那羅延身、叁梵天身。自在天身總在八分:虛空爲頭,日月爲眼,天地爲身,江海爲尿,山丘爲屎,風爲命,一切火爲熱氣,一切衆生是身內蟲。破大自在天能生萬物,如《十二門論》廣說。

   “又言迦毗羅”以下,次舉叁仙以爲世尊。“迦毗羅”翻爲黃頭仙,也翻赤色仙。相傳雲:劫初時從空而出,自然有四德,一法、二智慧、叁離欲、四自在。總此四法以爲其身,如佛法常樂我淨涅槃四德。此四法屬覺谛攝,故覺谛有八分,有淨有不淨,淨的就是法,智慧等四分,不淨分翻此四淨分,就是四不淨分。迦毗羅仙見世間沈沒盲暗,起大悲心,咄哉衆生盲暗中!遍觀世間,見一婆羅門,名阿修利千年一祀天,迦毗羅不現其身,唯見其赤色,對阿修利說:“你遊戲嗎?答言:“遊戲”。仙人問罷便去。滿千年黃頭仙照樣又來問阿修利:“你遊戲嗎?”答言:“遊戲!”如是過叁千年,迦毗羅方才問道:“你能出家修道嗎?”阿修利答言:“能!”迦毗羅遂爲說二十五谛,度爲弟子,從是以來,名迦毗羅爲世尊。

   “優樓迦”,也是仙人名,此譯爲“鸺留仙。”“鸺留”是鳥名,就是貓頭鷹,此人在釋迦前八百年出世。他白天著書講學,夜間出外遊行,信徒們若要供養他,必須在夜間營辦飲食,才與弟子前來受供。因爲他常在夜間才出來行走,如貓頭鷹,所以名爲鸺留仙。所造經法名《衛世師》,有十萬偈,明六谛義,說因中無果,神覺異義爲經宗,就是勝論外道。

   “勒沙婆”此雲若行仙。其人計人身有若樂二分,若現世將若受盡而福樂自來。所說之經名《尼犍子》,有十萬偈,明因中亦有果亦無果,亦一亦異以爲經宗,也稱世尊。“等仙人皆名世尊”者,古代印度外道說有九十六種,今此略舉二天叁仙,以“等”字攝諸異派,各稱世尊。此之叁仙並是釋迦以前出世,盛行天竺。釋迦出世正值叁種外道六師。羅什說:“六師有叁部,大同小異,皆以若行爲本,初六師誦《四韋陀典》,中六師自稱一切智人,即通常所說的外道六師,後六師得五神通,此叁部六師,初從聞慧生,次從思慧生,後從修慧得,或稱爲十八一切智人。

   “汝何以獨言佛爲世尊”句,此是總說理山後,明外人呵責提婆。

   內曰:“佛知諸法實相,明了無礙,又能說深淨法,是故獨稱佛爲世尊。

   第四舉德顯人,對邪辯正。上來直明人尊,此下舉法顯人,人無貴賤,道實則尊。佛具二義,故獨稱爲世尊,一著深知諸法實相,二者能隨機說法。深知諸法實相是大智,能隨機說法是大悲。又知諸法實相是自覺,隨機度生是覺他,自覺覺他覺道圓滿名爲佛,故獨稱佛爲世尊。”

   外曰:諸余導師亦能明了諸法相,亦能說深淨法。如迦毗羅弟子誦《僧佉經》,說諸善法總相別相,于二十五谛中,淨覺分是名善法。優樓迦弟子誦《衛世師經》,言於六谛,求那谛中,日叁洗,再供養火等和合生神分善法。勒沙婆弟子誦《尼乾子經》,言五熱灸身,拔發等受若法是名善法。又有諸師行自餓法、投淵、赴火、自墜高岩,寂默、常立,持牛戒等是名善法。如是等皆是深淨法,何以獨言佛能說耶?

   第五外曰,舉德齊內,是外人舉他們的所謂“善法”與佛法齊等。既是善法齊等,則應同爲世尊,何以獨言佛爲世尊!此文凡列十家外道:第一迦毗羅,第二優樓迦,第叁勒沙婆,此之叁家具列“叁寶”。第四師以“自餓”爲道,第五師以“投淵”求聖,第六師以“赴火”爲善法,第七師“自墜高岩”求解脫,第八師以“寂默”爲道,第九師以“常立”求道,第十師以“持牛戒”爲妙法。此之七師皆以修不同的苦行著稱。言前之叁家具列“叁安”者,第一家,迦毗羅仙人是其“佛寶,其弟子爲其“僧寶”。《僧佉經》是其“法寶”。《僧佉》此譯爲“製數論”,因它說一切法不出二十五谛,將宇宙萬有皆攝入二十五谛,故名製數論。此派通常被稱爲數論師。

   “說諸善法總相別相,于二十五谛中淨覺分是名善法”者,數論師說:出家在家同受五戒是爲總相,在家教徒于危難中爲全身命,或爲行道,許可開通是爲別相。又宇宙萬法爲大有,是爲總相,瓶衣等物不同爲別相,知此總別二相名總相別相智稱爲善法。如佛法中第一義谛是總相,世俗差別法別相。二十五谛是數論派對宇宙人生總的觀點看法。二十五谛第一是“冥谛”,又名“自性”或“世性”。數論師執一切世間萬物都從冥谛産生,冥谛是人生萬物的本性,相傳外道修禅定,得五神通,前後各知八萬劫內事,八萬劫以外的因果事相便不能知,故稱爲“冥”,冥是暗昧的意思,迦毗羅仙對八萬劫以前的事相不能了知,便謂人生萬有都從此“冥昧”處而生,說此“冥谛”是一切法的自性。第二是“覺谛”,又名爲大,《智度論》卷七十說:“于世性初生覺,覺即中陰識。”外道不如此識的本原,但見身中始中陰識,而自思維,此識是從因緣而有,還是無因而有?若從因緣而有,因緣又是什麼?若不從因緣而有,爲什麼會有此識?外道思考不能知曉,便謂從前冥漠處生。以中陰識微弱,有知覺,異于木石,故稱覺谛。第叁名“我心”,又名我慢,中陰識自我意識稍強,即持我相,分別彼此…

《百論釋義舍罪福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