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故名我心。于佛法中爲識支,外道不達謂爲我心。其次,從我心生五微塵,即色聲香味觸五種,五塵即爲五谛。我心既粗,便有五塵爲之相應,在佛法是名色支,外道不達,便謂從我心生五微塵。次從五塵生地水火風空五大,五大又是五谛。外道說塵細大粗,故言從五塵生五大。次從五大生十一根,十一根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此五根有知覺能緣外塵,名五知根,次意,手,足、大便道、小便道,此五種能造業,名五業根。還有心平根、眼耳等五根各緣一境,心能遍緣五塵,故名心平等根,這都是六入支以後的事了。以上二十四法,以我爲主,加神我爲二十五谛。
“于二十五谛中,淨覺分是名善法”,覺谛中有八法,分淨不淨,淨覺分有四:一是福德,謂殺生祀天;二是智慧,指知二十五谛的智;叁者離欲,謂四禅定;四者自在,謂五神通。不淨覺分也有四:謂罪業、愚癡、貪欲、障難。今只明善法,不言不善,故言“淨覺分是名善法”。
“優樓迦弟子誦《衛世師經》”,這是敘述第二家“叁寶”行世。優樓迦仙人是其“佛寶”,其弟子爲其“僧寶”,《衛世師經》是其“法寶”。《衛世師》翻爲“異勝論”,說諸法異體故名。又異于數論,勝于數論,故名異數論,通常稱爲勝論派。“言於六谛,求那谛中”者,勝論派說諸法不出六谛,是哪六谛?一是陀羅骠,此雲主谛,這是事物的主體,計有九種:謂地、水、火、風、空、時、方、神、意。二者求那,此譯依谛,爲事物的屬性,計有二十一種:調一、異、離、合、數、量、好、醜、苦、樂、憎、愛、愚、智、勤、惰、色、聲、香、味、觸等。叁名羯摩,此翻爲作業谛,謂上下屈伸,所有活動或動作。四是叁摩若,漢譯爲總相谛,謂宇宙萬有,爲一大有總相。五名毗屍迦,此雲別相谛,謂瓶衣等各種差別事物。六名叁摩婆夜,漢翻爲無障礙,又譯爲和合,謂各種因素合成一種事物而互不障礙。此勝論六谛,唐玄奘法師爲六句義,謂實、德、業、同、異、和合等六義。“求那谛中日叁洗,再供養火等和合生神分善法”,苦樂愚智憎愛勤惰八法爲“依谛”所有,故言“求那谛中”。苦樂等八法,屬于神、意二主谛。求那谛中苦愚憎惰四法爲不善,若能去恒河中每日叁次洗浴,再供養火等,便能轉苦爲樂,轉愚爲智等,故言和合生神分善法。外道說,恒河是吉祥河,于此河中洗澡能滅罪垢,故要一日叁洗。“再供養火等”就是燒火供,將衣食寶物供品用火燒掉,以此供養天神而求福佑。外道說:火是天口,用火燒了,就是供養天神吃了。故佛經裏說:外道是事火婆羅門,今此勝論師也信行此法。
“勒沙婆弟子誦《尼乾子經》”這是敘述第叁家“叁寶”行此。“勒沙婆”譯爲“苦行仙”。此人認爲,身有苦樂二分,苦若受盡,福樂自來,故勵修苦行。《尼乾子》此雲“無結”。結是煩惱的異名,謂依《尼乾子經》修行,能離煩惱結,故名無結。“五熱灸身”是用火灸烤五體而受苦。人身兩腳腿、兩手臂和頭,稱爲五體,以火灸烤,名“五熱灸身。”拔發是拔頭發,是受苦的一種形式,這一派即以此等苦行爲道。“又諸師”以下七家,皆是勒沙婆部中的枝流,皆是以受苦爲妙道。“行自餓法”就是不吃東西或少吃東西,有的一天只吃幾個水果,或只吃一點奶沒,或只吸風服氣;“投淵”是往深水中跳;“赴火”是往大火裏撲,“自墜高岩”是跳岩摔跌自苦;“寂默”是不說話,此派有若提子論師,說有六障六自在,六障:一不見障、二受苦障、叁愚疾障、四命盡障、五不得好性障、六惡名障。翻此六障,就是六自在,如所見自在,福樂自在等。其人立非有非無爲無宗,他說:萬事萬物,若言是有,無一法可取,若言是無,萬物曆在眼前。又說:以心取境,而無境稱心,以境取心,又無心稱境,即不可是有是無,故常默然無言。“常立”是不坐不臥,經常站著,以此苦行爲道。“持牛戒”是尊重牛法,對牛不惱害,不吃牛肉,任其自由,以表尊奉。持牛戒者,有時低頭吃草,學牛的生活。有外道五通仙人,見一牛死後得生天上,便尋找這牛死後生原因,見此牛八萬劫以來,唯受牛身,不如此牛八方劫以前曾造有生天的善業,外道神通力短,便不能知,因見此牛多劫爲牛,死後生天,故外道徒衆相與學牛,持于牛戒。
以上這些外道,沒有正確的知見,雖也冥想,研法修道,企圖離苦得樂,求得解脫,但沒有像佛陀這樣,徹悟宇宙人生的先覺大聖,說法教導,怎麼能知什麼是正道?如何修行才能獲得解脫,終是一些無知的盲徒,枉受無益苦行,害人不淺!既是邪說誤人,所以菩薩造論破之。《智度論》卷八,呵苦行外道雲:“汝等以灰塗身,裸形無恥,以人髑髅盛糞而食,拔頭發,臥刺上,倒懸薰鼻,冬則入水,夏則火灸,如是等種種所行非道,皆是狂相。”《成實論》說:“持牛戒若成,則墮牛中,如其不成,則入地獄。”故諸外道皆是愚疾無知,盲修瞎練。
內曰:是皆邪見,覆正見故,不能說深淨法,是事後當廣說。
第六總非指後,就是先總予否定,別指後文廣破。所以須要先加否定,正因爲外道邪見蔽心,愚昧無知,不是正道認爲是正道,真實的正道,反不以爲是正道,故言“皆是邪見,覆正見故”。言“不能說深淨法”,這既是說外道沒有深淨正法,又是爲要引起外人的後問,故下文外人問道:若別人不能說深淨善法者,“佛說何等善法相?”就由此爲開端,便引起一場激烈的辯論。
上來叁番問答,內曰外曰無“修妒路”者,這是天親根據提婆當時辯論開始情況追敘的,即以此文爲本論的緣起分,緣起分到引爲止。
二釋正體分
本論文分叁章,初章釋緣起分已完,從此以下,正釋論體,辯回邪歸正。就釋論體分爲二章:第一《舍罪福品》明二善叁寶,示初發心人入道學修次第,就是申明佛法漸法之教。第二從《破神品》起,至《破空品》後段,明破邪顯正,而正詳于破邪。就此二章,各開叁段:初章叁者,一明舍罪、二辯舍福、叁示能舍神善的空慧。次章叁者:第一《破神品》明衆生空,第二從《破一品》終《破常品》明一切法空,第叁《破空品》明空亦空。初章《舍罪福品》第一舍罪者,罪名罪惡,舍罪就是舍惡。本論的要義,是依福舍罪,依空舍福,所以欲舍罪惡先立二善,方成舍義。福就是善,作惡招罪,行善感福,這是必然的因果規律。欲舍罪惡,要先樹立二善,依此二善,才能舍去罪惡,故須先明二善。此下每品,各自爲科。
科分爲叁:
甲一 舍罪
乙一 建立二善
外曰:佛說何等善法相?
此論文字,皆是鈎鎖連環,次第生起,義顯易知。外人此問還是承接上文而來。上文外人廣列叁仙十師,言皆能說深淨法,論主總與否定,說這些外道皆是邪見,不能說深淨法,故今外人問:若叁仙十師皆是邪見,不能說深淨法者,你的導師佛陀說何等善法?
內曰:惡止善行法一一修妒路
論主很簡要地回答:“惡止善行法”。這“惡止善行”四字,在言雖簡,含義無窮,它是佛法總綱領。“惡止善行”換句話說:就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佛法雖然廣大精深,用這兩句話來概括也就無遺。“惡止”約戒律說,受戒不犯,止一切惡,名爲“惡止。”“善行”就經論說,六度萬行,八萬法藏,無不奉行,名爲“善行”。論著所以舉二善以答外人,嘉詳大師說有七義:第一前文論主皈敬叁寶,爲示外人回邪歸正,授其叁皈:今答以二善,因外人轉心請教,就此明傳其戒法,令學佛者,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法門雖是無量,要以皈戒爲先,故前明叁皈,次示戒法。第二開示初發心學佛人的方法要軌,先修福舍罪以離叁塗,其次依空舍福以出叁界,最後歸宗佛乘成就無上菩提。這是一般修學佛法的正規次第。第叁破外道的顛倒的邪見。他們殺生祭天祈福,以惡爲善,說不殺生求福,難免罪惡,這是以善爲惡,故外道是顛倒如見。今爲其明示正確的善惡事相,說殺生是惡,應當戒止,不殺爲善,應當奉行。故下文雲:“斷邪見故,說是經”,就是證明。第四外道經初皆安以“阿漚”二字,以爲吉利,佛法建立二善總貫諸經。“阿漚”本是虛構,哪有吉義,二善本是現實,體性吉祥。第五立此二善名爲通戒,就是戒律總的原則。如釋尊成道後,說法度人,未製別戒,先以此二善通戒教諸弟子,十二年後方製別戒。過去七佛相承也是如此,未製別戒之前,先說此通戒。又佛法化世,只有誡勸二門:諸惡莫作,此是誡門:衆善奉行,名爲勸門,本意令人分清善惡,自覺誡惡從善,佛法教化,從不強加于人。第六爲欲說明佛法是中道,遠離二邊,雙遣斷常,故是中正之道。又“惡止”明其所離,是非有義:“善行”明其所得,是非無義,非有非無,故是中道。第七明義趣無定,隨問而答,因機施教。外人既問佛說何等善法?今還答其所問,故言“惡止善行法”。
又二善義者,“惡止”就是舍罪,依善行而舍罪,就是依福舍罪。又“惡止”意即破邪,“善行”就是顯正。此論重在破邪,故開端即說“惡止”。此一問答,外問無“修妒路”,內答有“修妒路”者,詳審文義,提婆論主,歸敬叁寶完畢,就立“惡止善行的宗旨”,但天親爲了前後聯系,次第生起,按形勢需要,發起前問,故無“修妒路”。後文凡是沒有“修妒路”的內曰、外曰,皆是天親爲使沈隱之義,彰顯于筆墨,令學者易懂,作的演義訓釋,標有“修妒路”的,方是提婆的偈本。
佛略說善法二種:止相行相。息一切惡是名止相,修一切善是名行相。
這是天親的注釋。就此注義,分爲叁段:第一總釋二善,第二別釋“惡止”,第叁別釋“善行”,今是第一總釋。“善法二種”是哪二種?就是“止”善和“行”善,注文中叫“止相行相”。何謂“止相”?何謂“行相”?論文自釋…
《百論釋義舍罪福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