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論釋義舍罪福品第一▪P5

  ..續本文上一頁,“息一切惡是名止相,修一切善是名行相”。換句話說:就是止惡行善。佛弟子都應信守奉行。經律中教誡不許作的一切惡事壞事堅決不作,經律中教導弟子必須作的一切善事好事,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一定要作。這作止二善,大戒律中,叫“作持”和“止持”。

   何等爲惡?身邪行、口邪行、意邪行。身殺、盜、淫、口妄言、兩舌、惡口、绮語、意貪、嗔惱、邪見。複有十不善道所不攝,鞭杖系閉等。及十不善前後種種罪,是名爲惡。何等爲止?息惡不作,若心生、若口語、若受戒,從今日終不複作,是名爲止。

   第二解釋“惡止”。就此二字,此釋“惡”,次釋“止”。惡事雖有無量,以身口意叁業分攝,略爲十種,身有殺生、偷盜、邪淫叁種:口有妄語、兩舌、惡口、绮語四種:妄語是謊言虛語,兩舌是挑拔披此是非,惡口是粗語咒罵,绮語是無益的美言。意業有貪欲、嗔惱、邪見叁種。邪見別外多叫愚癡,他是愚癡的一種表現。這身叁、口四、意叁,總起稱爲十惡、又叫十不善道。還有“十不善道所不攝”的事,如鞭抽、杖打、綁系、關閉等,雖不是十惡正罪,同樣也是惡法。以“及十不善道前後種種罪”。就是指殺人、偷盜、妄語等罪的事前策劃准備工作,和事後逃匿滅迹行爲。這都是屬于惡法。“是名爲惡”,此句總結。“何等爲止?”第二釋“止”字,“息惡不作”就是“止”。但是惡人息惡不作也是容易的,要有外緣督促方可,佛有方便,說法教化,講因果報應,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令人聞知,惡有惡報,若人畏將來惡報受罪,便不敢作惡;善有善報,令人希望未來福樂,便竟相行善,若人相信這種因果道理,便自動舍惡從善,故言“若心生、若口言、若受戒。從今日(起),終不複作,是名爲止。”若人相信因果能自覺不作犯罪行爲,這對國家、社會和個人都有利益。可惜!多不被人理解,遺憾。

   何等爲善?身正行、口正行、意正行。身迎送、合掌、禮敬等,口實語、和合語、柔軟語、利益語、意慈悲正見等,如是種種清淨法,是名善法。何等爲行?於是善法中,信受修習,是名爲行。

   次釋“善行”。善法也是無量,約身口意叁業歸納爲十善,故雲:“身正行、口正法、意正行。翻前十惡就是十善,但這裏有更具體的說明。身迎送翻前殺生,合掌翻前偷盜,恭敬翻前邪淫,實語反前妄言,和合語反兩舌、柔軟語翻惡口,利益語翻绮語,無量善法。《智度論》說“十善爲總相戒,別相則無量戒。”最後釋“行”,“信受修習,是名爲行”。若能信從佛化,人人行善,則社會安定,國家太平,人民安樂,這是佛法行世的本願。

   乙二 破外吉義

   外曰:汝經有過,初不吉故。一一修妒路

   破舍吉義,就是舍罪。罪惡總說有兩種:一是舊有的罪惡,如前所說,殺盜邪淫等十惡,自古已來,任何國家,任何時代,任何人作了都會被認爲是罪惡行爲,故名舊惡。二是後起的邪知邪見,如說大自在天、梵天王、上帝等能創造萬物,五熱灸身,持牛戒等無益苦行,能得生天,不信後世,拔無因果乃至“阿漚”是吉利等,皆是無而謂有,虛妄不實,並是邪惡,今論破此等新舊邪惡,故名舍罪。

   所以破舍吉義者,上立二善以明福,今破吉義而舍罪,就是依福舍罪。外道說佛經建惡在初爲不舍利,外道經初皆有“阿漚”吉義,現在破他這個吉義,吉義若破,一切外道經書皆被破。又論主上立二善外人連構六難:第一作兩不吉利難,第二構兩顛倒難,第叁作兩煩重難。論主通其六難,明我二善無過,便是顯正,摧其虛構的六難使不得逞,就是破邪。外人所以設此六難,因爲論主立“惡止善行”,義正言明,內外同此一理,不能說有什麼不對,但外人謂論主立言不巧,在措辭上找岔子,故生六難。初二難正是破舍吉義,又“惡止善行”是提出論題,次下六難是料簡解釋二善的意義。

   外人就“惡止善行”四字,言佛經開口先說惡,爲不吉利,具含有和無兩種不吉利難。上文外人廣述他們的宗師,都能明了諸法相,都能說深淨法,論主拔雲:“是皆邪見,覆見故,不能說深淨法。”外人便問論主,若我等不能說深淨法,“佛說何等善法相?”論主答道:“惡止善行法”。外人即說:若言“惡止善行”,這有兩種不吉利的過失:一是開頭先說“惡”,故經初不吉利,經初既不吉利, 中間和後部也不吉利。法既是惡,那說經的人就不能名爲世尊,修學此法的人,也不名爲善衆,假若是這樣,那就不能稱爲叁寶。因經初有惡,故名有難。二是外道諸經,開頭都有“阿漚”二字,名爲吉相,佛經開頭無“阿漚”二字,名爲不吉,這是無難。一是佛經開頭有惡,二是沒有“阿漚”二字,名爲不吉,這是無難。一是佛經開頭有惡,二是沒有“阿漚”吉利,有惡無善,這是莫大的過咎。

   諸師作經法,初說吉故,義味易解,法音流布。若智人讀誦念知,便是增壽,威德尊重。如有經名《婆羅呵婆帝》(此言廣主經),如是經等,初皆言吉,以初吉故,中後亦吉。汝經初說惡,故是不吉,是以言汝經有過。

   注爲外人明義,文分爲二:第一明外經有德有過:第二明內經有過無德。“諸師作經法,初說吉故”等者,這是外人敘述他們的經,是吉祥的經,是說明經的體性。“若智人讀誦念知”以下,是說明經的作用,“讀誦念知”是身口意叁業修習。次明依經修習,得兩種果報:即內感長壽,外爲人尊敬。《廣主經》是講安幫漢世的書。外人相傳,昔日有梵王降世,說七十二字,名《佉樓書》以教世間。世人開始得感德尊敬,時間久了,敬情漸薄,梵王悭吝心起,以取諸字,以口吞下,唯有“阿漚”二字,以口角流出墮地,世人珍之,以爲字王,最爲吉祥,遂以“阿”字安置在《廣主經》首,以“漚”字安置在《韋陀典》初。《四韋陀典》總括外道十八種大經,從此以來便言:經首有“阿漚”字者有吉利,無“阿漚”字者就不吉利。是以外道經初皆有“阿”或“漚”字。“如是經等,初皆言吉”者,是稱贊外經皆有吉德。“汝經初說惡,故是不吉。”是第二文,正敘內經有過。言“有過”者,一是內經開頭說“惡”,二是又無“阿漚”吉相,所以言內經有過。

   內曰:不然,斷邪見故說是經一一修妒路

   論主答中有二:第一總與否定,否定外人所說的“汝經有過,初不吉故”,“不然”就是不接受外人的所說,就是否定,第二答其有無二難,即爲二義,此文是答“有過”難。答意是說:你們外道言我經初說“惡”,此“惡”正是指的有“阿漚”則吉利,無“阿漚”則不吉利,這是一種惡邪見,我經爲要斷除這惡邪,先標“惡”次言“止”,故言“惡止”。釋迦世尊出世之前,諸外道先有這種邪見,正覺既已出世,爲了斷除此惡,故言“惡止”,如來的正教應當奉行,故雲“善行”,今正爲斷除你們的惡邪見,故說“惡止善行法”。這種回答叫作反擲答。外人聽論主說內經開頭言“惡”,以爲此“惡”是論主家的經惡,今論主回答說:我經言惡,說的是你們外道邪見之惡,故言“惡止”。此“惡”屬于外經,我內經無有過錯。將此“惡”反擲過去,故名反擲答。這裏所說的邪見,不是指撥無因果,而是指的無而謂有,不識善惡,違于正理,名爲邪見。不是正見,故名邪見。

   是吉是不吉,此是邪見氣,雖故無達。

   注雲:“是吉是不吉此是邪見氣”者,外人內懷邪見的心情,外說違理的言論,故稱爲“氣”。又善的說爲不善,不善的說爲是善,善惡顛倒,愚而無知,爲邪見正體,今說吉與不吉,是邪見余力,名爲氣分,既是惡邪氣分,便應息止,“是故”我經說惡“無過”。

   複次,無吉故一一修妒路

   若少有吉,經初應言吉,此實無吉。何以故?是一事此以爲吉,彼以爲不吉,或到非吉非不吉,不定故無吉。汝愚人無方便,強欲求樂。妄生憶想,言是事吉,是事不吉。

   第二答其無吉難,否定他“阿漚”的吉義。外人說:內經開初沒有“阿漚”二字,爲不吉利,若有“阿漚”則爲吉利。今意說:假使真的經初安置“阿漚”就吉利,我若不安,應當有過。其實,經初安置“阿漚”並不見得有什麼吉利,不安“阿漚”並不見得不吉利。“阿漚”二字,吉利不吉昨,在理論上是沒有什麼根據的,只是你們愚人,沒有正見方便,“強欲求樂,妄生憶想,”言這是吉,這不是吉,其實,“阿漚”二字,根本就沒有什麼吉義。

   複次,自他共不可得故一一修妒路

   是吉法不自生,何以故?無有一法從自己生故。亦二相過故一者生、二者能生。亦不從他生,自相無故,他相亦無。複次無窮過故,以生更有生故,亦不共生,二俱過故。

   這一修妒路與上兩修妒路,本是論主酬外人說:“汝經不過,初不吉故”的一次回答,注文分作叁段解釋:第一“不然,斷邪見故說是經”。是將“惡止”的“惡”字推歸外人明我經無過。第二“複次無吉故”,是否定外書“阿漚”的吉義,即古人所謂的奪破。今此複次,“自他共不可得故”是解釋說明,爲什麼沒有吉法的理山。爲什麼說外道經無吉法?因爲諸法無生,實生不可能有,若言諸法有實體生,今問:是從自生?是從他生?還是自他和合共生?論文回答說:“自他共不可得故。”“不可得”是不可能有的意思。因爲諸法實生不可能有,所以吉法也不可能是實有。《中論》總破一切生法,故說四種天生,今此論文但破吉法,當時沒有執無因論者,故只說叁種無生,破叁種生。

   天親注文分二:一破叁種生,明叁種無生,次後總結破。第一破叁種生,初明吉法不自生,有二破:一破自生,說明世間任何事物,無有一法是從自己生,如人是從父母生,蘋果是從蘋果樹生,糧食是從水土種子生,汽車、瓶子都是工人勞動産生的,沒有一種事物是自己生自己的。吉法也是這樣,不應自己生自己。又若…

《百論釋義舍罪福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