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陀▪P12

  ..續本文上一頁現的境地上去。即或有時滿足了自己的欲望,不旋踵間又生起另個欲樂的要求。由于人類持有這樣連續不斷的普遍欲望,所以就成爲苦的根本原因。

  滅谛,這是顯示痛苦滅除所得寂滅之樂的境界。現實人生的種種痛苦,誰也不願長期的忍受下去,總得設法解決苦痛的延續,以求達到理想的解脫境界,而這解脫境界的實現,就是佛教所說的證得涅槃,也就是這裏所說的滅谛真理。涅槃爲佛弟子所追求的理想目標,爲什麼稱之爲滅

  元來,涅槃的梵語,含有吹熄熾然的情欲之火,亦即所謂渴愛的絕滅,同時也就是滅除痛苦的大患,得到清淨爽快的自在安穩境界。

  雜阿含經中顯示涅槃說:“貪欲永盡,嗔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名爲涅槃”。消滅一切的痛苦,減除苦痛的根源,是爲滅谛,亦即涅槃,。得到涅槃,除了衆苦盡滅,除了惑業消散,還有什麼可說

  所以佛在經中對這狀態,常以這樣的語句表現:“究竟寂靜,究竟清淨,隱沒不現,唯依于清淨無戲論之體,不可謂有,不可謂無,不可謂彼亦有亦無,不可謂彼非有非無,祗可說爲不可施設究竟涅槃”。

  道谛,這是說明如何滅苦而得寂滅解脫的聖道。生死人苦的滅除,涅槃妙樂的獲得,不如想像那樣的要怎樣就可怎樣,必須依于聖道的如法實踐,才能達到離苦得樂的目的。所說的聖道,雖有多種的德目,但最主要的是八正道,就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正道定向上、向解脫所必經的正軌,有他的必然性,中道的德行,是不能與他相違反的,出家衆依此向解脫,在家衆也如此”。可見八正道的重要。

  爲什麼把這看得這樣重要

  經中說:“依八正道行人涅槃”。有說八正道的究極在于正定,這是不大正確的,因爲定是共外道的。有說八正道以正見爲首,這因爲正見(慧)不但是末後的目標,也是開始的根基。開始的根基如果是正確的,末後的目標一定會實現的。“慧學是貫徹始終的,八正道的正見,側重他的終極完成”。四谛的精髓,在于八正道,沒有八正道,爲苦因的愛欲固滅不了,爲解脫的寂滅亦無由證。

  四谛,就是四種真理,雖說是釋尊最初所轉*輪,而實貫通于佛陀一代時教中的。四者都稱爲谛,顯示這都是真實不虛的。如果對它加以審細的觀察,就可肯定的見到人生實相,因它是從人生四個不同的側面加以觀察說明。如先肯定人生足苦,是爲苦谛;繼而推究苦的來源,是爲集谛;進而探討如何滅苦而得解脫,是爲滅谛;再論運用怎樣方法始能解脫其苦,是爲道谛。這是如來獨創的四種真理,以之教授指示于人的,名爲轉四谛*輪。

  于此四聖谛中,通常將之分爲兩重因果,就是染淨因果的不同說明。雜染因果是世間的一重因果:苦爲雜染世間的果,集爲雜染世間的因。清淨因果是出世間的一重因果:滅爲清淨世間的果,道爲清淨世間的因。經中舉喻說:苦如人的患病,集如所知的病因,滅如病患的痊愈,道名治病的良藥。經說:“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世間滅”。佛法認爲一切是因緣的,所以學佛有首先推究因緣的必要,然後,滅除世間的因果,完成出世的因果。

  佛爲五比丘初轉*輪,就是中道的四聖谛。告訴他們應該認識苦果,應該斷除集因,應該證悟滅果,應該修諸道因。我之所以要你們如此,實因我已知道了苦,已斷了集,已證了滅,已修聖道,才能獲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做個修道的人,假定不知四聖谛是什麼,那他就不可能得到解脫。當知我所說的四聖谛,絕對是真實的:苦的確是苦,集的確是集,滅的確是滅,道的確是道。任何天魔梵,不特不可轉這四谛*輪,亦複無能予以改動的。

  五人聽聞了這四聖谛理,領悟最先最深的,是憍陳如,其他的四人,亦次第證悟,如佛一樣的得阿羅漢果,所以世間就有了六阿羅漢,叁寶也就出現世間:“佛阿羅漢,是爲佛寶;四谛*輪,足爲法寶;五阿羅漢,是爲僧寶。如足世間叁寶具足,爲諸天人第二順田”。可見佛的初轉*輪,並沒有什麼奮特神秘,只不過是將自己證悟的真理,以大慈悲的覺世之昔,無私的向人類播送出來,希望每個聽到覺音的人,都能如佛一樣的體悟真理。

  叁 清淨僧團的建立

  佛與五比丘同在鹿野苑過著成道後第一次夏安居生活,可以說是僧團成立的開始。在這夏安居期間,于僧團中最初願出家的,當以波羅捺斯的長者幹耶舍爲第一人。因他在鹿野苑中,聽佛說了“一切造善惡,皆從心想生,是故真出家,皆以心爲本”的四句偈而發心出家的。隨後,耶舍的父親爲尋其子,來到鹿野苑見佛,聽佛說法而得法眼淨,也虔誠的發心歸依叁寶,成爲佛教最初的優婆塞。到了第二天,佛及五比丘,應耶舍父親的恭請,接受他的飲食供養。是日耶舍的母親及其妻,受到佛陀的感化,同樣的歸敬叁寶,成爲佛教中最初的優婆夷。于此叁月傳教期間,有富樓那、離垢、善博、牛王等共五十位有爲的優秀青年,都足耶舍的善友,他們經常的往來,受到耶舍的感染,都發心從佛出家,並且成阿羅漢果,所以世間就有了五十六位證悟真理的阿羅漢。可見自佛展開宣揚正法的覺化運動,沒有經過好久的時間,聞風而來歸依和出家的,就有了很好的收獲。

  從佛出家的一群,佛陀曾訓練他們,使他們亦能擔任傳播覺音的工作。經過短期訓練後,佛陀看他們已可負起此一任務,于是就派遣他們到各處去弘宣正法。當受派遣的要出發時,佛又特地教誡他們說:“你們這次出去遊方教化,要以大慈大悲的心腸,度諸衆生出離苦海,免得他們再在苦海中沈淪。設或遇到有人反對,甚至嘲笑你們的人,也不要和他們計較,要可憐他們的無知,要耐心的說服他們,不要因人們的難化,退失自己的傳教初心”。佛教的積極傳道,就是從此開始的。同時佛又替他們安排工作程序說:“你們這次出去宣傳教義,應該各自的分化一方,不可二人同向一個地方出發。到了各個弘化的所在地,天“晴朗的時候,當要出去托缽遊行,爲衆宣揚正法之音,到了陰雨的季節,就得回來共同修行。化他不忘自修,自修不妨化他,唯有如此,才是正法的實踐者”。佛陀對諸外化的聖者,作了一番慈祥的教誡,同時宣布自己獨往摩竭陀王舍城中,度諸所應度化的人群。

  當時擁有五十六阿羅漢所組織成的僧團,可以說是過著極爲融洽的和樂生活。由于僧團的構成份子,每個都是極爲純潔的,所以從未發生過不如法的事情。大家都以佛爲信仰的中心,不特沒有主從的關系存在,亦沒有誰支配誰的現象,更沒有人種階級的差別,爲谙弟子信仰中心的佛陀,亦自認爲是僧伽的一份子,從不以領導者自居,更拒絕弟子對他有特別的待遇。是以佛在僧團中,只可說是僧伽的代表,不得看成是最高領袖,亦不得視爲無上權威。如果以這觀點來看僧團中的佛陀,佛將成爲一般所說的大獨裁者,或將成爲至高無上的萬能之神;正因爲僧團是這樣的單純而純潔,所以佛爲這個和樂融洽的僧團,沒有製定什麼特別的規律,只提示了“法味同受”、“財利共享”的原則。弟子敬仰佛陀爲大師,大師佛陀的二曰一行,不特可爲弟子的准繩,並能切實的信受奉行,所以有人把這僧團,稱爲一味同心的團體。世間團體盡管多得數如恒沙,但沒有一個像僧團這樣的和樂清淨。

  可是任何一個集團或宗教團體,到它擴大發展參加份子多了以後,就不免有些複雜不純起來,佛教僧團自亦不屬例外。所以到了出家衆一多,僧團中就有些問題發生,佛爲僧團的和合,特別爲正法久住,乃開始以法攝僧。“釋尊創覺的常道,非一般人,也非天、魔、梵 印度宗教的神 所能轉的,唯其難得,愛護的心也特別關切。所以發現了出家衆的過失,就從事僧衆的組織;成立僧團的第一義,即爲了住持佛法……關于住持佛法,雖然在許多經中,囑付王公、宰官,囑付牛鬼、蛇神,實際,除囑付阿難不要忘記而外,這正法久住的責任,釋尊是鄭重的托付在僧團中,和合僧的存在,即是正法的存在”。加入到僧團中來的,都是過著集體生活,除了自己的精進修證,還得努力于教化活動,如同住的大衆,不能融洽無間,怎能發揮自利利他的功用

  又怎能完成正法久住的崇高理想

  擴展佛陀的慈命,延續佛陀的慧命,皆有賴于健全的僧團,這叫佛陀怎不重視僧團的和樂清淨

  和樂清淨的僧團,要得合法的實現,不是沒有原則的,佛以六和敬爲木,本著六和敬相處,彼此間自得融洽,不會發生問題的。印順論師說:二(和中,見和同解,戒和同行,利和同均,是和合的本質;身和同住,語和無诤,意和同悅,是和合的表現”。這實在分析得極爲恰當。同住的大衆,言論上是不是沒有诤論,行爲上是不是相安無事,內心上是不是情投意合,關鍵全在大衆能不能共同的遵守法製,能不能達到思想的一致,能不能做到經濟的公開,在這叁方面果能做到沒有任何偏差,使相處的大衆在共同的原則上行事,和樂清淨的僧團自然出現。“在僧團中,有關大衆與個人的法製,固然有要求參加僧團者嚴格服從遵守的義務,但如有特權階級,特別是執法者與守法者不能共同的遵守法製,必然要影響大衆的團結,戒和同行,爲律治的精神所在;就是釋尊也不能違反律製,何況其他……在同一集團中,如讓經濟的不平,思想的龐雜發展起來,僧團會演成分崩離析的局面。在釋尊當時,能注意思想的統一,經濟的均衡,不能不說是非凡的卓見……僧團確立在見和、戒和、利和的原則,才會有平等,和諧、民主、自由的團結,才能吻合釋尊的本意,負擔起住持佛法的責任”。這確是大衆和合的根本論題。

  不過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還是律製的共同遵守,因爲佛教中的一切,不論是團體的,不論是個人的,其行爲的活動,都要依戒律的規定,如大家不守律製,所謂思想的一致,財利的共享,自然也就說不上。因而現在進一步的說明佛陀以法攝僧的因…

《人間佛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