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间佛陀▪P12

  ..续本文上一页现的境地上去。即或有时满足了自己的欲望,不旋踵间又生起另个欲乐的要求。由于人类持有这样连续不断的普遍欲望,所以就成为苦的根本原因。

  灭谛,这是显示痛苦灭除所得寂灭之乐的境界。现实人生的种种痛苦,谁也不愿长期的忍受下去,总得设法解决苦痛的延续,以求达到理想的解脱境界,而这解脱境界的实现,就是佛教所说的证得涅槃,也就是这里所说的灭谛真理。涅槃为佛弟子所追求的理想目标,为什么称之为灭

  元来,涅槃的梵语,含有吹熄炽然的情欲之火,亦即所谓渴爱的绝灭,同时也就是灭除痛苦的大患,得到清净爽快的自在安稳境界。

  杂阿含经中显示涅槃说:“贪欲永尽,嗔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诸烦恼永尽,名为涅槃”。消灭一切的痛苦,减除苦痛的根源,是为灭谛,亦即涅槃,。得到涅槃,除了众苦尽灭,除了惑业消散,还有什么可说

  所以佛在经中对这状态,常以这样的语句表现:“究竟寂静,究竟清净,隐没不现,唯依于清净无戏论之体,不可谓有,不可谓无,不可谓彼亦有亦无,不可谓彼非有非无,祗可说为不可施设究竟涅槃”。

  道谛,这是说明如何灭苦而得寂灭解脱的圣道。生死人苦的灭除,涅槃妙乐的获得,不如想像那样的要怎样就可怎样,必须依于圣道的如法实践,才能达到离苦得乐的目的。所说的圣道,虽有多种的德目,但最主要的是八正道,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正道定向上、向解脱所必经的正轨,有他的必然性,中道的德行,是不能与他相违反的,出家众依此向解脱,在家众也如此”。可见八正道的重要。

  为什么把这看得这样重要

  经中说:“依八正道行人涅槃”。有说八正道的究极在于正定,这是不大正确的,因为定是共外道的。有说八正道以正见为首,这因为正见(慧)不但是末后的目标,也是开始的根基。开始的根基如果是正确的,末后的目标一定会实现的。“慧学是贯彻始终的,八正道的正见,侧重他的终极完成”。四谛的精髓,在于八正道,没有八正道,为苦因的爱欲固灭不了,为解脱的寂灭亦无由证。

  四谛,就是四种真理,虽说是释尊最初所转*轮,而实贯通于佛陀一代时教中的。四者都称为谛,显示这都是真实不虚的。如果对它加以审细的观察,就可肯定的见到人生实相,因它是从人生四个不同的侧面加以观察说明。如先肯定人生足苦,是为苦谛;继而推究苦的来源,是为集谛;进而探讨如何灭苦而得解脱,是为灭谛;再论运用怎样方法始能解脱其苦,是为道谛。这是如来独创的四种真理,以之教授指示于人的,名为转四谛*轮。

  于此四圣谛中,通常将之分为两重因果,就是染净因果的不同说明。杂染因果是世间的一重因果:苦为杂染世间的果,集为杂染世间的因。清净因果是出世间的一重因果:灭为清净世间的果,道为清净世间的因。经中举喻说:苦如人的患病,集如所知的病因,灭如病患的痊愈,道名治病的良药。经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世间灭”。佛法认为一切是因缘的,所以学佛有首先推究因缘的必要,然后,灭除世间的因果,完成出世的因果。

  佛为五比丘初转*轮,就是中道的四圣谛。告诉他们应该认识苦果,应该断除集因,应该证悟灭果,应该修诸道因。我之所以要你们如此,实因我已知道了苦,已断了集,已证了灭,已修圣道,才能获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做个修道的人,假定不知四圣谛是什么,那他就不可能得到解脱。当知我所说的四圣谛,绝对是真实的:苦的确是苦,集的确是集,灭的确是灭,道的确是道。任何天魔梵,不特不可转这四谛*轮,亦复无能予以改动的。

  五人听闻了这四圣谛理,领悟最先最深的,是憍陈如,其他的四人,亦次第证悟,如佛一样的得阿罗汉果,所以世间就有了六阿罗汉,三宝也就出现世间:“佛阿罗汉,是为佛宝;四谛*轮,足为法宝;五阿罗汉,是为僧宝。如足世间三宝具足,为诸天人第二顺田”。可见佛的初转*轮,并没有什么奋特神秘,只不过是将自己证悟的真理,以大慈悲的觉世之昔,无私的向人类播送出来,希望每个听到觉音的人,都能如佛一样的体悟真理。

  三 清净僧团的建立

  佛与五比丘同在鹿野苑过著成道后第一次夏安居生活,可以说是僧团成立的开始。在这夏安居期间,于僧团中最初愿出家的,当以波罗捺斯的长者干耶舍为第一人。因他在鹿野苑中,听佛说了“一切造善恶,皆从心想生,是故真出家,皆以心为本”的四句偈而发心出家的。随后,耶舍的父亲为寻其子,来到鹿野苑见佛,听佛说法而得法眼净,也虔诚的发心归依三宝,成为佛教最初的优婆塞。到了第二天,佛及五比丘,应耶舍父亲的恭请,接受他的饮食供养。是日耶舍的母亲及其妻,受到佛陀的感化,同样的归敬三宝,成为佛教中最初的优婆夷。于此三月传教期间,有富楼那、离垢、善博、牛王等共五十位有为的优秀青年,都足耶舍的善友,他们经常的往来,受到耶舍的感染,都发心从佛出家,并且成阿罗汉果,所以世间就有了五十六位证悟真理的阿罗汉。可见自佛展开宣扬正法的觉化运动,没有经过好久的时间,闻风而来归依和出家的,就有了很好的收获。

  从佛出家的一群,佛陀曾训练他们,使他们亦能担任传播觉音的工作。经过短期训练后,佛陀看他们已可负起此一任务,于是就派遣他们到各处去弘宣正法。当受派遣的要出发时,佛又特地教诫他们说:“你们这次出去游方教化,要以大慈大悲的心肠,度诸众生出离苦海,免得他们再在苦海中沉沦。设或遇到有人反对,甚至嘲笑你们的人,也不要和他们计较,要可怜他们的无知,要耐心的说服他们,不要因人们的难化,退失自己的传教初心”。佛教的积极传道,就是从此开始的。同时佛又替他们安排工作程序说:“你们这次出去宣传教义,应该各自的分化一方,不可二人同向一个地方出发。到了各个弘化的所在地,天“晴朗的时候,当要出去托钵游行,为众宣扬正法之音,到了阴雨的季节,就得回来共同修行。化他不忘自修,自修不妨化他,唯有如此,才是正法的实践者”。佛陀对诸外化的圣者,作了一番慈祥的教诫,同时宣布自己独往摩竭陀王舍城中,度诸所应度化的人群。

  当时拥有五十六阿罗汉所组织成的僧团,可以说是过著极为融洽的和乐生活。由于僧团的构成份子,每个都是极为纯洁的,所以从未发生过不如法的事情。大家都以佛为信仰的中心,不特没有主从的关系存在,亦没有谁支配谁的现象,更没有人种阶级的差别,为谙弟子信仰中心的佛陀,亦自认为是僧伽的一份子,从不以领导者自居,更拒绝弟子对他有特别的待遇。是以佛在僧团中,只可说是僧伽的代表,不得看成是最高领袖,亦不得视为无上权威。如果以这观点来看僧团中的佛陀,佛将成为一般所说的大独裁者,或将成为至高无上的万能之神;正因为僧团是这样的单纯而纯洁,所以佛为这个和乐融洽的僧团,没有制定什么特别的规律,只提示了“法味同受”、“财利共享”的原则。弟子敬仰佛陀为大师,大师佛陀的二曰一行,不特可为弟子的准绳,并能切实的信受奉行,所以有人把这僧团,称为一味同心的团体。世间团体尽管多得数如恒沙,但没有一个像僧团这样的和乐清净。

  可是任何一个集团或宗教团体,到它扩大发展参加份子多了以后,就不免有些复杂不纯起来,佛教僧团自亦不属例外。所以到了出家众一多,僧团中就有些问题发生,佛为僧团的和合,特别为正法久住,乃开始以法摄僧。“释尊创觉的常道,非一般人,也非天、魔、梵 印度宗教的神 所能转的,唯其难得,爱护的心也特别关切。所以发现了出家众的过失,就从事僧众的组织;成立僧团的第一义,即为了住持佛法……关于住持佛法,虽然在许多经中,嘱付王公、宰官,嘱付牛鬼、蛇神,实际,除嘱付阿难不要忘记而外,这正法久住的责任,释尊是郑重的托付在僧团中,和合僧的存在,即是正法的存在”。加入到僧团中来的,都是过著集体生活,除了自己的精进修证,还得努力于教化活动,如同住的大众,不能融洽无间,怎能发挥自利利他的功用

  又怎能完成正法久住的崇高理想

  扩展佛陀的慈命,延续佛陀的慧命,皆有赖于健全的僧团,这叫佛陀怎不重视僧团的和乐清净

  和乐清净的僧团,要得合法的实现,不是没有原则的,佛以六和敬为木,本著六和敬相处,彼此间自得融洽,不会发生问题的。印顺论师说:二(和中,见和同解,戒和同行,利和同均,是和合的本质;身和同住,语和无诤,意和同悦,是和合的表现”。这实在分析得极为恰当。同住的大众,言论上是不是没有诤论,行为上是不是相安无事,内心上是不是情投意合,关键全在大众能不能共同的遵守法制,能不能达到思想的一致,能不能做到经济的公开,在这三方面果能做到没有任何偏差,使相处的大众在共同的原则上行事,和乐清净的僧团自然出现。“在僧团中,有关大众与个人的法制,固然有要求参加僧团者严格服从遵守的义务,但如有特权阶级,特别是执法者与守法者不能共同的遵守法制,必然要影响大众的团结,戒和同行,为律治的精神所在;就是释尊也不能违反律制,何况其他……在同一集团中,如让经济的不平,思想的庞杂发展起来,僧团会演成分崩离析的局面。在释尊当时,能注意思想的统一,经济的均衡,不能不说是非凡的卓见……僧团确立在见和、戒和、利和的原则,才会有平等,和谐、民主、自由的团结,才能吻合释尊的本意,负担起住持佛法的责任”。这确是大众和合的根本论题。

  不过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还是律制的共同遵守,因为佛教中的一切,不论是团体的,不论是个人的,其行为的活动,都要依戒律的规定,如大家不守律制,所谓思想的一致,财利的共享,自然也就说不上。因而现在进一步的说明佛陀以法摄僧的因…

《人间佛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