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间佛陀▪P13

  ..续本文上一页缘。据摩诃僧只律卷一说:有“摄僧;极摄僧;令僧安乐;折伏无羞人;有惭愧者得安隐住持,不信者能信;正信者得增益;于现法中得漏尽;未生诸漏令不生;正法久住”的十种因缘。…坦十者,是释尊制戒律的动机与目的;而正法久住,可说是最后的目的,从正法久住的观点说:佛弟子要有组织的集团,才能使佛法久住世间。这偕团的组合,释尊是把它建筑在律制的基础上,严格的纪律,成为摄受僧众的向心力”。

  现在把这十种因缘,简单的来予以说明。摄是摄受,亦即是组织,就是要摄受僧众,定要把僧众强有力的组织起来,而且要组织得极为严密,不容有丝毫的松懈,所以称为“摄僧、极摄僧”。如何得以强有力的严密组织

  这当然足以律制为其大木。僧团的律制,等于国家的宪法,为促进僧团和合的不二法门。如没有共同遵守的律制,你要这样,他要那样,行动、语言、意见不能一致,僧团当中那里还会有和乐的“氛

  可见严格的律制最为重要。

  有了严格的律制,为僧众共同遵守,大家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做的,自然各安其分的,不致做出毁法乱纪的勾当,引起彼此问不必要的料纷。如此就能“合僧安乐”的精进修学佛法,不会终日为人我是非而分心,道业也就一天天的增进。其中纵然有些不安分的份子,因有铁一般的严格律制,有谁做了违犯僧团的事,就得接受有力的制裁,如不心悦诚服的接受,很可能的被逐出僧团,所以无羞耻的僧人,不得不为律制之所折伏!

  真心为道而来参加僧团的,大都是具有高度的惭愧心,不特不会做出有违律制的事,亦不乐意见到僧团的乱糟糟,所以愿在融洽和合的僧团中,安安心心的精进为法,免因僧团的纷乱,退失自己的道心,是为“有惭愧者得安隐住持”。僧团中的纯洁份子,如纷纷的退出僧团,是即显示这个僧团,有了极为严重问题。所以如何使真心为道的得以安心的修道,亦是僧团所当特别注意的课题,而能做到这一点的,亦为严格的律制是尚。

  佛法的流行世间,是流行于广大社会中的,离开了社会人群,何有佛法的流行

  可是世人的认识佛法,甚至进一步的信奉佛法,不是由于佛法的理论高超,而是由于僧众的德行卓越,如果僧团不能做到和乐清净,世人对于佛法就要另眼相看,不特不会信奉佛法,甚至认为佛法非是。这末一来,佛法流行,当然成为严重问题。所以要在广大社会中,做到“不信者令信乌、“正信者得到增益”,僧团的和乐清净,该是必要的前提。

  合社会人群的信奉佛法,不用说是重在利他,但佛法从来不忽略自己,所以在僧团中的每个成员,还得为净化自己的身心,追求究竟的解脱自在,努力不懈的修学佛法。佛法的修学本在个人,但在健全僧团中修学,所谓以众靠众的,易达身心的清净,因而, “于现法得漏尽”、“未生诸漏令不生”。换句话说:已生的烦恼可以使它断除,未生的烦恼可以使它不生,确实完成身心的净化,真切得到个己的解脱,实现最初学佛的目的!

  “和乐清净的僧团,能适应璟境而获得社会的信仰,能净化身心而得个人的解脱;不忽略社会,不忽略自己,在集团中实现自由,而佛法也就达到“久住”的目的。释尊以律法摄受僧众,把住持佛法的责任交给他,僧团为佛法久住的唯一要素,他与佛陀、达磨鼎立而称为三宝”。“正法的久住,要有解脱的实证者,广大的信仰者;这都是要依和乐清净的僧团而实现”。佛陀建立清净僧团的深心悲愿,时至末法的今日,我们还得有所体认。

  四 在王舍城的教化

  佛为少数僧众建立了僧团,由于僧团的和乐清净,大家一心的趋向解脱,以致博得社会的好感,而且在佛的慈风化雨之下,不特广大人群接受佛陀的敌化,并有很多的异致徒,加入风纪严肃的僧团中来。如佛到摩竭陀国去宣传觉吾,经过王舍城西不远的伽耶山,知道山中有闻名四海的三位同胞的苦行高士,其名叫做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都是学识渊博,道行高超的人,所以国内人们对他们都很敬重,向他们受教的人也是很多。他们是奉事火神的,经中称为事火外道,与西方波斯国的拜火教有点相近。大圣佛陀为了济度他们,特自登山去寻访他们,首先所访的是优楼频螺迦叶。大概由于天色晚了的关系,释尊请求在此逗留一宿。当时大迦叶波回答说:“你要在此住一宿本没有问题的,不过这儿只有一个火窟,是大毒龙所止住的,除此更没有别处可供你住,为了你的安全,我想你还是另觅妥当的地方休息”。

  迦叶波虽是这样的婉拒,但佛仍然再三的请求,而且终于走进火窟中去住,正念不动的结跏跌坐。可是到了夜间,毒龙遥见释尊,不禁嗔怒勃发,立即口吐毒焰,使得整个窟内,大火燃烧起来。佛陀不但没有畏惧之情,且入火光三昧遍身出火,使毒焰一点不能触及佛的身体。经过一个短时期,火焰就全部熄灭。毒龙感于佛陀的威力,知道佛是不会被毒害的,怀著一股惭愧的心情,垂头爬到佛的面前,竭诚的表示归顺。

  大迦叶波遥见窟中,曾于夜间炽然火起,慨叹的认为佛已被毒龙的火焰活活的烧成灰烬,特于清晨怀著哀怜的心情,率领众弟子到窟中去看个究竟。那知事实大为出其意料的,不但释尊没有被活活的烧死,毒龙反而被降伏盘身在钵中。大迦叶波深为诧异,认为这不是普通人所能做得到的,一定有他最高深的道行,才能把这毒龙降服,于是不顾自己当时在人们心目中具有怎样崇高的地位,亦不问自己是怎样的年高德重,乃向年轻的释迎牟尼请教。

  当时释迦牟尼开示他说:“外在的火不论是怎样的猛烈,都不足有所畏惧的,最可畏惧的足吾人内在的火,亦即所谓贪嗔痴的三毒大火,如这大火燃烧起来,一切都会眼著燃烧,你这祭坛上燃著的火算得什么

  老实告许你:你们奉事火神不是正当的办法,亦不能因此而得身心清净自在,你们如要得到身心清净自在,唯有立即扑灭尚在身心中燃烧著的三毒之火,一日三毒之火没有扑灭,一日不能得到自在清净,这是最为要紧的”!

  佛陀指出他们事火的非是,同时又为他们说四圣谛理。听得他们个个动容,认为真理确在这里,于是大迦叶波接受佛的敔化,愿意悔改过去的错误,将向来所用的各种事火器具,毫无吝惜的抛入河中,率领五百弟子一同投入佛门转奉佛教。接著伽耶迦叶、那提迦叶,受大迦叶波的影响,亦各率领二百五十弟子投入佛门修习梵行。迦叶波三兄弟及其弟子加入佛教阵营,佛陀率领这一千余弟子,浩浩荡荡的进入了首都王舍城。

  佛陀一行进入了王舍城,城内人民知道释迦牟尼已经得道成佛,三迦叶波亦投入佛门为佛的弟子,惹起全城人士轰动起来,大大的予以注意和惊叹。特别定三迦叶波依大沙门出家学道,起初更是令人半信半疑,因他们是受全国人民素所尊敬的三大高士,甚至有人把他们看成是阿罗汉,怎么忽然成为释迦牟尼的弟子

  及至后来真的看到迦叶波三兄弟现身说法,当众宣布事火的非是,并略述他们从佛出家的经过,认唯佛法可得解脱二运才疑团尽释。

  由于有迦叶波三位高士做榜样,于是全城人民争先恐后的,都来虔敬的归依佛门,成为佛陀座下的弟子,使得佛门有了更光辉的前途。国王频昆娑罗得到这个大喜消息,立即无限愉快的率领群臣和家族,到城中去迎接佛陀的到来。频昆娑罗王一见到佛陀,即跪在佛的脚下,向佛陀诚意的祝福。同时当众宣布:从现在起,放弃传统的婆罗门教的信仰,改信能得解脱的佛教,做个极虔诚的佛教徒,并愿为佛教的外护。由此可以想见佛陀的感化力。

  这位改变信仰的频昆娑罗王,当时也还不过是个三十多岁的青年国王。自他归依佛后的数十年中,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初愿,总是一直的热心事佛,对于佛教中人竭力加以卫护,曾经贡献不少力量传扬佛教。由于摩竭陀是当时印度著名的强大王国,加以文化程度亦比其他各国高,因而在佛法的弘扬上,确实得到有利的发展,何况还得到国王有力的护持

  所以以摩竭陀为中心的弘化工作,很快的就向四方传播出去,成为佛教有力的据点!

  当时城中有位迦兰陀迦长者,有块面积很大的竹园,原是借给婆罗门徒用的,现在特地收同敬献佛陀。频昆娑罗王为求佛陀常住在国内教化,不甘落于长者之后,乃拨巨款在竹园内,建立一座规模宏大的精舍,以供佛陀及佛弟子在那里居住,这就是后世佛徒所艳称的竹林精舍。频昆娑罗固是诸国王中第一个归佛的国王;他所建筑的竹林精舍亦是佛教最初的伽蓝。这精舍,不但是佛教化强大据点之一,亦是佛及僧众经常夏安居的理想场所。

  佛及弟子们住在竹林精舍,经常到王舍城去软化,也许由于频昆娑罗王归佛的关系,在短短的两个月内,佛教的势力伸展到整个王舍城,不但有很多人归依在佛陀的座下,而且有很多人离开家庭来从佛出家。于是清净僧团也就逐步扩大,成为有力的教团。

  当时王舍城中有个教团,是由删阁耶所领导的,其下有两个出色的教徒,从他修道以追求真理,可是不论怎样都不能得到真理消息。及至删阁耶离开了人间世,他们各自率领二百多个弟子,成为两派的有名宗师,分区软化极得人望。可是他们仍然为得不到真理消息而苦恼,不过他们的感情却极为融洽,于是相约谁个得到真理的消息就告诉谁。

  一天,舍利弗到王舍城去行乞,在一个城门口,碰到了阿说示比丘,觉得他的威仪慈容,迥然不同于一般常人,知道定是一个有道的行者。于是走到他的面前,很诚挚的向他问道:“你是从什么人修学的?你的老师平时对你说些什么道理

  可不可以告诉我一点”?

  阿说示很客“的回答说:“我的老师是释迦牟尼佛,佛对我们说的道理很多,因我是个进入佛门未久的初学,了解得还不怎么深入,只好将佛所常说的四句话转告于你:“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一向具有高度智慧的舍利弗…

《人间佛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