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间佛陀▪P14

  ..续本文上一页,听到含有真理的因缘生法,正是自己历来所要追求的真理,一股愉悦之情充满了整个身心,立即礼别了阿说示,飞也似的跑同转告目键连,目犍连听了缘起倡,同样的得法眼净体见真理。

  既然知道真理所在,于是他们毫不犹豫的,率领二百多个徒众,亲自到竹林精舍去,礼谒释迦牟尼世尊,佛很慈悲的再为他们开示,于是他们决定从佛出家,成为佛陀座下的上首弟子,一个是智慧第一,一个是神通第一。由于他们二人在当时社会中,也是有其相当声誉的,认为他们能够从佛出家,佛一定是有其道理的,于是想从佛出家学道的越来越多。而且到这时候,僧团中巳达千二百五十人,不能不说佛陀的感化力,确实是很伟大的。

  佛在王舍城的软化期间,又感化了摩诃迦叶波入教。大迦叶是当地富豪家的子弟,白小聪明好学,通晓各种古籍,德行又极高洁,很得人们敬重。他的从佛出家,原因在有一天,他于王舍城附近多子塔边,见到在大树下静坐的佛陀,觉得佛是极为慈悲和蔼的,于是自动的走到佛前,请求佛陀慈悲让他出家。佛看他的得度因缘成熟,就很乐意的接受了他,并且对他极为重视,认为他的德行在众弟子中固属第一,未来佛典的结集亦有赖于他。

  当时还有一个横行于教学界的名学者,以长爪梵志名于世,那就是舍利弗的舅父摩诃俱编罗,所修学的可能与舍利弗是同一学派。他听说外甥舍利弗改宗信佛,感到极为诧异,认为像舍利弗这样有智慧的人,怎么会随佛出家?于是亲自来到竹林精舍,看看佛陀究是怎样一个人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召力

  见到佛陀开口就说:“我一切都不承认”。佛很巧妙的回答说:“当你这样说时,岂不就承认了一切都不承认了吗

  为什么还说一切不承认”

  佛陀的一语,真可说是惊醒梦中人,使他不得不五体投地的,佩服佛陀的智慧高超,确是现实人间的一切智者。自己一点世智辩聪,怎可与佛智慧相比

  想到这点,不自觉的感到极大惭愧,当即请求佛陀收为弟子。在他现了僧相以后,佛再为他说中道正见,使他彻底的放弃错误的邪见,做个纯正的佛弟子。

  后来被尊为论议第一的大迦旃延,也是在这时候从佛出家的。他的父亲为吠陀学的论师;他的舅父就是替佛看相的阿私陀仙。幼时寄居在舅父家中,学习四禅五通之术。本是继承父的传统,成为一个贤明长者。但他受到佛教的感化,也就成为佛陀座下大弟子之一。由于他在佛门中,发挥卓越的才能,以论议见称于时,受到众人的重视!

  其他当代的名学者及出色的宗教师,由于佛陀真理之光的照耀,大都以能进入佛教为最大的光荣。因而佛的教团,一时人才济济,佛教的正法弘扬,更不愁没人推动。所以佛法很快的传播四方,为广大的人群所信奉。

  佛陀坐镇在王舍城内教化,使得很多当代名流学者,纷纷的进入佛教之门,因而佛教就蓬勃的发展起来,这本是极为希有的好现象,可是就由于佛教的日益昌盛,很多人发心来过出家僧伽的生活,于是有些比较保守的人士,看到佛教这样兴隆的现象,不免有些害怕起来,觉得这样长期下去,自己的青年子弟又去献身佛教,那将怎样是好

  还有一些其他的宗教徒,看到佛教势力的日益壮大,对自己宗教的发展不免要受到影响,于是也对佛教生起不良的印象。可是由于国王的尽力保护佛教,他们内心尽管有著高度的不满,但也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对付,只好对在路上托钵的比丘们讥评说:“释迦牟尼带著你们来到我国,不但无利于我们国家,反而扰乱我们的国家,破坏我们的家庭,妨碍我们的事业,诱惑我们的子弟,这真是岂有此理

  但是现在可以坦白的告诉你们,你们只能骗取无知的人群,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会接受你们教法的,何必还在这里转来转去做什么

  我看你们可以转移阵地了”!

  有些比丘们听到这种无理的讥评,心里有著老大的不高兴,于是就将外面所听到的闲言闲语,回来详细的禀白佛陀。佛陀听了比丘们的诉说,不特没有不愉之色,反而很慈祥的安慰诸比丘说:“你们不要为此不安,这是极为平常的事,只要你们不与争辩,过了一个极短时期,一切闲言都会过去。设或有时还听到二曰半语,你们可以很和善的对他们说:我们是为宣传真理的觉音来到贵国的,亦是为了使人过真理的生活而来的,在这世间做个有理智的人,那个不乐意追求真理

  那个不想过真理生活

  我们就是体悟真理的一群,归投佛门的亦都得到真理消息的,除非想永远的漂流于真理之外,没有不乐意接近真理的,况且获得真理消息的,不一定要过出家的僧伽生活,在家依于佛法做个像样的人亦是一样的”。经过比丘们这一番的教说,讥评或反对佛教的人士,想想这个说法是很有它的理由的,于是讥评之声就渐渐的再听不到,反而大家很乐意的接近比丘,接受比丘的德化。

  五 萦归故乡的成就

  佛陀在王舍城的教化,获得异常辉煌的成就,震动了故国迦昆罗街城的全体上下。佛父净饭大王时已十一年不见释尊,当然时刻的想念不已,何况年纪的日渐老大,危脆的生命朝不保夕,于是特派长于辩才的迦留陀夷,到王舍城来礼谒释尊,并请佛陀回国一行。佛也感到这么久未见父王,亦应回去使老父开开心,所以就率领主要弟子,立即向迦昆罗卫城进发,一行快要到迦城时,途中遇到父王,彼此内心的喜悦,自足无法形容的。父王自释尊去出家后,一直是愁眉不展的在悲痛中,今见儿子成为人天的导师,真可说足最为快慰生平。所以迫不急待的立即召集宫内所有的人,听释尊宣说究竟真理的大法。当佛为父王及诸宫人说法时,相传释尊的妃子耶输陀罗,不愿接受摩诃波阁波提的劝告,去听释尊的说法,反而认为释尊如不忘记过去曾经做过夫妻的一段因缘,理应抽出时间来看我,为什么要我去听他说法子听他说法有什么意思

  释尊听到这个消息,为了感化耶输陀罗,为了使她能得到法益,特地偕同目连到她房间去看看她,不要让她太过悲伤和失望。可是当他们相互见面时,耶轮陀罗除了伏在佛陀的脚下痛哭,感动得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佛陀见她这样的激动,就对她详细地说明彼此问的过去因缘,同时要她好好的为自己的前途珍重,不要沉溺在世间的欲乐中,应该为自己的生命前途设想,天地间没有不散的筵席,一切都要成为过去的。耶轮陀罗听了释尊的这番说话,波动的心湖才稍为平静下来。佛陀又接著对她说:“不错,我们今生曾经结为夫妇,而你确也能够克守妇道,没有什么对不住我的地方,而我却在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突然的悄悄的离开了你,从世俗的立场说,我似乎有负于你的,但我不是不满意你才离去,而是为了解脱自他大苦的,现在我已经满了生平的大愿,亦可说是不负我离皇宫的初心。从此,不但一切众生可以得救,你也是被救得以解脱的一个,所以你应为我的正觉欢喜,不当再这样的苦恼自己”!

  佛归故乡的第二日,适值异母弟难陀立为太子及结婚的前夕。难陀本身固然生得很是秀丽,但又天生的极为爱美,不特喜欢穿华丽的衣服,而且还极乐意的装饰自己的容貌。佛陀见他这种情形,深为他的无知可愍,本想立即予以度化,但为释迦族的繁衍,不让父王的继承无人,不使姨母的高度失望,所以没有强逼难陀出家,等到以后有机缘时再说。后来有一天,佛陀托钵到难陀的门前,交谈了几句,佛就放下铁钵掉头就走。难陀觉得奇怪,立即捧起钵来,装满一钵菜饭,从后追赶佛陀,一直追入森林之中。佛陀看看机缘成熟,立即很严肃而又很慈和的对难陀说:“我的悲愿是要救度一切众生,你是我的异母弟,自更不能不为你的前途设想,希望你来随我出家,以解决你的生死大事,不知你愿不愿意”

  难陀受到佛的威严所慑,不自觉的脱口说道:“愿意从佛出家”。佛陀令舍利弗为他剃度后,煞费苦心的予以种种方便化导,终于使他真心学佛,调伏奔放的情欲,成为调伏诸根第一的弟子。

  佛同故乡的第七天,命舍利弗为当时年仅十一岁的幼子罗喉罗出家。当时佛教僧团中,大都是成年人,而且是从其他教团转过来的,根本没有儿童到来出家,所以罗喉罗剃度后,不能立刻的成为比丘,只为他传授沙弥十戒,成为僧团中的一个沙弥,这是佛陀慈悲所特别开启的大方便。罗喉罗现出家相成为沙弥,净饭大王知道了对释尊说:“你去出了家后,宫中还有难陀可以继承王位,难陀现已为你度化成为出家人,剩下来的只有罗喉罗为国脉所系,你怎么又把他度去出家

  他出了家,这个国家将来交给那个维持?你为什么不替国族的前途想想”

  佛陀知道父工为此又大感悲伤,乃以婉转的语言,给子诚挚的安慰,同时向父王保证,今后世人的出家,定要得父母的许可,不得父母的许可,决不随便的剃度。佛教出家的僧制,所以要父母许可,或监护人的同意,可说是在这个时候规定下来的。山这亦可证明佛陀是怎样的尊重世人的意见,不是随便乱拉人来出家的,亦即现在说的不滥收徒众。

  释尊在故国的短期逗留,不时的为众略说法要,发生无比的感化力量,使王族中很多人,自动的发心出家,如从弟阿难、阿那律、摩诃那摩、跋提、金昆罗、劫宾邢、提婆达多等,都在这个时候,愿舍俗入僧的。因此,不但使教团增加新的力量,而且由于他们的活动,对僧团的发展提供了不少贡献。依经中的叙说,所告诉吾人的,约有五十个人,加入清净僧团,能说这不是佛归故国所得的最大成就

  能说这不是佛法在迦城起了很大作用

  最突出的就是向为王族剃头的优波离,在为发心出家跋提王子剃头时,不禁泪如雨下的悲伤不已,这不是悲伤自己的今后工作的没有著落,而是悲伤自己不能与诸王子同去出家。想到诸王子的出家求解脱,是人生最美满最幸福的佳事,但因自己是最下贱的首陀罗族,不知有没有资格也去出家学道

  假定我也有这资格,岂不是理想人生得以实现

  想到这点,悲叹自己的身世,不自觉…

《人间佛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