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热泪满眶。别人不知他的内心所感,还以为他在为生活前途忧伤!
当优波离在送别诸王子,收拾他们的遗物要离去时,舍利弗忽然远远的走到他的面前,于是优波离就很虔诚的向尊者顶礼。尊者问他为什么一人在这里
优波离向舍利弗透露心声说:“我刚才在此送诸王子去出家,想到出家一定是很好的,但他们都是贵族,出家自没有问题,可是我是一个首陀罗的贱族,不知能不能步武他们的后尘,也去随佛出家修道
我为这事在此想了好久,而且想到如不能出家,将是我终身的最大憾事,请尊者为我指示”!
舍利弗听他这番诉说,立即向他解释道:“这完全是你不了解佛陀教义所产生的顾虑,要知在这世间唱导人类以及一切众生平等的,唯有我们大慈大悲的无上佛陀,所以在佛陀所建立的清净僧团中,从来不分种族的贵贱,亦不分别职业的高低,只要真心诚意的出家为道,只要如法如律的依僧而住,只要生理方面的没有缺陷,不论那个都可来请佛剃度的。现在你既有心向佛,不妨与我同到佛陀那里去,相信佛会很乐意的让你加入僧团做个比丘”。
优波离随著舍利弗到了佛的座前,佛陀看他是具有深厚善根的,立即就答应为他剃度,并赞美他将来能够传持如来的律藏。果然不出佛的所料,后来成为佛陀座下持律第一的大弟子,对于戒律的严格守持,真可做到丝毫的不犯。而佛灭后法、昆奈耶的结集,确也由他诵出戒律结成律藏的,所以他在经律的结集史上,与阿难同样享有高度的盛誉!
佛法确是最平等的宗教,在僧团中,只有戒腊的先后,没有种族的贵贱,任何族姓的人加入僧团,其地位都是一律平等的,没有谁高谁不如的差别。所以在优波离剃度后,释迦族的诸王子,虽在他前来到尼拘陀树林,但佛为了试验他们的诚意以及除去牧王子的习“,让他们先过几天僧团的生活,所以到诸王子与优波离见面时,因优波离剃度在前,佛特合诸王子向优波离项礼,不用说,诸王子感到很难跪拜下去。可是佛陀开示诸王子说:“你们现在不是从我出家了吗
我出家法中是极平等的,你们为什么还除不了王族的优越感
要知优波离出家在你们前,你们应该向他先行顶礼,为什么还记得过去的王子地位”?诸来发心出家的王子,听到佛陀这番的开示,感觉自己确是没有什么超胜于他的地方,大家都是人,为什么不可向他顶礼
于是依佛的指示,虔诚的向优波离膜拜,彼此真的融合一体的平等无二,再也没有那个对那个生起高傲的心理!
再如此次出家后来成为乡闻第一的阿难,是佛的堂弟,为甘露饭王的王子。他出家入于佛门,约在佛陀五十五岁时,而他则是一个二十岁左右的青年,不但相貌长得非常的端严,而且具有相当聪明的智慧,更其难得的是他能够博闻强记。他的天性慈悲柔和,对于女众出家,曾经多所助力。因他博闻强记,当然善为说法,所以很多女子,对他都有好感,特别是比丘尼,总是愿意亲近他,多喜欢听他说法。正因他在女众中,有这样的好人缘,所以多次遇到女难,幸得佛陀救护,没有发生问题。他出家—后担任佛陀侍者,佛所说的法他都记得,所以结集经藏的责任就落在他的眉上。
当阿难出家的时候,佛陀已经五十五岁,虽还不算太过老大,但已渐渐临于老境,需要有人常随侍奉。在佛向众透露了这个意向,不特舍利弗、目犍连愿负起这个任务,还有其他的八十位罗汉,亦自动的愿做佛的侍者,但都没有得到佛的首肯。后来大众举荐阿难,佛陀始为默然允许。阿难最初不敢答应这个任务,后经目犍连的一再说明,阿难提出三个条件,如能满愿可以答应:一愿佛陀所著的衣服,不论是新的旧的,纵然是佛陀赐与的,我决不接受穿著;二愿佛陀接受信众的别请应供,我虽可以侍奉前去,但决不受用别请佛食;三愿不是见佛的时候,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决不随便的去见佛陀。假定同意我这三个条件,我当至诚真切的侍奉佛陀。目犍连将阿难的意思转达佛陀,佛陀知道这是阿难远避讥嫌的最佳办法,亦是阿难聪明智慧过人的地方,以免人们将来以为阿难是为衣食而奉侍世尊的。佛陀不特不以阿难为过虑,而且嘉许他想得极为周到,所以阿难终于为佛侍者二十五年。
释尊在故国三个月的随缘说法,确实感化了不少王族信奉佛法。佛离迦昆罗卫国到别处游化不久,忽然接到父王净饭大王病重的消息,立刻兼程的赶同迦昆罗卫城,同行的还有难陀、阿难、迦叶、罗喉罗等诸大弟子。佛陀进入宫中见到父王的病状,虽说是个已离欲的大觉者,但一想到父王的即将永别,仍然不免有点眼湿湿的。可是病危的净饭大王,由于受了佛的法雨滋润,知道合会总是要别离的,反而心绪宁静的安然逝去,享年九十七岁,有说九十三岁,可说是高寿的。到了出殡的一天,难陀、阿难、罗喉罗,都向佛表示为净饭大王担棺。佛陀除了赞美他们的孝思,表示自己也要担棺的一角,作为将来佛弟子的榜样,亦即显示学佛不是六亲不认的,对于自己的父母还是要孝敬的。正当出殡的时候,佛陀担著父王棺柩在前走,一般在旁观礼的民众,认为这是佛陀的最伟大处,个个都为这一举措,受到了极大的感动,觉得做人子女的,应该如佛一样的孝顺父母,不得有违父母的慈意。
六 祗园说法的度象
王舍城是摩竭陀国的首都,佛法在这儿迅速的发展,佛陀的声誉很快的传到远近。当时北方憍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中,有一位商人名叫须达多,是很富有而又乐善好施,特别是喜欢济助孤独无援的人,所以被世人尊称为给孤独长者。由于他是经商的,经常因商事到摩竭陀国的王舍城来,而且多数住在首罗长者的家中,因为他们有著商业来往的关系,彼此的感情自亦是非常的融洽。
首罗长者在王舍城,受了佛陀的教化,真诚的归依了三宝,对三宝的信心亦极虔敬,有天特备丰盛的筵席,恭请佛陀及诸弟子到家中应供。须达乡长者为了他的第七公子向首罗长者的小姐求婚,刚好在这天的前夕到来,看到他家中上上下下忙碌不巳,不知要办什么重大的喜事,心里老是好像有个疑团在盘旋著,不问清楚总是不大舒服的样子,于是在闲谈中就问首罗长者道:“你府上今晚这样忙朱不已,是不是有什么庆典要在明日举行”?
首罗长者听到须达多这样问,就很欣慰的回答说:“我家明天没有什么特别重大喜事,只是恭请佛陀及其弟子到寒舍来应供。佛是人间的觉者,亦是众生的福田,我得有机缘供养佛陀及其弟子,真是我干生最大的幸事,世间没有比这供养更为重大的喜事,所以我家上下欢天喜地的准备明天供佛的事”!及至第二日,佛陀于应供后,为首罗长者等说法,须达多听了深受感动,立刻对佛生起高度的敬信,诚心诚意的归依了佛陀,做了三宝的弟子。但他不为个人得到法益满足,于是想起舍卫城中的大众,亦应得到佛陀的软化,使他们都能沾染法益,因而就向佛陀诚恳的说道:“憍萨罗国是个大国,舍卫城中人口众多,我想敬请佛陀到那儿,宣扬觉者真理之吾,唤醒那些街在迷梦中沉睡著的人群,使他们亦能过著真理的生活。吾佛是大慈大悲的,恳祈不吝慈悲,接受我的礼请。到了那里,佛及弟子们的一切生活费用,我会完全负责供养,只求佛陀说法度生,这些都不需要佛陀操心”!
佛陀看到须达多这样的诚挚,自不忍拂逆他的善意,且自己又是以度生为己任的,当然会接受他的请求。不过佛陀还对须达多这样说:“我去说法度生是不成问题的,但不是我独自一人去,我的很多弟子亦会随我去的,不知那儿有没有可供居住的房舍?如这问题可以解决,随时我会去舍卫国一行的”。须达多听佛这样说,知佛已慈悲的应允,就又同白佛陀说:“住处不成问题,我回国后,会觅一处适当的胜地,建造一座宏伟的精舍,供佛及僧众们居住,同时亦作为弘法的基地。总之,只要佛陀慈悲允去,我会尽我的力量做到尽善尽美,让佛安心的说法度生,使僧安心的精进修道”。佛陀被须达多的真诚所感,终于答应了他的请求,而须达多所得到的喜悦,更不是笔墨所能形容万一。所以礼佛辞退,即日就要回国。佛为慎重起见,除了尤其所请,并派舍利弗与他回国,协助他在舍街城外觅地建寺。这,一方面固然是为安定须达多的心,另方面实也是为将来可以在那儿展开长期的弘化工作。
须达多在舍利弗领导下回到憍萨罗国的舍卫城,立即采取行动,到处寻觅适当地点,以期作为佛陀弘化的圣地。可是找了很多地方,不特舍利弗觉得不适合,就是须达多亦认为不理想。最后发现离城不远不近有座园林,确是一个最极理想的地方,舍利弗与须达多均感满意。经过调查,这座园林,是属只陀太子所有,而且太子亦很爱好这座园林,能不能够到手成为一大问题。不过,这既是个理想的弘化地方与僧众的修道之所,不能因为是属太子的,就不设法将之争取过来,建筑精舍供养佛陀。于是须达多不顾一切的,亲自到太子处向他求让,最初太子当然是不愿意的,但经长者的一再恳切要求,太子不经意的对须达多戏说:“你觉得这个园林不错,并要以金钱买下建立精舍,请佛来此说法度生,这当然是极为难得的,为了满足你的心愿,我的园林可让给你,但你要以黄金布满园地,然后园林才可属你,如有寸地没有铺上黄金,你就休想得到这座园林,兴建弘法度生的精舍”!
只陀太子这样说,以为可以阻止须达多的购地,那知不但没有阻止得了,反而真的立刻行动起来,同家打开金库宝藏,亲自督导象马车乘,搬运黄金去铺园地。太子看他这样认真行事,深深的受到极大的感动,于是向须达多建议说:“你请佛陀来说法度生,相信佛定是一个伟大的圣者,不然不会使你为宗教而这样的牺牲。园地你既铺满了黄金,就算你供佛及僧,但为表示我对佛的尊敬,园小的树木就算我奉献佛陀”。精舍的基地问题解决,于是舍利弗设计蓝图,监督兴建壮丽的精舍。到了精舍竣工,佛陀为之取…
《人间佛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