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熱淚滿眶。別人不知他的內心所感,還以爲他在爲生活前途憂傷!
當優波離在送別諸王子,收拾他們的遺物要離去時,舍利弗忽然遠遠的走到他的面前,于是優波離就很虔誠的向尊者頂禮。尊者問他爲什麼一人在這裏
優波離向舍利弗透露心聲說:“我剛才在此送諸王子去出家,想到出家一定是很好的,但他們都是貴族,出家自沒有問題,可是我是一個首陀羅的賤族,不知能不能步武他們的後塵,也去隨佛出家修道
我爲這事在此想了好久,而且想到如不能出家,將是我終身的最大憾事,請尊者爲我指示”!
舍利弗聽他這番訴說,立即向他解釋道:“這完全是你不了解佛陀教義所産生的顧慮,要知在這世間唱導人類以及一切衆生平等的,唯有我們大慈大悲的無上佛陀,所以在佛陀所建立的清淨僧團中,從來不分種族的貴賤,亦不分別職業的高低,只要真心誠意的出家爲道,只要如法如律的依僧而住,只要生理方面的沒有缺陷,不論那個都可來請佛剃度的。現在你既有心向佛,不妨與我同到佛陀那裏去,相信佛會很樂意的讓你加入僧團做個比丘”。
優波離隨著舍利弗到了佛的座前,佛陀看他是具有深厚善根的,立即就答應爲他剃度,並贊美他將來能夠傳持如來的律藏。果然不出佛的所料,後來成爲佛陀座下持律第一的大弟子,對于戒律的嚴格守持,真可做到絲毫的不犯。而佛滅後法、昆奈耶的結集,確也由他誦出戒律結成律藏的,所以他在經律的結集史上,與阿難同樣享有高度的盛譽!
佛法確是最平等的宗教,在僧團中,只有戒臘的先後,沒有種族的貴賤,任何族姓的人加入僧團,其地位都是一律平等的,沒有誰高誰不如的差別。所以在優波離剃度後,釋迦族的諸王子,雖在他前來到尼拘陀樹林,但佛爲了試驗他們的誠意以及除去牧王子的習“,讓他們先過幾天僧團的生活,所以到諸王子與優波離見面時,因優波離剃度在前,佛特合諸王子向優波離項禮,不用說,諸王子感到很難跪拜下去。可是佛陀開示諸王子說:“你們現在不是從我出家了嗎
我出家法中是極平等的,你們爲什麼還除不了王族的優越感
要知優波離出家在你們前,你們應該向他先行頂禮,爲什麼還記得過去的王子地位”?諸來發心出家的王子,聽到佛陀這番的開示,感覺自己確是沒有什麼超勝于他的地方,大家都是人,爲什麼不可向他頂禮
于是依佛的指示,虔誠的向優波離膜拜,彼此真的融合一體的平等無二,再也沒有那個對那個生起高傲的心理!
再如此次出家後來成爲鄉聞第一的阿難,是佛的堂弟,爲甘露飯王的王子。他出家入于佛門,約在佛陀五十五歲時,而他則是一個二十歲左右的青年,不但相貌長得非常的端嚴,而且具有相當聰明的智慧,更其難得的是他能夠博聞強記。他的天性慈悲柔和,對于女衆出家,曾經多所助力。因他博聞強記,當然善爲說法,所以很多女子,對他都有好感,特別是比丘尼,總是願意親近他,多喜歡聽他說法。正因他在女衆中,有這樣的好人緣,所以多次遇到女難,幸得佛陀救護,沒有發生問題。他出家—後擔任佛陀侍者,佛所說的法他都記得,所以結集經藏的責任就落在他的眉上。
當阿難出家的時候,佛陀已經五十五歲,雖還不算太過老大,但已漸漸臨于老境,需要有人常隨侍奉。在佛向衆透露了這個意向,不特舍利弗、目犍連願負起這個任務,還有其他的八十位羅漢,亦自動的願做佛的侍者,但都沒有得到佛的首肯。後來大衆舉薦阿難,佛陀始爲默然允許。阿難最初不敢答應這個任務,後經目犍連的一再說明,阿難提出叁個條件,如能滿願可以答應:一願佛陀所著的衣服,不論是新的舊的,縱然是佛陀賜與的,我決不接受穿著;二願佛陀接受信衆的別請應供,我雖可以侍奉前去,但決不受用別請佛食;叁願不是見佛的時候,無論在怎樣的情況下,決不隨便的去見佛陀。假定同意我這叁個條件,我當至誠真切的侍奉佛陀。目犍連將阿難的意思轉達佛陀,佛陀知道這是阿難遠避譏嫌的最佳辦法,亦是阿難聰明智慧過人的地方,以免人們將來以爲阿難是爲衣食而奉侍世尊的。佛陀不特不以阿難爲過慮,而且嘉許他想得極爲周到,所以阿難終于爲佛侍者二十五年。
釋尊在故國叁個月的隨緣說法,確實感化了不少王族信奉佛法。佛離迦昆羅衛國到別處遊化不久,忽然接到父王淨飯大王病重的消息,立刻兼程的趕同迦昆羅衛城,同行的還有難陀、阿難、迦葉、羅喉羅等諸大弟子。佛陀進入宮中見到父王的病狀,雖說是個已離欲的大覺者,但一想到父王的即將永別,仍然不免有點眼濕濕的。可是病危的淨飯大王,由于受了佛的法雨滋潤,知道合會總是要別離的,反而心緒甯靜的安然逝去,享年九十七歲,有說九十叁歲,可說是高壽的。到了出殡的一天,難陀、阿難、羅喉羅,都向佛表示爲淨飯大王擔棺。佛陀除了贊美他們的孝思,表示自己也要擔棺的一角,作爲將來佛弟子的榜樣,亦即顯示學佛不是六親不認的,對于自己的父母還是要孝敬的。正當出殡的時候,佛陀擔著父王棺柩在前走,一般在旁觀禮的民衆,認爲這是佛陀的最偉大處,個個都爲這一舉措,受到了極大的感動,覺得做人子女的,應該如佛一樣的孝順父母,不得有違父母的慈意。
六 祗園說法的度象
王舍城是摩竭陀國的首都,佛法在這兒迅速的發展,佛陀的聲譽很快的傳到遠近。當時北方憍薩羅國的首都舍衛城中,有一位商人名叫須達多,是很富有而又樂善好施,特別是喜歡濟助孤獨無援的人,所以被世人尊稱爲給孤獨長者。由于他是經商的,經常因商事到摩竭陀國的王舍城來,而且多數住在首羅長者的家中,因爲他們有著商業來往的關系,彼此的感情自亦是非常的融洽。
首羅長者在王舍城,受了佛陀的教化,真誠的歸依了叁寶,對叁寶的信心亦極虔敬,有天特備豐盛的筵席,恭請佛陀及諸弟子到家中應供。須達鄉長者爲了他的第七公子向首羅長者的小姐求婚,剛好在這天的前夕到來,看到他家中上上下下忙碌不巳,不知要辦什麼重大的喜事,心裏老是好像有個疑團在盤旋著,不問清楚總是不大舒服的樣子,于是在閑談中就問首羅長者道:“你府上今晚這樣忙朱不已,是不是有什麼慶典要在明日舉行”?
首羅長者聽到須達多這樣問,就很欣慰的回答說:“我家明天沒有什麼特別重大喜事,只是恭請佛陀及其弟子到寒舍來應供。佛是人間的覺者,亦是衆生的福田,我得有機緣供養佛陀及其弟子,真是我幹生最大的幸事,世間沒有比這供養更爲重大的喜事,所以我家上下歡天喜地的准備明天供佛的事”!及至第二日,佛陀于應供後,爲首羅長者等說法,須達多聽了深受感動,立刻對佛生起高度的敬信,誠心誠意的歸依了佛陀,做了叁寶的弟子。但他不爲個人得到法益滿足,于是想起舍衛城中的大衆,亦應得到佛陀的軟化,使他們都能沾染法益,因而就向佛陀誠懇的說道:“憍薩羅國是個大國,舍衛城中人口衆多,我想敬請佛陀到那兒,宣揚覺者真理之吾,喚醒那些街在迷夢中沈睡著的人群,使他們亦能過著真理的生活。吾佛是大慈大悲的,懇祈不吝慈悲,接受我的禮請。到了那裏,佛及弟子們的一切生活費用,我會完全負責供養,只求佛陀說法度生,這些都不需要佛陀操心”!
佛陀看到須達多這樣的誠摯,自不忍拂逆他的善意,且自己又是以度生爲己任的,當然會接受他的請求。不過佛陀還對須達多這樣說:“我去說法度生是不成問題的,但不是我獨自一人去,我的很多弟子亦會隨我去的,不知那兒有沒有可供居住的房舍?如這問題可以解決,隨時我會去舍衛國一行的”。須達多聽佛這樣說,知佛已慈悲的應允,就又同白佛陀說:“住處不成問題,我回國後,會覓一處適當的勝地,建造一座宏偉的精舍,供佛及僧衆們居住,同時亦作爲弘法的基地。總之,只要佛陀慈悲允去,我會盡我的力量做到盡善盡美,讓佛安心的說法度生,使僧安心的精進修道”。佛陀被須達多的真誠所感,終于答應了他的請求,而須達多所得到的喜悅,更不是筆墨所能形容萬一。所以禮佛辭退,即日就要回國。佛爲慎重起見,除了尤其所請,並派舍利弗與他回國,協助他在舍街城外覓地建寺。這,一方面固然是爲安定須達多的心,另方面實也是爲將來可以在那兒展開長期的弘化工作。
須達多在舍利弗領導下回到憍薩羅國的舍衛城,立即采取行動,到處尋覓適當地點,以期作爲佛陀弘化的聖地。可是找了很多地方,不特舍利弗覺得不適合,就是須達多亦認爲不理想。最後發現離城不遠不近有座園林,確是一個最極理想的地方,舍利弗與須達多均感滿意。經過調查,這座園林,是屬只陀太子所有,而且太子亦很愛好這座園林,能不能夠到手成爲一大問題。不過,這既是個理想的弘化地方與僧衆的修道之所,不能因爲是屬太子的,就不設法將之爭取過來,建築精舍供養佛陀。于是須達多不顧一切的,親自到太子處向他求讓,最初太子當然是不願意的,但經長者的一再懇切要求,太子不經意的對須達多戲說:“你覺得這個園林不錯,並要以金錢買下建立精舍,請佛來此說法度生,這當然是極爲難得的,爲了滿足你的心願,我的園林可讓給你,但你要以黃金布滿園地,然後園林才可屬你,如有寸地沒有鋪上黃金,你就休想得到這座園林,興建弘法度生的精舍”!
只陀太子這樣說,以爲可以阻止須達多的購地,那知不但沒有阻止得了,反而真的立刻行動起來,同家打開金庫寶藏,親自督導象馬車乘,搬運黃金去鋪園地。太子看他這樣認真行事,深深的受到極大的感動,于是向須達多建議說:“你請佛陀來說法度生,相信佛定是一個偉大的聖者,不然不會使你爲宗教而這樣的犧牲。園地你既鋪滿了黃金,就算你供佛及僧,但爲表示我對佛的尊敬,園小的樹木就算我奉獻佛陀”。精舍的基地問題解決,于是舍利弗設計藍圖,監督興建壯麗的精舍。到了精舍竣工,佛陀爲之取…
《人間佛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