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名只樹給孤獨園,亦即一般說的只洹精舍。這精舍,據有部律說,佛在世時,有十六大院,每院六十房;十二遊經則說,有十二佛圖,七十二講堂,叁千六百間屋,五百樓閣。不但是個可容千人的大精舍,而且是個堂皇莊嚴的佛寺。不但長者對這精舍的建造很滿意,就是只陀太子亦因自己的名字放在精舍的稱號上,更是感到滿心的歡喜,大家均認佛爲精舍定名,是最大智慧的表現。
只樹給孤獨園建成以後,須達多很快慰的迎請佛陀及諸僧衆到來,展開佛教的弘化工作。當佛及諸弟子安定的住了下來,首先來禮谒佛陀的是憍薩羅國的國王波斯匿。他木久聞佛是人間的覺者,但從未見過佛,在他的七日中,以爲佛是很年老的,但一見後,只不過是個叁十多歲的青年,不免對佛的覺悟,感到高度的懷疑,認爲年輕人不可能證覺的。于是對初來時的崇敬心,打了一個大大的折扣。佛爲挫抑他的高傲狂態,特地開示他對年輕人的不可蔑視。蔑視青年人或看不起任何他人,都不是做人之道,做人應很謙虛的平等看待一切,特別是貴爲國王的,更要不分貧富貴賤男女老少的一視同仁,以爲全體人民謀取最大的福利,讓人人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波斯匿王聽了佛陀這番開示,覺得佛陀的法昔,的確是不同凡響,不愧爲人間覺者,實是人類的救星,于是對佛生起真誠的信仰,熱切的請求做個佛的弟子,發心歸依叁寶,從此成爲佛教最有力的護法,使佛教的聲勢更爲播及四方。
從此,佛以摩竭陀與憍薩羅一一國爲南北雨大中心,往複遊化于恒河兩岸的中印度諸國,用巧妙的譬喻,該博的事例,興趣深長的因緣譚等,不擇僧俗賢愚,不嫌貧富貴賤,不問男女老少,不別根性利鈍,向所有的不同階級,不同人衆,說其各各適應的正法,教化社會的每個人群,使得受化的人群,不論是接觸到佛陀的圓滿而崇高的人格,不論是聽聞到佛陀的甚深而微妙的說法,無不感到心滿意足的接受佛化,歸投到佛的座下,成爲佛陀的弟子。是諸在俗弟子,到處奉獻精舍或林園。如昆舍法在東園奉獻鹿子母講堂,或赴王舍城對岸吠舍離城,在城外大林建立重閣講堂,或在西方憍賞彌城,建立瞿史羅園精舍等,因而使得教團更爲擴大發展,聞風來歸的信徒更爲衆多,各國國王信奉叁寶的,確亦不在少數。這固得力于佛陀的完美人格,而佛所宣揚的真理之昔,尤爲廣大人群所信服,認爲真理確是在佛陀的一面,唯有依止佛陀和奉行正法,才能真正得到真理的消息,所以紛紛的歸依叁寶信奉佛陀。
佛于成道後,弘化的道場,除了竹林、祗園二大精舍經常說法,還有如上所說的各個精舍和講堂,亦是佛陀止住的說法處。其外,如王舍城外的靈鸶山和溫泉林,吠舍離城外的牛角林,拘屍那揭羅城外的娑羅林,迦昆羅衛城外的尼拘律園等,甚至很多的山崗和林園,皆是佛陀隨緣化度之所。總之,當時印度,東自瞻波,西至憍賞彌、摩偷羅,南自摩竭陀,北至迦昆羅衛,皆是佛陀遊化的區域,可說聖迹遍于恒河兩岸。受到法益群衆,真是無法估計。由此可以想見當時的教團,是怎樣有力的向四方發展,成爲印度最具威勢的教團,亦是一個一無所有的教團。可是這個教團,在佛陀領導下,不論遊化到什麼地方,教團所需要的一切,如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乃至一般日用品,都能得到信衆的無私供奉,甚至有時一日達數百車之多,不能不說這是佛陀偉大的感化力!異教見到佛教教團的勢力擴張和強大,自然會有異樣的感受,因而佛教的外患,也就漸漸的迫來,這到下面再說。
七 尼聚教團的成立
初期從佛出家的都是男衆,不見有個女人來從佛出家。到了佛的父王罵崩以後,佛暫住在迦昆羅衛城外尼拘律園,追思父王的逝去,以盡自己的孝道。想不到有一天,佛的姨母摩诃波閣波提,突然率領五百釋迦族的婦女,來到佛陀所住的尼拘律園。她們不是空手而來,還帶來新做的兩件袈裟,至誠懇切的供養佛陀。爲滿她們所願,並使得廣大福,佛陀接受過來,一件留著自用,一件代爲施僧。在佛的觀念中,自己亦是僧數,供養僧亦即等于供養了自己,而且這樣供養所得的功德更大,所以佛不自私的全據爲已有。佛在這個時候,當然亦會略爲她們開示,到了開示完畢,佛以爲她們就要告辭回去,那知她們不但不同去,摩诃波閣波提,反而向佛來個要求,請佛慈悲鄰愍她們,讓她們亦出家加入教團,以期在佛法的修學中,亦獲得身心的大解脫,免長期的在生死中漂流!她們在淨飯大王驽崩以後,似亦感到生死可畏,積極要求出家。
她們滿以爲佛會慈悲應允,那知佛竟毫無考慮的予以婉拒,說明學佛求生死的解脫,不一定要出家才能完成,在家修學同樣可達目的。同時還對她們說:“不是我不慈悲你們,出家本是一件好事,但因過去諸佛沒有女人隨佛出家,未來諸佛想亦實行不許女人出家製度,我怎能例外的讓女人出家?你們千萬不要再向我提出這個要求,是無法接受你們這個要求的,你們應該立刻回去在家修學,如能安心的在家修學,假定我在尼拘律園,我會經常的指導你們,讓你們穩步的踏上解脫大道”!摩诃波閣波提等,受到佛陀這樣的拒絕,並未挫折出家的意志,仍繼續的向佛懇求,可是經過再叁的懇求,亦爲佛陀再叁的拒絕,始終沒有達到出家的目的,只好珠淚暗流的禮別同去。佛是一位大覺者,知道他們不會就此罷休,一定還再來請求。爲了避免她們的無謂料纏,在父王喪事治理完畢,就沿著恒河向東南而下,止宿于大林精舍,繼續的進行自己度化衆生的工作,不再爲這女人出家的事操心!
佛去別處弘化,問題並未解決,立志出家的波閣波提等,在佛走了以後,仍然商討如何出家的辦法,以實現出家的初願。大家商討的結果,不論佛陀的許不許可,就自動的剃去了頭發,著起了袈裟,追隨在佛陀後,到達大林精舍,但不敢立即進去,只在門外痛哭流涕,希望以悲痛之淚,來感動慈悲佛陀,收留她們做個出家佛幹。當她們采取這個行動,運用這個戰術時,剛好阿難亦來到這個門前,看見波閣波提等這個狼狽情形,不僅感到大大的驚奇,而且深心極大的不忍,于是就問她們爲什麼如此
波閣波提代表大家說:“我們沒有什麼其他事情,只是想來從佛出家,日前曾向佛請求過,但未得到佛陀許可,爲了表示我們的決心,我們自動的削去頭發,現在沒有其他的辦法,只好請你代向佛請求,無論如何請佛陀慈悲,滿足我們出家的心願,現在我們已經到這裏,如不能達到出家目的,我們亦不想活著離去,生存世間亦沒有意義”!波阇波提一邊說一邊哭,其他女衆亦以淚洗面的立在一旁。
阿難見她們這樣誠摯而堅決的要求出家,深深的打動了他的心弦,毫不猶豫的允代向佛說項,立即回到精舍內走向佛前,報告在門口所見的實情,並請佛陀慈悲接見波閣波提等。佛陀聽說波閣波提等到來,知道又是爲出家來求見的。于是佛對阿難說:“我不想接見她們,你要她們快回去,遲了恐趕不同家”!阿難聽佛這樣說,大大的感到意外,進一步的對佛說:“她們這次到來,似想從佛出家,而且態度堅決,連頭發都刹去,看來怪可憐的,佛陀素極慈悲,怎可忍心拒絕
我看佛陀還是慈悲一下”!“不錯,對于她們應該慈悲、同情、憐憨,但對一切衆生又將怎樣
我的正法住世又將怎樣子現在固有很多衆生還沒有聽到正法
未來衆生更需要正法的指引,如果我慈悲她們,使正法流行受到影響,令廣大衆生無法得道,豈不是個更大損失
我爲此事曾經多方面想過,總覺得是弊多于利的,我看你不要再爲此事向我多說什麼,你快到門口要她們立刻回去”。佛向阿難這樣指示。
阿難雖經佛陀這樣指示,但覺自己任務未能完成,似乎無法向她們作交代,于是進而對佛陀說:“茲來求出家的,不是普通女人,而是你姨母所率領的,特別是佛的姨母,她的淑德賢慧姑且不談,單撫養你佛的長大成人,其恩德已經難以報答,現如拒絕她們出家,外人對佛作何感想
豈不要說佛是忘恩負義者
對佛的說法教化,豈不是要受影響
無論對佛本身及波閣波提等說,我都難以說出要她們同去的話,足以佛對這有重考慮的必要”!“你說姨母波閣波提對我有恩,我不但絕對承認,而且是無時或忘,我對她宣說正法,已經是向她報恩,至她要求出家,我實礙難照准。這不是說她出家後,不能如法的修行,不能證覺到果位,而是爲了她們的出家,影響未來的教團很大,所以我不得不倍加慎重,我不能因自己的親屬,特地大開方便之門,讓女衆出來家爲尼,如果稍爲大意一點,結局真是不堪設想。阿難!你聽我話,仍是要她們回去,不要再在此耽擱”。佛又這樣的對阿難說。
盡管佛陀是這樣說,阿難並未因此死心,仍然向佛苦苦哀求,甚至說出如果她們因此死去,豈亦限睜睜的由她們去,況且佛陀的出世,是爲的度化衆生,她們也是衆生之一,而且是衆生中的人類,怎麼可以不子攝受?佛陀爲此沈思了好一會,感到自己辛勤所得的大法,終于難逃不幸的法運,只好無可如何的逼不得已的對阿難說:“事情到了這個程度,一切由于因緣所轉,只好一切隨順因緣,我所轉的微妙*輪,亦唯聽其自然發展,能流行到什麼時代,就流行到什麼時代,現在我亦不去多所計及,你要她們進來和我談談”!阿難得到佛陀這麼一語,如釋重負的飛也似的走出門口,很興奮很快慰的對她們說:“你們的願心可能實現,現在佛要和你們相見,你們應趕快的進去,接受佛陀的指示,不要有負佛陀的慈意”。五百善女人,聽到阿難這樣說,立即無限歡喜的,在波閣波提的領導下,走到大林精舍去,向佛陀頭面接足的致最敬禮,並向佛陀表達最虔誠的感謝之意。
佛陀接受她們禮足後,再看她們可憐的樣子,當不忍再拒她們所求。可是佛本其崇高智慧,深知女人的種種習“,爲不使引導衆生的大法,因她們的入道而淪亡,特以有條件的接受她們所求,所以很…
《人間佛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