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聽到含有真理的因緣生法,正是自己曆來所要追求的真理,一股愉悅之情充滿了整個身心,立即禮別了阿說示,飛也似的跑同轉告目鍵連,目犍連聽了緣起倡,同樣的得法眼淨體見真理。
既然知道真理所在,于是他們毫不猶豫的,率領二百多個徒衆,親自到竹林精舍去,禮谒釋迦牟尼世尊,佛很慈悲的再爲他們開示,于是他們決定從佛出家,成爲佛陀座下的上首弟子,一個是智慧第一,一個是神通第一。由于他們二人在當時社會中,也是有其相當聲譽的,認爲他們能夠從佛出家,佛一定是有其道理的,于是想從佛出家學道的越來越多。而且到這時候,僧團中巳達千二百五十人,不能不說佛陀的感化力,確實是很偉大的。
佛在王舍城的軟化期間,又感化了摩诃迦葉波入教。大迦葉是當地富豪家的子弟,白小聰明好學,通曉各種古籍,德行又極高潔,很得人們敬重。他的從佛出家,原因在有一天,他于王舍城附近多子塔邊,見到在大樹下靜坐的佛陀,覺得佛是極爲慈悲和藹的,于是自動的走到佛前,請求佛陀慈悲讓他出家。佛看他的得度因緣成熟,就很樂意的接受了他,並且對他極爲重視,認爲他的德行在衆弟子中固屬第一,未來佛典的結集亦有賴于他。
當時還有一個橫行于教學界的名學者,以長爪梵志名于世,那就是舍利弗的舅父摩诃俱編羅,所修學的可能與舍利弗是同一學派。他聽說外甥舍利弗改宗信佛,感到極爲詫異,認爲像舍利弗這樣有智慧的人,怎麼會隨佛出家?于是親自來到竹林精舍,看看佛陀究是怎樣一個人物,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召力
見到佛陀開口就說:“我一切都不承認”。佛很巧妙的回答說:“當你這樣說時,豈不就承認了一切都不承認了嗎
爲什麼還說一切不承認”
佛陀的一語,真可說是驚醒夢中人,使他不得不五體投地的,佩服佛陀的智慧高超,確是現實人間的一切智者。自己一點世智辯聰,怎可與佛智慧相比
想到這點,不自覺的感到極大慚愧,當即請求佛陀收爲弟子。在他現了僧相以後,佛再爲他說中道正見,使他徹底的放棄錯誤的邪見,做個純正的佛弟子。
後來被尊爲論議第一的大迦旃延,也是在這時候從佛出家的。他的父親爲吠陀學的論師;他的舅父就是替佛看相的阿私陀仙。幼時寄居在舅父家中,學習四禅五通之術。本是繼承父的傳統,成爲一個賢明長者。但他受到佛教的感化,也就成爲佛陀座下大弟子之一。由于他在佛門中,發揮卓越的才能,以論議見稱于時,受到衆人的重視!
其他當代的名學者及出色的宗教師,由于佛陀真理之光的照耀,大都以能進入佛教爲最大的光榮。因而佛的教團,一時人才濟濟,佛教的正法弘揚,更不愁沒人推動。所以佛法很快的傳播四方,爲廣大的人群所信奉。
佛陀坐鎮在王舍城內教化,使得很多當代名流學者,紛紛的進入佛教之門,因而佛教就蓬勃的發展起來,這本是極爲希有的好現象,可是就由于佛教的日益昌盛,很多人發心來過出家僧伽的生活,于是有些比較保守的人士,看到佛教這樣興隆的現象,不免有些害怕起來,覺得這樣長期下去,自己的青年子弟又去獻身佛教,那將怎樣是好
還有一些其他的宗教徒,看到佛教勢力的日益壯大,對自己宗教的發展不免要受到影響,于是也對佛教生起不良的印象。可是由于國王的盡力保護佛教,他們內心盡管有著高度的不滿,但也沒有什麼辦法可以對付,只好對在路上托缽的比丘們譏評說:“釋迦牟尼帶著你們來到我國,不但無利于我們國家,反而擾亂我們的國家,破壞我們的家庭,妨礙我們的事業,誘惑我們的子弟,這真是豈有此理
但是現在可以坦白的告訴你們,你們只能騙取無知的人群,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會接受你們教法的,何必還在這裏轉來轉去做什麼
我看你們可以轉移陣地了”!
有些比丘們聽到這種無理的譏評,心裏有著老大的不高興,于是就將外面所聽到的閑言閑語,回來詳細的禀白佛陀。佛陀聽了比丘們的訴說,不特沒有不愉之色,反而很慈祥的安慰諸比丘說:“你們不要爲此不安,這是極爲平常的事,只要你們不與爭辯,過了一個極短時期,一切閑言都會過去。設或有時還聽到二曰半語,你們可以很和善的對他們說:我們是爲宣傳真理的覺音來到貴國的,亦是爲了使人過真理的生活而來的,在這世間做個有理智的人,那個不樂意追求真理
那個不想過真理生活
我們就是體悟真理的一群,歸投佛門的亦都得到真理消息的,除非想永遠的漂流于真理之外,沒有不樂意接近真理的,況且獲得真理消息的,不一定要過出家的僧伽生活,在家依于佛法做個像樣的人亦是一樣的”。經過比丘們這一番的教說,譏評或反對佛教的人士,想想這個說法是很有它的理由的,于是譏評之聲就漸漸的再聽不到,反而大家很樂意的接近比丘,接受比丘的德化。
五 萦歸故鄉的成就
佛陀在王舍城的教化,獲得異常輝煌的成就,震動了故國迦昆羅街城的全體上下。佛父淨飯大王時已十一年不見釋尊,當然時刻的想念不已,何況年紀的日漸老大,危脆的生命朝不保夕,于是特派長于辯才的迦留陀夷,到王舍城來禮谒釋尊,並請佛陀回國一行。佛也感到這麼久未見父王,亦應回去使老父開開心,所以就率領主要弟子,立即向迦昆羅衛城進發,一行快要到迦城時,途中遇到父王,彼此內心的喜悅,自足無法形容的。父王自釋尊去出家後,一直是愁眉不展的在悲痛中,今見兒子成爲人天的導師,真可說足最爲快慰生平。所以迫不急待的立即召集宮內所有的人,聽釋尊宣說究竟真理的大法。當佛爲父王及諸宮人說法時,相傳釋尊的妃子耶輸陀羅,不願接受摩诃波閣波提的勸告,去聽釋尊的說法,反而認爲釋尊如不忘記過去曾經做過夫妻的一段因緣,理應抽出時間來看我,爲什麼要我去聽他說法子聽他說法有什麼意思
釋尊聽到這個消息,爲了感化耶輸陀羅,爲了使她能得到法益,特地偕同目連到她房間去看看她,不要讓她太過悲傷和失望。可是當他們相互見面時,耶輪陀羅除了伏在佛陀的腳下痛哭,感動得連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佛陀見她這樣的激動,就對她詳細地說明彼此問的過去因緣,同時要她好好的爲自己的前途珍重,不要沈溺在世間的欲樂中,應該爲自己的生命前途設想,天地間沒有不散的筵席,一切都要成爲過去的。耶輪陀羅聽了釋尊的這番說話,波動的心湖才稍爲平靜下來。佛陀又接著對她說:“不錯,我們今生曾經結爲夫婦,而你確也能夠克守婦道,沒有什麼對不住我的地方,而我卻在生命力最旺盛的時期,突然的悄悄的離開了你,從世俗的立場說,我似乎有負于你的,但我不是不滿意你才離去,而是爲了解脫自他大苦的,現在我已經滿了生平的大願,亦可說是不負我離皇宮的初心。從此,不但一切衆生可以得救,你也是被救得以解脫的一個,所以你應爲我的正覺歡喜,不當再這樣的苦惱自己”!
佛歸故鄉的第二日,適值異母弟難陀立爲太子及結婚的前夕。難陀本身固然生得很是秀麗,但又天生的極爲愛美,不特喜歡穿華麗的衣服,而且還極樂意的裝飾自己的容貌。佛陀見他這種情形,深爲他的無知可愍,本想立即予以度化,但爲釋迦族的繁衍,不讓父王的繼承無人,不使姨母的高度失望,所以沒有強逼難陀出家,等到以後有機緣時再說。後來有一天,佛陀托缽到難陀的門前,交談了幾句,佛就放下鐵缽掉頭就走。難陀覺得奇怪,立即捧起缽來,裝滿一缽菜飯,從後追趕佛陀,一直追入森林之中。佛陀看看機緣成熟,立即很嚴肅而又很慈和的對難陀說:“我的悲願是要救度一切衆生,你是我的異母弟,自更不能不爲你的前途設想,希望你來隨我出家,以解決你的生死大事,不知你願不願意”
難陀受到佛的威嚴所懾,不自覺的脫口說道:“願意從佛出家”。佛陀令舍利弗爲他剃度後,煞費苦心的予以種種方便化導,終于使他真心學佛,調伏奔放的情欲,成爲調伏諸根第一的弟子。
佛同故鄉的第七天,命舍利弗爲當時年僅十一歲的幼子羅喉羅出家。當時佛教僧團中,大都是成年人,而且是從其他教團轉過來的,根本沒有兒童到來出家,所以羅喉羅剃度後,不能立刻的成爲比丘,只爲他傳授沙彌十戒,成爲僧團中的一個沙彌,這是佛陀慈悲所特別開啓的大方便。羅喉羅現出家相成爲沙彌,淨飯大王知道了對釋尊說:“你去出了家後,宮中還有難陀可以繼承王位,難陀現已爲你度化成爲出家人,剩下來的只有羅喉羅爲國脈所系,你怎麼又把他度去出家
他出了家,這個國家將來交給那個維持?你爲什麼不替國族的前途想想”
佛陀知道父工爲此又大感悲傷,乃以婉轉的語言,給子誠摯的安慰,同時向父王保證,今後世人的出家,定要得父母的許可,不得父母的許可,決不隨便的剃度。佛教出家的僧製,所以要父母許可,或監護人的同意,可說是在這個時候規定下來的。山這亦可證明佛陀是怎樣的尊重世人的意見,不是隨便亂拉人來出家的,亦即現在說的不濫收徒衆。
釋尊在故國的短期逗留,不時的爲衆略說法要,發生無比的感化力量,使王族中很多人,自動的發心出家,如從弟阿難、阿那律、摩诃那摩、跋提、金昆羅、劫賓邢、提婆達多等,都在這個時候,願舍俗入僧的。因此,不但使教團增加新的力量,而且由于他們的活動,對僧團的發展提供了不少貢獻。依經中的敘說,所告訴吾人的,約有五十個人,加入清淨僧團,能說這不是佛歸故國所得的最大成就
能說這不是佛法在迦城起了很大作用
最突出的就是向爲王族剃頭的優波離,在爲發心出家跋提王子剃頭時,不禁淚如雨下的悲傷不已,這不是悲傷自己的今後工作的沒有著落,而是悲傷自己不能與諸王子同去出家。想到諸王子的出家求解脫,是人生最美滿最幸福的佳事,但因自己是最下賤的首陀羅族,不知有沒有資格也去出家學道
假定我也有這資格,豈不是理想人生得以實現
想到這點,悲歎自己的身世,不自覺…
《人間佛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