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世尊正教导,犹如净眼观明珠,一切世间众生类,不能思议佛功德,消灭一切愚痴暗,超升无上智慧台”。佛之所以为佛,具足种种功德,是依法的觉证而成;为佛弟子如能觉证正法,就可体见佛之所以为佛,所以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然则释尊的证觉,是不是佛的独创
不,是佛的创见。如说:“释尊修证的内容,称之为“古仙人道”、“古王之宫” (杂含二一、二八七),是一切佛所共由共证的。对当时的婆罗门与沙门来说,佛不但是“大沙门”,而且是梵志:“尽断一切结,亦不有热恼,如来佛无著,是谓为梵志” (出曜经三O)。这等于说:一般的婆罗门与沙门,虽不能知,不能证得,而实以此为同一理想。因此,不免感慨于真实婆罗门的难得。释尊的无师自悟,是新的创见,而实为无分于古今的永恒普遍的大道”。体悟如是大道,就得一切智慧。
当释迦正觉时,大地为之震动,诸天神皆云集,或降诸天花,或演奏音乐,或歌颂释迦,或赞美佛德,以欢迎人间觉者的出现。
二 施鹿林中的初转
释尊体悟真理得成无上正觉后,曾作七七日的思惟,享受解脱的法乐。后来想到这个解脱法乐,不能由个己的独自享受,于是就要将体悟的真理以及所获得的解脱法乐,传播分给世间的每个人甚至每个众生,亦即怎样去实现他那天赋的救世救人的大使命!
可是佛在菩提树下所证得的无上正觉,为前人所从未发现过的究竟真理,实在甚深太甚深,微妙太微妙,不是一般愚昧无知的人所能理解。传说当时佛曾为此深致慨叹,五分律一五显示佛陀不想说法说:“我所得法,甚深微妙,难解难见,寂寞无为,智者所知,非愚所及。众生乐著三界窟宅,集此诸业,何缘能悟十二因缘甚深微妙难见之法?又复息一切行,截断诸流,尽恩爱源,无余泥冱,益复甚难!若我说者,徒自疲劳”。正因有此痛感,所以想不说法,立即入于涅槃,以免众生听了,不特不能接受,反而要生毁谤,致使失大义利!
当佛为此问题作不断的沉思时,虽曾遇到善于嘲笑他人的婆罗门之所嘲笑,但毕竟还足由婆罗门所宗事的梵天,再三的殷勤请佛说法,佛才允为人类传播真理之昔,以示自己所证悟的真理,不作为个人所独有,而以之作为一种运动,让它普及于全世界的人类,使得每个人都得体悟真理,过其自由自在的真理生活,不遗一人在真理宫外。
佛陀决意开始他的真理运动,接著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先到什么地方,对什么人吐露这真理之音
首先想到的是曾向其求道的阿罗逻迦兰及郁头蓝弗一一位仙人,后来知道这两位仙人已经逝世,只好把这念头取消。继而想到曾随伴他一起过著苦行生活而先后离开他的憍陈如等五人,并知他们现在婆罗捺斯国的鹿野苑中,于是决意要到那里去找他们。
当佛进发没有多远时,忽然遇到苦行外道优婆迦,他见到佛陀的相好庄严,不禁感到高度的惊讶道:“世间的人们为情欲系缚,总是浮躁轻动的向外物奔驰,可是现见你这位仁者,不特相好是那样的端严,就是态度也那样的宁静,这是我从来所没有见到过的慈容,现在我见到了你,也就不自觉的安定下来,不像先前那样的轻动驰荡,足以实有说不出的欢喜!不过我得请问你的就是:你是信奉怎样一个宗教的
你的老师又是怎样的一个人?你为什么会具有这样高深的修养子你是不是已经得到身心解脱
我也是个求道的人,我热切的请你给我一个美满答覆,让我也能进入真理之宫,不再长期的在真理宫外飘流”。
佛陀看他这样的真诚,就很慈和的回答他说:“我是自悟八正道而正觉的,我在宗教上既没有什么师承,我在解脱道上也没有同等学侣,现我已经永断三毒五欲,连它们的残余习“也不存在,我的内心清净如莲花的不为污泥所染,我已降伏一切大力的魔外,我已堪为人天的师尊,现我要到波罗捺斯城去,转正觉和智慧的*轮,而这是世间的天人魔梵所不能转的。世人听到我的觉音,都会得到转迷开悟。总之,世人没有得到的我已得到,世人没有觉悟的我已觉悟。从现在开始,我可引导在迷途上的人,走上光明坦荡的解脱大道”。
这是佛陀自信的宣誓,不是佛陀自大的表现,所以无所怖畏的对优婆迦透露出来!佛对优婆迦说了后,各自循自己的路走。当佛快要走到鹿野苑时,憍陈如等已远远的见到佛陀。于是互相商讨说:“释迦太子是个舍弃尊贵苦行而耽于世乐的堕落者,看他享受了丰富的饮食,现在面色红润了起来,那里还像是个修道的人
他既被俗尘沾污了,就不值得我们尊敬,他如真的来到这里,我们谁也不要起来迎接他,不要向他致敬礼,不要替他设座位,他如要坐的话,由他自己随意去坐。如他由于修道不成,想要回去迦昆罗卫,邀我们一同的回去,我们可不要理睬他,他有面目回去见他的父王,我们却没有面目回去见家乡父老”!
—可是说来非常奇怪,当佛快要走近他们时,由于见到佛的容光焕发,“宇非凡,态度安详,威仪严肃,五人不自觉的一齐站起来,恭恭敬敬的向佛项礼,并以无限欢喜的心情欢迎佛的到来,所以设座的设座,挑水的挑水,洗足的洗足,真可说是服侍得无徽不至!当他们商谈不子佛的接待时,佛已察知他们的内心所思,因而很慈悲而又很温和的说:“你们为什么违背自己的所誓,不约而同的站起身来,对我表示这样的敬意,并高度虔诚的善子接待”
五人听到佛陀这样的慈音,于感无限惭愧之余,乃又很诚挚的对佛道:“不!不!我们不敢作这样不礼貌的想,请你不要误会”!接著问道:“瞿昙!我们与你分手后,你独自一人修道,会不会感到疲劳”
佛很客“的对他们说:“那是我在俗的姓氏,你们怎可这样称我?当知我已成为人间的佛陀,我已成为一切众生的父母,在我虽是其心如空,于诸毁誉无所分别,但是你们这样憍慢的称我,将来所受的恶报,确实够你们受的”!
五人听到佛这样说,更觉惶悚惭愧起来,于是诚惶诚恐的对佛说:“过去你日食一麻一麦,都没有能够得道,后来你享受世间的饮食之乐,在我们以为更不能得到真理的消息。现在事实你已得到无上正觉,我们愚痴没有智慧,不能体认到这一点,敬请佛陀慈悲鉴祐”!佛陀接著开示他们说:“一个修道者能不能体悟真理,问题既不在于克己的苦行,同时亦不在于纵欲的乐行。现我敢以大胆的公开的对你们说:苦乐的二边都不是得道的真因”。
“我为什么肯定的对你们作这样宣说了譬如钻火,如果浇以冷水,足就没有照破黑暗的功用;当知钻智慧火也是如此,如果于中浇以苦乐之水,智慧之光自然不会播放,由于慧光的不放,生死黑暗不能灭。假定舍弃苦乐二边行于中道,内心得到安定,堪修八正圣道,老病死患就可远离。自从你们离开我后,我就随顺中道而行,所以现在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一二菩提。你们如想得到真理的消息,就得舍此苦乐的二边,依于八圣道的中道而行”。
憍陈如等五人,听了佛的这个开示,确实受到极大的感动,认为佛所说的,确是至理名言,切实体会到自身所修的苦行,除了徒然苦了自己的肉体,对于身心解脱,实在毫无益处。为要步上佛陀的后尘,得以进入真理的妙宫,于是五人再度向佛陀躬身施礼,请求收为佛的弟子,为献身正法而努力。佛陀观察他们堪任受道,也就欣然接受他们请求。但为使他们真正得益,佛又无限慈悲的,为他们讲解四圣谛的真理,让他们对这真理亦能有所契入粤
佛为五人所转的四圣谛*轮,就是苦、集、灭、道。“以四谛相转正*轮……一切世间诸天人等,先无有能如法转者”。所谓转*轮,是将佛所悟证的真理,展转传播于一切众生。轮是当时印度的一种武器,其形为轮状,为转轮圣王所特有的,其外方有许多刀剑,展转到达任何一方,诸小国王自然归伏。现在佛说法称为转*轮,显示佛所证悟的真理,不作为一人独自所有,而以之为一种真理的运动,使真理展转普及于全世界每个人的心灵深处。
苦谛,显示人生是苦,是真实不虚的,因为人生所遭遇的一切,无不确实足苦的。佛陀离开皇宫而出家,就是由于发现人生的种种痛苦,所以成道后的初转*轮,也就先吐露出一个苦字,作为真正宗教问题的出发点。以现实人生为诸痛苦的积聚,不仅佛陀有著这样事实的体认,就是当时印度一般思想界和宗教界,都认为现实人生是苦的“;不过对于苦的解释及苦源的认识,佛与其他人士,有著显著的不同而已。所以现实人生是苦,为印度共同倾向。
人生是苦为现实存在的事实,没有那个可以对这加以否定的。泛说人生的痛苦,当然是有很多的,但通常只说八种苦,现可将之分为三类:一、生命界的痛苦,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生、老、病、死的四大痛苦。二、自然界的痛苦,就是求不得苦的一种。三、社会界的痛苦,就是爱别离苦、怨惜会苦的二种。人生在世间,所以遭遇到这些苦,根本问题还是在于我们生命体,如果没有生命体,那里会有种种苦
因而释尊总结七苦为略说五蕴炽盛苦。
集谛,这是说明苦之所以为苦的原因。人生的一切痛苦,特别是生死大苦,不是无因而突然有的,必须追求痛苦的来源。有以为生命的肉体和外在的物质,是使吾人受苦的主要原因,但是我佛并不作这样的看法,认为苦足根源于内在精神而来,所以佛陀站在与世俗完全相反的立场,为人们指出痛苦的原因所在,决不像世间有些学者,把人类社会的种种痛苦,看成是外在不合理的制度,硬加在人们身上的一种说法,因这说法根本是错误的。
根源内在精神而来的痛苦原因,是佛在经中所常说到的爱欲。中阿含经说:“如实知苦本,谓现爱著心,未来受身欲,为彼身与欲,更求种种苦,愚而不能知”。所以苦的原因是欲,欲才是苦的根本,只要承认自己是人,无一没有享乐的欲望,而且希望欲乐的得到满足,并且把这欲望扩展到不能实…
《人间佛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