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佛的勝德,彼諸弟子見到神變聽聞法昔,知道自己走上錯誤的道路,立即舍離提婆而回到佛的左右。舍利弗知道他們的心意,就起身在前面領導他們,目犍連又在後面隨著他們。到了這時,提婆達多,不但失去追隨的徒衆,阿阇世王亦歸心佛陀,不再成爲提婆的有力外護。于是意志消沈,頓時失其所在,甚至南北傳的佛教,都說他沒有得到善終,現身陷入極苦的地獄!
異教徒對佛陀的迫害,固然沒有發生什麼大的作用,提婆達多的妄想自立,亦未獲得怎樣所預期的成功,但是最大不幸的事,又于佛陀示寂前的叁年發生,那就是故鄉迦昆羅衛城,遭到國族滅亡的悲運。原因是這樣的:“有一同,波斯匿王向迦昆羅的釋族索婚。大家雖覺得他非我族類,但又不敢得罪他;結果,喬裝一個婢女,冒充釋女去下嫁”。波斯匿王不知底細,競立她爲第一王妃,後來誕生昆琉璃太子。太幹有次與母後返回娘家,在新建不久的大講堂裏乘涼時,受到釋迦族人的蔑視,于是決心以滅亡迦毗羅衛城來雪恥。當昆琉璃進軍迦昆羅的消息,傳到釋尊的耳鼓時,釋尊特地走到昆琉璃王通過的大路邊,坐在一株沒有枝葉蔭蔽的舍夷樹下,昆琉璃王來向釋尊問訊請安,釋尊告以我現在是個沒有蔭蔽的人。昆琉璃王聽到“親族之蔭,勝余人也”的慈訓,深深的受到感動,立刻停止大軍挺進,挽救了一次國族的滅亡,使迦昆羅街得以多苟延獨立一個時期。
可是昆琉璃王,在群臣唆使下,所受奇恥大辱,如不予以洗雪,總覺不能自安,因而還軍以後不久,就又親率四種兵馬,浩浩蕩蕩的向迦昆羅衛城進發,以期攻下這個城池,爲自己雪恥。當時迦昆羅衛城中的軍士,雖也英勇的奮起抵抗,終因力量的懸殊,很快的遭到敗北,全城釋族受到殘酷的屠戮。當時攝政摩诃男,不忍同族被斬盡殺絕,便去見琉璃王說:“我今沒在水底,隨我遲疾,使諸釋種並得逃走。若我出水,隨意殺之”。那知他投水自殺時,自己以發系在樹根上,使身體不致浮起來。這大大的感動了昆琉璃,才停止了殘酷的屠殺。“傳說在釋迦種被滅的時期,釋尊頭痛了多日,這是怎樣象征釋尊的內心!從佛在人間的見地去考察,釋尊雖然出家,他沒有忘卻國族,那一縷故國之思,依然是活躍著。釋尊怎樣在指導人間的佛弟子,應該怎樣關切他國家民族的自由,獨立與生存,那些以爲信佛出家,就可以不再聞問國家民族的存亡者,不論他如何談修說證,無疑是我佛的叛徒”。
十 雙林樹下的入滅
佛陀到了晚年,聲譽雖已日隆,但是不幸的事,又在不斷到來,自也不免傷感!不過稍感安慰的,就是一般上首弟子,尚能以佛爲中心,遊化在各個地方,宣揚真理的覺音,使佛法更爲深入人間,得到大多數人的信奉!
可是在佛七十九歲的那年,當摩竭陀國的新王阿阇世,正忙于在恒河南岸建築華氏城市時,感于自己的年齡老大,體力也在日漸衰弱中,深深的領略到離開入滅時期不遠,于是率領衆弟子們,離開王舍城,渡過了恒河,作最梭的遊行。
首先到達的是越只國拘利村,在此除爲衆宣說四聖谛的真理,並爲追隨在左右的諸比丘,告誡他們如何的認真學道,以期得到身心的真正解脫。在一座說法中,受感化的群衆,真又不知其數,個個都法喜充滿的,不忍立刻的離開佛陀,好像預感到與佛別後,沒有機會再見到佛,盡量利用這個機會,鄉親近佛陀一會,這是多麼動人心腑的熱烈場面!
在此住了一宿,次日再向前進,到了昆舍離城,住在城外的竹芳村,過著雨季的生活。時城中有個極爲有名的美女,名字叫做庵摩羅,亦有叫做奄婆婆利的,知道佛及衆僧,住在竹芳村裏,特地乘著寶車,偕著許多侍女,去向佛陀致敬。佛慈悲的爲她說法,她亦感悟到人生虛幻,誠摯的歸敬佛陀爲優婆夷。
庵摩羅得爲佛的弟子,心裏非常的歡喜高興,爲示自己對佛及僧的恭敬尊重,特請佛及衆僧到她家應供。許因高興過度,在返家的途中,遇到五百個離車族,競忘記了向他們讓路,致遭離車族人的責難,問她爲什麼這樣的無禮
她理直“壯而又極爲安詳的同答說:“我不是一個不懂禮貌的人,不過我因剛剛歸依了人間覺者,而這位人間覺者明天又要到別處去行化,我爲了對他表示自己一點敬意,特請佛及衆僧到我家中應供,現在急于趕同家中准備一切,所以對諸位有失禮儀的地方,但這不是我的存心如此,而是一時的大意,請你們多多原諒,不要因此見怪”!
離車族聽她說要供佛,知道佛是人間的覺者,認爲能供養到佛,是最大的福德事,于是離車族人對她說:“既然如此,我們當然不責怪你,現願以千金爲代價,請讓我們先供養佛,不知你的意思怎樣”
; 庵摩羅女聽到他們這樣說,毫不退讓的回答道:“這是不行的,我不能做到,不說是千金,就是用萬金,甚至加到十六倍,我也不能接受你們的要求,因我已請好了佛,並得佛陀的慈允,怎可隨便的向後延遲”
離車族人見到不能說服庵摩羅女,爲了想先得以請佛供養,特地向佛所住的竹芳村馳去,面請佛陀接受他們的預先供養。佛很和霭的對他們說:“你們發心供養,當是很好美德,但我已接受庵摩羅女之請,不能爽約的再接受別請。所以你們善意,我只有心領了”。
他們不能請到佛陀接受應供,心中雖然有些感到不大自然,但因聽到佛陀的覺世之昔,知道佛法是人生的指針,可以令人獲得究竟解脫,亦可說是不負此行,乃很歡喜的離去。
佛在竹芳村度過了雨季,越感自己的精神不繼,身體康健亦大不如前,于是自動的向衆宣告不久于人世的消息。同時由于地方的饑荒嚴重,托缽乞食的不容易得食,佛乃遣散隨侍在側的諸弟子,要他們到跋耆及昆舍離各地,隨遇而安的作夏安居。自己這時又不時的感到背痛,勉強的以精神力支持病已惡化的身體,繼續的向北方拘屍那城進發。
佛向北行中到了波婆城外…住在鐵工之子淳陀的園地,受他最後的供養。淳陀所供養的是不易消化的旃檀耳,所以佛陀吃了以後,突患痢疾而瀉肚子,致使身體更爲弱化。佛陀可能因此提前入滅,恐人遷怒到淳陀的不潔供養·,佛特對阿難及諸大衆說:“淳陀今天的誠敬供養,所得的殊勝功德,與我成道時他人供養所得的供養功德,是平等平等的”。
佛的身體本是很健康的,如成道後的四十五年問,在恒河流域南北東西的奔波行化從不見佛的身體虛弱,現患致命的病甚至要入滅,以宗教的立場說,這不是由于身體的衰老,或是內在的精神枯竭,實乃是爲衆生所示現的,這在我們佛幹不可不有此體認。
佛陀當時雖感身體不適,並覺背痛口渴需要水飲,但在此稍爲休息了一會,爲拘屍城人弗迦裟說法後,同時入拘孫河澡浴,然後向拘屍那城緩慢行去,在進入了力士族的娑羅樹林,于中選擇了娑羅雙樹之間,作爲自己入滅的地點。因爲需要休息,立合阿難鋪好床座,頭北面西右脅向下安詳地入睡。入睡前,令在佛前爲佛搖扇的優波離那比丘離去,並命阿難入城向末羅人說:“人間的佛陀將于夜半入滅,誰有什麼問題需要請示佛陀的,可來請求佛陀作最後的教誨”。末羅人聽了阿難這樣的宣告,紛紛的攜眷持白氈來供養,聽受佛陀的開示。
到了傍晚,有位年高百二十歲的,名聞遐迩的婆羅門族的賢哲,名叫須跋陀羅,雖說耆舊多智,學識高超,但始終無法體悟到真理,現在聽說大覺佛陀可以爲人解釋疑問,特來向佛請問心中所惑,以期得到真理的消息,不負在這人間活了這麼大的年紀。
可是由于時間太晚,加上佛的身體疲乏,恐怕他來與佛辯論,擾亂佛陀心緒甯靜,所以阿難不願爲之引見。但他確爲真理而來,亦是爲著深疑而來,假定不能見到佛陀,以後再無別處可問,于是再叁的懇求。佛陀在內聽到有人要來見他的請求,雖說身體不怎麼支持得住,但仍無限慈悲的合阿難引他進來談談。
須跋陀羅得償所願的見到佛陀,心中自然有說不出的歡喜,因而向佛問道:“我是一個求真理的人,可是活了百二十歲,修道亦有了幾十年,但真理的影子都沒有見到。請問大悲大智的佛陀,怎樣才能見到真理
怎樣才能身心解脫
這是我現在所急須知道的,因爲年齡這麼大了,時間再也不能讓它白白過去”!
佛陀聽他這樣說,就略爲開示他說:“若諸法中無八聖道,則無第一沙門果,第一一、第叁、第四沙門果。以諸法中有八聖道故,便有第一沙門果,第二、第叁、第四沙門果”。如來雖說有許多德行的項目,但都不出于這八聖道,悟入真理,獲得解脫,契證聖果,此八正道是唯一而不許別異的正道。
須跋陀羅畢竟是個具有深智的耆年,聽了佛陀這個扼要的開示,立即解除心中深懷的疑惑,認爲世間的真理確實在此,于是就向佛陀請求出家,成爲佛陀最後所度的一個弟子。當他現了出家相,立即就成阿羅漢,且即在佛的面前,先佛而入于涅槃。當時在佛左右的人看了,不但大大的受到感動,並認佛法確是了生脫死的最極殊勝的法門。
阿難對佛的將要入滅,自不免有著無限的傷感,所以特地走到附近末羅王族的房裏,放聲痛哭起來!其他圍繞在佛陀左右的衆弟子,知道佛就要舍棄大衆離開這個人世,同樣有不勝悲痛之感!一時娑羅樹問,籠罩著一股愁雲慘霧的“氛,使人感到呼吸的窒息!
佛陀知道阿難的難過,特地令人要阿難來到面前說:“世間一切都無常敗壞的,沒有那個人可永遠的活在世間,你侍奉我二十五年這麼久的時間,所得的殊勝功德決不會唐喪的,只要你以後精進爲道,保證你不久可得大果,爲什麼要這樣的悲傷
你看看你的樣子,簡直是像個小孩,不要這樣,人與人間,總有一天會要分離的”。佛這樣安慰著阿難。
阿難畢竟是個所作未辦的人,雖得佛陀這樣慈和的安慰,但仍止不住內心的悲傷,仍是一味的以淚眼對著佛陀,但這不是一個辦法,終于勉抑內心傷感,向佛請問道:“你老圓寂以後,我們以誰爲師”
這在阿難當時,…
《人間佛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