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陀▪P8

  ..續本文上一頁的清楚。現在承你送我到這兒來,我當然對你異常的感激。不過你的責任到此爲止,應趕快的回到城裏去,並將我的志願告訴父王及宮中的一切人,說我一切都很好,要他們不要挂念。父王已經年老了,你和群臣要好好的侍奉他老,不要讓老人家太過操心國事。現我與你雖說即將分離,但你對我的一片忠誠,我會永遠的記在心田。你快騎著犍陟回去,其他的話不再多說。我若得到真理的消息,會將這大好消息告訴你,讓你也得步入真理宮中,過著真理的生活”。

  車匿聽說太子一人留在山中,要自己獨自的同去,不禁無限悲切地說:“昨夜我在城中違背大王的命合,陪著太子來到這森林,老父王失掉了你這兒子,王妃失掉了你這丈夫,王子失掉了你這父親,他們必然會感到無限的憂惱;迦昆羅衛國的百姓失掉了你這位賢君,宮中內外以及全國各地,亦必感到極大的騷動;況且這個地方,多諸險難,毒蛇猛獸,交橫道路,我怎忍舍離太子獨自回去

  懇請太子還是同我一起同去吧,以免父王等的挂念”。

  太子見車匿聲淚俱下的懇求,就又對他加以開導說:“世間法都是獨生獨死的,那裏有個什麼伴侶?況且這個生命體,有著老病死諸苦,怎麼可以與此爲伴?我之所以要來這裏,就是爲的要斷諸苦,一旦將苦斷除了時,就可與諸衆生爲伴,現在老病死苦未斷,怎可與你作伴回去?老實的告訴你:世間的一切,都是無常的,猶如空拳的诳于小兒,猶如蕉心的無有真實,猶如朝露的不久消散,猶如急流的不暫停止,試問有什麼可留戀的”

  

  車匿又複對太子說:“話雖是這樣講,但你一向以來,是處在深官的,身體手足異常的柔弱,眠臥床褥異常的細滑,可說過的是種養尊處優的生活,現在忽然履藉荊棘瓦礫泥土,止宿樹下過著餐風浴雨的生活,怎麼長期忍受得了

  我之所以懇請太幹回去,完全是爲太子前途設想,尚祈太子鑒諒我的愚忱,回去與父王等團聚,切勿受這苦修的折磨”。

  太子見車匿這樣絮絮不休的說個沒完,爲了斷絕他要自己回去的念頭,立即眼下身上所穿的璎珞寶衣及頭上所戴的無價寶冠,進而拔出隨身所佩的寶刀,割斷自己頭上的長發,然後換上一襲粗布製成的袈裟,正式的成爲剃除須發,舍諸飾好的僧人樣子。同時,把自己的衣、冠、發、劍交給車匿說:…坦些東西都請你爲我帶回去,我現在已是個修道的出家人,從今以後再也用不著了。並望爲我上白大王:我今不是爲了求生天上的快樂,亦複不是沒有孝順父母的心意,更沒有一念忿恨嗔恚之心,而是爲斷生老病死才如此的”。

  車匿聽了太子斬釘截鐵的口“,知道太子的決心已無可挽回,只好含淚看著太子的背影隱沒在森林中,然後懷著一顆無可奈何的心情,捧著太子所交給的東西,牽著鍵陟循著舊路回去。一路上,車匿的內心是很複雜。想到太子在森林中苦修,有著說不出的難過;想到怎樣的向國王交待,又是有著高度不安。在整個歸程中,其心始終盤旋著這兩大問題。太子爲了正覺,自願犧牲一切的苦修,姑且不談,大王追究起責任來,那我又將怎樣是好

  

  想呀想的,不覺已經到了城邊。原來城中的人,自從得悉太幹夜間的出走,不特整個王官騷動起來,就是整個城內亦都轟動,個個盼望得到太子下落的消息。正在這個時候,車匿只身而同,不見太子蹤影,大家更爲焦急,于是一擁而前,問他太子到了那裏

  車匿在衆人交相責問下,不知如何答覆是好。最後還是淨飯王向車匿盤問,車匿始惶恐的將昨夜太子出城落發的經過,向國王作詳盡的報告,並將太子托帶的東西呈獻給國王。

  大家聽了車匿的同報,看到太子所用的衣冠,知道太子真的出了家,個個感到無限的悲傷,特別是耶輸陀羅,更哭得死去活來,官人看到這淒涼的景象,都爲太幹妃灑下了同情之淚。淨飯王雖也很傷心,但從阿私陀仙的預言以及理智告訴他,這是遲早要來而無可避免的事。不過能夠挽回,當然設法挽同,于是商議的結果,特派叁位博學而有辯才的大臣,趕去苦行林,勸請太幹同心轉意的同到父王的身邊。一行到了苦行林,見到太子的模樣,不自覺的一邊流淚,一邊勸說,促請太子一同同城。可是不論他們怎樣善于說辭,不但不能說服太子,太子反而警告他們說:“你們不要這樣苦苦的勸我,勸說亦是沒有用的,我看你們還是同報父王後妃和全國臣民,我是不會回去做國王的,我要做一切衆生的救護者,即使雪山壓在我的頭上,我也不會改變這個志願”。叁個大臣看到太子的儀容嚴肅,辭意懇決,只好怅惘地回去。父王看到大勢已去無法挽同,只好另派五個親信去衛護太子。

  九 參師訪道的生涯

  悉達多太子換穿了粗布袈裟,從傳統與因襲,神話與傳說,儀禮與俗事的舊世界解脫出來,首途奔向新的世界,以期過一種新的生活。太子與五位隨從,慢慢的步入森林,去訪當時聲名遠播的苦行高士跋伽婆,作爲自己學道的開始。跋伽婆及其徒衆,在此林中修苦行,最終的目的,足以現在的苦行,求得未來的淨樂。因爲他們認爲,現在多吃些苦,未來自得淨樂,所以苦行爲得樂之因。

  悉達多進入苦行林,急急要做的一事,就是拜訪跋伽婆高士,與他談談修道的情形,然後靜觀他們的行動,發覺他們的苦修過程,形形色色的各自不同。“他們穿的是草葉或樹皮,吃的是草根或果實,有些是一日吃一次的,有些是兩日吃一次的,有些更是叁日才吃一次的。他們苦修的動作也很奇怪:有些像雀鳥一般翹起一只腳;有些像昆蟲一般在地上輾轉;更有些終日把頭浸在水裏,像魚一般遊泳,起來時睡在荊棘上。也有些常舉起一只手,也有些呆滯不動。總之形形色色,極盡苦修的能事。所以他們身體都極端疲意,血肉幹枯,簡直是一個活強屍”。

  悉達多未見苦修的實情,對于苦行本足相當的向往,以爲經過嚴酷的苦行,就可得到所求的大道,可是現在經過實際的觀察,對于苦修能得解脫的說法,不免産生極大的懷疑,于是問于跋伽婆道:“你們現在這樣的苦修,奇特的確是很奇特的,但這所求的究是什麼”

  “我們的這樣行爲,是本聖書的指示,目的當然是爲未來的生天,享受天上的無窮樂果”。跋伽婆這樣回答說。“天上之樂勝過人間,這是我知道的,同時我又聽說,天上之樂不是永恒的,一旦到了福盡時,還要墮落下來的,到那時又將陌于苦境,請問如何解脫這個大苦”

  悉達多進一步追問。跋伽婆盡管是個頗有聲譽的高士,但對這個問題竟然無法回答,不免使悉達多感到極度的失望!由于雙方的相互論辯,經過的時間相當長,不知不覺的已到傍晚,只好在山中過一宿再行打算。

  悉達多于夜晚中,再叁思惟這問題,終于得到個結論,就是仙人所修的苦行,不是真正的解脫之道,所以到了第二天一早,就辭別了仙人,離開了苦行林,向東南的摩竭陀國首都王舍城進發,訪求新興地帶的新思想家。悉達多一行,經過王舍城,夜宿于盤茶婆山。沿途城民見到悉達多的相貌殊特,知他不是一個尋常的人,竟萬人空巷的來爭睹他的豐姿,一時人聲鼎沸的歡躍不已,而且他到王舍城的這個消息,很快就傳到國王頻昆娑羅的耳裏。

  頻昆娑羅王得到這個消息,內心亦感非常的歡喜,立即就到盤茶婆山去見悉達多,因爲平時已聽過不少有關他的文武英名,現在他已出家修道,並來到自己的國境,當然不願錯過與他見面的機會。到達了盤茶婆山,見了悉達多的面,覺得他的器宇果然非凡,不過又暗暗的這樣在想:像這樣一個英明有爲的青年,放棄尊貴的國王不做,反而去出家修道,不但爲他個人惋惜,亦爲迦昆羅衛國失去明君可惜,于是很婉轉的對悉達多勸說道:

  “我對你的大名,木就早巳仰慕,現在看你出家,使我更爲尊敬。不過我所不解的,就是你本可以執掌國家大權的,爲什麼放棄國王的尊榮,做個托缽乞食的行腳僧

  我以爲具有雄才大略的人,不論做什麼,應顧到全體,不應囿于一面。號于人世間的富貴、權位而不去求悟道的人,固然是錯誤的;只顧出世悟道而脫離現實的人,同樣是不對的。你有高遠的志向,無比的才華,理應善用富貴、權位、道行于一身,才可說得上是個當世的救世主”。

  頻兒娑羅王的這番話,在一般人聽來,必會覺得合情合理的十分得體,甚而至于爲王之所打動,但悉達多聽來,完全不是那麼同事,爲了禮貌起見,只好很客“的回答說:“大王的話說得很合情理,我亦非常的欽佩,只是我已再叁的考慮過,認爲唯有求道一途,是我所應走的正路,其他什麼榮華富貴,權力名位等的世法,都不是我所要追求的,尚望大王鑒諒我的愚昧,並謝謝大王對我的好意”。悉達多說了這話,就又在石上端坐思惟起來。

  頻昆娑羅王聽到悉達多的回話,知道單在理論上無法說服他,于是就想調換一個方法,以勢利引誘他或可生效,所以接著說:“你這麼年輕的出家去國,可能是因目己的國土太過狹小,加以你的父王又未把王位讓給你。摩竭陀國是個廣土衆民的國家,你如願意的話,我毫無吝惜的分一半國土給你,讓你治理。假如你還以爲不夠理想,我還可以撥十萬精兵給你,讓你自由的去開疆拓土,很快的就亦成爲大國,發揮你的爲國爲民的長才”。

  說到這裏,頻兒娑羅王停了一停,看了一眼悉達多又說:“你不要以爲我反對人們出家修道,其實出家修道本足一件極大好事,不過以你現在的年齡,似乎還不是時候,況且真正的修道,並不一定要入深山,就是在宮中亦可修。所以我很誠意的留你下來,爲廣大人民做番有益的事,使全國人民都能過著自由幸福的生活,不知你能不能接受我的要求

  如你同意的話,那就萬民有福,我亦與有榮焉”。說完了,再看悉達多一眼,等著悉達多答覆。

  悉達多聽了頻昆娑羅王的這番話,雖在內心中很不以爲然,但感于他的情懇之意,亦不得不婉轉的回答說:“大王!你的一番好意,我深深的敬謝,不過我今既舍轉輪王位,那裏還…

《人間佛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