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间佛陀▪P8

  ..续本文上一页的清楚。现在承你送我到这儿来,我当然对你异常的感激。不过你的责任到此为止,应赶快的回到城里去,并将我的志愿告诉父王及宫中的一切人,说我一切都很好,要他们不要挂念。父王已经年老了,你和群臣要好好的侍奉他老,不要让老人家太过操心国事。现我与你虽说即将分离,但你对我的一片忠诚,我会永远的记在心田。你快骑着犍陟回去,其他的话不再多说。我若得到真理的消息,会将这大好消息告诉你,让你也得步入真理宫中,过着真理的生活”。

  车匿听说太子一人留在山中,要自己独自的同去,不禁无限悲切地说:“昨夜我在城中违背大王的命合,陪着太子来到这森林,老父王失掉了你这儿子,王妃失掉了你这丈夫,王子失掉了你这父亲,他们必然会感到无限的忧恼;迦昆罗卫国的百姓失掉了你这位贤君,宫中内外以及全国各地,亦必感到极大的骚动;况且这个地方,多诸险难,毒蛇猛兽,交横道路,我怎忍舍离太子独自回去

  恳请太子还是同我一起同去吧,以免父王等的挂念”。

  太子见车匿声泪俱下的恳求,就又对他加以开导说:“世间法都是独生独死的,那里有个什么伴侣?况且这个生命体,有着老病死诸苦,怎么可以与此为伴?我之所以要来这里,就是为的要断诸苦,一旦将苦断除了时,就可与诸众生为伴,现在老病死苦未断,怎可与你作伴回去?老实的告诉你: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的,犹如空拳的诳于小儿,犹如蕉心的无有真实,犹如朝露的不久消散,犹如急流的不暂停止,试问有什么可留恋的”

  

  车匿又复对太子说:“话虽是这样讲,但你一向以来,是处在深官的,身体手足异常的柔弱,眠卧床褥异常的细滑,可说过的是种养尊处优的生活,现在忽然履藉荆棘瓦砾泥土,止宿树下过着餐风浴雨的生活,怎么长期忍受得了

  我之所以恳请太干回去,完全是为太子前途设想,尚祈太子鉴谅我的愚忱,回去与父王等团聚,切勿受这苦修的折磨”。

  太子见车匿这样絮絮不休的说个没完,为了断绝他要自己回去的念头,立即眼下身上所穿的璎珞宝衣及头上所戴的无价宝冠,进而拔出随身所佩的宝刀,割断自己头上的长发,然后换上一袭粗布制成的袈裟,正式的成为剃除须发,舍诸饰好的僧人样子。同时,把自己的衣、冠、发、剑交给车匿说:…坦些东西都请你为我带回去,我现在已是个修道的出家人,从今以后再也用不着了。并望为我上白大王:我今不是为了求生天上的快乐,亦复不是没有孝顺父母的心意,更没有一念忿恨嗔恚之心,而是为断生老病死才如此的”。

  车匿听了太子斩钉截铁的口“,知道太子的决心已无可挽回,只好含泪看着太子的背影隐没在森林中,然后怀着一颗无可奈何的心情,捧着太子所交给的东西,牵着键陟循着旧路回去。一路上,车匿的内心是很复杂。想到太子在森林中苦修,有着说不出的难过;想到怎样的向国王交待,又是有着高度不安。在整个归程中,其心始终盘旋着这两大问题。太子为了正觉,自愿牺牲一切的苦修,姑且不谈,大王追究起责任来,那我又将怎样是好

  

  想呀想的,不觉已经到了城边。原来城中的人,自从得悉太干夜间的出走,不特整个王官骚动起来,就是整个城内亦都轰动,个个盼望得到太子下落的消息。正在这个时候,车匿只身而同,不见太子踪影,大家更为焦急,于是一拥而前,问他太子到了那里

  车匿在众人交相责问下,不知如何答覆是好。最后还是净饭王向车匿盘问,车匿始惶恐的将昨夜太子出城落发的经过,向国王作详尽的报告,并将太子托带的东西呈献给国王。

  大家听了车匿的同报,看到太子所用的衣冠,知道太子真的出了家,个个感到无限的悲伤,特别是耶输陀罗,更哭得死去活来,官人看到这凄凉的景象,都为太干妃洒下了同情之泪。净饭王虽也很伤心,但从阿私陀仙的预言以及理智告诉他,这是迟早要来而无可避免的事。不过能够挽回,当然设法挽同,于是商议的结果,特派三位博学而有辩才的大臣,赶去苦行林,劝请太干同心转意的同到父王的身边。一行到了苦行林,见到太子的模样,不自觉的一边流泪,一边劝说,促请太子一同同城。可是不论他们怎样善于说辞,不但不能说服太子,太子反而警告他们说:“你们不要这样苦苦的劝我,劝说亦是没有用的,我看你们还是同报父王后妃和全国臣民,我是不会回去做国王的,我要做一切众生的救护者,即使雪山压在我的头上,我也不会改变这个志愿”。三个大臣看到太子的仪容严肃,辞意恳决,只好怅惘地回去。父王看到大势已去无法挽同,只好另派五个亲信去卫护太子。

  九 参师访道的生涯

  悉达多太子换穿了粗布袈裟,从传统与因袭,神话与传说,仪礼与俗事的旧世界解脱出来,首途奔向新的世界,以期过一种新的生活。太子与五位随从,慢慢的步入森林,去访当时声名远播的苦行高士跋伽婆,作为自己学道的开始。跋伽婆及其徒众,在此林中修苦行,最终的目的,足以现在的苦行,求得未来的净乐。因为他们认为,现在多吃些苦,未来自得净乐,所以苦行为得乐之因。

  悉达多进入苦行林,急急要做的一事,就是拜访跋伽婆高士,与他谈谈修道的情形,然后静观他们的行动,发觉他们的苦修过程,形形色色的各自不同。“他们穿的是草叶或树皮,吃的是草根或果实,有些是一日吃一次的,有些是两日吃一次的,有些更是三日才吃一次的。他们苦修的动作也很奇怪:有些像雀鸟一般翘起一只脚;有些像昆虫一般在地上辗转;更有些终日把头浸在水里,像鱼一般游泳,起来时睡在荆棘上。也有些常举起一只手,也有些呆滞不动。总之形形色色,极尽苦修的能事。所以他们身体都极端疲意,血肉干枯,简直是一个活强尸”。

  悉达多未见苦修的实情,对于苦行本足相当的向往,以为经过严酷的苦行,就可得到所求的大道,可是现在经过实际的观察,对于苦修能得解脱的说法,不免产生极大的怀疑,于是问于跋伽婆道:“你们现在这样的苦修,奇特的确是很奇特的,但这所求的究是什么”

  “我们的这样行为,是本圣书的指示,目的当然是为未来的生天,享受天上的无穷乐果”。跋伽婆这样回答说。“天上之乐胜过人间,这是我知道的,同时我又听说,天上之乐不是永恒的,一旦到了福尽时,还要堕落下来的,到那时又将陌于苦境,请问如何解脱这个大苦”

  悉达多进一步追问。跋伽婆尽管是个颇有声誉的高士,但对这个问题竟然无法回答,不免使悉达多感到极度的失望!由于双方的相互论辩,经过的时间相当长,不知不觉的已到傍晚,只好在山中过一宿再行打算。

  悉达多于夜晚中,再三思惟这问题,终于得到个结论,就是仙人所修的苦行,不是真正的解脱之道,所以到了第二天一早,就辞别了仙人,离开了苦行林,向东南的摩竭陀国首都王舍城进发,访求新兴地带的新思想家。悉达多一行,经过王舍城,夜宿于盘茶婆山。沿途城民见到悉达多的相貌殊特,知他不是一个寻常的人,竟万人空巷的来争睹他的丰姿,一时人声鼎沸的欢跃不已,而且他到王舍城的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国王频昆娑罗的耳里。

  频昆娑罗王得到这个消息,内心亦感非常的欢喜,立即就到盘茶婆山去见悉达多,因为平时已听过不少有关他的文武英名,现在他已出家修道,并来到自己的国境,当然不愿错过与他见面的机会。到达了盘茶婆山,见了悉达多的面,觉得他的器宇果然非凡,不过又暗暗的这样在想:像这样一个英明有为的青年,放弃尊贵的国王不做,反而去出家修道,不但为他个人惋惜,亦为迦昆罗卫国失去明君可惜,于是很婉转的对悉达多劝说道:

  “我对你的大名,木就早巳仰慕,现在看你出家,使我更为尊敬。不过我所不解的,就是你本可以执掌国家大权的,为什么放弃国王的尊荣,做个托钵乞食的行脚僧

  我以为具有雄才大略的人,不论做什么,应顾到全体,不应囿于一面。号于人世间的富贵、权位而不去求悟道的人,固然是错误的;只顾出世悟道而脱离现实的人,同样是不对的。你有高远的志向,无比的才华,理应善用富贵、权位、道行于一身,才可说得上是个当世的救世主”。

  频儿娑罗王的这番话,在一般人听来,必会觉得合情合理的十分得体,甚而至于为王之所打动,但悉达多听来,完全不是那么同事,为了礼貌起见,只好很客“的回答说:“大王的话说得很合情理,我亦非常的钦佩,只是我已再三的考虑过,认为唯有求道一途,是我所应走的正路,其他什么荣华富贵,权力名位等的世法,都不是我所要追求的,尚望大王鉴谅我的愚昧,并谢谢大王对我的好意”。悉达多说了这话,就又在石上端坐思惟起来。

  频昆娑罗王听到悉达多的回话,知道单在理论上无法说服他,于是就想调换一个方法,以势利引诱他或可生效,所以接著说:“你这么年轻的出家去国,可能是因目己的国土太过狭小,加以你的父王又未把王位让给你。摩竭陀国是个广土众民的国家,你如愿意的话,我毫无吝惜的分一半国土给你,让你治理。假如你还以为不够理想,我还可以拨十万精兵给你,让你自由的去开疆拓土,很快的就亦成为大国,发挥你的为国为民的长才”。

  说到这里,频儿娑罗王停了一停,看了一眼悉达多又说:“你不要以为我反对人们出家修道,其实出家修道本足一件极大好事,不过以你现在的年龄,似乎还不是时候,况且真正的修道,并不一定要入深山,就是在宫中亦可修。所以我很诚意的留你下来,为广大人民做番有益的事,使全国人民都能过著自由幸福的生活,不知你能不能接受我的要求

  如你同意的话,那就万民有福,我亦与有荣焉”。说完了,再看悉达多一眼,等著悉达多答覆。

  悉达多听了频昆娑罗王的这番话,虽在内心中很不以为然,但感于他的情恳之意,亦不得不婉转的回答说:“大王!你的一番好意,我深深的敬谢,不过我今既舍转轮王位,那里还…

《人间佛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