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因叁要▪P18

  ..續本文上一頁的回報,就如真正發了濟世救人的心,就會得到無量無邊的福報。慈濟每年的善款都是用于四大志業、八大腳印,這些善款都來自諸位大德每個月點滴所樂捐。因爲有這些善款,使我能很充裕地發揮救急、救難、救病、救貧的功能;由于大家每個月的施舍,能使得好幾萬人得到救濟和平安,這就是《地藏經》中所說的「舍一得萬報」,也就是舍了世間財,換得了功德法財。

   然而,這樣的善舉必須依智慧作抉擇。有人說:「有錢爲什麼不自己留著用,要拿給別人用呢

  」有這樣的想法,就是世間凡夫衆生。就像一顆種子放在袋中不拿出來播種,將會錯過生長時機、無法發揮它的良能。所以必須及時將它播種和培育,才能使這顆種子發揮功能。正如自己親手去布施,比留給子孫替我們做布施的功德還要大,而且兒孫自有兒孫福啊!

   佛陀教導的理財法

   佛陀曾教我們理財之道,即是將財産做四分法,以善用世間財,培育功德法財。

   首先將財産分作四等分,將第一分用來報答父母恩。萬善皆以孝爲首,人要以孝爲先,修學佛法也要以孝爲先;將財産的四分之一供養父母,讓父母的生活溫暖飽足,他們想做什麼事業或善事,想布施或拜佛,都要滿足他們,完成他們的道業。所以,一定要以充足的生活資産孝養父母,讓他們能夠自由運用。

   第二分用于培育下一代。做人要有責任心,要爲子女留一份基金,使其能安心完成學業。所以,四分之一的財産是爲子女留存教育基金。

   第叁分留作家庭生活平安的事業基金,即現世生活的費用。

   第四分用來供養叁寶、做社會福利救濟事業。佛陀教育我們應延續佛的慧命,如何延續呢

  就是要造福人群,將四分之一的財産做社會福利事業,同時進修自己的福業和慧業。

   今生此世能生長在這福地,享受豐衣足食的生活,是因爲我們過去生中曾累積了造福人群的福業。佛陀希望我們的「福」能綿延不絕,所以鼓勵我們以四分之一的財産造福人群、布施衆生,這就是舍世間財修取功德法財。因此我在此與大家共勉,希望大家學習佛陀所教導的理財法,來處理世間財,爲自己培福和造福。

   知福惜福再造福

   慈濟志業,福慧雙修

   佛陀一再教育學佛者要與佛心一致,所以鼓勵大家要常念佛。念佛法門是佛教中修行最方便、最安穩,也最簡捷的一個法門。但是,念佛只不過是一種方便法,最重要的還是要能深入念佛法門。念佛法門到底教我們什麼呢

  教我們「福慧雙修」啊!教我們好好的修福、好好的修慧。

   智慧是從善根中産生,所以要好好的培養善根。想培養善根就必須掃除煩惱的念頭,去除不良的習慣、不好的見解,將邪思邪念轉成正思正見;掃除了雜亂心、煩惱心,智慧與菩提的善根就自然成長和顯現,所以我們要念佛。而念佛最重要的是要「以佛心爲己心」,念阿彌陀佛就是以阿彌陀佛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光明,爲我們的智慧與光明;以阿彌陀佛的恒常心爲我們的心;以阿彌陀佛的慧命爲我們的慧命,這就是培養善根。若能念到這種程度,我們的智慧就能逐漸具足和顯現了。

   但是只偏重于修慧也不行,一定還要同時造福人群,意即修福。修福就是要付出,真正身體力行的付出。例如慈濟志業,雖是救濟人間的事業,其實它就在培養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爲娑婆世界多苦難、多病厄,這些苦難、病厄的衆生,由于過去生中缺少修福,所以今生此世遭受貧窮、病苦折磨,需要別人的幫助。

   佛陀救濟衆生,只憑一分力量做得到嗎

  不可能的!所以他要啓發衆生、教導衆生。以佛心爲己心,以菩薩的手做我們的手,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救度衆生;衆生若得救,就等于累積了我們的福德;貧困衆生若得到我們的實質幫助,在佛性中我們便可以種下成佛的因。此即借事以啓理,借這些貧困的衆生,啓發我們悟見佛陀的真理。

   因此要懂得「舍」,若舍不得就不能去除煩惱!人生的煩惱,多數都從「欲」産生,要去除欲念,就要「舍世間財,修功德法財」將世間的物質布施給衆生,自然可以得到法財。所以,佛陀教導我們念佛的法門,就是要我們福慧雙修;而福慧雙修即是舍世間財,修取功德法財。

   貧中之福

   人生是苦,一切衆生隨業力牽引而分布不同地方,由不得迷茫衆生自由選擇,這是因爲「不覺」;所以佛陀出現人間施行教育,教導衆生了徹人生的道理——「覺道」。如何覺道呢

  就是要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如何修菩薩行呢

  就是要多發心,爲苦難衆生多付出!

   世間苦難有多種,有貧困的苦難、處于戰火的苦難,有饑荒、無糧可食的苦難。由新聞廣播等媒體,我們清楚可見!例如巴勒斯坦因戰爭不斷,曾發生斷糧情形,造成饑荒。他們的民生物資都來自外援,然因戰火不停,援糧路線都被截斷,使當地居民瀕臨餓死邊緣;由于無法得到外援,百姓無糧可食,落得吃貓、吃狗以度日,甚至向政府要求吃人肉以維生。由此可知,只要國家戰火不息,將導致百姓不得安甯、長久處于生命危險和斷糧的危機!

   和他們悲慘的景況相比,今日的臺灣真是幸福無比!但是在這豐衣足食的社會裏,也一樣有暗角的苦難衆生受饑、受寒,迫切需要濟助;所以大家要發心,一起呼籲社會上的愛心人士,來幫助這些貧困衆生。

   雖然臺灣難免也有暗角的貧困衆生,但是和國外相較,他們還是滿有福!因爲在臺灣有像慈濟這樣的善心團體——幾百萬善心人士的救濟,給予溫暖的照顧和幫助。反觀國外遙遠的戰區,雖然我們有心伸出援手,但因國家政治因素而心有余力不足。

   知足感恩,惜福造福

   生長在物質生活不虞匮乏的臺灣,我們還有什麼不滿足呢

  能共同生長在這塊福地,是因爲過去生中大家培福和造福,所以我們應該感恩于過去生中曾造這分福因,才能享受今天這分福緣,在此安居樂業。因此,希望大家要有知足、感恩的心,並且懂得知福、惜福再造福;要惜福唯有發菩提心,把握因緣趕快發揮愛心再付出!將過去豐收的種子及時播種,使來生來世能延續這分福緣,再生活于平安幸福的福地,繼續行菩薩道。

   叁.讀誦大乘

   宇宙是我們的大學

   志玄虛漠,守之不動

   宇宙是我們的大學

   學以致用,受而持之

   一年叁百六十五天,每天清晨大家都在大殿持誦早課,一般人稱之爲「修行」。其實,是否這樣就叫做修行呢

  每天課誦完畢,曾否將課誦內容融入日常生活中的行儀

  是否將經文所教「學以致用,受而持之」

  如果有,才是名副其實的「修行」。

   受持的意思,就是接受並拳拳服膺。我們讀誦經文後,能將經文的意義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就是學以致用;若能分分秒秒都受而持之,則每一刻都是在修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有自己親身體驗,才知道個中滋味!

   如果能將所學經文于日常生活中學以致用,也就是在二六時中皆能受持、修行、學習,那麼就不需遠至深山或離開人群,也不必到另外一間學院去修學。我常說:「一天是一張紙,一個人是一篇文章,宇宙之間就是一所大學。」我們自己身處于大學中而不自知,身爲宇宙大學中的學生,卻偏偏要跑去入小學。其實,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發揮大慈大悲、大雄大力的力量,卻偏偏要隱藏起來,這就是浪費人生。請大家自我省思,相互勉勵!

   如一衆生不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

   《楞嚴經》中第叁卷阿難說偈贊佛的一段偈文:

   如一衆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

   令我早登無上覺,于十方界坐道場。

   這段贊頌偈,給了我們很好的啓發,是最好的學佛途徑。學佛者必須學這分大雄大力、大慈大悲的宏願——「如一衆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修行並非要求快速成佛,而是要發願救度一切衆生。如果還有一人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涅槃也,意譯滅度、圓寂),意即不願修取菩提正等正覺(成佛),這也是廣結善緣的宏願。然而,要廣結善緣就必須常常警惕自己,善加化解煩惱,並且要以「愛」和「包容」來接納每一個衆生。

   去除煩惱,廣結善緣

   與人相處,難免會有投緣、無緣,歡喜或不歡喜的分別。有時候別人無心說的話,我們卻有意鑽牛角尖、自取煩惱,這樣就是凡夫;凡夫總是自尋煩惱,而不懂得去除煩惱。學佛就是要善加化解煩惱,化解別人的不悅與刻意傷害。

   煩惱的産生一定都有其原因,所謂無風不起浪,人家爲什麼對我們不投緣、不高興

  必須好好地審思,找出其原因,盡量做到使人高興,解開別人對我們的誤解或惡意。

   人與人之間的「緣」非常重要!若能在今生今世,減少衆生對自己的不滿意和廣結善緣,一旦因緣成熟即得速成正覺,在娑婆世界「坐道場,弘揚佛法」。

   但是如果不先去除煩惱,就得不到大雄大力,也無法發揮大慈大悲。在我們的宇宙大學中,必須時時刻刻「審除微細惑」。審是思考,除是去除,微細惑是煩惱,所以「審除微細惑」,就是好好地仔細思維,找出煩惱並將其淨化排除。

   (微細惑就是九十八使,九十八種煩惱。使,即煩惱之意,從我們內心中的五蘊(陰)——色、受、想、行、識衍生,再由地、水、火、風的四大假合細分成六十二見、九十八使。這些都是人的心理狀態。)

   所謂「舍得」是要舍什麼,你們知道嗎

  就是要舍煩惱。舍去煩惱才能得到智慧與大雄大力,發揮大慈大悲。有大慈大悲才能四通八達,一切無礙!當初,佛陀並非單憑他一人覺悟就能教導無邊衆生,實際上,是由周圍的弟子幫助他廣設道場、廣結善緣,佛才能將自己的慧命發揚光大、利益衆生。所以,我們若想發揮大雄大力,必定要在今生廣結衆生緣。

   佛陀常常教導弟子要時時與人結好緣,也曾講述…

《淨因叁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四十二章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