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因三要▪P18

  ..续本文上一页的回报,就如真正发了济世救人的心,就会得到无量无边的福报。慈济每年的善款都是用于四大志业、八大脚印,这些善款都来自诸位大德每个月点滴所乐捐。因为有这些善款,使我能很充裕地发挥救急、救难、救病、救贫的功能;由于大家每个月的施舍,能使得好几万人得到救济和平安,这就是《地藏经》中所说的「舍一得万报」,也就是舍了世间财,换得了功德法财。

   然而,这样的善举必须依智慧作抉择。有人说:「有钱为什么不自己留着用,要拿给别人用呢

  」有这样的想法,就是世间凡夫众生。就像一颗种子放在袋中不拿出来播种,将会错过生长时机、无法发挥它的良能。所以必须及时将它播种和培育,才能使这颗种子发挥功能。正如自己亲手去布施,比留给子孙替我们做布施的功德还要大,而且儿孙自有儿孙福啊!

   佛陀教导的理财法

   佛陀曾教我们理财之道,即是将财产做四分法,以善用世间财,培育功德法财。

   首先将财产分作四等分,将第一分用来报答父母恩。万善皆以孝为首,人要以孝为先,修学佛法也要以孝为先;将财产的四分之一供养父母,让父母的生活温暖饱足,他们想做什么事业或善事,想布施或拜佛,都要满足他们,完成他们的道业。所以,一定要以充足的生活资产孝养父母,让他们能够自由运用。

   第二分用于培育下一代。做人要有责任心,要为子女留一份基金,使其能安心完成学业。所以,四分之一的财产是为子女留存教育基金。

   第三分留作家庭生活平安的事业基金,即现世生活的费用。

   第四分用来供养三宝、做社会福利救济事业。佛陀教育我们应延续佛的慧命,如何延续呢

  就是要造福人群,将四分之一的财产做社会福利事业,同时进修自己的福业和慧业。

   今生此世能生长在这福地,享受丰衣足食的生活,是因为我们过去生中曾累积了造福人群的福业。佛陀希望我们的「福」能绵延不绝,所以鼓励我们以四分之一的财产造福人群、布施众生,这就是舍世间财修取功德法财。因此我在此与大家共勉,希望大家学习佛陀所教导的理财法,来处理世间财,为自己培福和造福。

   知福惜福再造福

   慈济志业,福慧双修

   佛陀一再教育学佛者要与佛心一致,所以鼓励大家要常念佛。念佛法门是佛教中修行最方便、最安稳,也最简捷的一个法门。但是,念佛只不过是一种方便法,最重要的还是要能深入念佛法门。念佛法门到底教我们什么呢

  教我们「福慧双修」啊!教我们好好的修福、好好的修慧。

   智慧是从善根中产生,所以要好好的培养善根。想培养善根就必须扫除烦恼的念头,去除不良的习惯、不好的见解,将邪思邪念转成正思正见;扫除了杂乱心、烦恼心,智慧与菩提的善根就自然成长和显现,所以我们要念佛。而念佛最重要的是要「以佛心为己心」,念阿弥陀佛就是以阿弥陀佛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光明,为我们的智慧与光明;以阿弥陀佛的恒常心为我们的心;以阿弥陀佛的慧命为我们的慧命,这就是培养善根。若能念到这种程度,我们的智慧就能逐渐具足和显现了。

   但是只偏重于修慧也不行,一定还要同时造福人群,意即修福。修福就是要付出,真正身体力行的付出。例如慈济志业,虽是救济人间的事业,其实它就在培养我们的善根福德。因为娑婆世界多苦难、多病厄,这些苦难、病厄的众生,由于过去生中缺少修福,所以今生此世遭受贫穷、病苦折磨,需要别人的帮助。

   佛陀救济众生,只凭一分力量做得到吗

  不可能的!所以他要启发众生、教导众生。以佛心为己心,以菩萨的手做我们的手,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救度众生;众生若得救,就等于累积了我们的福德;贫困众生若得到我们的实质帮助,在佛性中我们便可以种下成佛的因。此即借事以启理,借这些贫困的众生,启发我们悟见佛陀的真理。

   因此要懂得「舍」,若舍不得就不能去除烦恼!人生的烦恼,多数都从「欲」产生,要去除欲念,就要「舍世间财,修功德法财」将世间的物质布施给众生,自然可以得到法财。所以,佛陀教导我们念佛的法门,就是要我们福慧双修;而福慧双修即是舍世间财,修取功德法财。

   贫中之福

   人生是苦,一切众生随业力牵引而分布不同地方,由不得迷茫众生自由选择,这是因为「不觉」;所以佛陀出现人间施行教育,教导众生了彻人生的道理——「觉道」。如何觉道呢

  就是要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如何修菩萨行呢

  就是要多发心,为苦难众生多付出!

   世间苦难有多种,有贫困的苦难、处于战火的苦难,有饥荒、无粮可食的苦难。由新闻广播等媒体,我们清楚可见!例如巴勒斯坦因战争不断,曾发生断粮情形,造成饥荒。他们的民生物资都来自外援,然因战火不停,援粮路线都被截断,使当地居民濒临饿死边缘;由于无法得到外援,百姓无粮可食,落得吃猫、吃狗以度日,甚至向政府要求吃人肉以维生。由此可知,只要国家战火不息,将导致百姓不得安宁、长久处于生命危险和断粮的危机!

   和他们悲惨的景况相比,今日的台湾真是幸福无比!但是在这丰衣足食的社会里,也一样有暗角的苦难众生受饥、受寒,迫切需要济助;所以大家要发心,一起呼吁社会上的爱心人士,来帮助这些贫困众生。

   虽然台湾难免也有暗角的贫困众生,但是和国外相较,他们还是满有福!因为在台湾有像慈济这样的善心团体——几百万善心人士的救济,给予温暖的照顾和帮助。反观国外遥远的战区,虽然我们有心伸出援手,但因国家政治因素而心有余力不足。

   知足感恩,惜福造福

   生长在物质生活不虞匮乏的台湾,我们还有什么不满足呢

  能共同生长在这块福地,是因为过去生中大家培福和造福,所以我们应该感恩于过去生中曾造这分福因,才能享受今天这分福缘,在此安居乐业。因此,希望大家要有知足、感恩的心,并且懂得知福、惜福再造福;要惜福唯有发菩提心,把握因缘赶快发挥爱心再付出!将过去丰收的种子及时播种,使来生来世能延续这分福缘,再生活于平安幸福的福地,继续行菩萨道。

   三.读诵大乘

   宇宙是我们的大学

   志玄虚漠,守之不动

   宇宙是我们的大学

   学以致用,受而持之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清晨大家都在大殿持诵早课,一般人称之为「修行」。其实,是否这样就叫做修行呢

  每天课诵完毕,曾否将课诵内容融入日常生活中的行仪

  是否将经文所教「学以致用,受而持之」

  如果有,才是名副其实的「修行」。

   受持的意思,就是接受并拳拳服膺。我们读诵经文后,能将经文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就是学以致用;若能分分秒秒都受而持之,则每一刻都是在修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自己亲身体验,才知道个中滋味!

   如果能将所学经文于日常生活中学以致用,也就是在二六时中皆能受持、修行、学习,那么就不需远至深山或离开人群,也不必到另外一间学院去修学。我常说:「一天是一张纸,一个人是一篇文章,宇宙之间就是一所大学。」我们自己身处于大学中而不自知,身为宇宙大学中的学生,却偏偏要跑去入小学。其实,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挥大慈大悲、大雄大力的力量,却偏偏要隐藏起来,这就是浪费人生。请大家自我省思,相互勉励!

   如一众生不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楞严经》中第三卷阿难说偈赞佛的一段偈文: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这段赞颂偈,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是最好的学佛途径。学佛者必须学这分大雄大力、大慈大悲的宏愿——「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修行并非要求快速成佛,而是要发愿救度一切众生。如果还有一人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涅槃也,意译灭度、圆寂),意即不愿修取菩提正等正觉(成佛),这也是广结善缘的宏愿。然而,要广结善缘就必须常常警惕自己,善加化解烦恼,并且要以「爱」和「包容」来接纳每一个众生。

   去除烦恼,广结善缘

   与人相处,难免会有投缘、无缘,欢喜或不欢喜的分别。有时候别人无心说的话,我们却有意钻牛角尖、自取烦恼,这样就是凡夫;凡夫总是自寻烦恼,而不懂得去除烦恼。学佛就是要善加化解烦恼,化解别人的不悦与刻意伤害。

   烦恼的产生一定都有其原因,所谓无风不起浪,人家为什么对我们不投缘、不高兴

  必须好好地审思,找出其原因,尽量做到使人高兴,解开别人对我们的误解或恶意。

   人与人之间的「缘」非常重要!若能在今生今世,减少众生对自己的不满意和广结善缘,一旦因缘成熟即得速成正觉,在娑婆世界「坐道场,弘扬佛法」。

   但是如果不先去除烦恼,就得不到大雄大力,也无法发挥大慈大悲。在我们的宇宙大学中,必须时时刻刻「审除微细惑」。审是思考,除是去除,微细惑是烦恼,所以「审除微细惑」,就是好好地仔细思维,找出烦恼并将其净化排除。

   (微细惑就是九十八使,九十八种烦恼。使,即烦恼之意,从我们内心中的五蕴(阴)——色、受、想、行、识衍生,再由地、水、火、风的四大假合细分成六十二见、九十八使。这些都是人的心理状态。)

   所谓「舍得」是要舍什么,你们知道吗

  就是要舍烦恼。舍去烦恼才能得到智慧与大雄大力,发挥大慈大悲。有大慈大悲才能四通八达,一切无碍!当初,佛陀并非单凭他一人觉悟就能教导无边众生,实际上,是由周围的弟子帮助他广设道场、广结善缘,佛才能将自己的慧命发扬光大、利益众生。所以,我们若想发挥大雄大力,必定要在今生广结众生缘。

   佛陀常常教导弟子要时时与人结好缘,也曾讲述…

《净因三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四十二章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