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一段他與阿難的往昔因緣,希望弟子重視因緣,多結善緣。
長者與小沙彌的善緣
在久遠劫前,有一位老師父帶領著一群小沙彌用功精進的修行。老師父常常叮咛小沙彌們,要多多利用時間背誦經文。所以小沙彌們也謹記師父的教誨,于行、住、坐、臥中都非常用心的依教奉行。
有一天,有一位小沙彌出門托缽,邊走邊大聲地背誦經文。背著背著,竟然忘記了「托缽」這回事……
有位長者看到小沙彌過門而不入,覺得很奇怪,就追了出去問道:「小沙彌、小沙彌!你的缽還是空的呢!請接受我的供養好嗎
」
小沙彌停下了腳步,接受長者的供養。
長者問明原因,很贊歎小沙彌的精進,就說:「你以後專心的用功辦道,讓我來供養你的生活所需。
小沙彌心懷感恩更精進的深入經藏……
修行不能離開人群
佛陀說完這個故事,告訴弟子:「當時的沙彌就是我,而那位長者就是現在的阿難。阿難生生世世都護持我,我則引導阿難入正知見,這都是因爲過去廣結善緣的結果啊!」
人與人間的相處,有「因」必有「緣」。有了因緣,才有相互對待的結果和彼此感受的回報。人無法離群獨居,在人群中必須相互依存才能生活,所以要「安處于群衆」,需與人結好緣。
釋加牟尼佛離開皇宮到處參訪、求道時,曾經在苦行林六年靜修,但是他成道之後,爲了教化衆生,還是必須回歸人群,所以修行不能離開人群。
總之,與人結好緣,將來有朝一日有所成就,才有辦法、能力及因緣度化衆生。所以,廣結善緣是很重要的。
眼睛「聽」,耳朵「看」
對待每個人,我都是用眼睛「聽」、用耳朵「看」,爲什麼呢
因爲要了解一個人,並不是只用眼睛看、耳朵聽就可以;透過眼睛看、耳朵聽之後,還要再經過審思;也就是說,我雖然看到形態而同時也能「看」出其聲音,聽到聲音時也同時「聽」出其形態;聽與看平行,好好地審思,如此,才能將煩惱治除。
所以,別人說話時,我會好好地聽,一邊聽、一邊體會話中情境的虛實。我若只用眼睛看,難免會像太陽被烏雲遮住。因爲我也是人,人難免都會有煩惱;可是,只要給我一點時間,我就能將別人所說的話,好好地再思維、再思考。
所謂學佛,就是學如何去除煩惱!凡夫難免有煩惱,但我們仍要用明智、敏銳的智慧,好好地審除煩惱,才能以清淨廣闊的心胸來包容他人。
掃地掃地,掃心地!
每年爲了迎接新的叁百六十五天,大家都忙著除舊布新,清掃環境。打掃環境爲的是什麼
是不是真的爲了過年
不是,是爲了建立嶄新的人生。
若只會掃地而不懂得掃心地,又有什麼用呢
修行人的心,決不能存有絲毫髒亂;如果有了髒亂,就像一間沒有打掃的房子,難以開門見人。希望大家在新的叁百六十五天中,都能維持內心的清淨,這就叫做成就。總而言之,就是希望大家把無用的煩惱從今天開始棄除,過一個嶄新的人生!
法親濃于世俗親
靜思精舍是一個大家庭,和其它的寺廟不同。一般寺廟在過年時,都是香客去拜拜佛、添添油香就離開了,好像是過路的陌生人。可是靜思精舍不同!每一位來到精舍者都在過去生與慈濟結下善緣,此生來此再相聚!所以,我們比世俗的親更親;俗親是一世的親,而慈濟道侶是生生世世的法內至親,無窮無極……
慈濟是一個大家庭,我們要將各地回來的師姊、委員,當作我們的親人。但是,並非讓他們來此禮佛就表示「親」,而是要讓他們體會佛法的精神。學佛並非只聽法師講經、師父開示,而是要從日常生活中去自我體會,才是最好的機會教育。
譬如走路,我常告訴大家走路要輕聲,但是卻常常聽到有人走路拖泥帶水,老一輩的人如果聽到就會教訓:「走路不可用拖的,要輕步行走!」因爲行、住、坐、臥都必須教育,修行人遵循古禮的教育。
所以,走路必須教育,若自己走得輕、穩,也要教人走路時腳步放輕。開門也一樣,動作要輕柔,若碰撞、發出聲響,就表示心沒放在手上;如果開門時把心放在手上,輕輕地開、慢慢地關,輕開慢放自然不會有聲響。若能做到這樣,就是身教——手和腳的教育。
又如說話也是一樣。彼此互相勉勵,多說好話,是非不提——師父如此說、佛陀如此說、經典如此說,此即是「如是我聞」。這就是「口」的教育。 希望每個人都能以身作則,從本身做起,然後教育家人,建立美滿的佛化家庭,進而影響社會,淨化人心。爲了要使我們的下一代接受佛教,不能一直以口說教,一定要用親切、發自內心的誠意去感動他們!凡是來到精舍者不分老、幼,都要親切地招待、溫柔地照顧。年老者以佛法甘露水滋潤其心田;年輕者最重要的是必須讓他們能學習佛法,讓慈濟人的第二代都能得到佛法的教育。
邁向宇宙大學
叁百六十五日一天天地過去,新的叁百六十五日又一天天地來臨。從今天起,我們要將所有的煩惱完全清除!以清淨心來迎接每個新的日子,立下每個新志願,過一個大雄大力、大慈悲的人生。
「宇宙之間是我們的大學,每一天是我們的一張白紙,每一個人是一篇最好的文章。」大家好好地思維這句話的意義!
志玄虛漠,守之不動
法華經是經中之王
佛陀講經四十九年,叁藏十二部經中,有叁部經是我們學佛者應該熟習並了解和實行的。哪叁部呢
第一部是《華嚴經》。《華嚴經》是叁藏十二部經的經母,因爲佛陀成道後講的第一部經就是《華嚴經》。《華嚴經》有八十華嚴、六十華嚴,是佛爲菩薩和天龍鬼神而講,當時娑婆世間無人能聽,以叁七日的時間講一部華嚴,此乃佛之境界。此經由印度龍樹菩薩于龍宮讀誦整理而出,佛陀的教法即由此經不斷衍生出來,因此《華嚴經》稱爲一切經之經母。
第二部是經王《法華經》——即我們現在每天禮拜的《法華經》。有人說「成佛法華」,若要成佛必定要力行《法華經》的精神,所以《法華經》是一切經典之王。
第叁部是《楞嚴經》。《楞嚴經》可以開啓智慧,其內容是講人的心念,教導人找回自己的心。衆生會迷失自我,完全是因爲迷失了心性,迷失心性就會埋沒良知,因此所做的一切都是煩惱的罪業。所以,我們要找回本心一定要研習熟讀《楞嚴經》,從讀經中開啓我們的智慧。
《法華經》既然稱爲經王,其實也是開慧之經。但是,其經義和意境不似《華嚴經》之演說十方法界諸大菩薩修行成佛度衆之道,讓人難以了解。其法門完全是佛陀對娑婆世界衆生開示如何成佛的方法,是講人間成佛之道。成佛一定要先開智慧,菩薩也是一樣,要先掃除煩惱才能開啓智慧。所以說,《法華經》上承華嚴的精神,下能引導楞嚴的經典,因此《法華經》是佛教的經王。
《無量義經》是法華的綱領
佛陀講《法華經》之前,先講《無量義經》,在這麼多的叁藏十二部經中,我很重視《無量義經》。因爲《無量義經》是《法華經》全部的精粹所在,而《法華經》則是《無量義經》的注解。《無量義經》教我們力行菩薩道,啓發我們與佛同等的智慧,不輕視自己的本性,並且引導我們如何教化衆生。
其實,慈濟的精神就是《無量義經》的精神。經中「德行品」說:菩薩的智慧是——「智慧日月,方便時節,扶疏增長大乘事業。」菩薩的智慧像日月一樣,有智慧的人要教化衆生,必定以衆生的根機爲主,觀機逗教;何時何地爲何人講何種法;什麼樣的根機,就用什麼樣的教法引導他,這叫做「方便時節」。
講話要因人、因時、因地;因爲此人的根機可以接受,所以我跟他講這句話,但是也要觀機、觀時。若時間對了,要跟他講的話也沒有錯,則必須考慮地點適不適合
這幾件事情都要用我們的智慧分析,所以稱爲「方便時節」。要做一位菩薩,就必須學習佛陀的智慧,要善于分辨,以方便時節去施法、教導衆生,此即智慧。有了像日月一樣明朗的智慧,才能分辨衆生的根機,並觀察何時適合推展何種事業。
接著解釋「扶疏、增長」。懂得種菜、耕作的人,將種子播種後,一定要知道如何照顧田園。例如菜苗長出來時,不能讓它太密雜;太密雜則蔬菜長得不美,必須將多余的菜苗摘除。而且何時種菜
何時播稻
耕作時間必須配合谷種和菜苗的生長季節,如此,農作物才能豐收。
學佛也要像園丁、農夫一樣,好好地播撒善種,好好地摘除雜亂的根苗、辛勤耕耘,好好照顧播撒的菩提善種,使其茁壯長大!此即「方便時節,扶疏增長大乘事業」。
佛陀以各種方法引導我們,最主要的目標是要啓發我們的大乘精神,使每個人都能加入大乘的事業。大乘事業就是救人的工作,菩薩精神就是大乘的精神。我們要自己培養這種精神,也要引導大家身體力行去做救人的工作——「大乘事業」,此即《法華經》的精神。
志玄虛漠,守之不動
《無量義經》的「德行品」經文中有一句「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就是教我們要以清淨的心念,立大志弘大願。玄是極深之意;佛陀除了要我們發大心、立大願、行大行之外,又教我們「守之不動,億百千劫」,即是以恒持心時時身體力行去救人,生生世世都不退轉這分道心!
今天大家生活在平安、富裕的環境中,應該好好把握因緣,充實自己未來度衆的力量。彼此廣結善緣,攜手並進常發悲憫心,爲世間苦難衆生多付出!然而有「一念」悲憫之心還不夠,還必須將這念心付諸行動——從事救人的工作、造福人群,如此才能成就「佛」的境界。
若只是發心說:「我想救人,我很同情他……。」這僅是一個因,並沒有造緣,有因無緣則菩提善種無法增長,仍然會腐爛!大家要知道,有了因若欠缺緣的聚合,不合時宜…
《淨因叁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