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養父母是百行之先
「念佛乃諸法之要,孝養父母爲百行之先」。想入佛法之門,要先學會念佛,因爲念佛能時時刻刻警惕自己「以佛心爲己心」;培養慈悲愛念,也是要從念佛開始,所以,念佛即是入佛門學諸法的重要法門。
而孝養父母是百行之先、萬善之門——沒有孝養父母的心,而想追求佛心,是不可能的事,要修持學習佛心,必須先培養孝養父母的心。所以說「孝心即佛心」——孝養父母之心,就是清淨的佛心。舍離「孝」則遠離了「佛」,不念父母也無佛可念。這是佛陀教育衆生非常強調與重視的一點。
學佛修行者,「孝行即是佛行」,一切孝行無不是修學佛法的行爲。由此可體會,孝道與修行是多麼密切的事,我們要修行學佛,希望達到與佛同樣的境界,必定要先從孝養父母開始。
所以說,「孝」字實爲衆妙之門,所有無上甚深微妙法,皆由「孝」入門。如果沒有「孝」,我們的心門就是封閉的——因爲欲念及貪、瞋、癡等汙染心,障蔽了我們的心門;唯有以孝開啓心門,才能真正走入學佛之門。
總之,佛陀所說的教法、所施行的教育,可以說是以「孝」爲宗。佛教的一切經典,也是以「孝」爲戒——做人要如何守規矩
如何不冒犯衆生
必須先從「孝」做起。不犯上是做人的根本,也就是成爲君子的根本;想做個坦蕩蕩的君子,必定要從「不犯上」開始做起,漸次便能上敬下愛,不冒犯一切衆生。
不念父母,無佛可念
孝,有「在家之孝」與「出家之孝」。
「在家之孝」是指社會人士孝養父母應該力行、持守的事。佛教與儒家皆講孝道。《論語》中所講的孝養父母,是盡人事、盡形態,要殷勤順從,不讓父母操心,就是孝。父母對待子女,也難免有特別喜愛或次要的,也有比較不喜歡的,這是凡夫心在所難免——愛子女的心同樣也有分別。
以子女而言,如果能得到父母的愛,應該感恩與歡喜;假如與父母比較緣淺,即使我們做得非常辛苦,還被父母厭嫌、責備時,也要做到不怨怼,這就是「愛而不忘、勞而不怨」——父母愛我們時,要心生歡喜,不可忘記父母的恩惠;父母責備我們時,要任勞任怨,絕對不可有怨恨的心理。
曆史上有很多孝子,例如舜是古代的聖賢,從小就受母親百般虐待,但是他一點都不埋怨、記恨,這就是聖人之所以成爲聖人,而與一般人所不同的地方。我們對父母一定要盡到一項責任,即是「承順顔色,以盡孝養」——順從父母,察顔觀色,盡量讓父母歡喜、安心,這就是盡孝。如果讓父母煩惱、擔心、觸怒父母,這都是不孝。
父母是子女的模範,希望人人孝順要及時,以樹立將來教育子女的根本禮法。
世間之孝與出世之孝
每個人此生的生命是承續著過去生所造的業緣,而成爲今世的「報體」(人身)。這一生若家庭很幸福,夫妻、子女都很和睦,是因爲過去生結了好緣,這一生再來相互報恩,所以能「親慈子孝」——爲人父母者,盡到撫養子女的責任;爲人子女者,能夠懂得「反哺之恩」,回報父母爲子女付出的愛,善盡奉養之孝。這都是過去生所結下的好緣。
千古衣冠共一坵
佛教中稱凡夫是「分段生死」——一生只有短短數十年而已,而其中離不開生、老、病、死的過程;凡夫不知道人除了身命以外,還有永生不亡的「慧命」。
世俗人孝順父母,終究是短短數十年的時間,只是略盡物質生活上的孝養而已,然而這些物質,父母最後什麼也帶不走。
真正的孝養父母,應該是增長父母的慧命,不讓父母因爲這個家而造業;否則到了臨命終時,他們所帶走的,只是這一生中爭鬥時所造下的業,而在生命中曾經擁有的物質,卻一樣也帶不走。
出家乃世間的大孝
出家之孝,並非注重物質上的奉養,而是爲了增長父母的「慧命」。
我們現在所得人身,是因爲與父母有緣,藉由父母而生此肉身。在我們幼小時,父母用心地撫養、教育,讓我們得有今天健康的身體,培育正當的思想,能夠判斷、選擇正確的道理,這都拜父母恩德所賜!所以一般人只盡物質之孝,出家人則必須盡一分真性、超凡的慧命之孝。
古德雲:「出家乃大丈夫事」、「出家是報七宗八祖之恩」,出家不只可以度過去世的父母及現在生養的恩親,還可以報未來的父母恩。爲什麼出家可以報這麼多的恩呢
因爲佛陀的教法不只教我們如何做人,還教我們如何超凡入聖,邁向成佛之道;他不僅教育我們這一生中要生活得快快樂樂,還教我們解脫自在,以及培育永生不死的慧命,讓我們以世間最真、最透徹的道理,照徹過去、現在與未來,不但可以自悟,還可以悟他。
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也就是早晨若能聽到一句真理,即使晚上死去也毫無遺憾!可見一個人擁有物質享受,並非真正的快樂;真正踏實、快樂,能夠救助我們心靈的,唯有「真理」。
孔子追求真理的態度,是如此認真,可謂處世之聖人;處世的聖人都要追求真理了,更何況是想要超越平凡到達聖域的我們,當然更離不開真理了!
白骨如山,曆劫親情
有一次,阿難跟隨佛陀外出,行至墳場看到一堆白骨,佛陀就向那堆白骨五體投地恭敬禮拜。阿難看了覺得奇怪,佛陀乃人天的導師,爲什麼在墳場上看到一堆骨頭,會如此虔誠恭敬呢
古代印度與中國的葬禮有所不同,在中國,人往生後遺體是用棺木裝好再以土掩埋,並立一個墓碑,做爲永久紀念,這叫做「埋葬」。而在印度,人若過世則多用「天葬」——他們將死去的人搬到山坡上,任其風吹、日曬、雨淋,自然腐爛,讓鷹鳥吃他的肉、蟲蟻啃蝕他的骨頭,並且讓雨露洗煉成潔淨的白骨。他們認爲以大自然來洗煉最終的人身,最具生命意義,所以印度古代都用「天葬」處理死者的軀體。
阿難向佛陀提出他的疑問:「佛陀啊!這些白骨與佛有什麼關系呢
」佛陀開示:「阿難!這堆積如山的白骨,都是我過去累生累世父母的白骨所累積起來的,不只如此,將來還有更多的白骨,都是我未來的父母。」
在人生道上,人一生有一對父母,這些堆積如山的白骨,都是佛陀過去生的父母所遺留,可見佛陀在人生道上來來回回,從無止盡,不只有過去,更有未來。佛陀的修行,是爲了報父母恩而修行的,是爲了開導一切衆生而成佛的。在天道,天人壽命長、物質豐,所以沒有機會學佛;唯有在人間顯現出衆生的形象、短暫的壽命、汙染的情愛,才可以藉境練心,修行成佛。
爲報大恩、覺長情,出家人的孝是辭親割愛——舍棄凡俗短暫的親緣,擴大心量成爲超越過去與未來的覺有情。我常常說,凡夫的情與愛是小我的染愛、小我的迷情;菩薩的情與愛是覺悟、清淨的感情。而要達到覺悟、清淨、大愛、長情,一定要先割舍小愛、私愛及短暫的情。
信心.毅力與勇氣
那麼,出家修行與在家修行,到底有什麼分別呢
在家人隨心所欲,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像一匹未拴缰繩的野馬,所行走的路也沒有規則可循,可說是隨「欲心擴散」,享受人生一切的物質生活,此即在俗染欲之人。
出家是要收攝欲念,約束欲心;就好像爲脫缰迷途的野馬配上馬鞍,有所製約。出家人一定要具足叁種條件:
一、信心。「信爲道源功德母」,要走入康莊的菩薩道,必須從「信」開始,不只要有「信」,而且是堅定的信。
二、毅力。不僅要信「佛」的道路,還要相信自我堅毅的力量。「千裏之路,始于初步」,不論路有多遠,不管我們的能力有多少,總要隨分盡力去完成決定走的這條路,此即是「毅力」。
叁、勇氣。人生的道路,難免會有坎坷不平的時候,但我們一定要有勇氣突破人生的曆練,肯刻苦耐勞才能達到目標。
隨著經濟的富裕與繁榮,我們享受社會進步所帶來的成果,更應該走入社會,爲苦難衆生盡一分力量。而修行者更應拿出苦行僧的精神,除了控製自己的心念不受社會物欲與名利所引誘,並且還要付出愛心及無私的悲心,擴大清淨的感情,去愛護一切衆生。若能如此,就可稱作現代的修行者、現代的宗教家了!
我們的身軀來自父母,由父母所賜,因此一切舉動、造作,無一不是父母的功德。如果我們能藉此身軀造福人群,父母也因此間接得到福德。所以,出家修行者要好好利用時間,恪守本分,做好分內應該做的事情,決不可被現代社會物欲潮流所牽動或被名利所引誘,要時時刻刻自我警惕。
慈濟原是大洪爐
修行就是磨練,藉環境以練心,藉事而養心。欲藉環境修練心性,藉人事修養人生,首先必須經得起磨練。
打鐵店裏有很多廢鐵和丟棄的雜鐵,想把這些廢鐵還原再打造成良好的用具,一定要先丟進熾熱高焰的洪爐裏,經過烈火燒煉、熔化,才能將廢鐵再還原。但是,並非只將它熔化就可以成爲很好的器具,一定還要經過大鐵錘的敲擊、打造;經過錘打後,重新丟進洪爐燒煉,然後再取出來敲打。這期間不知道要經過幾次的熱火,不知要經過多少次的敲打、錘煉,如此反複不斷,才能製造成理想的良器。
佛法有如洪爐;廢鐵猶如凡夫頑固的心。衆生長久以來,輪回在叁界六道之中,使清淨的本性,不斷受到「愛、欲、自私、貪、瞋、癡、慢、疑……」等習氣的染著。如果想要回複「人之初,性本善」的清淨心性,一定要經過教育及洗煉。
什麼樣的教育,可以洗掉汙染心呢
佛法——佛陀超凡的智慧,能調伏衆生剛強的心。衆生的心像長期使用過的廢鐵,剛強、堅硬又頑固。唯有佛陀大智慧的教育,才能將如此剛強的心洗煉清淨。
大部份人聽聞佛法之後,都會自省過往的錯誤,並且想改正。但是回到現實生活中沒多久,卻照樣存有染著的心,及貪、瞋、癡、慢、疑等種種習氣,在…
《淨因叁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