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因叁要▪P3

  ..續本文上一頁日常身行中,依然是計較之心不斷。這就像廢鐵丟入洪爐裏烤煉,卻沒經過敲打、塑造一樣,等火的熱度退了以後,又還原爲本來的廢鐵,本質一點都沒有改變。

   因此,除了聽聞佛法之外,還要身體力行,在生活中的每個當下,發揮我們的愛心,不畏辛勞地奉獻、付出。學佛首重力行、實踐,而慈濟就是用佛教的精神,力行菩薩道。

   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

   人生旅途中,難免會遇到逆境和不如意的事情。曾經有一位從臺北回來的委員告訴我:「慈濟的委員不好當,責任很重。」我問他:「有多重啊

  」他回答:「我每勸募一戶參加『慈濟』之後,都得保他阖家平安,否則下回再去收善款,就很難了……。」他又說:「當然,我希望每一個人參加功德會後都能發歡喜心,也能平安幸福,但是,畢竟人生無常啊!」

   他提到,有位熱心的會員認爲「樂捐就是造福,家裏便能平安」,所以全家參加捐款的行列。有一段時間,那會員覺得參加功德會以後,家中不如意的事情一直在改善,現在什麼都如意了,她很高興,所以又發心去勸募別人,總共邀了十幾位朋友加入會員。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她發現征信的名單將她兒子的名字印錯了,便非常生氣地責問委員;委員到分會查詢,結果帳目並沒有錯。但是這位會員還是怒氣難消,見到朋友就訴說此事,她說:「我不是怕錢不見,我怕的是名字不對,佛祖就不認識我,這樣一來就沒有感應了!」

   另外一個例子是——一位委員向會員勸募,請會員發心捐款爲慈濟醫院購置病床。會員說:「好啊!我願意樂捐。」于是他捐了兩張病床的善款。過了一段時間,他打電話向委員詢問:「最近我身體不太舒服,可能是樂捐的病床有人躺著,所以我才會生病。」

   佛陀有言:「一念動叁千」要念念善因,我們做好事,功德是出于一念心、一念的善良,善心一動,就已經播下善因種子了!希望大家不要太執著,我們發心,便是種下善「因」,「無我相」的布施就會有無量功德;若斤斤計較,起貪欲、汙染的心,如此縱使有功德,也是非常微小。

   所謂「種如是因,必得如是果」。例如身體産生病痛,怎能說樂捐的病床有人睡,就會生病

  也不可因爲走路時,自己不小心踢到石頭,就認爲自己今天做了好事,爲什麼沒有受到保佑,卻讓石頭礙到腳

  其實,說不定是你心有「雜念」,正起了——貪、瞋、癡……等妄念,心不在焉于是走路踢到石頭;待踢到石頭後的那一念「痛」,才使你警覺自我本性啊!

   希望大家能夠拿出「正念」的精神,正確地學佛。

   入佛門有很多種方法,有的人說:「只要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其實,《阿彌陀經》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並不是光念佛號就可以求登西方極樂世界,人若沒有「大福德」、「大善根」因緣,絕對無法往生極樂世界。「大福德」就是利益人群,隨分隨力做好事,隨時把握機會去救人;「大善根」就是拿出智慧,以「無我」的精神,爲佛教、爲衆生付出良能。

   人生在世,最有意義的就是要利益人群、服務衆生,將普天下老者當作自己的父母,將幼小者視爲自己的孩子,把年輕同輩者當作自己的手足——視人人爲我的手足、親人與子女,以慈母的心來待人處事。

   一個冷酷無情的毒子

   現代多數人不知敬愛自己的父母,只會疼惜自己的子女。看看目前的社會,老人問題日益嚴重,有不少社會人士建議慈濟籌建療養院和養老院,這實在令人痛心,爲何有這麼多老人無法享受含饴弄孫、頤養天年之樂呢

  

   曾經有位年輕人將母親送到慈濟醫院急診,他母親因心髒血管破裂,病況相當危急被送入加護病房。醫師檢查後對我說:「這個病例目前我們無法處理,她必須動心髒手術,需要很多心髒專科醫師參與、協助。師父,我們是否盡快將她轉送到臺北

  」慈院以救人爲第一!因此我回答:「只要她的家屬願意,我們立刻聯絡臺北的醫師,送她到臺北救治;至于交通問題,我們可以爲她租一架小飛機。」

   我們與臺北的醫師聯絡好,只要這位患者一到達,隨時可以進入手術室開刀。醫師又表明她家境困苦,我說:「這是救人的時候,不是談錢的時候,只要有得救的希望,我們就要全力救治。」醫師便與她的家屬商量此事,她兒子說:「到臺北治療的醫藥費我負擔不起,即使免費我也沒空去照顧!」醫師耐心地爲他分析:「她才四十五歲,身體其它器官的功能都還不錯,現在還來得及救治,若再拖延就藥石罔效了!」沒想到他卻回答:「那麼,我將她帶回家好了!」醫師無法和他達成共識,便說:「那就暫時讓她留在加護病房觀察吧!」她兒子又說:「她的心髒已經這樣了,還住院幹嘛

  」于是不顧醫師喝阻,強行將病人推出加護病房。結果,被推出病房的母親,乘電梯下樓後便過世了。

   看看這個兒子對待母親的態度,實在令人感歎!佛將一切衆生視爲自己的子女,用「慈母心」來對待一切衆生;如果子女對待父母,能夠像父母對待子女一般,無怨尤地犧牲、奉獻,這樣溫馨的畫面將是多麼美好啊!令人感慨的是,現在爲人子女者,能對父母「承順顔色,以盡孝養」者,真是愈來愈少了!

   道在尋常日用中

   每個人都有一分與佛同等的智慧,想要從凡夫地超脫入佛的境界,一定要先回歸清淨本性。

   我們應該深入體會佛陀的教法,讓自己經曆洪爐的淬煉,在困厄的環境中,千磨萬擊,自然可以鍛煉出處于困厄環境的自在與堅強,以因應將來面對任何困頓時,皆可迎刃而解。學佛須藉人事環境的磨練,方能造就「淩霜雪而彌堅」的志節。

   每月慈濟發放日,我們都可以在照顧戶身上,看到許多不同人生的真實面貌。社會中雖有苦難的示現,但也有愛心的扶助相互交流,就像在蕭瑟寒冷的冬天裏,因爲有梅花爭放,更加點綴世間的美麗。

   從現在開始,我們要努力向菩薩道精進。菩薩道是無止盡的,所謂「倒駕慈航」就是菩薩即使到達目的地成就佛果,仍會再返回世間普濟天下蒼生;「慈濟」的善行也無休止之日,我們要生生世世盡形壽、獻身命,學習菩薩「倒駕慈航」的精神,更不可忘生生世世的父母恩。

   「虛空有盡,我願無窮」,我們要發大願、行大善,更要時時自我惕厲,珍惜此大福德因緣,讓自己接受人事的磨練。

   學佛離不開做人,而做人必須從孝養父母開始。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不斷地爲我們付出,而我們的身體乃由父母所賜,若能善用此身付出大愛于一切衆生,則父母將能得到人們的贊歎與祝福——「你的孩子很有教養啊!」「他爲人群貢獻很大,你真是功德無量!」……父母也因此而得到心靈上的安慰與快樂,這是精神上的孝養——讓父母增長慧命。

   佛陀在忉利天爲母說法

   釋迦牟尼佛出世七天,他的母親摩耶夫人就往生到忉利天。摩耶夫人爲什麼能升登天道

  因爲她生了一位造福人群的福子,所以承受這分福緣而往生忉利天。雖然母親在天道享福,但智慧超凡的佛陀明白,只是讓父母親享福,這樣並未完全報答父母恩,因爲天福享盡了一樣會輪回六道,所以這樣的報恩並不究竟。于是,佛陀就在八十歲即將入滅前,上升忉利天宮爲母親講說《地藏經》,此經亦稱爲佛教的「孝經」。佛陀爲母親講經,是希望她能在福中啓慧,能于天道中再超越叁界,種下成佛的善因。

   這種報恩的方式,又豈是物質的孝養所能比擬的!修行佛法不僅能自度、度父母,同時更能普度一切衆生。

   在家人對父母的孝養以物質爲重,並且只限于一世壽命的生活奉養;而出家人則以慧命爲重,慧命才是永生的解脫,所以盡出世之孝,一定要身體力行,以平時的修行和平日的付出來回報一切衆生,如此也是報恩于我們過去、現在和未來世的父母。

   恒順衆生,應機化導

   佛是爲衆生而修行、爲了度衆才成佛。今天,我們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生活環境,共聚于此修行,難免因不同的觀念和生活習慣,而産生各種磨擦與煩惱。一般人遇到這種狀況,常常會彼此爭執,認爲自己的道理比別人充足,于是執意爭個我是你非,像這樣爲了私我而爭執,即是世間的凡夫。

   學佛的人應該超脫人我是非,對彼此不同的觀念及習慣,要以超然的心態看待——如同牛乳倒進水裏很快就能溶解混合,又如我們將氣息吐露在空氣中,很快就能與空氣融合一樣;學佛者的心,要像虛空及清水一般,能夠涵納一切、順應衆生的習性,契合根機理念善巧地引導衆生——先接納,再感化。

   因此,修行者的心念要達到真正超然,應從寬心對待一切衆生做起,以愛心及耐心應機善導。那麼,經此淬煉,就能超脫凡夫的習氣。

   佛陀爲了救度衆生,順應衆生根機,化成與衆生相同的身形及相同的生活方式,來人間設教、說法,最後成佛證果。所以,爲了引導衆生離苦得樂,佛教徒必定要修養自我,恒順一切衆生,世間一切人與事,都是我們修行與磨練的對象,只要好好下一番工夫,學習面對境界而努力修行,就能成功。

   行茲在茲,念茲在茲

   現代人常迷失自我、迷失本心,修行則是爲了「明心見性」,去除心中的無明。日常生活中,須時時刻刻自我觀照,去除貪、瞋、癡等雜念,一切行爲舉止皆要「行茲在茲,念茲在茲」以喚醒自性、找回自我。只要心念專注在每個舉手投足、開口動舌的當下,訓練自己「心行如一」,就能避免常常做出無意識的行動,或因言語行動的疏失所造成之錯誤。

   我們既然想回報父母的恩德,就必須要有佛陀的精神——爲衆生而修行。修行必須先律己,然後才能律人;「律」就是戒律,也就是說,修行的人要時時觀照自己的心念,無論是開口動舌、舉手投足,都要非常謹慎。如果我們的生活不能自…

《淨因叁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四十二章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