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因叁要▪P4

  ..續本文上一頁我規範,行動舉止不能自我控製,又將如何去影響他人呢

  

   廣結善緣,視衆生如父母

   一般人對今生此世的父母要盡物質、盡身形地孝養;出家人更要盡形壽、獻身命來孝養我們過去、現在、未來世的父母。現在和我們相處在一起的人,也許曾是我們過去生中的父母,而我們今生所結緣的衆生,也可能是我們未來生中的父母,因此我們要好好珍惜因緣,對待每個人要禮敬如父母。

   總之,大家要多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修養身行,說話、做事都須叁思而後行,並且合乎禮儀,讓人只要見形聞聲,皆能起歡喜心、發善心。若能如此,就是與衆生結好緣,也就是回報衆生恩,更是廣結未來的善緣。

   人生道上的罪與福

   每個人都希望有個充實的人生,但什麼是充實的人生呢

  就是善用人生的良能。

   人生在世,應該多多發揮生命的良能造福人群,造福人群表面上看來是付出,其實是心靈上的一大收獲。因爲在使用時間、生命及良能爲利益衆生而付出的同時,會讓我們感覺到生命更踏實、更有意義,一點都不會覺得人生過得很空虛,這種盈滿的感覺即是幸福。

   慈濟人日常的舉手投足,無不是爲了利益衆生而努力!因此,我們每一天都是在幸福中度過。《地藏經》中說:「舉心動念,無非是罪」,意即起心動念無不是罪,舉手投足無不是業,啓口動舌無不是罪。人的一切行爲,不離善惡兩種業:善業——指身體力行利益人群,此即是福;惡業——指損害人群、破壞人間的行爲,也就是罪。

   福與罪皆由人的行爲舉止産生,而主使人一切舉動的就是——心。我們的觀念、心念若趨向善的一方,則一切舉動便能利益人群;若心念向惡,則一切行爲將會破壞人群,對世間造成危害。所以,同樣是人的身體動作,卻因不同的心念,而産生兩種極端不同的結果。

   言語談話也是如此,二、叁千年來中國與西方曾出現許多聖賢,如釋迦牟尼佛、孔子……,都是以「口」度人——用正確的思想、言語來引導大衆,利益世間。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聖賢成爲衆生心靈上的救度者,這就是以口助人。相反的,從古至今,也有許多用口損害人群、啓禍造業者,有句話說:「禍從口出」,同樣的道理,罪業也是由口而出。

   口能造福人群,也會禍害人間,其中關鍵,還是在于人的心念。觀念正確,就可以引導大衆行于正道上;反之,就會禍害人群。所以學佛要依循正道明師,才能成爲一個正信的佛教徒,造福人間。

  二.奉事師長

   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師長

   學佛須求正知正見

   選擇良師專心依從

   事師應如事佛

   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師長

   孝養父母是做人做事最基本的道理,也是萬善之門,入佛門的初基亦是從「孝」開始。學佛弟子,必須以孝爲宗。除了孝養父母外,同時還要盡心奉事師長,因爲我們一切的正規、道業,皆從師長的教導而習得,所謂「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師長」,立身處事于人間,要做個利益人群的人,發揮人生的良能,一定需要啓蒙者的引導;能在學習路上引導、教導我們的人,皆是我們的老師。

   過去的人想學門功夫,至少得花上叁年、五年的時間才能學成,而且要拳拳服膺、循循順從,才能得到師父全心的調教與真傳。因此,過去的人相當尊師重道。身爲佛弟子,對于引導我們走入善道、洗煉我們的心靈、開啓我們清淨慧命的師長,其恩德又如何言喻呢

  

   父母生我們只是一生一世,師長開啓我們的心靈、引導我們的人生,是曆過去、接未來,讓我們在茫茫六道中,有個正確明白的去向,並使我們的慧命長存。

   衆生自無始以來,清明的本性即被無明遮蔽,乘著業力而來,又落入六道的業海之中,良知被欲念埋沒,猶如處于暗室中,又像漂流在茫茫的大海上。而師父、師長,就是暗室裏的一盞明燈,也可以說是苦海中的慈航,開啓我們智慧的道路,因此師長的恩惠無異于父母的親恩。

   我們和父母的關系是共業,因爲業緣而成爲父母子女,這分緣是染緣;而與師長則是淨緣。師長啓蒙我們,使我們慧命長存,不但助益我們的今生,甚至來生及未來生。他指引我們正確的人生方向,讓我們不再沈淪苦海,所以說師長的恩德是無可比擬的!

   德喪起于不能尊師重道

   所謂「合抱之木,發于毫芒」,能夠成爲庇蔭萬家的大樹,是源自最小的「因」——種子,而漸次碩壯;出家修行人要成爲人天的導師,也一樣要從尊師重道做起。淨土宗的蓮池大師曾說:「師長之德逾于父母,重于乾坤。」又說:「所以弟子事師,不敢慢矣。」他固然是一代明師,但也曾爲人弟子。他之所以能夠成爲佛教一代宗師,正因爲他能善盡弟子的本分,做到真正的尊師重道。

   然而,尊師重道的觀念在現代社會似乎已日漸式微!現在的社會道德淪喪,起因于不能尊師重道。過去師長的一句話重如泰山,現在卻輕如鴻毛!道德的淪喪,也讓我們的社會出現了危機。

   曾有幾位老師與我閑談時,講出內心的話後,竟然痛哭流涕,讓我深深感慨,人師真是難爲啊!現在青少年所受的教育,花費教育家多少的心血

  用盡了父母多少的培育與期待

  但是教育的功能到底發揮了幾分呢

  

   現在一些學生,對師長不但不懂得恭敬遵從,反而認爲師長嚴格的教導是唠叨,而蔑視師長的苦心;甚至有些學生做錯了事,一點都沒有悔改之意,依舊理直氣壯,不聽師長的教誨,也難怪許多老師會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感歎!

   師之德重于乾坤

   出家學道也是一樣,千裏之途,始于初步。如果輕慢師長,不能真正地尊師,又如何真正重道?忘記了初步,就想趨向千裏,如何能找到真正的「道」呢

  

   過去的大德,將佛教分列宗門派別,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弟子能深入契機法門,專心學道;否則佛法八萬四千門,今天走這條,明天走那條,走得心慌、意迷,如何能夠深入

  求道最重要的就是心安理得,我們既然擇師,則必從于師,如此心就能安。若選擇此處修行,而心卻無法安住于此,「道」又如何能專呢

  

   所以,不管出家或在俗,法原本是正的,只是人心偏向于末,真正安心于正道的人,絕對沒有末法的行徑。

   開啓內心深處的明燈

   對于我的師父——上印下順導師的話,我是得一善而拳拳服膺,全心一志奉持,以師父爲我內心深處的明燈。你們若能真正了解我出家到現在的這段心路曆程,就能明白我所承傳的師教,就是這句話「爲佛教,爲衆生 ,我將這句話尊爲我的人生宗旨。今天的慈濟,就是始于這句「爲佛教,爲衆生」的啓蒙深因,這不就是「合抱之木,發于毫芒」嗎

  我拳拳奉事,時刻不敢違離師父的教示,這就是我的宗法——敬師如佛,認爲師父開示「爲佛教,爲衆生」的話,就是我終生奉行的佛法。

   「千裏之路,始于初步」,最初的步伐若走得不穩,恐怕會有失之毫厘、差之千裏的遺憾!因此大家須警惕戒慎,好好自愛,既然要修行,就要從最根本的「尊師重道」做起。

   學佛須求正知正見

   學佛、修淨土,不能離開「孝」這個最根本的條件,除了以孝爲宗、以孝爲戒外,還要學習「奉事師長」。

   學佛之基在重孝尊師

   《論語》中有句話:「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衆,而親仁。」做人、求學,應從重視孝道,並由遵守「弟」與「子」的禮節做起。父母生我們一生一世的身命,師長卻成就我們千秋萬世的慧命——《法華經》的「方便品」中,舍利弗所說偈:「佛口所生子」,意思是說父母生養我們的是血肉身軀,佛陀則以「口」宣法度衆,成就衆生慧命,師長亦是如此;師長是我們慧命的孕育者,所謂「千裏之路,始于初步」——幾千裏的道路,必定要從第一步開始;學習也是如此,不管多高深的學問,還是源于師長的啓蒙。所以,平常待人處事或求學,必定要時刻抱持謙讓、恭敬的心。

   蓮池大師曾說:「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師長」、「師長之德重于乾坤,所以弟子奉事師長不敢輕慢。」佛教公案中,有佛陀爲求法而「舍全身,求半偈」的故事;佛陀《本生經》裏亦有很多類似這種舍身求法,爲法忘軀的實例;又如「腰石負舂以繼祖」的惠能大師,在學佛求道的過程中曆盡千辛萬苦,他的生活幾乎都是在柴房、磨坊裏度過,每天舂米、砍柴,任勞任怨地做各種粗活。普通人修行到「任勞」容易,但要做到「任怨」就比較困難了!後來他繼承了禅宗六祖之位,實實在在是由自身的德行修習而來,可謂是「重道」的模範。

   此外,也有爲了求法而「投火聚以證菩提」的公案,如《華嚴經》中「入法界品」之善財童子五十叁參,曾經參訪一位觀火入道的覺悟者,隔火向他請法,這位善知識說:「你既然要求法、問法,卻不敢經過這個火坑,哪有辦法求得法呢

  」于是善財童子便縱身投火。這些都是親身力行證得菩提的實例。

   現在學佛的人,有些只是自我修學而不能身體力行化導衆生;真正尊師重道的要法,除了自我修德外,更要鍛煉勇猛、堅定、精進的心,以身體力行利益衆生。經中舍利弗曾說:「終身奉道,非報師恩。」也就是說,即使一生一世守在法裏,尚不足以報答如來之恩,一定要「行菩薩道」,才能真正報如來之恩。

   以清淨面貌建立新人生

   很多事情讓我感觸良深!曾經有一位在歌廳演唱的年輕小姐,由其姊姊和一位委員陪同來看我,她第一次見到我,便痛哭流涕,之後我回花蓮時,她也跟著回到精舍住了幾天。

   過去的她,在舞臺上被許多人捧得很紅,海內外到處作秀。她身處五光十色紙醉金迷的娛樂場所裏,樣樣精通;來到精舍後,她感悟過去的日子實在是顛倒迷茫的人生—— 在精舍裏,每個人抱著虔誠的心,無所求地爲人群奉獻,這種毫無掩飾的人性「真」與「誠」的…

《淨因叁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四十二章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