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日常身行中,依然是计较之心不断。这就像废铁丢入洪炉里烤炼,却没经过敲打、塑造一样,等火的热度退了以后,又还原为本来的废铁,本质一点都没有改变。
因此,除了听闻佛法之外,还要身体力行,在生活中的每个当下,发挥我们的爱心,不畏辛劳地奉献、付出。学佛首重力行、实践,而慈济就是用佛教的精神,力行菩萨道。
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
人生旅途中,难免会遇到逆境和不如意的事情。曾经有一位从台北回来的委员告诉我:「慈济的委员不好当,责任很重。」我问他:「有多重啊
」他回答:「我每劝募一户参加『慈济』之后,都得保他阖家平安,否则下回再去收善款,就很难了……。」他又说:「当然,我希望每一个人参加功德会后都能发欢喜心,也能平安幸福,但是,毕竟人生无常啊!」
他提到,有位热心的会员认为「乐捐就是造福,家里便能平安」,所以全家参加捐款的行列。有一段时间,那会员觉得参加功德会以后,家中不如意的事情一直在改善,现在什么都如意了,她很高兴,所以又发心去劝募别人,总共邀了十几位朋友加入会员。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她发现征信的名单将她儿子的名字印错了,便非常生气地责问委员;委员到分会查询,结果帐目并没有错。但是这位会员还是怒气难消,见到朋友就诉说此事,她说:「我不是怕钱不见,我怕的是名字不对,佛祖就不认识我,这样一来就没有感应了!」
另外一个例子是——一位委员向会员劝募,请会员发心捐款为慈济医院购置病床。会员说:「好啊!我愿意乐捐。」于是他捐了两张病床的善款。过了一段时间,他打电话向委员询问:「最近我身体不太舒服,可能是乐捐的病床有人躺着,所以我才会生病。」
佛陀有言:「一念动三千」要念念善因,我们做好事,功德是出于一念心、一念的善良,善心一动,就已经播下善因种子了!希望大家不要太执着,我们发心,便是种下善「因」,「无我相」的布施就会有无量功德;若斤斤计较,起贪欲、污染的心,如此纵使有功德,也是非常微小。
所谓「种如是因,必得如是果」。例如身体产生病痛,怎能说乐捐的病床有人睡,就会生病
也不可因为走路时,自己不小心踢到石头,就认为自己今天做了好事,为什么没有受到保佑,却让石头碍到脚
其实,说不定是你心有「杂念」,正起了——贪、瞋、痴……等妄念,心不在焉于是走路踢到石头;待踢到石头后的那一念「痛」,才使你警觉自我本性啊!
希望大家能够拿出「正念」的精神,正确地学佛。
入佛门有很多种方法,有的人说:「只要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其实,《阿弥陀经》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并不是光念佛号就可以求登西方极乐世界,人若没有「大福德」、「大善根」因缘,绝对无法往生极乐世界。「大福德」就是利益人群,随分随力做好事,随时把握机会去救人;「大善根」就是拿出智慧,以「无我」的精神,为佛教、为众生付出良能。
人生在世,最有意义的就是要利益人群、服务众生,将普天下老者当作自己的父母,将幼小者视为自己的孩子,把年轻同辈者当作自己的手足——视人人为我的手足、亲人与子女,以慈母的心来待人处事。
一个冷酷无情的毒子
现代多数人不知敬爱自己的父母,只会疼惜自己的子女。看看目前的社会,老人问题日益严重,有不少社会人士建议慈济筹建疗养院和养老院,这实在令人痛心,为何有这么多老人无法享受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之乐呢
曾经有位年轻人将母亲送到慈济医院急诊,他母亲因心脏血管破裂,病况相当危急被送入加护病房。医师检查后对我说:「这个病例目前我们无法处理,她必须动心脏手术,需要很多心脏专科医师参与、协助。师父,我们是否尽快将她转送到台北
」慈院以救人为第一!因此我回答:「只要她的家属愿意,我们立刻联络台北的医师,送她到台北救治;至于交通问题,我们可以为她租一架小飞机。」
我们与台北的医师联络好,只要这位患者一到达,随时可以进入手术室开刀。医师又表明她家境困苦,我说:「这是救人的时候,不是谈钱的时候,只要有得救的希望,我们就要全力救治。」医师便与她的家属商量此事,她儿子说:「到台北治疗的医药费我负担不起,即使免费我也没空去照顾!」医师耐心地为他分析:「她才四十五岁,身体其它器官的功能都还不错,现在还来得及救治,若再拖延就药石罔效了!」没想到他却回答:「那么,我将她带回家好了!」医师无法和他达成共识,便说:「那就暂时让她留在加护病房观察吧!」她儿子又说:「她的心脏已经这样了,还住院干嘛
」于是不顾医师喝阻,强行将病人推出加护病房。结果,被推出病房的母亲,乘电梯下楼后便过世了。
看看这个儿子对待母亲的态度,实在令人感叹!佛将一切众生视为自己的子女,用「慈母心」来对待一切众生;如果子女对待父母,能够像父母对待子女一般,无怨尤地牺牲、奉献,这样温馨的画面将是多么美好啊!令人感慨的是,现在为人子女者,能对父母「承顺颜色,以尽孝养」者,真是愈来愈少了!
道在寻常日用中
每个人都有一分与佛同等的智慧,想要从凡夫地超脱入佛的境界,一定要先回归清净本性。
我们应该深入体会佛陀的教法,让自己经历洪炉的淬炼,在困厄的环境中,千磨万击,自然可以锻炼出处于困厄环境的自在与坚强,以因应将来面对任何困顿时,皆可迎刃而解。学佛须藉人事环境的磨练,方能造就「凌霜雪而弥坚」的志节。
每月慈济发放日,我们都可以在照顾户身上,看到许多不同人生的真实面貌。社会中虽有苦难的示现,但也有爱心的扶助相互交流,就像在萧瑟寒冷的冬天里,因为有梅花争放,更加点缀世间的美丽。
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努力向菩萨道精进。菩萨道是无止尽的,所谓「倒驾慈航」就是菩萨即使到达目的地成就佛果,仍会再返回世间普济天下苍生;「慈济」的善行也无休止之日,我们要生生世世尽形寿、献身命,学习菩萨「倒驾慈航」的精神,更不可忘生生世世的父母恩。
「虚空有尽,我愿无穷」,我们要发大愿、行大善,更要时时自我惕厉,珍惜此大福德因缘,让自己接受人事的磨练。
学佛离不开做人,而做人必须从孝养父母开始。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不断地为我们付出,而我们的身体乃由父母所赐,若能善用此身付出大爱于一切众生,则父母将能得到人们的赞叹与祝福——「你的孩子很有教养啊!」「他为人群贡献很大,你真是功德无量!」……父母也因此而得到心灵上的安慰与快乐,这是精神上的孝养——让父母增长慧命。
佛陀在忉利天为母说法
释迦牟尼佛出世七天,他的母亲摩耶夫人就往生到忉利天。摩耶夫人为什么能升登天道
因为她生了一位造福人群的福子,所以承受这分福缘而往生忉利天。虽然母亲在天道享福,但智慧超凡的佛陀明白,只是让父母亲享福,这样并未完全报答父母恩,因为天福享尽了一样会轮回六道,所以这样的报恩并不究竟。于是,佛陀就在八十岁即将入灭前,上升忉利天宫为母亲讲说《地藏经》,此经亦称为佛教的「孝经」。佛陀为母亲讲经,是希望她能在福中启慧,能于天道中再超越三界,种下成佛的善因。
这种报恩的方式,又岂是物质的孝养所能比拟的!修行佛法不仅能自度、度父母,同时更能普度一切众生。
在家人对父母的孝养以物质为重,并且只限于一世寿命的生活奉养;而出家人则以慧命为重,慧命才是永生的解脱,所以尽出世之孝,一定要身体力行,以平时的修行和平日的付出来回报一切众生,如此也是报恩于我们过去、现在和未来世的父母。
恒顺众生,应机化导
佛是为众生而修行、为了度众才成佛。今天,我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生活环境,共聚于此修行,难免因不同的观念和生活习惯,而产生各种磨擦与烦恼。一般人遇到这种状况,常常会彼此争执,认为自己的道理比别人充足,于是执意争个我是你非,像这样为了私我而争执,即是世间的凡夫。
学佛的人应该超脱人我是非,对彼此不同的观念及习惯,要以超然的心态看待——如同牛乳倒进水里很快就能溶解混合,又如我们将气息吐露在空气中,很快就能与空气融合一样;学佛者的心,要像虚空及清水一般,能够涵纳一切、顺应众生的习性,契合根机理念善巧地引导众生——先接纳,再感化。
因此,修行者的心念要达到真正超然,应从宽心对待一切众生做起,以爱心及耐心应机善导。那么,经此淬炼,就能超脱凡夫的习气。
佛陀为了救度众生,顺应众生根机,化成与众生相同的身形及相同的生活方式,来人间设教、说法,最后成佛证果。所以,为了引导众生离苦得乐,佛教徒必定要修养自我,恒顺一切众生,世间一切人与事,都是我们修行与磨练的对象,只要好好下一番工夫,学习面对境界而努力修行,就能成功。
行兹在兹,念兹在兹
现代人常迷失自我、迷失本心,修行则是为了「明心见性」,去除心中的无明。日常生活中,须时时刻刻自我观照,去除贪、瞋、痴等杂念,一切行为举止皆要「行兹在兹,念兹在兹」以唤醒自性、找回自我。只要心念专注在每个举手投足、开口动舌的当下,训练自己「心行如一」,就能避免常常做出无意识的行动,或因言语行动的疏失所造成之错误。
我们既然想回报父母的恩德,就必须要有佛陀的精神——为众生而修行。修行必须先律己,然后才能律人;「律」就是戒律,也就是说,修行的人要时时观照自己的心念,无论是开口动舌、举手投足,都要非常谨慎。如果我们的生活不能自…
《净因三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