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养父母是百行之先
「念佛乃诸法之要,孝养父母为百行之先」。想入佛法之门,要先学会念佛,因为念佛能时时刻刻警惕自己「以佛心为己心」;培养慈悲爱念,也是要从念佛开始,所以,念佛即是入佛门学诸法的重要法门。
而孝养父母是百行之先、万善之门——没有孝养父母的心,而想追求佛心,是不可能的事,要修持学习佛心,必须先培养孝养父母的心。所以说「孝心即佛心」——孝养父母之心,就是清净的佛心。舍离「孝」则远离了「佛」,不念父母也无佛可念。这是佛陀教育众生非常强调与重视的一点。
学佛修行者,「孝行即是佛行」,一切孝行无不是修学佛法的行为。由此可体会,孝道与修行是多么密切的事,我们要修行学佛,希望达到与佛同样的境界,必定要先从孝养父母开始。
所以说,「孝」字实为众妙之门,所有无上甚深微妙法,皆由「孝」入门。如果没有「孝」,我们的心门就是封闭的——因为欲念及贪、瞋、痴等污染心,障蔽了我们的心门;唯有以孝开启心门,才能真正走入学佛之门。
总之,佛陀所说的教法、所施行的教育,可以说是以「孝」为宗。佛教的一切经典,也是以「孝」为戒——做人要如何守规矩
如何不冒犯众生
必须先从「孝」做起。不犯上是做人的根本,也就是成为君子的根本;想做个坦荡荡的君子,必定要从「不犯上」开始做起,渐次便能上敬下爱,不冒犯一切众生。
不念父母,无佛可念
孝,有「在家之孝」与「出家之孝」。
「在家之孝」是指社会人士孝养父母应该力行、持守的事。佛教与儒家皆讲孝道。《论语》中所讲的孝养父母,是尽人事、尽形态,要殷勤顺从,不让父母操心,就是孝。父母对待子女,也难免有特别喜爱或次要的,也有比较不喜欢的,这是凡夫心在所难免——爱子女的心同样也有分别。
以子女而言,如果能得到父母的爱,应该感恩与欢喜;假如与父母比较缘浅,即使我们做得非常辛苦,还被父母厌嫌、责备时,也要做到不怨怼,这就是「爱而不忘、劳而不怨」——父母爱我们时,要心生欢喜,不可忘记父母的恩惠;父母责备我们时,要任劳任怨,绝对不可有怨恨的心理。
历史上有很多孝子,例如舜是古代的圣贤,从小就受母亲百般虐待,但是他一点都不埋怨、记恨,这就是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而与一般人所不同的地方。我们对父母一定要尽到一项责任,即是「承顺颜色,以尽孝养」——顺从父母,察颜观色,尽量让父母欢喜、安心,这就是尽孝。如果让父母烦恼、担心、触怒父母,这都是不孝。
父母是子女的模范,希望人人孝顺要及时,以树立将来教育子女的根本礼法。
世间之孝与出世之孝
每个人此生的生命是承续着过去生所造的业缘,而成为今世的「报体」(人身)。这一生若家庭很幸福,夫妻、子女都很和睦,是因为过去生结了好缘,这一生再来相互报恩,所以能「亲慈子孝」——为人父母者,尽到抚养子女的责任;为人子女者,能够懂得「反哺之恩」,回报父母为子女付出的爱,善尽奉养之孝。这都是过去生所结下的好缘。
千古衣冠共一坵
佛教中称凡夫是「分段生死」——一生只有短短数十年而已,而其中离不开生、老、病、死的过程;凡夫不知道人除了身命以外,还有永生不亡的「慧命」。
世俗人孝顺父母,终究是短短数十年的时间,只是略尽物质生活上的孝养而已,然而这些物质,父母最后什么也带不走。
真正的孝养父母,应该是增长父母的慧命,不让父母因为这个家而造业;否则到了临命终时,他们所带走的,只是这一生中争斗时所造下的业,而在生命中曾经拥有的物质,却一样也带不走。
出家乃世间的大孝
出家之孝,并非注重物质上的奉养,而是为了增长父母的「慧命」。
我们现在所得人身,是因为与父母有缘,藉由父母而生此肉身。在我们幼小时,父母用心地抚养、教育,让我们得有今天健康的身体,培育正当的思想,能够判断、选择正确的道理,这都拜父母恩德所赐!所以一般人只尽物质之孝,出家人则必须尽一分真性、超凡的慧命之孝。
古德云:「出家乃大丈夫事」、「出家是报七宗八祖之恩」,出家不只可以度过去世的父母及现在生养的恩亲,还可以报未来的父母恩。为什么出家可以报这么多的恩呢
因为佛陀的教法不只教我们如何做人,还教我们如何超凡入圣,迈向成佛之道;他不仅教育我们这一生中要生活得快快乐乐,还教我们解脱自在,以及培育永生不死的慧命,让我们以世间最真、最透彻的道理,照彻过去、现在与未来,不但可以自悟,还可以悟他。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也就是早晨若能听到一句真理,即使晚上死去也毫无遗憾!可见一个人拥有物质享受,并非真正的快乐;真正踏实、快乐,能够救助我们心灵的,唯有「真理」。
孔子追求真理的态度,是如此认真,可谓处世之圣人;处世的圣人都要追求真理了,更何况是想要超越平凡到达圣域的我们,当然更离不开真理了!
白骨如山,历劫亲情
有一次,阿难跟随佛陀外出,行至坟场看到一堆白骨,佛陀就向那堆白骨五体投地恭敬礼拜。阿难看了觉得奇怪,佛陀乃人天的导师,为什么在坟场上看到一堆骨头,会如此虔诚恭敬呢
古代印度与中国的葬礼有所不同,在中国,人往生后遗体是用棺木装好再以土掩埋,并立一个墓碑,做为永久纪念,这叫做「埋葬」。而在印度,人若过世则多用「天葬」——他们将死去的人搬到山坡上,任其风吹、日晒、雨淋,自然腐烂,让鹰鸟吃他的肉、虫蚁啃蚀他的骨头,并且让雨露洗炼成洁净的白骨。他们认为以大自然来洗炼最终的人身,最具生命意义,所以印度古代都用「天葬」处理死者的躯体。
阿难向佛陀提出他的疑问:「佛陀啊!这些白骨与佛有什么关系呢
」佛陀开示:「阿难!这堆积如山的白骨,都是我过去累生累世父母的白骨所累积起来的,不只如此,将来还有更多的白骨,都是我未来的父母。」
在人生道上,人一生有一对父母,这些堆积如山的白骨,都是佛陀过去生的父母所遗留,可见佛陀在人生道上来来回回,从无止尽,不只有过去,更有未来。佛陀的修行,是为了报父母恩而修行的,是为了开导一切众生而成佛的。在天道,天人寿命长、物质丰,所以没有机会学佛;唯有在人间显现出众生的形象、短暂的寿命、污染的情爱,才可以藉境练心,修行成佛。
为报大恩、觉长情,出家人的孝是辞亲割爱——舍弃凡俗短暂的亲缘,扩大心量成为超越过去与未来的觉有情。我常常说,凡夫的情与爱是小我的染爱、小我的迷情;菩萨的情与爱是觉悟、清净的感情。而要达到觉悟、清净、大爱、长情,一定要先割舍小爱、私爱及短暂的情。
信心.毅力与勇气
那么,出家修行与在家修行,到底有什么分别呢
在家人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像一匹未拴缰绳的野马,所行走的路也没有规则可循,可说是随「欲心扩散」,享受人生一切的物质生活,此即在俗染欲之人。
出家是要收摄欲念,约束欲心;就好像为脱缰迷途的野马配上马鞍,有所制约。出家人一定要具足三种条件:
一、信心。「信为道源功德母」,要走入康庄的菩萨道,必须从「信」开始,不只要有「信」,而且是坚定的信。
二、毅力。不仅要信「佛」的道路,还要相信自我坚毅的力量。「千里之路,始于初步」,不论路有多远,不管我们的能力有多少,总要随分尽力去完成决定走的这条路,此即是「毅力」。
三、勇气。人生的道路,难免会有坎坷不平的时候,但我们一定要有勇气突破人生的历练,肯刻苦耐劳才能达到目标。
随着经济的富裕与繁荣,我们享受社会进步所带来的成果,更应该走入社会,为苦难众生尽一分力量。而修行者更应拿出苦行僧的精神,除了控制自己的心念不受社会物欲与名利所引诱,并且还要付出爱心及无私的悲心,扩大清净的感情,去爱护一切众生。若能如此,就可称作现代的修行者、现代的宗教家了!
我们的身躯来自父母,由父母所赐,因此一切举动、造作,无一不是父母的功德。如果我们能藉此身躯造福人群,父母也因此间接得到福德。所以,出家修行者要好好利用时间,恪守本分,做好分内应该做的事情,决不可被现代社会物欲潮流所牵动或被名利所引诱,要时时刻刻自我警惕。
慈济原是大洪炉
修行就是磨练,藉环境以练心,藉事而养心。欲藉环境修练心性,藉人事修养人生,首先必须经得起磨练。
打铁店里有很多废铁和丢弃的杂铁,想把这些废铁还原再打造成良好的用具,一定要先丢进炽热高焰的洪炉里,经过烈火烧炼、熔化,才能将废铁再还原。但是,并非只将它熔化就可以成为很好的器具,一定还要经过大铁锤的敲击、打造;经过锤打后,重新丢进洪炉烧炼,然后再取出来敲打。这期间不知道要经过几次的热火,不知要经过多少次的敲打、锤炼,如此反复不断,才能制造成理想的良器。
佛法有如洪炉;废铁犹如凡夫顽固的心。众生长久以来,轮回在三界六道之中,使清净的本性,不断受到「爱、欲、自私、贪、瞋、痴、慢、疑……」等习气的染着。如果想要回复「人之初,性本善」的清净心性,一定要经过教育及洗炼。
什么样的教育,可以洗掉污染心呢
佛法——佛陀超凡的智慧,能调伏众生刚强的心。众生的心像长期使用过的废铁,刚强、坚硬又顽固。唯有佛陀大智慧的教育,才能将如此刚强的心洗炼清净。
大部份人听闻佛法之后,都会自省过往的错误,并且想改正。但是回到现实生活中没多久,却照样存有染着的心,及贪、瞋、痴、慢、疑等种种习气,在…
《净因三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