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因三要
证严法师 著
目录
缘起
净因第一要
净因第二要
净因第三要
后记
缘起
一九八九年,证严上人发表了第一本著作「证严法师静思语第一集,」出版以来,匆匆已经第十个年头,一九九九年了。
一九六六年,证严上人开创了慈济世界,「慈善」、「医疗」、「教育」、「文化」志业,一路走来,也已经第三个年头,一九九九年了。
无论是过去十年里,还是过去三十三个年,世界的变化很大。
沈浮在变化里,匆匆忙忙的;全球的人类,已经共同挤到公元二千年的门槛外了。
大家探头望进二千年的门里,也望着二千年以后的未来,试图探寻,公元二千年以后,我们将会去到那里?
随着「千喜年」步伐急促地靠近,人们不安地探询,何处以我们到让我们「心安」的答案?
然而,现代社会一般的价值观,所能提供给我们的答案,似乎除了造成「忙碌」与「慌乱」以外,也不容易再有其他了。
社会上,如此焦急、忙乱,不安的心情,总是让上人深觉心痛;
因此,只要上人在花莲,无论如何疲累,在许许多多天未破晓的清晨,总会听见上人轻声透过静思晨语,试图唤醒沈醉的梦魂,抚慰不安的心灵。
就像音符一样精炼,十年来,这些清晨的话语,谱成一本又一本的著作。
每天,全球各地,总有数不完的访客,志工与志业体同仁,怀抱着疑虑与这安,殷殷期盼上人开示。
如此疑虑与不安的心情,也总让上人内心不忍;因此,无论多忙,上人总是耐心而慈悲的教诲,试图轻柔的以智的话语,抚慰不安的心灵,拔除苦痛的根源。
就像利剑一样的精确,十年来,这些坚定与柔美的智慧话语,解除了无数烦恼心灵的苦痛与焦躁;也一字一字,一句一句,化成一本又一本简单易懂的著作。
十年来,上人的著作,超过了二十册。
无数的失望生命,因展读上人的书而回头;
无数的禁锢心灵,因展读上人的书而开放;
许多的破碎家庭,因展读上人的书而和乐;
许多的美善因缘,因展读上人的书而具足。
因此,站在这跨越「千喜年」的关键时刻,为了让不安的社会与烦恼的心灵得以平安自在,静思文化有责任将上人过去十年出版的著作,逐一校对,稍加增删;并结集成套,以虔诚的心,全球发行。
虔诚祝福,全球的读者们,「心安」。
结集成套,分三阶段出版:
一九九九年五月,全球慈济日,出版平装套书二十册;
其中,佛与系列五册,人生系列十五册。
一九九九年八月,出版精装佛典系列套书五册。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跨入公元二千年的最后一个月,出版静思语系列七册:
其中静思语第一及第二集,平装精装同时出版;
此外,五册中英文对照的口袋型迷你静思语,也同时平装出版。
静思文化,藉著一九九九年〖证严上人著作,新版集结发行〗,能在感恩的心中,享受「心安」的无限宁静与幸福。
静思文化谨识
净因第一要
一.孝养父母
孝养父母为百行之先
世间之孝与出世之孝
道在寻常日用中
孝养父母为百行之先
修学佛法,主要是为了去除内心的污染,清净自我的心地。
所谓清净心,即人性本来没有沾染污秽的这分善性——善良的本性。既然本来就是善性,本来就清净,为什么还需要净化呢
又为何有污染与清净的分别呢
所谓污染心,即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受人我是非所薰染、薰习,而生起计较的心理,使良善的本性慢慢趋向恶念。
修行的意义,就是要接受佛陀的教育,洗炼自我的心地,将已经沾染尘垢的心,用佛陀的甘露法雨洗涤清净;也就是在人与人相处之中,时时提起正念,修养自己的言行。
要达到清净的修养,必要「藉事练心」修净因。在人间现实生活中,修学佛法不离三件要事:
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如是三事,名修净正因。
以关爱子女的心对待双亲
第一是孝养父母。
修学佛法,不离「世间法」。世间说「百善孝为先」,修净因、净业的目标,是要达到佛与圣人的境界,但仍然要从做人开始。做人要饮水思源:我的身躯从哪里来
父母如何为我付出爱心,我应该如何回报父母
回报亲恩就是孝养父母。《论语》中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孝养父母,儒家所讲的孝养父母是尽人事、形态恭敬、殷勤、顺从,不让父母烦恼,这就是孝。
子女让父母操心者,可分为:自我行为和身体二方面。多数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子女能在社会上贡献所长、成就事业。然而,有的子女不懂得安分守己,却将自己强健的体力用于不正当的行业,困扰自己、破坏社会,使父母心烦、焦急,并换来社会人群的唾弃辱骂,使父母蒙羞,这就是「不孝的行为」。
有的人虽然很孝顺,但却让父母非常操心,为什么呢
因为不懂爱惜生命,毁伤了自己的身体,使得父母为其担忧操心。看看医院那些挂急诊的患者,大部分都让父母非常操心:有和人打架的、有骑飞车去撞到人或被人撞的……,这些做父母的为了孩子肝肠寸断外,还要负担子女打伤人或撞到人等种种心理压力。
病在儿身,痛在娘心
更有为子女罹病而担忧者。例如慈济医院加护病房曾有一位四岁半的孩子,体弱多病又患脑水肿症,目前由他的母亲照顾。这位母亲生有二子,大儿子八岁,健康活泼,小儿子却患脑水肿;为了这个孩子,造成婆婆与先生对她的不谅解,认为是怪胎,她不断受到讽刺、指责,先生更是向外求逃避。最后这对年轻夫妇不得不离婚,大儿子由先生抚养,小儿子由她照顾。
为了这个儿子,除了金钱上的负担外,她还得不眠不休地照料他。有一天,儿子忽然从椅上跌落,被送到慈济医院急救。年轻的妈妈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守在加护病房外,忧心如焚地以泪洗面,那双无助哀伤的眼神,令人看了实在深感同情。
后来,孩子离开加护病房移至普通病房时,我去探望他们母子。母亲因为彻夜未眠,伏在孩子床上睡着了,我走近床边伸手摸摸孩子,这小孩天真无邪又可爱,脸上时时绽露笑容,还伸出两只小手让我摸摸。此时他的母亲醒来抬头看到我,我告诉她:「妳看!妳的儿子已经清醒了,妳的儿子这么可爱,应该不要紧的,妳不要伤心啦!」做母亲的看到儿子对着我笑,还伸出手和我玩耍,宽慰地露出了笑脸。
但是,过了一天,孩子又再度昏迷送入加护病房。有位台北的委员告诉我:「这个妈妈非常可怜,为了这个孩子,日不食、夜不睡,都快生病了!」
你们看看,一个孩子从小养到大,做父母的要付出多少心血
为了孩子,她宁愿牺牲夫妻之爱,宁愿割舍健康的大儿子,来保护这个多病不幸的小儿子,这就是天下父母心啊!我们小时候,是否也曾让父母付出同样的爱来对待我们呢
我们怎么可以不孝养父母呢
「孝」是人的本性啊!
父母爱子女的心是无微不至的,这就是「慈母心」。我们若能以关爱子女的心,来孝养父母,即是真正至高无上的「孝心」。
有一次慈济发放日,全省各地许多会员回来本会,大家聚集在这里,每个人所提出来的困难,及希望我提供的意见,都离不开「如何使子女专心读书、品学兼优、增长智慧……」「如何才能让子女得到真正幸福
」「如何做回向,才能让子女受父母福德的庇护,得到福报」……每个人的话题都围绕着子女,大家所关心的,都是自己的子女,却少有为父母尊长造福,将功德回向高堂的。
有位年轻的妇人,因宗教信仰的方式未获家人认同,也提出问题问我。我告诉她:「学佛不可整天跑道场。只顾着自己拜佛、听经,丢置家事而不管,对公婆未克尽孝道,对子女没有付出母爱,如何叫家人不反对
」年轻的妇人回答:「几天前我还寄半斤人参给我的婆婆呢!」
我说:「孝顺不是用半斤人参就能表现的。『孝』,必须以恭敬心来对待父母、公婆,而并非仅提供物质奉养他们——父母不是让我们用『养』的,而是必须以恭敬心孝敬他们。将内心的恭敬形于外就是『顺』,为人子女者应和颜悦色、顺从父母,让父母得到心灵上的欢喜,而不是只供给丰富的物质就叫孝顺。」
只有物资奉养,非孝
现代人所说的孝,往往只限于物质奉养而已,以为把物质拿给父母,让父母不愁吃穿,就算是孝养父母了。反观过去所谓的「孝」,除了要使父母衣食无缺之外,还要晨昏定省,问候尊亲。说任何话,一定要先察颜观色,仔细思量自己说的话,是否令父母欢喜
还是生气
若看到父母的眼神含有怒气,则所说的话到此为止,赶紧转移话题,不令父母生气。
现在有很多为人子女者,当父母和他说话时,他连回个头看看老人家的脸,都觉得是多余的!甚至很多人为了提高生活水准,离乡背井、远离父母,在外打拚奋斗,以自己的事业、家庭为重,往往忘记了在故乡倚门望子归来的双亲。
现在有很多父母常常往国外跑,为什么要时常出国呢
因为他们把子女送到国外念书。不论是美国、英国,即使路途遥远,他们都不辞辛劳地去探望子女。然而,在台湾本土,从都市到乡村去看看父母,他们却感到路程遥远,而且认为自己的事业要紧,没有空闲时间……,若是对子女的爱念,则不会因时空遥远而受阻,每次出门看子女,都是一个月或几十天,而且认为是理所当然、亲情难舍嘛!
所以,如果能用爱子女的心来孝养父母,即是人性本能的崇高表现,也就是人之初、性本善的清净善心。…
《净因三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