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因三要▪P5

  ..续本文上一页情感流露,让她非常感动!

   以前的她,完全不能体会佛陀所说的「人生之苦」,直到参与慈济志工的服务后,看到医院许多真切的无常、苦难示现,这些苦、空、无常,让她了解人生苦谛,也开始重新思索生命的意义。她深感自己应该及时舍弃过去之非,从未来之是。于是毅然发心喜舍一百万元整捐作慈济基金:但她告诉我目前手头不方便,因为过去赚钱虽然很容易,可是在抽烟、打牌中,却也轻易地把钱就花光了。我告诉她:「只要有这分善心,可以慢慢来。」但她回答我:「不能慢!人生无常,今天我还有能力时,就得赶快做!」结果她回到台北后,便立刻将景美的一间店面卖掉,并把这笔善款送到本会。

   从那时起她每天都来体会慈济精神。她努力改掉过去傲慢的态度与生活习气,诚恳地待人处事;她的改变,让周遭的人也一起感受到她的亲切、真诚与美丽——过去她虽然打扮得花枝招展,艳丽夺目,穿着最新流行的服饰,却得不到人们真正的喜爱;而最近两、三个月来,她卸掉浓妆、换上朴素的衣饰,时时刻刻带着亲切的微笑,反而带给大家亲切和真诚的感受。后来她的同事和她一起来看我,并为她作见证:「我很感动,也很惊讶!究竟是什么力量让她转变

  由于好奇,所以特地来见师父。」

   事隔不久,她又来看我。她伸出手说:「师父,您看看我的手!我深深记得到精舍交善款时,师父的眼睛曾仔细地注视我的指甲,虽然师父没有作任何评语,但我心里明白,这就是我虚浮的一面。所以回家后,我马上将指甲剪短,把指甲油抹掉。」

   这就是尊师,也是重道!我并没有训示她任何话,可是她认为师父的眼神就是教导的方针。所以她在言语动作中用心观察,以尊重、信受的态度来奉行师训,精进实践菩萨道。

   佛法并非只能从师父在讲台上的开示中获得,像这位小姐即是因为透过自己的省悟,更进一步亲身力行与修持,心、行时时刻刻不离教法,才能逐渐让人感动、敬服!所以,学佛不仅用耳朵听,还要用心观察,为人师者的一举一动,时时都在教导弟子。能得一善而拳拳服膺,时时奉守师教,就是时时行道。

   耳闻目视莫非教育

   耳之所闻,目之所视,无不是教育,但仍需慎重的判别所听所见的事。莲池大师说:「应知出世投师,须求正见。」我们一定要谨慎选择良师,求得正见。要如何选择良师呢

  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就是说我们不能只看一个人的外在言语动作,就断定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应该仔细观察一个人行动后面的动机、目的,长期观察其言行,甚至看他独处时能否守规如仪

  因为大部份的人在公共场所都能自我约束警惕,但在自我独处时便会松懈下来,因此「君子慎其独」,君子在独处时会更加谨慎小心自己的举止。

   现在很多人只知道好高骛远,不知「道即在眼前」。所以,千里之路重在审慎这最初、最近的第一步,求师之道亦是如此。

   我们要身体力行,修己善群,不可故步自封;若只是一味地追求佛理,而不能在现实生活中接受人事的历练,又如何能真正回归清净的本性呢

  现在很多人只求理不求事,懂理而不懂事——只知「道理」而不知「事理」。做人能成功是因为能顺应事理,若违逆事理则容易导致失败。所以,能在人生道上通行无碍即是顺理;若在人生道上行不通,人与人之间都无法融洽、和顺、遵守礼节,那还谈什么「道理」呢

  

   确立学习的目标方针

   不论学佛修行或做人修养,皆要尊师重道。若对师长欠缺尊重恭敬的心理,也就等于轻忽了自己向上学习的精神。

   学习必须有方针,先确定自己要学习的,然后慎重地选择引导我们达到目标的教导者。各行各业都有专精擅长的师傅,例如对裁缝有兴趣者,确立目标、方向后,就要寻找一位手工精细、裁剪高明的裁缝师当老师,才能学得一手好的裁缝技术。否则,若想学裁缝,却找一位木匠师傅,那又有何用呢

  所以,择师在于己志,既然找到自己需要的师长,就要必恭必敬、贯注精神,认真学好这门功夫。

   假如希望师傅能将毕生所学的功夫倾囊相授,一定要在学习过程中非常认真、用心,并且尊重师傅。如此,师傅才会不遗余力地将所有的技艺传授给弟子。如果弟子对师傅的态度轻慢,对所学的功夫不认真,即使多有涵养的师傅也会失望,最后弟子当然无法学得精湛的技艺。

   学佛也是一样,佛陀的智慧超越世人所知,佛陀的教化是应众生需求而因材施教。为了教导众生了解佛陀所悟得的教理,古德乃将佛法分科别门,区分成各宗派别,修行者确立自己的目标方针,然后选择自己依止的宗门,一门深入。

   总之,学佛最重要的是必须尊师重道,要依从佛陀所说的教法身体力行,不能只在口头论诵;虽然起而行总是比坐而言困难,但不付诸行动,就好像是进入药店看药材,而未将良药放进口中服用,如此,身心的病根本无法治愈。尽管「忠言逆耳」、「良药苦口」,但众生的病一定要对症施药。修行即是如此,知道道理不难,然而要真正身体力行,就不太容易了!

   社会上有许多进修研习的机会,出家修行与在社会中修学毕竟不同。出家修行没有文凭,且不仅只听讲、学习而已,而是为了收摄本性,将潜藏内在的良知启发出来,并且将良能展现;不管身心经历多大的磨练和考验,都能有始有终地坚持到底!

   出世投师,须求正见

   莲池大师曾说:「应知出世投师,须求正见,参访请益,莫附邪宗。」起步需有人引导,因此不能没有师长;但我们请教法师或有修持、有学德的人,一定要非常注意他是否具有正知正见

  听经时也要仔细选择真正能引导我们正确方向的人,绝对不可人云亦云,否则很容易附和邪宗——影直则以直为实,影曲则以曲为实;如此根本无法分辨本体形态究竟是曲是直,甚至误以为二者皆对。

   身为佛教徒,要懂得运用智慧,因应时代力行佛法。有一则日本的小故事说:德川时代,日本天皇的大权完全被德川幕府的将军所执掌,有位江吉将军可说是当时日本的执政者,天皇只不过是傀儡而已。这位将军的母亲是位虔诚的佛教徒,但却无正见。

   古时候的人重男轻女,一个人可以同时拥有很多妻室,因为大房(第一位妻子)所生的孩子不一定是男孩,所以将妻室中第一位出生的男孩立为父位继承人。江吉的母亲是第二房妻子,一心想生个男孩,因此她不断拜佛。后来经由某宗派的师父引导她祈求生男育儿的方法,她果真如愿生下一子,自己也由偏房高升正位;而她的儿子江吉长大后,也成了将军的继承人。

   江吉的母亲不断灌输他一个观念:「妈妈就是因供奉某宗门,才有今日的福报,你也应该虔信这个宗门。」江吉是个孝顺的儿子,他深受母亲的影响,所以也非常虔诚信奉。他长大成人后,继承将军的权位,为了事业以致晚婚方得一子;他的儿子在大家欢喜庆贺下诞生后,却不辛夭折了!为人父母者当然心痛欲碎,而老来得孙的祖母更是哀恸不已!

   江吉将军想尽办法安慰母亲,都无法减轻母亲的悲伤。最后,他只好请自己虔诚信奉的两位大师入宫劝慰母亲。其中一位大师告诉她:「你儿子过去生中多造杀业,因此招致你孙子短命,你们要多放生。还有你的儿子肖狗,若他想要官运亨通、掌握大权,唯有多护狗。总之,除了放生、护生外,还要对狗特别礼遇。」

   江吉将军听了母亲和法师的话,便下令江户(德川幕府所在地)所有的百姓——不准吃鱼吃肉,不准杀生,对狗要礼遇,不仅不能杀狗,甚至要尊称狗先生、狗阁下,而且要让狗住华贵的狗屋,穿绸缎制的狗服。那个时代的人民大多家徒四壁,衣不蔽体,生活非常困苦,到处有饿殍。但是江吉对庶黎苍生却没有一点体恤、关怀的心念;反之,有人杀生,便施以严刑酷罚。

   护生当然是善意,但是过于偏爱牲畜而无爱护生民之心,就是太执着了!

   由此故事可知,一位佛教徒不仅是要有虔诚的心,且除了慈悲外还要懂得运用智慧判断,否则自己抉择错误,还误导了众生。故知「正知正见」对学佛者的重要。

   选择良师,专心依从

   参学求法,除了根本上要尊师、重道,同时还要秉持正知正见,才不致有所偏差。

   人生苦短,普贤菩萨警众偈云:「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今日既过,生命亦随之减少一天;要时时自我反省过去不正确的观念、行为或思想,是否随着岁月消逝、寿命减损而日益减少呢

  修行就是要日日精进,将过去错误的观念,一天天地修正减少,并将正确的观念充实增加,如此慧命才能增长。

   佛教所蕴涵的教育,是人生最活泼、最实在的教育,是我们人伦、教育、文化的前导者。学佛,也应顺应不同的时代背景与潮流。今日社会教育普及,学识智力水准提高,不同于古代的生活背景,若仍停留在一般的民间信仰——「人家说什么,你就做什么」,这就不是宗教真正的宗旨。

   择师要正确,用心要专注

   在五浊恶世中学法,就是学习让心不受染着,而且能以超脱常人的智慧看待人、事、物;然而想要真正超俗,一定要有正见。

   参学求法必须谨慎选择自己的方向与目标,以免产生偏差,否则,将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如果随众人云亦云,今天听这个法有道理,就开始用心于此;明天听那个法不错,又开始用心于彼;每天都处于开始学习的阶段,则永远停留在第一步而无法再往前迈进。所以选择必须正确,心念一定要专注,有了正确的选择,就要认真付诸行动。

   德蕾莎修女为苦难众生付出的感人事迹,相信大家都非常清楚!她投注一生的时间,以悲天悯人的慈爱心照顾病苦垂危苍生,让他们感受到生而为人的尊严,这是她终身所奉行的宗旨。她伟大的爱心与胸怀,就是菩萨精神的表现。

   大家都是抱着救济贫…

《净因三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四十二章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