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因叁要▪P5

  ..續本文上一頁情感流露,讓她非常感動!

   以前的她,完全不能體會佛陀所說的「人生之苦」,直到參與慈濟志工的服務後,看到醫院許多真切的無常、苦難示現,這些苦、空、無常,讓她了解人生苦谛,也開始重新思索生命的意義。她深感自己應該及時舍棄過去之非,從未來之是。于是毅然發心喜舍一百萬元整捐作慈濟基金:但她告訴我目前手頭不方便,因爲過去賺錢雖然很容易,可是在抽煙、打牌中,卻也輕易地把錢就花光了。我告訴她:「只要有這分善心,可以慢慢來。」但她回答我:「不能慢!人生無常,今天我還有能力時,就得趕快做!」結果她回到臺北後,便立刻將景美的一間店面賣掉,並把這筆善款送到本會。

   從那時起她每天都來體會慈濟精神。她努力改掉過去傲慢的態度與生活習氣,誠懇地待人處事;她的改變,讓周遭的人也一起感受到她的親切、真誠與美麗——過去她雖然打扮得花枝招展,豔麗奪目,穿著最新流行的服飾,卻得不到人們真正的喜愛;而最近兩、叁個月來,她卸掉濃妝、換上樸素的衣飾,時時刻刻帶著親切的微笑,反而帶給大家親切和真誠的感受。後來她的同事和她一起來看我,並爲她作見證:「我很感動,也很驚訝!究竟是什麼力量讓她轉變

  由于好奇,所以特地來見師父。」

   事隔不久,她又來看我。她伸出手說:「師父,您看看我的手!我深深記得到精舍交善款時,師父的眼睛曾仔細地注視我的指甲,雖然師父沒有作任何評語,但我心裏明白,這就是我虛浮的一面。所以回家後,我馬上將指甲剪短,把指甲油抹掉。」

   這就是尊師,也是重道!我並沒有訓示她任何話,可是她認爲師父的眼神就是教導的方針。所以她在言語動作中用心觀察,以尊重、信受的態度來奉行師訓,精進實踐菩薩道。

   佛法並非只能從師父在講臺上的開示中獲得,像這位小姐即是因爲透過自己的省悟,更進一步親身力行與修持,心、行時時刻刻不離教法,才能逐漸讓人感動、敬服!所以,學佛不僅用耳朵聽,還要用心觀察,爲人師者的一舉一動,時時都在教導弟子。能得一善而拳拳服膺,時時奉守師教,就是時時行道。

   耳聞目視莫非教育

   耳之所聞,目之所視,無不是教育,但仍需慎重的判別所聽所見的事。蓮池大師說:「應知出世投師,須求正見。」我們一定要謹慎選擇良師,求得正見。要如何選擇良師呢

  孔子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就是說我們不能只看一個人的外在言語動作,就斷定他是怎樣的一個人,應該仔細觀察一個人行動後面的動機、目的,長期觀察其言行,甚至看他獨處時能否守規如儀

  因爲大部份的人在公共場所都能自我約束警惕,但在自我獨處時便會松懈下來,因此「君子慎其獨」,君子在獨處時會更加謹慎小心自己的舉止。

   現在很多人只知道好高骛遠,不知「道即在眼前」。所以,千裏之路重在審慎這最初、最近的第一步,求師之道亦是如此。

   我們要身體力行,修己善群,不可故步自封;若只是一味地追求佛理,而不能在現實生活中接受人事的曆練,又如何能真正回歸清淨的本性呢

  現在很多人只求理不求事,懂理而不懂事——只知「道理」而不知「事理」。做人能成功是因爲能順應事理,若違逆事理則容易導致失敗。所以,能在人生道上通行無礙即是順理;若在人生道上行不通,人與人之間都無法融洽、和順、遵守禮節,那還談什麼「道理」呢

  

   確立學習的目標方針

   不論學佛修行或做人修養,皆要尊師重道。若對師長欠缺尊重恭敬的心理,也就等于輕忽了自己向上學習的精神。

   學習必須有方針,先確定自己要學習的,然後慎重地選擇引導我們達到目標的教導者。各行各業都有專精擅長的師傅,例如對裁縫有興趣者,確立目標、方向後,就要尋找一位手工精細、裁剪高明的裁縫師當老師,才能學得一手好的裁縫技術。否則,若想學裁縫,卻找一位木匠師傅,那又有何用呢

  所以,擇師在于己志,既然找到自己需要的師長,就要必恭必敬、貫注精神,認真學好這門功夫。

   假如希望師傅能將畢生所學的功夫傾囊相授,一定要在學習過程中非常認真、用心,並且尊重師傅。如此,師傅才會不遺余力地將所有的技藝傳授給弟子。如果弟子對師傅的態度輕慢,對所學的功夫不認真,即使多有涵養的師傅也會失望,最後弟子當然無法學得精湛的技藝。

   學佛也是一樣,佛陀的智慧超越世人所知,佛陀的教化是應衆生需求而因材施教。爲了教導衆生了解佛陀所悟得的教理,古德乃將佛法分科別門,區分成各宗派別,修行者確立自己的目標方針,然後選擇自己依止的宗門,一門深入。

   總之,學佛最重要的是必須尊師重道,要依從佛陀所說的教法身體力行,不能只在口頭論誦;雖然起而行總是比坐而言困難,但不付諸行動,就好像是進入藥店看藥材,而未將良藥放進口中服用,如此,身心的病根本無法治愈。盡管「忠言逆耳」、「良藥苦口」,但衆生的病一定要對症施藥。修行即是如此,知道道理不難,然而要真正身體力行,就不太容易了!

   社會上有許多進修研習的機會,出家修行與在社會中修學畢竟不同。出家修行沒有文憑,且不僅只聽講、學習而已,而是爲了收攝本性,將潛藏內在的良知啓發出來,並且將良能展現;不管身心經曆多大的磨練和考驗,都能有始有終地堅持到底!

   出世投師,須求正見

   蓮池大師曾說:「應知出世投師,須求正見,參訪請益,莫附邪宗。」起步需有人引導,因此不能沒有師長;但我們請教法師或有修持、有學德的人,一定要非常注意他是否具有正知正見

  聽經時也要仔細選擇真正能引導我們正確方向的人,絕對不可人雲亦雲,否則很容易附和邪宗——影直則以直爲實,影曲則以曲爲實;如此根本無法分辨本體形態究竟是曲是直,甚至誤以爲二者皆對。

   身爲佛教徒,要懂得運用智慧,因應時代力行佛法。有一則日本的小故事說:德川時代,日本天皇的大權完全被德川幕府的將軍所執掌,有位江吉將軍可說是當時日本的執政者,天皇只不過是傀儡而已。這位將軍的母親是位虔誠的佛教徒,但卻無正見。

   古時候的人重男輕女,一個人可以同時擁有很多妻室,因爲大房(第一位妻子)所生的孩子不一定是男孩,所以將妻室中第一位出生的男孩立爲父位繼承人。江吉的母親是第二房妻子,一心想生個男孩,因此她不斷拜佛。後來經由某宗派的師父引導她祈求生男育兒的方法,她果真如願生下一子,自己也由偏房高升正位;而她的兒子江吉長大後,也成了將軍的繼承人。

   江吉的母親不斷灌輸他一個觀念:「媽媽就是因供奉某宗門,才有今日的福報,你也應該虔信這個宗門。」江吉是個孝順的兒子,他深受母親的影響,所以也非常虔誠信奉。他長大成人後,繼承將軍的權位,爲了事業以致晚婚方得一子;他的兒子在大家歡喜慶賀下誕生後,卻不辛夭折了!爲人父母者當然心痛欲碎,而老來得孫的祖母更是哀恸不已!

   江吉將軍想盡辦法安慰母親,都無法減輕母親的悲傷。最後,他只好請自己虔誠信奉的兩位大師入宮勸慰母親。其中一位大師告訴她:「你兒子過去生中多造殺業,因此招致你孫子短命,你們要多放生。還有你的兒子肖狗,若他想要官運亨通、掌握大權,唯有多護狗。總之,除了放生、護生外,還要對狗特別禮遇。」

   江吉將軍聽了母親和法師的話,便下令江戶(德川幕府所在地)所有的百姓——不准吃魚吃肉,不准殺生,對狗要禮遇,不僅不能殺狗,甚至要尊稱狗先生、狗閣下,而且要讓狗住華貴的狗屋,穿綢緞製的狗服。那個時代的人民大多家徒四壁,衣不蔽體,生活非常困苦,到處有餓殍。但是江吉對庶黎蒼生卻沒有一點體恤、關懷的心念;反之,有人殺生,便施以嚴刑酷罰。

   護生當然是善意,但是過于偏愛牲畜而無愛護生民之心,就是太執著了!

   由此故事可知,一位佛教徒不僅是要有虔誠的心,且除了慈悲外還要懂得運用智慧判斷,否則自己抉擇錯誤,還誤導了衆生。故知「正知正見」對學佛者的重要。

   選擇良師,專心依從

   參學求法,除了根本上要尊師、重道,同時還要秉持正知正見,才不致有所偏差。

   人生苦短,普賢菩薩警衆偈雲:「是日已過,命亦隨減。」今日既過,生命亦隨之減少一天;要時時自我反省過去不正確的觀念、行爲或思想,是否隨著歲月消逝、壽命減損而日益減少呢

  修行就是要日日精進,將過去錯誤的觀念,一天天地修正減少,並將正確的觀念充實增加,如此慧命才能增長。

   佛教所蘊涵的教育,是人生最活潑、最實在的教育,是我們人倫、教育、文化的前導者。學佛,也應順應不同的時代背景與潮流。今日社會教育普及,學識智力水准提高,不同于古代的生活背景,若仍停留在一般的民間信仰——「人家說什麼,你就做什麼」,這就不是宗教真正的宗旨。

   擇師要正確,用心要專注

   在五濁惡世中學法,就是學習讓心不受染著,而且能以超脫常人的智慧看待人、事、物;然而想要真正超俗,一定要有正見。

   參學求法必須謹慎選擇自己的方向與目標,以免産生偏差,否則,將會「差之毫厘,失之千裏」。如果隨衆人雲亦雲,今天聽這個法有道理,就開始用心于此;明天聽那個法不錯,又開始用心于彼;每天都處于開始學習的階段,則永遠停留在第一步而無法再往前邁進。所以選擇必須正確,心念一定要專注,有了正確的選擇,就要認真付諸行動。

   德蕾莎修女爲苦難衆生付出的感人事迹,相信大家都非常清楚!她投注一生的時間,以悲天憫人的慈愛心照顧病苦垂危蒼生,讓他們感受到生而爲人的尊嚴,這是她終身所奉行的宗旨。她偉大的愛心與胸懷,就是菩薩精神的表現。

   大家都是抱著救濟貧…

《淨因叁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四十二章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