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规范,行动举止不能自我控制,又将如何去影响他人呢
广结善缘,视众生如父母
一般人对今生此世的父母要尽物质、尽身形地孝养;出家人更要尽形寿、献身命来孝养我们过去、现在、未来世的父母。现在和我们相处在一起的人,也许曾是我们过去生中的父母,而我们今生所结缘的众生,也可能是我们未来生中的父母,因此我们要好好珍惜因缘,对待每个人要礼敬如父母。
总之,大家要多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修养身行,说话、做事都须三思而后行,并且合乎礼仪,让人只要见形闻声,皆能起欢喜心、发善心。若能如此,就是与众生结好缘,也就是回报众生恩,更是广结未来的善缘。
人生道上的罪与福
每个人都希望有个充实的人生,但什么是充实的人生呢
就是善用人生的良能。
人生在世,应该多多发挥生命的良能造福人群,造福人群表面上看来是付出,其实是心灵上的一大收获。因为在使用时间、生命及良能为利益众生而付出的同时,会让我们感觉到生命更踏实、更有意义,一点都不会觉得人生过得很空虚,这种盈满的感觉即是幸福。
慈济人日常的举手投足,无不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努力!因此,我们每一天都是在幸福中度过。《地藏经》中说:「举心动念,无非是罪」,意即起心动念无不是罪,举手投足无不是业,启口动舌无不是罪。人的一切行为,不离善恶两种业:善业——指身体力行利益人群,此即是福;恶业——指损害人群、破坏人间的行为,也就是罪。
福与罪皆由人的行为举止产生,而主使人一切举动的就是——心。我们的观念、心念若趋向善的一方,则一切举动便能利益人群;若心念向恶,则一切行为将会破坏人群,对世间造成危害。所以,同样是人的身体动作,却因不同的心念,而产生两种极端不同的结果。
言语谈话也是如此,二、三千年来中国与西方曾出现许多圣贤,如释迦牟尼佛、孔子……,都是以「口」度人——用正确的思想、言语来引导大众,利益世间。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圣贤成为众生心灵上的救度者,这就是以口助人。相反的,从古至今,也有许多用口损害人群、启祸造业者,有句话说:「祸从口出」,同样的道理,罪业也是由口而出。
口能造福人群,也会祸害人间,其中关键,还是在于人的心念。观念正确,就可以引导大众行于正道上;反之,就会祸害人群。所以学佛要依循正道明师,才能成为一个正信的佛教徒,造福人间。
二.奉事师长
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师长
学佛须求正知正见
选择良师专心依从
事师应如事佛
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师长
孝养父母是做人做事最基本的道理,也是万善之门,入佛门的初基亦是从「孝」开始。学佛弟子,必须以孝为宗。除了孝养父母外,同时还要尽心奉事师长,因为我们一切的正规、道业,皆从师长的教导而习得,所谓「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师长」,立身处事于人间,要做个利益人群的人,发挥人生的良能,一定需要启蒙者的引导;能在学习路上引导、教导我们的人,皆是我们的老师。
过去的人想学门功夫,至少得花上三年、五年的时间才能学成,而且要拳拳服膺、循循顺从,才能得到师父全心的调教与真传。因此,过去的人相当尊师重道。身为佛弟子,对于引导我们走入善道、洗炼我们的心灵、开启我们清净慧命的师长,其恩德又如何言喻呢
父母生我们只是一生一世,师长开启我们的心灵、引导我们的人生,是历过去、接未来,让我们在茫茫六道中,有个正确明白的去向,并使我们的慧命长存。
众生自无始以来,清明的本性即被无明遮蔽,乘着业力而来,又落入六道的业海之中,良知被欲念埋没,犹如处于暗室中,又像漂流在茫茫的大海上。而师父、师长,就是暗室里的一盏明灯,也可以说是苦海中的慈航,开启我们智慧的道路,因此师长的恩惠无异于父母的亲恩。
我们和父母的关系是共业,因为业缘而成为父母子女,这分缘是染缘;而与师长则是净缘。师长启蒙我们,使我们慧命长存,不但助益我们的今生,甚至来生及未来生。他指引我们正确的人生方向,让我们不再沉沦苦海,所以说师长的恩德是无可比拟的!
德丧起于不能尊师重道
所谓「合抱之木,发于毫芒」,能够成为庇荫万家的大树,是源自最小的「因」——种子,而渐次硕壮;出家修行人要成为人天的导师,也一样要从尊师重道做起。净土宗的莲池大师曾说:「师长之德逾于父母,重于乾坤。」又说:「所以弟子事师,不敢慢矣。」他固然是一代明师,但也曾为人弟子。他之所以能够成为佛教一代宗师,正因为他能善尽弟子的本分,做到真正的尊师重道。
然而,尊师重道的观念在现代社会似乎已日渐式微!现在的社会道德沦丧,起因于不能尊师重道。过去师长的一句话重如泰山,现在却轻如鸿毛!道德的沦丧,也让我们的社会出现了危机。
曾有几位老师与我闲谈时,讲出内心的话后,竟然痛哭流涕,让我深深感慨,人师真是难为啊!现在青少年所受的教育,花费教育家多少的心血
用尽了父母多少的培育与期待
但是教育的功能到底发挥了几分呢
现在一些学生,对师长不但不懂得恭敬遵从,反而认为师长严格的教导是唠叨,而蔑视师长的苦心;甚至有些学生做错了事,一点都没有悔改之意,依旧理直气壮,不听师长的教诲,也难怪许多老师会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感叹!
师之德重于乾坤
出家学道也是一样,千里之途,始于初步。如果轻慢师长,不能真正地尊师,又如何真正重道?忘记了初步,就想趋向千里,如何能找到真正的「道」呢
过去的大德,将佛教分列宗门派别,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弟子能深入契机法门,专心学道;否则佛法八万四千门,今天走这条,明天走那条,走得心慌、意迷,如何能够深入
求道最重要的就是心安理得,我们既然择师,则必从于师,如此心就能安。若选择此处修行,而心却无法安住于此,「道」又如何能专呢
所以,不管出家或在俗,法原本是正的,只是人心偏向于末,真正安心于正道的人,绝对没有末法的行径。
开启内心深处的明灯
对于我的师父——上印下顺导师的话,我是得一善而拳拳服膺,全心一志奉持,以师父为我内心深处的明灯。你们若能真正了解我出家到现在的这段心路历程,就能明白我所承传的师教,就是这句话「为佛教,为众生 ,我将这句话尊为我的人生宗旨。今天的慈济,就是始于这句「为佛教,为众生」的启蒙深因,这不就是「合抱之木,发于毫芒」吗
我拳拳奉事,时刻不敢违离师父的教示,这就是我的宗法——敬师如佛,认为师父开示「为佛教,为众生」的话,就是我终生奉行的佛法。
「千里之路,始于初步」,最初的步伐若走得不稳,恐怕会有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遗憾!因此大家须警惕戒慎,好好自爱,既然要修行,就要从最根本的「尊师重道」做起。
学佛须求正知正见
学佛、修净土,不能离开「孝」这个最根本的条件,除了以孝为宗、以孝为戒外,还要学习「奉事师长」。
学佛之基在重孝尊师
《论语》中有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做人、求学,应从重视孝道,并由遵守「弟」与「子」的礼节做起。父母生我们一生一世的身命,师长却成就我们千秋万世的慧命——《法华经》的「方便品」中,舍利弗所说偈:「佛口所生子」,意思是说父母生养我们的是血肉身躯,佛陀则以「口」宣法度众,成就众生慧命,师长亦是如此;师长是我们慧命的孕育者,所谓「千里之路,始于初步」——几千里的道路,必定要从第一步开始;学习也是如此,不管多高深的学问,还是源于师长的启蒙。所以,平常待人处事或求学,必定要时刻抱持谦让、恭敬的心。
莲池大师曾说:「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师长」、「师长之德重于乾坤,所以弟子奉事师长不敢轻慢。」佛教公案中,有佛陀为求法而「舍全身,求半偈」的故事;佛陀《本生经》里亦有很多类似这种舍身求法,为法忘躯的实例;又如「腰石负舂以继祖」的惠能大师,在学佛求道的过程中历尽千辛万苦,他的生活几乎都是在柴房、磨坊里度过,每天舂米、砍柴,任劳任怨地做各种粗活。普通人修行到「任劳」容易,但要做到「任怨」就比较困难了!后来他继承了禅宗六祖之位,实实在在是由自身的德行修习而来,可谓是「重道」的模范。
此外,也有为了求法而「投火聚以证菩提」的公案,如《华严经》中「入法界品」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曾经参访一位观火入道的觉悟者,隔火向他请法,这位善知识说:「你既然要求法、问法,却不敢经过这个火坑,哪有办法求得法呢
」于是善财童子便纵身投火。这些都是亲身力行证得菩提的实例。
现在学佛的人,有些只是自我修学而不能身体力行化导众生;真正尊师重道的要法,除了自我修德外,更要锻炼勇猛、坚定、精进的心,以身体力行利益众生。经中舍利弗曾说:「终身奉道,非报师恩。」也就是说,即使一生一世守在法里,尚不足以报答如来之恩,一定要「行菩萨道」,才能真正报如来之恩。
以清净面貌建立新人生
很多事情让我感触良深!曾经有一位在歌厅演唱的年轻小姐,由其姊姊和一位委员陪同来看我,她第一次见到我,便痛哭流涕,之后我回花莲时,她也跟着回到精舍住了几天。
过去的她,在舞台上被许多人捧得很红,海内外到处作秀。她身处五光十色纸醉金迷的娱乐场所里,样样精通;来到精舍后,她感悟过去的日子实在是颠倒迷茫的人生—— 在精舍里,每个人抱着虔诚的心,无所求地为人群奉献,这种毫无掩饰的人性「真」与「诚」的…
《净因三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