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病衆生的心來到慈濟,慈濟志業與德蕾莎修女的博愛精神其實是相同的。慈濟人以佛陀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精神爲依皈,這是我們一生的理想。大家要盡全心、盡本分地珍惜把握人生,身體力行愛一切衆生,這就是慈濟人的正念。
慎選依止之師
修行要依循自己所選擇的宗旨、志向,如果宗旨一偏,目標就差矣!人生幾何
能有多少日子任我們蹉跎
所以,學佛修行除了宗旨、觀念必須正確外,最要緊的就是慎擇明師。
蓮池大師曾經開示擇師之道——「應知出世投師,須求正知正見;參訪請益,莫附邪宗;要明罪福之因,審辨正邪之利;正則成佛,邪則成魔;是以如來知師非而舍去,子擇師善者而從之。觀古聖之如斯,何今人而不爾
」
這段文字是說明——佛陀的教法有八萬四千法門,而我們一生中有多少個日子、多長的壽命讓我們樣樣學習呢
所以,擇善依從,專心正念才是修行的宗旨。
罪福不離身口意
學佛最主要就是要「明罪福之因」——明辨何者是罪業
何者是福業
造罪或造福,都不離「身、口、意」叁業:「身」——殺、盜、淫:「口」——妄言、绮語、惡口、兩舌;「意」——貪、瞋、癡,這些都是罪業的因。
能愛護生靈、不殺不淫,親手遍布施,身體力行、愛護一切衆生,生活守節無汙染,這就是「身」的淨業之因。至于「口」的淨因,則是時時勸導、調和衆生的是非紛爭,令其去除惡念,趨向善道,這就是口的淨業。若心能不貪求,常生施舍心;不生瞋怨,時時有慈悲、柔和、善順的心念;不癡妄,時時向正確的道路行進,所謂「形正影端」,能心存正念,則身行必定端正,這就是「意」的淨業。所以,要時時培養慈悲、喜舍、正念的心,這就是「福業」,修行的關鍵也在于此。
學佛能否邪正分明,在于「審辨」——仔細謹慎地分別邪正。身、口、意若正,則能成佛;叁業若不正則成魔;也就是說修行的觀念正確,則一切動作、行爲皆正;觀念一偏差,則一切動作都是邪行、邪思,落入魔業。因此,必須非常小心謹慎!
「因」是由觀念、心念、心田中所培養,種下正因則成佛,種下邪因則成魔。所以,學佛發心必定要非常慎重!修行者若能改正過去的陋習、錯誤的觀念,行于正道,則能達到成佛、證菩提的目標;反之,如果不能舍棄陋習、修正自我偏執,到最後學佛不成反成魔。
吾愛吾師,當擇善而從
「是以如來知師非而舍去」——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前,曾爲太子,因爲體悟到人間生老病死的苦,而舍棄榮華富貴離開皇宮。最初在外的五年,他到處參訪婆羅門教,後來覺得此非解脫之道,所以立即舍棄。所以,同樣的我們求師問道所依止的人,如果言論、行爲不能合于人生正道,就應該再尋找正確的明師。
「子擇師善者而從之」——佛弟子應該好好選擇真正的正道、至道之師,並終生奉行正法。孔子在《論語》中明確地教導我們如何選擇師長、如何尊重師道,並且教誨我們「擇其善者而從之」、「得一善而拳拳服膺」,最後才能「就有道而正焉」。入世的教育都如此尊師重道、如此慎擇師長,更何況是出世修行的人
「觀古聖之如斯,何今人而不爾
」——釋迦牟尼佛在無數過去生、無量劫以前,即不斷地出現人間、不斷地以身行示法,教導我們如何修行、如何選擇師長、如何舍身爲人。佛陀時時刻刻現身于人間,可惜凡夫肉眼無法看見如來真法身。孔子與佛陀都是顯現于世間的古聖先哲,他們的行誼一直流傳至今。今人爲何不能效法聖人之節,追從聖人之迹呢
我們不妨仔細觀察周遭人的言行舉止,所謂:「叁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何者是善
何者不善
大家必須好好用心分別。
悟得正道,一生依止
靈源禅師曾引先哲的言論教導後學:「學道,悟之爲難;既悟,守之爲難;既守,行之更爲難;今當行時,其難又過于悟守。蓋悟守者精進堅卓,勉在己躬而已;唯行者必等心死誓,以損己益他爲任。若心不等、誓不堅,則損益倒置,使墮爲流俗阿師。是宜祗畏。」
「學道,悟之爲難」——是說要真正體會道理中的精粹,實在不簡單!所以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早上若能聽到一句真理,深加體悟,並且心與理合一,即使晚上死了也不遺憾!一般人常常在聽道理、講道理,但是有多少人真正體會道理中的真髓呢
所謂「得一善而拳拳服膺,日于斯,夜于斯,時時刻刻行于斯。」能夠早晚時時刻刻依理行事,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言談舉止、行爲動作合于道理,就是真正體悟道理的真髓了。
我創辦「慈濟功德會」的目的,就是「爲佛教,爲衆生」,這是我遵從師教所體悟的真理,也是我一生依止與遵循的法則;然而要真正體會爲什麼要「爲佛教,爲衆生」,必須先體會人生的真谛,能體會就叫做「悟」。
「既悟,守之爲難」——要一生一世固守所悟得的道理,熱心不退、恒心不減地堅持下去,實在很難啊!不過,在慈濟這個團體裏,以精舍常住衆爲例,他們任勞任怨,爲了志業工作而默默奉獻毫無怨言,這就是「守」;工作同仁以「志業」的精神投入「職業」,不計較時間、工作分量,專心致志奉獻一己之力,這也是「守」——守其職志。至于慈濟委員呢
慈濟志業創辦以來,每月增加不少委員,他們不是叁個月、五個月短時期的發心,而是持恒常心,一年叁百六十五日,日日爲慈濟的濟貧教富工作努力,這也叫做「守」。他們能夠體會佛陀的慈悲、體會慈濟志業的深遠意義,因此身體力行此志願,這就是「悟而守之」。
甘願做,歡喜受
「既守,行之更爲難」——守持善法後,要進一步力行時,也是很困難!
然而,慈濟人長期不斷地爲志業努力奮鬥,不管風霜雨露,不論烈日酷陽,一樣奔走于長街陋巷。這股精神與毅力,讓很多困難的事迎刃而解,這就是菩薩精神的發揚。只要甘願做的事,即使再困難艱鉅,都能歡喜信受、樂意奉行;如果是不情願做的,即使再輕松也覺得困難。
「今當行時,其難又過于悟守。蓋悟守者精進堅卓,勉在己躬而已」——修行者當其開始將所悟得的善法付諸實行的那一刻,才深深覺得比悟道、守道更加困難!因爲這是從自我勉勵進一步到力行實踐的階段。能夠一生潔身守志,將身戒規矩守好,堅定心念,不要一曝十寒、朝秦暮楚,叁天精進而七天懈怠;這也都只是「勉在己躬而已」——勉勵自己親身做到而已;雖然做到身體力行,卻也只是獨善其身而已。
在慈濟世界裏,大家應該感到很欣慰。每個人持守「難行能行」的志節,那麼一切的「難」,似乎都不再是困難!
貫徹利益衆生的誓願
「唯行者必等心死誓,以損己益他爲任」——修行的人,要立下誓願,以平等心、平常心做好自己的本分事,不可認爲「我會做的,你不會做」而心生驕傲。這種利益群生的任務不只到死爲止,佛教有「倒駕慈航」的說法,不僅要一生一世不改變心志,還要有來生再續未竟志業的誓願,再回娑婆世界續任濟助蒼生的工作。
有人問我:「師父,你以後會往生極樂世界嗎
「我毫不考慮地回答:「我不要到西方極樂世界,我想再轉生爲人,因爲人間需要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要有這種以犧牲自我、利益他人爲責任的誓願,而且堅持貫徹,永不改變心志!
「若心不等、誓不堅,則損益倒置,便墮爲流俗阿師。是宜祗畏。——若無平等心、誓願不堅定,一心以利益自己爲前提,則容易顛倒是非損害他人;只要一念心顛倒,行爲就顛倒了。所以說「是宜祗畏」——種正因則得正果,終至成佛;若種邪因,就會走入偏邪的魔道成爲魔。對于這種因果循環,應該心生警惕啊!
在學佛路上悟守與力行,雖然世人以爲困難,但修行之人如果能擇師而行、擇善而從,事事勇猛精進,那麼一切則不以爲難。
事師應如事佛
選擇一位良師,對我們的修行目標影響很大!一個人的見解和修行方向若正確,則能達到成佛的目標;若選擇上有所偏差,被誤導入邪知、行于邪行,那麼,盡管你很努力、用功,所達到的只是魔的境界。所以,選擇良師一定要很謹慎。
學佛路上,有難得遇佛、難聞正法……等八種障礙,叫做「八難處」。天福再大,亦難免六道輪回,不如人間得聞佛法、得修解脫道。學佛不是要求長壽,而是爲了「來去自如」——叁界六道中,何處與我有緣、何處需要我,我便發願前去,緣盡我也了無牽挂地離開,這叫「來去自如」;該來之時我就來,該去之時我便去,不受到「緣」的束縛,也不受到「緣」的阻礙,既不受阻礙也不受纏縛,這就是解脫。
學佛最主要的目的,即是能發揮自己的良能。衆生需要我們,我們就應衆生之需,發揮自己的良能,此即真正的學佛,也就是佛陀來人間設教說法的目的。所以,學佛不可附于邪宗;若附于邪宗,不管我們如何努力修行,終究落入魔的境界。
世智辯聰難爲道
孔子教導弟子要擇善者而從之,蓮池大師也說:「子擇師善者而從之 。過去的人大部份都能尊師重道,對于師長的教法拳拳服膺;反觀現在,放眼天下,世智辯聰的人比比皆是——每個人都說自己聰明、見識廣博,世間之事無所不知,口頭上的論調也很高,但是他又真正能做到多少呢
滿口喊著製度、原則的人,究竟自己能不能成爲組織中真正最負責的人
負起應盡的責任
實在是個問號!
現在的人多數都是世智辯聰者,只限于口頭上的論調,沒有幾個人能真正體悟道理,進而身體力行。難怪靈源大師慨歎:古時聖賢皆以「一日爲師,終身爲父」的恭敬精神尊師重道,而現在能體悟的人不多,能守道的人更少,而能守持正道又能身體力行的人,更少之又少!
二祖立雪爲求…
《淨因叁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