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病众生的心来到慈济,慈济志业与德蕾莎修女的博爱精神其实是相同的。慈济人以佛陀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精神为依皈,这是我们一生的理想。大家要尽全心、尽本分地珍惜把握人生,身体力行爱一切众生,这就是慈济人的正念。
慎选依止之师
修行要依循自己所选择的宗旨、志向,如果宗旨一偏,目标就差矣!人生几何
能有多少日子任我们蹉跎
所以,学佛修行除了宗旨、观念必须正确外,最要紧的就是慎择明师。
莲池大师曾经开示择师之道——「应知出世投师,须求正知正见;参访请益,莫附邪宗;要明罪福之因,审辨正邪之利;正则成佛,邪则成魔;是以如来知师非而舍去,子择师善者而从之。观古圣之如斯,何今人而不尔
」
这段文字是说明——佛陀的教法有八万四千法门,而我们一生中有多少个日子、多长的寿命让我们样样学习呢
所以,择善依从,专心正念才是修行的宗旨。
罪福不离身口意
学佛最主要就是要「明罪福之因」——明辨何者是罪业
何者是福业
造罪或造福,都不离「身、口、意」三业:「身」——杀、盗、淫:「口」——妄言、绮语、恶口、两舌;「意」——贪、瞋、痴,这些都是罪业的因。
能爱护生灵、不杀不淫,亲手遍布施,身体力行、爱护一切众生,生活守节无污染,这就是「身」的净业之因。至于「口」的净因,则是时时劝导、调和众生的是非纷争,令其去除恶念,趋向善道,这就是口的净业。若心能不贪求,常生施舍心;不生瞋怨,时时有慈悲、柔和、善顺的心念;不痴妄,时时向正确的道路行进,所谓「形正影端」,能心存正念,则身行必定端正,这就是「意」的净业。所以,要时时培养慈悲、喜舍、正念的心,这就是「福业」,修行的关键也在于此。
学佛能否邪正分明,在于「审辨」——仔细谨慎地分别邪正。身、口、意若正,则能成佛;三业若不正则成魔;也就是说修行的观念正确,则一切动作、行为皆正;观念一偏差,则一切动作都是邪行、邪思,落入魔业。因此,必须非常小心谨慎!
「因」是由观念、心念、心田中所培养,种下正因则成佛,种下邪因则成魔。所以,学佛发心必定要非常慎重!修行者若能改正过去的陋习、错误的观念,行于正道,则能达到成佛、证菩提的目标;反之,如果不能舍弃陋习、修正自我偏执,到最后学佛不成反成魔。
吾爱吾师,当择善而从
「是以如来知师非而舍去」——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前,曾为太子,因为体悟到人间生老病死的苦,而舍弃荣华富贵离开皇宫。最初在外的五年,他到处参访婆罗门教,后来觉得此非解脱之道,所以立即舍弃。所以,同样的我们求师问道所依止的人,如果言论、行为不能合于人生正道,就应该再寻找正确的明师。
「子择师善者而从之」——佛弟子应该好好选择真正的正道、至道之师,并终生奉行正法。孔子在《论语》中明确地教导我们如何选择师长、如何尊重师道,并且教诲我们「择其善者而从之」、「得一善而拳拳服膺」,最后才能「就有道而正焉」。入世的教育都如此尊师重道、如此慎择师长,更何况是出世修行的人
「观古圣之如斯,何今人而不尔
」——释迦牟尼佛在无数过去生、无量劫以前,即不断地出现人间、不断地以身行示法,教导我们如何修行、如何选择师长、如何舍身为人。佛陀时时刻刻现身于人间,可惜凡夫肉眼无法看见如来真法身。孔子与佛陀都是显现于世间的古圣先哲,他们的行谊一直流传至今。今人为何不能效法圣人之节,追从圣人之迹呢
我们不妨仔细观察周遭人的言行举止,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何者是善
何者不善
大家必须好好用心分别。
悟得正道,一生依止
灵源禅师曾引先哲的言论教导后学:「学道,悟之为难;既悟,守之为难;既守,行之更为难;今当行时,其难又过于悟守。盖悟守者精进坚卓,勉在己躬而已;唯行者必等心死誓,以损己益他为任。若心不等、誓不坚,则损益倒置,使堕为流俗阿师。是宜祗畏。」
「学道,悟之为难」——是说要真正体会道理中的精粹,实在不简单!所以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早上若能听到一句真理,深加体悟,并且心与理合一,即使晚上死了也不遗憾!一般人常常在听道理、讲道理,但是有多少人真正体会道理中的真髓呢
所谓「得一善而拳拳服膺,日于斯,夜于斯,时时刻刻行于斯。」能够早晚时时刻刻依理行事,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言谈举止、行为动作合于道理,就是真正体悟道理的真髓了。
我创办「慈济功德会」的目的,就是「为佛教,为众生」,这是我遵从师教所体悟的真理,也是我一生依止与遵循的法则;然而要真正体会为什么要「为佛教,为众生」,必须先体会人生的真谛,能体会就叫做「悟」。
「既悟,守之为难」——要一生一世固守所悟得的道理,热心不退、恒心不减地坚持下去,实在很难啊!不过,在慈济这个团体里,以精舍常住众为例,他们任劳任怨,为了志业工作而默默奉献毫无怨言,这就是「守」;工作同仁以「志业」的精神投入「职业」,不计较时间、工作分量,专心致志奉献一己之力,这也是「守」——守其职志。至于慈济委员呢
慈济志业创办以来,每月增加不少委员,他们不是三个月、五个月短时期的发心,而是持恒常心,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日日为慈济的济贫教富工作努力,这也叫做「守」。他们能够体会佛陀的慈悲、体会慈济志业的深远意义,因此身体力行此志愿,这就是「悟而守之」。
甘愿做,欢喜受
「既守,行之更为难」——守持善法后,要进一步力行时,也是很困难!
然而,慈济人长期不断地为志业努力奋斗,不管风霜雨露,不论烈日酷阳,一样奔走于长街陋巷。这股精神与毅力,让很多困难的事迎刃而解,这就是菩萨精神的发扬。只要甘愿做的事,即使再困难艰鉅,都能欢喜信受、乐意奉行;如果是不情愿做的,即使再轻松也觉得困难。
「今当行时,其难又过于悟守。盖悟守者精进坚卓,勉在己躬而已」——修行者当其开始将所悟得的善法付诸实行的那一刻,才深深觉得比悟道、守道更加困难!因为这是从自我勉励进一步到力行实践的阶段。能够一生洁身守志,将身戒规矩守好,坚定心念,不要一曝十寒、朝秦暮楚,三天精进而七天懈怠;这也都只是「勉在己躬而已」——勉励自己亲身做到而已;虽然做到身体力行,却也只是独善其身而已。
在慈济世界里,大家应该感到很欣慰。每个人持守「难行能行」的志节,那么一切的「难」,似乎都不再是困难!
贯彻利益众生的誓愿
「唯行者必等心死誓,以损己益他为任」——修行的人,要立下誓愿,以平等心、平常心做好自己的本分事,不可认为「我会做的,你不会做」而心生骄傲。这种利益群生的任务不只到死为止,佛教有「倒驾慈航」的说法,不仅要一生一世不改变心志,还要有来生再续未竟志业的誓愿,再回娑婆世界续任济助苍生的工作。
有人问我:「师父,你以后会往生极乐世界吗
「我毫不考虑地回答:「我不要到西方极乐世界,我想再转生为人,因为人间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要有这种以牺牲自我、利益他人为责任的誓愿,而且坚持贯彻,永不改变心志!
「若心不等、誓不坚,则损益倒置,便堕为流俗阿师。是宜祗畏。——若无平等心、誓愿不坚定,一心以利益自己为前提,则容易颠倒是非损害他人;只要一念心颠倒,行为就颠倒了。所以说「是宜祗畏」——种正因则得正果,终至成佛;若种邪因,就会走入偏邪的魔道成为魔。对于这种因果循环,应该心生警惕啊!
在学佛路上悟守与力行,虽然世人以为困难,但修行之人如果能择师而行、择善而从,事事勇猛精进,那么一切则不以为难。
事师应如事佛
选择一位良师,对我们的修行目标影响很大!一个人的见解和修行方向若正确,则能达到成佛的目标;若选择上有所偏差,被误导入邪知、行于邪行,那么,尽管你很努力、用功,所达到的只是魔的境界。所以,选择良师一定要很谨慎。
学佛路上,有难得遇佛、难闻正法……等八种障碍,叫做「八难处」。天福再大,亦难免六道轮回,不如人间得闻佛法、得修解脱道。学佛不是要求长寿,而是为了「来去自如」——三界六道中,何处与我有缘、何处需要我,我便发愿前去,缘尽我也了无牵挂地离开,这叫「来去自如」;该来之时我就来,该去之时我便去,不受到「缘」的束缚,也不受到「缘」的阻碍,既不受阻碍也不受缠缚,这就是解脱。
学佛最主要的目的,即是能发挥自己的良能。众生需要我们,我们就应众生之需,发挥自己的良能,此即真正的学佛,也就是佛陀来人间设教说法的目的。所以,学佛不可附于邪宗;若附于邪宗,不管我们如何努力修行,终究落入魔的境界。
世智辩聪难为道
孔子教导弟子要择善者而从之,莲池大师也说:「子择师善者而从之 。过去的人大部份都能尊师重道,对于师长的教法拳拳服膺;反观现在,放眼天下,世智辩聪的人比比皆是——每个人都说自己聪明、见识广博,世间之事无所不知,口头上的论调也很高,但是他又真正能做到多少呢
满口喊着制度、原则的人,究竟自己能不能成为组织中真正最负责的人
负起应尽的责任
实在是个问号!
现在的人多数都是世智辩聪者,只限于口头上的论调,没有几个人能真正体悟道理,进而身体力行。难怪灵源大师慨叹:古时圣贤皆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恭敬精神尊师重道,而现在能体悟的人不多,能守道的人更少,而能守持正道又能身体力行的人,更少之又少!
二祖立雪为求…
《净因三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