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法延續至今已二千多年,二千多年的曆程實在很長!隨著人事的演變、人們思想的偏差,而將佛陀的正法不斷變易,不但佛法的原意走樣,連人們心理上接受的程度也不同。現居末法時代,邪思橫行,人的思想變遷,佛陀的正法也被曲解!不免有邪思邪見者喊著佛法的口號到處講經,使聽經的人失去正確的准繩。此即末法,亦是法的偏差。
佛陀教法是真正千古不變的,所以叫做「經」——縱直之線,沒有偏差;不管經過幾千年,絕對不會改變,但是後人將它引用偏差,導致教導上也産生偏差;因此,我們擇師要非常謹慎,師長的腳步若有差錯,我們難免也跟著錯了!
總之,真正的修行,絕對不可親近思想偏差的邪宗邪師,所以蓮池大師苦口婆心地交代我們「擇師」不可不慎!
如果尚未尋得人間適用的正法,靈源大師也告訴我們:「但存正念,終得明師」,只要心中存有正念,自然可以遇到明師。「要了大緣,甚莫容易。」真正有心學道,了脫生死、體悟佛法的人,要抱持著「明師難求」的心,決不可有輕視、以爲容易的心理。如此,才可以真正得到悟道、守道、行道、得道的功德。
現在有不少人懷著這樣的心理:「我來此處求訪明師、想要出家,你好像不鼓勵我,也不太理睬我。既然如此,這個時代到處都有師父,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你不收我作弟子,別處還有很多人想要我呢!」
現在的人十之八九都是這種心態,過去的人就不是這樣。如果是對心目中所尊重的師父,不僅恭敬求法,甚至喜舍身命,用最誠敬的心意來感動明師。例如禅宗的二祖慧可禅師,爲了求一句真理,可以七天七夜站立于雪中,任風雪飄飛、冰霜凍寒,雪沒及膝,仍然矗立等待,只爲了向達摩祖師請示一事——「如何是我本來的面目
」爲了覓求一位明師,絕對不敢掉以輕心!所以,我們一定要以真正的恭敬心,謹慎地追隨指導我們的明師。
弟子事師如事佛
「是故弟子事師,即同事佛也。」——師父如同現代的世尊,弟子奉事師長,應該像敬佛禮佛一樣。我們爲什麼尊敬佛陀
因爲佛陀教導我們、造就我們的慧命,依照其教法實行,可以得到慧命的解脫,所以我們敬重佛陀。但是佛陀已經過世了,你跪在佛像面前求他、問他,他也無法作答;你做錯事,他也不能指正你。然而,在生活周遭卻有一位真正的活佛——師長,爲什麼不懂得去禮敬呢
心中有疑問,師長可以幫你解惑;有錯誤,師長會幫你修正;日常生活可以依照師長的戒法規則實行,這不正是「現在的活佛」嗎
修行人更應如此!弟子應該事師如事佛,遵守師規——出門前先告假,入門後趕緊銷假,免得讓師父擔憂;師父要出門時應該送駕,入門時應該接駕。出入威儀規矩,是宗教中不可輕忽之處!
現在的人就不如此了!入座的時候,自認爲「我先進來就先坐下,師父站著也沒關系,反正是自己的師父嘛!熟不拘禮。」要出去就出去,要回來就回來,認爲「反正這裏是自己的常住」,要出門的時候才說:「師父!我要到某處去。」私下以爲:「我已經穿戴整齊,你非答應不可!因爲我不出門不行,跟你講一聲已經很好了。」
過去的弟子不是這樣,有事情要出門,自己不敢做決定,必先請示師父的意思,而且非常遵守時間回來。現在有些爲人弟子的,甚至只吩咐別人說:「你跟師父說一下,我出門去了,」到了遠地才又打電話回來:「你跟師父說,我幾天後才要回家。」相形之下,似乎師父連朋友都不如;既然目中無師,心中哪有「道」的存在呢
事師應該如同事佛啊!
四事供養焉辭勞
所謂「四事供養,莫敢辭勞。」——四事是衣、食、住、行。衣著方面,冬天時體念師長有沒有暖和的衣服;夏天到了,關心師長有沒有薄涼的衣服,事師像侍奉父母一樣的體貼開心。食呢
關心師父吃得下否
吃得飽嗎
營養豐富嗎
生病時是否服藥了
盡力做到飲食湯藥的侍奉。此外,師長睡的地方是否溫暖
出門時行動是否方便
……總之,對師長的衣食住行,身爲弟子者必須要真正用心!
爲師長服務,並非供給他許多物質上的享受;金錢與物質對一個有修行的人而言,一點也不發生作用。爲人弟子者應該身體力行,以謹慎的態度恭敬禮遇師父,這樣才是真正的「尊師重道」。
叁.慈心不殺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
愛護、尊重一切生命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
由前面篇章,我們知道修「淨因」的第一要,除了「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外,學佛者還必須學習佛陀的慈悲心——「慈心不殺」。因爲一切蠢動含靈皆有佛性,凡是有情生命皆怕死,自己如此,衆生也是一樣。所以我們發菩提心,就是要有恻隱心;恻隱心就是仁心、愛心、憐憫心。有了仁心、愛心就不會去傷害衆生生命,並懂得以憐憫心去愛護衆生,同時長養我們的慈悲心。佛教尤其講慈悲,慈悲也就是大愛,它包含一切。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意思就是我們的愛及心量應該包含天地萬物、一切生靈;不管是人類或動物的生命,我們都要愛護和尊重。
世上刀兵劫源自口腹欲
佛陀的弟子曾問佛陀:「爲什麼天下會有戰爭呢?什麼時候才能刀兵息止?天下何時得太平呢?」佛陀回答:「你們若想知道什麼時候天下太平,先去聽聽屠門夜半之聲吧!只有屠門不再傳出淩厲的哀嚎聲時,刀兵之劫才能平息!」
因爲以前殺豬都在半夜,不知大家是否聽過豬被宰殺時的尖叫聲?可能現在聽不到這種聲音了!現在都采用電動殺豬,將豬趕進屠宰場,一直到作業完畢,連肚腸等內髒都清除幹淨,根本不需人力。
然而從醫學、科學上發現,很多疾病都是從肉類細菌所傳染。報紙和電視新聞中也曾報導過,臺灣曾因牛只供應不足,從國外進口牛只,但在檢疫時,卻發現都是帶菌病牛,既不能殺來食用,也不能繼續飼養以免傳染,只好想辦法將病牛消滅的燒毀,不但肉不能吃。連細菌都要燒滅。
這是檢疫外國進口牛只時,發現帶有病菌的情形。而臺灣飼養的豬、牛、雞、鴨有沒有病菌呢?答案是一樣的。所以,爲了我們的身體健康,最好不要食用。這也是一種恻隱之心,孟子說:「見其生不忍見其死」,牠活蹦亂跳時,根本不忍心看牠被殺、見牠橫屍;「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孟子經過屠宰場時,聽到豬被殺時發出哀嚎聲,那天絕對不敢吃豬肉!這就是孟子的仁,他的恻隱之心。
殺生是件非常殘酷的事,不論牛,羊、雞、鴨或是魚、蝦、螃蟹,被人捕捉捆綁即將宰殺時,牠們知道將受力刀割火烹之苦,心中的那種恐懼,真是難以言喻啊!而利刃割身之際,更是痛苦至極!人類爲滿足口腹之欲,以殘酷不仁的手段殘害衆生性命,使衆生血流成河;而牠們與人類一樣具有靈性,既被殺,必含怨,有怨必有報,因果輪回,冤冤相報即化爲刀兵之劫,致使人類自相殘殺。所以,天下的戰亂災厄如何平息呢?
我們是學佛者,應該具有慈悲的心念,更何況衆生常輪回于六道中,說不定餐桌上的豬、雞、鴨……,就是我們過去生中的父母眷屬,我們何忍爲了口腹之欲而大食其肉呢?
所以不忍食衆生肉即是持五戒,也就是愛心的發揮。五戒是佛弟子必須遵守的五種戒法,如果初學者認爲很難持守,其中的「殺」與「酒」戒要先受持。「十重易犯,且持不殺一門。」「十善」也是學佛者要遵行的十重善法,若認爲很難做到,最好先持不殺,以培養我們的慈悲心,一個人有慈悲心自然就會有善念。
總之,持守不殺戒即是請佛住世、請轉*輪;若能以「不殺」爲基礎建立十善業,培養慈悲善念,正法即能久住。
愛護、尊重一切生命
放生的意義
「仁」是愛的意思,「愛」就是護生,付出愛心保護生靈,而不是刻意求仁,讓別人說我有慈悲仁念,這不是真正的仁。
佛陀教我們「護生」,並不是無謂的放生。放生是「見之而不忍殺之」,所以「放其一條生路」,能同情貧苦的衆生,付出愛心幫助他們,同時啓發、闡揚人性良善的一面,這樣才是正確的護生與放生。
曾經有位弟子的先生往生,我知道她家境清苦,再叁交代她:人既已往生,除了要節哀順變,最重要是要虔誠念佛以慰亡靈,儀式盡量隆重儉省,不要鋪張浪費,要多爲生者著想!她依照我的話去做,不斷地念佛,而喪葬費也很儉省。
但是,後來她不知又聽信哪位人士之言,花一萬元爲亡夫「放生」!她的經濟困苦,這些錢對她的家計和孩子的學費應該幫助很大,或者對社會上許多貧病衆生幫助很大,可是她卻將這筆錢購買魚鳥放生,這種作法真是顛倒啊!
放生並非壞事,但必須選擇正確方式,並非去購買商人刻意捕捉來供人「放生」的動物,因爲這樣等于間接鼓勵商人「捕捉」的行爲,反而殘害了那些動物。所以我們要分辨清楚真正的護生、放生的意義,同時懂得如何去利濟衆生、愛護生靈,尊重一切生命,如此才不致于盲從、偏差,這才是我們要學習的正確佛法。
愛惜生命,即是孝順父母
生命是平等的,不分貧富、健康或缺陷。只要是生命,都值得尊重。
然而,有些人身體健康卻不懂得尊重、愛惜自己的生命。
最近社會上時常聽聞有些年輕人動不動就自殺、跳樓,我也接到不少有關自殺念頭的個案。是不是現在的社會太富裕了,年輕人追求的理想太高了,所求不得而亂了自心,以致于糊塗地發生了悲劇。
我常說,我們要尊重生命,除了尊重一切的生命,也要尊重自己的生命;如果不知道尊重、愛惜自己的生命,輕易的就以「自殺」來傷害自己,殊不知自殺所犯的罪比殺人罪業還重!因爲我們的身體是來自父精母血結合而成,父母生我、養我、育我、哺我,花了不少精神,…
《淨因叁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