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因叁要
證嚴法師 著
目錄
緣起
淨因第一要
淨因第二要
淨因第叁要
後記
緣起
一九八九年,證嚴上人發表了第一本著作「證嚴法師靜思語第一集,」出版以來,匆匆已經第十個年頭,一九九九年了。
一九六六年,證嚴上人開創了慈濟世界,「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志業,一路走來,也已經第叁個年頭,一九九九年了。
無論是過去十年裏,還是過去叁十叁個年,世界的變化很大。
沈浮在變化裏,匆匆忙忙的;全球的人類,已經共同擠到公元二千年的門檻外了。
大家探頭望進二千年的門裏,也望著二千年以後的未來,試圖探尋,公元二千年以後,我們將會去到那裏?
隨著「千喜年」步伐急促地靠近,人們不安地探詢,何處以我們到讓我們「心安」的答案?
然而,現代社會一般的價值觀,所能提供給我們的答案,似乎除了造成「忙碌」與「慌亂」以外,也不容易再有其他了。
社會上,如此焦急、忙亂,不安的心情,總是讓上人深覺心痛;
因此,只要上人在花蓮,無論如何疲累,在許許多多天未破曉的清晨,總會聽見上人輕聲透過靜思晨語,試圖喚醒沈醉的夢魂,撫慰不安的心靈。
就像音符一樣精煉,十年來,這些清晨的話語,譜成一本又一本的著作。
每天,全球各地,總有數不完的訪客,志工與志業體同仁,懷抱著疑慮與這安,殷殷期盼上人開示。
如此疑慮與不安的心情,也總讓上人內心不忍;因此,無論多忙,上人總是耐心而慈悲的教誨,試圖輕柔的以智的話語,撫慰不安的心靈,拔除苦痛的根源。
就像利劍一樣的精確,十年來,這些堅定與柔美的智慧話語,解除了無數煩惱心靈的苦痛與焦躁;也一字一字,一句一句,化成一本又一本簡單易懂的著作。
十年來,上人的著作,超過了二十冊。
無數的失望生命,因展讀上人的書而回頭;
無數的禁锢心靈,因展讀上人的書而開放;
許多的破碎家庭,因展讀上人的書而和樂;
許多的美善因緣,因展讀上人的書而具足。
因此,站在這跨越「千喜年」的關鍵時刻,爲了讓不安的社會與煩惱的心靈得以平安自在,靜思文化有責任將上人過去十年出版的著作,逐一校對,稍加增刪;並結集成套,以虔誠的心,全球發行。
虔誠祝福,全球的讀者們,「心安」。
結集成套,分叁階段出版:
一九九九年五月,全球慈濟日,出版平裝套書二十冊;
其中,佛與系列五冊,人生系列十五冊。
一九九九年八月,出版精裝佛典系列套書五冊。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跨入公元二千年的最後一個月,出版靜思語系列七冊:
其中靜思語第一及第二集,平裝精裝同時出版;
此外,五冊中英文對照的口袋型迷你靜思語,也同時平裝出版。
靜思文化,藉著一九九九年〖證嚴上人著作,新版集結發行〗,能在感恩的心中,享受「心安」的無限甯靜與幸福。
靜思文化謹識
淨因第一要
一.孝養父母
孝養父母爲百行之先
世間之孝與出世之孝
道在尋常日用中
孝養父母爲百行之先
修學佛法,主要是爲了去除內心的汙染,清淨自我的心地。
所謂清淨心,即人性本來沒有沾染汙穢的這分善性——善良的本性。既然本來就是善性,本來就清淨,爲什麼還需要淨化呢
又爲何有汙染與清淨的分別呢
所謂汙染心,即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受人我是非所薰染、薰習,而生起計較的心理,使良善的本性慢慢趨向惡念。
修行的意義,就是要接受佛陀的教育,洗煉自我的心地,將已經沾染塵垢的心,用佛陀的甘露法雨洗滌清淨;也就是在人與人相處之中,時時提起正念,修養自己的言行。
要達到清淨的修養,必要「藉事練心」修淨因。在人間現實生活中,修學佛法不離叁件要事:
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二、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
叁、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如是叁事,名修淨正因。
以關愛子女的心對待雙親
第一是孝養父母。
修學佛法,不離「世間法」。世間說「百善孝爲先」,修淨因、淨業的目標,是要達到佛與聖人的境界,但仍然要從做人開始。做人要飲水思源:我的身軀從哪裏來
父母如何爲我付出愛心,我應該如何回報父母
回報親恩就是孝養父母。《論語》中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孝養父母,儒家所講的孝養父母是盡人事、形態恭敬、殷勤、順從,不讓父母煩惱,這就是孝。
子女讓父母操心者,可分爲:自我行爲和身體二方面。多數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子女能在社會上貢獻所長、成就事業。然而,有的子女不懂得安分守己,卻將自己強健的體力用于不正當的行業,困擾自己、破壞社會,使父母心煩、焦急,並換來社會人群的唾棄辱罵,使父母蒙羞,這就是「不孝的行爲」。
有的人雖然很孝順,但卻讓父母非常操心,爲什麼呢
因爲不懂愛惜生命,毀傷了自己的身體,使得父母爲其擔憂操心。看看醫院那些挂急診的患者,大部分都讓父母非常操心:有和人打架的、有騎飛車去撞到人或被人撞的……,這些做父母的爲了孩子肝腸寸斷外,還要負擔子女打傷人或撞到人等種種心理壓力。
病在兒身,痛在娘心
更有爲子女罹病而擔憂者。例如慈濟醫院加護病房曾有一位四歲半的孩子,體弱多病又患腦水腫症,目前由他的母親照顧。這位母親生有二子,大兒子八歲,健康活潑,小兒子卻患腦水腫;爲了這個孩子,造成婆婆與先生對她的不諒解,認爲是怪胎,她不斷受到諷刺、指責,先生更是向外求逃避。最後這對年輕夫婦不得不離婚,大兒子由先生撫養,小兒子由她照顧。
爲了這個兒子,除了金錢上的負擔外,她還得不眠不休地照料他。有一天,兒子忽然從椅上跌落,被送到慈濟醫院急救。年輕的媽媽一個人孤孤單單地守在加護病房外,憂心如焚地以淚洗面,那雙無助哀傷的眼神,令人看了實在深感同情。
後來,孩子離開加護病房移至普通病房時,我去探望他們母子。母親因爲徹夜未眠,伏在孩子床上睡著了,我走近床邊伸手摸摸孩子,這小孩天真無邪又可愛,臉上時時綻露笑容,還伸出兩只小手讓我摸摸。此時他的母親醒來擡頭看到我,我告訴她:「妳看!妳的兒子已經清醒了,妳的兒子這麼可愛,應該不要緊的,妳不要傷心啦!」做母親的看到兒子對著我笑,還伸出手和我玩耍,寬慰地露出了笑臉。
但是,過了一天,孩子又再度昏迷送入加護病房。有位臺北的委員告訴我:「這個媽媽非常可憐,爲了這個孩子,日不食、夜不睡,都快生病了!」
你們看看,一個孩子從小養到大,做父母的要付出多少心血
爲了孩子,她甯願犧牲夫妻之愛,甯願割舍健康的大兒子,來保護這個多病不幸的小兒子,這就是天下父母心啊!我們小時候,是否也曾讓父母付出同樣的愛來對待我們呢
我們怎麼可以不孝養父母呢
「孝」是人的本性啊!
父母愛子女的心是無微不至的,這就是「慈母心」。我們若能以關愛子女的心,來孝養父母,即是真正至高無上的「孝心」。
有一次慈濟發放日,全省各地許多會員回來本會,大家聚集在這裏,每個人所提出來的困難,及希望我提供的意見,都離不開「如何使子女專心讀書、品學兼優、增長智慧……」「如何才能讓子女得到真正幸福
」「如何做回向,才能讓子女受父母福德的庇護,得到福報」……每個人的話題都圍繞著子女,大家所關心的,都是自己的子女,卻少有爲父母尊長造福,將功德回向高堂的。
有位年輕的婦人,因宗教信仰的方式未獲家人認同,也提出問題問我。我告訴她:「學佛不可整天跑道場。只顧著自己拜佛、聽經,丟置家事而不管,對公婆未克盡孝道,對子女沒有付出母愛,如何叫家人不反對
」年輕的婦人回答:「幾天前我還寄半斤人參給我的婆婆呢!」
我說:「孝順不是用半斤人參就能表現的。『孝』,必須以恭敬心來對待父母、公婆,而並非僅提供物質奉養他們——父母不是讓我們用『養』的,而是必須以恭敬心孝敬他們。將內心的恭敬形于外就是『順』,爲人子女者應和顔悅色、順從父母,讓父母得到心靈上的歡喜,而不是只供給豐富的物質就叫孝順。」
只有物資奉養,非孝
現代人所說的孝,往往只限于物質奉養而已,以爲把物質拿給父母,讓父母不愁吃穿,就算是孝養父母了。反觀過去所謂的「孝」,除了要使父母衣食無缺之外,還要晨昏定省,問候尊親。說任何話,一定要先察顔觀色,仔細思量自己說的話,是否令父母歡喜
還是生氣
若看到父母的眼神含有怒氣,則所說的話到此爲止,趕緊轉移話題,不令父母生氣。
現在有很多爲人子女者,當父母和他說話時,他連回個頭看看老人家的臉,都覺得是多余的!甚至很多人爲了提高生活水准,離鄉背井、遠離父母,在外打拚奮鬥,以自己的事業、家庭爲重,往往忘記了在故鄉倚門望子歸來的雙親。
現在有很多父母常常往國外跑,爲什麼要時常出國呢
因爲他們把子女送到國外念書。不論是美國、英國,即使路途遙遠,他們都不辭辛勞地去探望子女。然而,在臺灣本土,從都市到鄉村去看看父母,他們卻感到路程遙遠,而且認爲自己的事業要緊,沒有空閑時間……,若是對子女的愛念,則不會因時空遙遠而受阻,每次出門看子女,都是一個月或幾十天,而且認爲是理所當然、親情難舍嘛!
所以,如果能用愛子女的心來孝養父母,即是人性本能的崇高表現,也就是人之初、性本善的清淨善心。…
《淨因叁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