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子。
琉璃太子自小聰明伶俐,大家疼愛有加。當他八、九歲時,波斯匿王希望太子能到迦毗羅衛國,親近釋迦族學習文武技藝,就對太子說:「你應該具備六藝,將來才能成爲出色的國王,所以,需要回到你母親的娘家去學習;因爲那裏具足了智慧、六藝齊全。」琉璃太子很高興地接受了父王的指示,然後帶著隨從出發了。
摩诃南長者知曉琉璃太子來此的目的後,就派了一批年少子弟培侍琉璃太子練習文武技藝。當時迦毗羅衛國興建了一幢很堂皇的講堂,大家都表示:「這座講堂非常殊勝莊嚴,等講堂建好後,第一位就是要請至高無上的佛陀來爲我們講經說法。」此時,他們特別准備了一張很莊嚴華貴的椅子,擺設在講堂的正中央。此時,琉璃太子等人正好到來,他們看到講堂的而布置非常莊嚴,即入內觀賞。
琉璃太子一看到那張莊嚴的椅子,便很好奇地坐上去。負責工程的大臣正好走進來瞧見了。他怒發動冠地把琉璃太子從上拉下來,罵道:「你這婢女之子,豈可汙穢佛陀的座位!」不僅如此,還把琉璃太子推到外面去,不斷在以惡言辱罵他。
這件事情令琉璃太子憤恨難平,沒想到居然遭受監工大臣的的辱罵,便對身邊的侍衛說:「你要代我記得今天所受的恥辱,好讓我記得報複,假使我忘記了,你一定要時時提醒我,甚至一日提醒叁次。」回國後,琉璃太子就把怨恨牢牢記在心裏,而且侍衛每天提醒他叁次——太子!不要忘記迦毗衛國釋種之仇!
琉璃太子回到自己的國家後,一直懷恨在心。因此在接掌王位後,即發兵將整個釋迦族消滅了。
怨恨是非常可怕的心念,更是人生的禍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要把心念照顧好,不可無意中傷別人;更不可讓瞋恨的形態、言行現前。因爲一念偏差,怨恨的種子就會現前,而引來不可收拾的禍端。對人若能善解,凡事多包容,時時自我修養,自然傷害別人的心念和動作就不會現形。
阿難尊者的感歎
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
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
阿難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也是佛陀的堂弟,常隨侍在佛陀的身邊。由于記憶力過人,對于佛陀所講過的法都能朗朗記誦,因此,被稱爲「多聞第一」。
佛陀入滅後阿難在首次經典結集會中,被大家推選爲傳誦佛陀教法的代表,因此,迄今還能保存佛陀所說的經、法,阿難確實有很大的功績。
當時,修行者習法、修法都是靠口耳相傳的方式傳誦經典。佛入滅一段時間後,阿難也垂垂老矣!有一天,他來到竹林精舍,聽到林內有一年輕的比丘在背誦偈文:「若人生百歲,不見水潦鶴;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見之。」
阿難聽到這句偈,臉色頓時黯然,內心非常地哀傷與著急。他想:爲什麼徹見真理的正法,這麼快就在人間消逝了呢?佛陀的法經過結集整理,再經過口耳相傳,到現在「法」卻完全偏差了,充滿了邪見愚癡。像這樣的法,若再傳下去就好比有人迷了路,卻還要引導別人走相同的路一樣,實在很可怕啊!
想到佛法傳承的偏差與謬誤,阿難黨得自己在責任把它更正過來。便走到年輕比丘面前,請他將偈重誦一遍。誦完之後,阿難就說:「不對!應該是『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這才是真正佛說的法啊!」
經阿難的更正,年輕比丘很歡喜地受教,就將偈改了過來。他日再複誦時,比丘的師父聽到,說詢問說:「怎麼回事?你所誦的法句好像不一樣了。是誰叫你改過來的?」
年輕比丘說:「是阿難尊者幫我更正的。」
比丘的師父說:「阿難老了,記憶力難免會衰退,你還是依照原來教的那樣誦讀。」年輕的比丘只好又依照來的偈誦讀。
當阿難知道年輕的比丘又恢複過去的誦讀法時,就向年輕的比丘問明原因。年輕比丘說:「師父說您已經老了,記憶衰退,可能是您記錯了,要找我再照他教的來誦讀。」
阿難聽了非常悲傷,心想:正法從佛陀口中說出來,而由我親自口述、再經大家整理結集。如今我人還在,傳誦的法句就已經錯了,連我都不能被取信,將來佛法的傳承又會是什麼樣的情況呢?
面對這樣的難題,阿難萬念俱灰,因而生起入滅的念頭。
阿難在世時,經集的傳誦都不得更正了,更何況是後世?而佛法經過兩千多年的傳誦,要正確無誤,確實是很難啊!
不過,現在學佛,唯有運用智慧,讓佛陀的精神可以散布在人間,謹記「大慈悲爲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爲座,處此爲說法。」我想,大家若能依此精神去修行,就不會偏差太多。這才是佛陀所要傳達的精神。
修道人與水鬼
冤冤相報何時了,
一切皆有業,善惡到頭自分曉。
佛經裏有一段故事——
在舍衛城外叁十裏處,住著一位修道人,第天都有進城化緣。在城內有位經營屠豬買賣的生意人,十分樂善好施,與修道人特別投緣,每次修道人到城裏,生意人都有會殷勤供養,並送他許多日用品和食物。
後來,生意人往生後墮入鬼道,成爲水鬼。要恒河中,他常常受到如雪片般不斷落下的鐵刀、鐵戟所擊傷,剌得他全身痛苦不堪。
他一直不甘心地想:生前我常布施,爲什麼會墮入鬼道受苦?左思右想卻想不通,最後猜想可能是殺業所致吧!
又想:「我生前對修道人盡心供養,有求必應。修道人明知道我殺生賣肉是造惡業,爲什麼一直沒有告訴我?讓我做錯事後還不知道自已犯錯,也不知道要改過。因此,他很痛恨修道人,一直在恒河中等待機會報複。」
終于等到一天,修道人在坐船渡過恒河。當船只行到河中時,水鬼一看機會來了,就立即現身,用力拉著船,要將船翻覆。正好船上有一位賢者,看到水鬼如此凶惡,就問說:「你爲什麼拉住船不肯放呢?」
水鬼露出凶惡的臉,指著修道人,忿忿地說:「都是他!我在生前供養他,並且一應俱全。但他明知殺生不好,竟然從未勸告過我,讓我死後墮入鬼身,每天受著極大的痛苦!現在,我一定要把這位修道人拖下來,讓他嘗嘗痛苦的滋味,要不然我就要打翻整條船。」
這位賢者冷靜對水鬼說:「你仔細想想看!你生前殺豬、賣肉就受到這麼大的業報;若還心懷恨意,傷害修道人,你可知道你的業還會加重多少?所受的痛苦,還要多久?既然知道造惡會招禍,怎不趕快改過呢?解開你的惡念、恨意,就可以立即解脫啦!至于修道人未提醒你殺生會遭受業報,自有他應該承受的業。」
水鬼聽了,心想:對啊!我不該冤冤相報、不該心懷怨恨,一切皆有業,我應該好好承受過去錯誤的果報,不要再害人了!想通後,水鬼趕緊合掌,並起了一分慚愧忏悔心,當下心中的恨和怨都消除了。刹那間,他轉了鬼身、飄飄然地離開恒河邊,獲得解脫了。
「爲善得福,爲惡得禍」的因果關系,不可不知。要了解何謂善,何謂惡?不只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天天積善;看到別人行惡,更要機巧地勸導,這也是我們的本分事。知錯要能改,而不是一再地怨怼別人;如此,才能改善自己的命動。
沒空的哥哥
人生無常,把握當下最可靠。
佛典中有這麼一則故事——
有一對兄弟,從小一起長大,卻各有不同的理想;當父母往生後,弟弟爲了探求人生真理,于是離開家鄉,選擇修行的生活,把父母留下來的事業完全讓予哥哥經營。
經過幾後的苦修,弟弟終于了悟人生的無常,深覺一切名利均屬空幻,不論行善、造福皆要及時。所以,他希望哥哥也能領悟這一番道理。
當他回到家鄉,便告訴哥哥這些年來的體悟;但是哥哥雖然很認真經營事業,卻整天忙忙碌碌在空過人生。他對弟弟說:「你修行修得很好,你所說的也都很有道理,但是,我現在責任還很重,無法放下。」
弟弟說:「時間掌握在自己手上,你應該撥出一點時間來追求人生的真理。」
哥哥回答說:「我現在的事業這麼大,有很多事務要找我親自處理,哪有空閑的時間呢?」
弟弟說:「你如果沒有時間,也可發撥也一分心力,施舍錢財去幫助貧困苦難的人。」
哥哥回答說:「等我經濟基礎穩定、賺更多的錢時,再來布施。」
弟弟不斷地勸他,哥哥總是以沒空或是家業穩定後,有足夠的錢再做……等理由來敷衍。
哥哥如此頑固,弟弟實在是無可奈何,因此萬般灰心、無奈地離開家鄉,繼續精進修行。
數年後,聽到哥哥往生的消息,弟弟在悲痛之馀,趕緊入定,觀照哥哥的去處。他觀想天堂、人間,卻沒有哥哥的蹤影;觀想地獄、餓鬼道也都尋不著。最後,發現哥哥墮入畜生道,轉世爲牛。
弟弟憂心地趕回故鄉,找到了轉世爲牛的哥哥。他看見哥哥轉世的牛身上拖著犁,在沼澤田裏耕作;田裏泥濘不堪,舉步難辛,由于太過疲累,加上主人不時在鞭打,牛愈走愈緩慢,並不時露出悲苦的神情,好像要告訴人——牠快支撐不住了。
弟弟在田埂上看到牛這麼辛苦,體力幾乎消耗殆盡了,而主人不但不讓牛休息,還一直鞭打它。這一幕幕情景,讓弟弟不禁感歎,心疼地對牛說:「修行不及時,勞累一生,罪業纏身;但願現在你能及時思考,而及時解脫此身。」
好像牛聽懂了修行人的話,突然掙紮著、大聲悲鳴;接著全身癱軟,就這樣往生了。其他的農人看到如此奇特的事,都好奇地圍過來問牛主人,究竟是怎麼回事?
牛主人說:「我也覺得很奇怪,剛才有位修行人在這裏喃喃自語,我的牛就發出了悲鳴聲、掙紮倒地死了。」
農夫們一致懷疑:可能是修行人施了什麼法術?否則這頭牛怎會這麼奇怪?于是大家將修行人團團圍住。修行人就將前因後果告訴大家:「你們知道嗎?這頭牛過去是我的大哥,我時時勸他修行、修福,他卻以事業很重很忙來推托。但是人生無常,…
《遠古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