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遠古篇▪P3

  ..續本文上一頁他往生後墮入牛身,當牛還要好好把握時間,有能力就在造福,有時間就要好好靜下心來修行。」農夫們聽了都略有所悟。

   總之,人生無常,凡事要把握當下及時去做,若本末倒置,人生就會被欲念、煩惱所困,不得掙脫。

  愚人的拐杖

   生命結束的那天,

   究竟是帶著貪瞋癡的惡業,抑或超然清淨的善業?

   佛陀時代,有一位長者非常富有,他雇用了許多家仆。其中有一位家仆爲人憨直,做事沒有效率,總是笨手笨腳的,也不會的別人計較,這群家仆之中就屬他最傻。有一天,長者很生氣地罵了他一頓,然後將一支拐杖給這位憨直的家仆。

   長者對他說:「給你這支拐杖,是因爲你很傻,如果你遇到比你更傻的人,就可以將拐杖交給他。」

   家仆接了拐杖後很難過地想著:「我真的像主人所講的那麼傻嗎?世界上難道沒有比我更傻的人可以來承接這支拐杖?」

   從此,他每天拿著拐杖問自己:「我爲什麼會這麼傻呢?」不過,由于他本性憨直,也就傻傻地繼續過著自己的日子。

   有一天,長者突然病危躺在床上,所有的家仆都有聚集在長者的身旁,等候長者宣布事情。憨直的家仆看到其他家仆都有聚集在一起,也趕快隨大家過去湊熱鬧。長者看到家族的人都圍繞在身旁,所的有家仆也都趕到了,說對所有的人說:「現在我不得不離開大家了,我要走了。」

   憨直的家仆聽了就問長者說:「主人,您要去到哪裏?」

   主人答:「我可能要去很遠很遠的地方。」

   家仆又問:「那個地方是哪裏啊?」

   主人答:「可能是加一個世界。」

   憨直的家仆關心地說:「主人,那您的東西准備好了沒?」

   長者疑惑地說:「我什麼都沒准備,什麼都沒帶。」

   于是,憨直的家仆就拿出拐杖交還給主人,說:「主人,您要走那麼遠的路,卻什麼都沒准備,那不是很危險嗎?我想您也很笨,所以這根拐杖讓您帶著,它可以幫助您走很遠的路。」

   平時,我們往往只看到別人笨,總覺得對方待人接物、聰明才智都不如自己。其實,我們可能比別人更笨,只是自己從來都不曾察覺罷了!人死了,真的什麼都沒帶走嗎?其實不是什麼都沒帶;而是帶著我們的業!

   可曾仔細想想,自己身系是愚昧、貪瞋的業?還是一分超然、清淨的善業?

  佛陀的宿世因緣

   人與人之間的爭執,

   只不過是處延續過去煩惱的未來的惡果罷了!

   有一天,佛陀和弟子們在外托缽。途中遇到一位老人,這位老者看到佛陀時,態度非常親切、恭敬地走佛的面前,一開口就說:「兒子啊!這麼久的時間,你到底去哪裏了?走,回家去吧!你的母親好想念你。」佛陀似乎也默認了,就帶著弟子們隨同老者回家。

   老人一進門,就連聲大喊:「老太太,快來啊!快來啊!已經找到兒子了。」

   老太太看到佛陀時,也很恭敬地走到佛陀面前行佛門之禮。但她口中也是同樣說:「兒子啊!你跑到哪裏去了?好長一段時間沒看到你了,你知道我多麼想念你嗎?」

   老太太接著又喊道:「女兒啊!快來啊!快來啊!你的兄弟回來了。」

   年輕的女兒出來時也說:「兄弟呀!你跑到哪裏去了?好久都沒有你的消息了。」

   佛陀的態度,就像是真的回到自己的家見到親人般,接受這一家人的供養,然後回到僧團住的地方。弟子們心中都很疑惑:「奇怪!那位老者是知佛陀的父母是淨飯王和摩耶夫人,爲什麼一看到佛陀就叫『兒子』呢?更奇怪的是,佛陀似乎也默認了,這到底有什麼因緣?」

   佛陀看到弟子們正議論紛紛,就對大家說:「我們坐下來,讓我告訴你們這段過去的因緣。這對老夫妻將我當成他們的兒子,這是確實的。因爲在很久以前的一千五百世期間,前面的五百世,他們是我的父母;再五百世,他們是我的叔叔和嬸嬸;後面五百世,他們是我的祖父和祖母。由于那一千五百內,我曾是他們的子侄、孫子,所以他們叫我『兒子』並不過分。人生本來就是互爲因、互爲緣,過去生中他們養育我,他們的確有恩于我啊!」

   由這段故事,我們可以了解,人生確實是互爲因、互爲緣。大家來自不同的家庭,一這是有因、有緣才能聚在一起,有緣才能相聚。人要惜緣,因爲生生世世互爲緣啊!不論是善緣還是惡緣,在今生和過去生中都是互相牽連不斷。

   總之,人與人相處不要有爭執,爭執只是延續過去煩惱或成就將來的惡果罷了!了解「因、緣、果、報」之理,人與人之間就應多結好緣;懂得珍惜過去的因和現在的緣,在未來生中,才會有歡喜的好緣再相聚。

   結好緣,不只是對關系遠的人,對身邊的人更要重視這分好因緣。要感恩、善解、包容,說不定對方就是過去對我們有恩的人。過去對我有恩,今生應該要好好回報;所以,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對人、對事時時懷有感恩、報恩之心。

  老婢女

   布施行善,應時自作、教作,

   並且見作歡喜;隨喜即功德。

   佛在世時,有位給孤獨長者聽聞佛陀說法後,心中十分歡喜、快樂。不但全家皆皈依佛陀,並蓋了精舍,供佛陀及僧團居住。

   對于給孤獨長者如此奉獻、護持佛法,家中的一位老婢女,覺得很心疼,也很不舍。所以,每當她看到佛陀或僧衆前來受供時,心裏就很生氣。有一次給孤獨長者有夫人看她悶悶不樂,心情很不好的樣子,就對她說:「你知道嗎?佛陀是普天下的大智慧者,能供養佛陀是我們的福分!」但是,老婢女還是覺得長者很傻,一聽到佛陀的名字就會起煩惱。

   當皇後末利夫人聽聞老婢女和事後,便問給孤獨長老者:「聽說你家有位老婢女不但不對佛陀不恭敬,在外面也毀謗叁寶,有這回事嗎?做出這樣的行爲,你怎麼不把她辭掉呢?」

   給孤獨長者向末利夫人解釋:「佛陀慈悲,愛護一切衆生,要度衆生很不容易。況且她是孤老無依的可憐人,如果我把她辭掉,她將何去何從?她是因爲習氣重,才會起這種煩惱。我想用愛心慢慢地調伏她。」

   末利夫人說:「我想和她見面,了解她不敬叁寶的真正原因。」

   給孤獨長者回去後,便准備了金子,吩咐老婢女說:「快把這些金子送到宮中,末利夫人要供佛。」

   老婢女聽了主人的交代,心裏更痛了。她想:又是要供佛,你自己供養佛陀,我就已經舍不得了;現在還要送這些東西讓皇後供佛……老婢女心裏不高興地嘀咕著,心不甘情不願地將東西送到宮中。

   當末利夫人收下東西後,便輕聲細語地向老婢女說出她聽聞佛法後,心境上的歡喜及解脫心得。聽了末利夫人對佛法的領悟,老婢女內心仍無法理解,也無法坦然接受。此時正巧佛陀來了,老婢女一聽到「佛陀來了!」即轉身要離開皇宮,最後還是末利夫人想盡辦法才將她留下來。

   老婢女既然被留下來,也人好隨著大家一同聽法。佛法慈祥的面容及佛法的智慧,使她若有所悟,當下就起了歡喜心。但是,歡喜歸歡喜,她還是對佛陀敬而遠之;甚至佛陀到長者家時,她還是不喜歡接近佛陀,總是躲得遠遠的。

   對于這樣的情形,佛陀解釋說:「過去生我和她欠缺歡喜之緣,現在能讓她信任、度她入佛門的不是我,而是羅睺羅。」

   羅睺羅當時剛出家不久,是個很可愛的小沙彌。因此,佛陀就請羅睺羅去度她這位老婢女。

   由于過去生中與羅睺羅曾結歡喜緣,因此,當她看到羅睺羅時,心中很歡喜。羅睺羅對她說了一些佛陀平時的教育,以及在僧團裏的生活。老婢女竟然聽得津津有味,非常感動,即要求皈依。羅睺羅就這樣將老婢女引進了佛門。

   平常我們一定要「自作、教作、見作隨喜。」像給孤獨長者自己布施做得歡喜,並且很用心要感化更多的人。看到別人得到法喜,他也很歡喜;但是看到別人對佛法沒信心,也爲之可惜,而末利夫人本身對佛法很虔誠,希望人人都能認識佛法。因此,她運用智慧幫忙度化老婢女。總之,若想消除障礙,平常就要與人多結歡喜緣。

  佛陀與乞丐

   慈悲的愛心及關懷,是做人的根本。

   佛陀在憍薩羅國給孤獨園說法時,有一天帶領弟子出去托缽。到城裏時,看到一群人圍在巷道一處議論喧嘩。于是,佛陀請一位弟前去探個究竟。

   弟子回來說:「佛陀,那群人圍著一位老人議論紛紛。」

   佛陀說:「他們在議論什麼?」

   弟子回答:「那位老人正在乞食,不但年紀很大,而且身體又髒又臭,大家都覺得他很奇怪,有的人甚至還掩著鼻子、圍著他指指點點的。」

   此時,佛陀慈祥地走近老乞丐旁,問說:「老人家,你幾歲了?」

   老人很吃力地回答:「我七十歲了。」

   佛陀又問:「你從小就這麼貧苦嗎?」

   老人說:「不是的,我曾經有過快樂的童年,還有活潑的少年時代和很風光的中年時期。只是現在老了、病了,無法工作且無人照顧,落得必須當乞丐的下場。」

   老人又說:「年幼時,我的家庭很富有;但是,中年時因爲不懂得守成,又過于奢華享受,才會落得現在如此貧困。」

   佛陀問:「你年輕時最喜歡做什麼?過怎樣的生活?」

   老人說:「那時我很喜歡唱歌、跳舞,整天沈迷在歌舞臺榭之中。」

   佛陀問:「你現在還會唱歌、跳舞嗎?」

   老人說:「我現在連說話都這麼困難了,哪還能唱歌呢?而且已經駝背,手腳也爲靈活了,如何跳舞呢?」

   佛陀又問:「還有什麼原因,讓你落得如此貧窮?」

   老人說:「在一年發生大水災,沖毀了我的田地。原本肥沃青翠的良田,一下子都變成滿布石頭的溪埔。隔年,一場大火將我的房子燒毀,害得我妻離子散,孤老一生。我很後悔,後悔年輕時不求上進,中年時又沈迷在灑色之中,現在老了,才落得一身貧病的下場。」

   佛…

《遠古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溯今篇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