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远古篇▪P3

  ..续本文上一页他往生后堕入牛身,当牛还要好好把握时间,有能力就在造福,有时间就要好好静下心来修行。」农夫们听了都略有所悟。

   总之,人生无常,凡事要把握当下及时去做,若本末倒置,人生就会被欲念、烦恼所困,不得挣脱。

  愚人的拐杖

   生命结束的那天,

   究竟是带着贪瞋痴的恶业,抑或超然清净的善业?

   佛陀时代,有一位长者非常富有,他雇用了许多家仆。其中有一位家仆为人憨直,做事没有效率,总是笨手笨脚的,也不会的别人计较,这群家仆之中就属他最傻。有一天,长者很生气地骂了他一顿,然后将一支拐杖给这位憨直的家仆。

   长者对他说:「给你这支拐杖,是因为你很傻,如果你遇到比你更傻的人,就可以将拐杖交给他。」

   家仆接了拐杖后很难过地想着:「我真的像主人所讲的那么傻吗?世界上难道没有比我更傻的人可以来承接这支拐杖?」

   从此,他每天拿着拐杖问自己:「我为什么会这么傻呢?」不过,由于他本性憨直,也就傻傻地继续过着自己的日子。

   有一天,长者突然病危躺在床上,所有的家仆都有聚集在长者的身旁,等候长者宣布事情。憨直的家仆看到其他家仆都有聚集在一起,也赶快随大家过去凑热闹。长者看到家族的人都围绕在身旁,所的有家仆也都赶到了,说对所有的人说:「现在我不得不离开大家了,我要走了。」

   憨直的家仆听了就问长者说:「主人,您要去到哪里?」

   主人答:「我可能要去很远很远的地方。」

   家仆又问:「那个地方是哪里啊?」

   主人答:「可能是加一个世界。」

   憨直的家仆关心地说:「主人,那您的东西准备好了没?」

   长者疑惑地说:「我什么都没准备,什么都没带。」

   于是,憨直的家仆就拿出拐杖交还给主人,说:「主人,您要走那么远的路,却什么都没准备,那不是很危险吗?我想您也很笨,所以这根拐杖让您带着,它可以帮助您走很远的路。」

   平时,我们往往只看到别人笨,总觉得对方待人接物、聪明才智都不如自己。其实,我们可能比别人更笨,只是自己从来都不曾察觉罢了!人死了,真的什么都没带走吗?其实不是什么都没带;而是带着我们的业!

   可曾仔细想想,自己身系是愚昧、贪瞋的业?还是一分超然、清净的善业?

  佛陀的宿世因缘

   人与人之间的争执,

   只不过是处延续过去烦恼的未来的恶果罢了!

   有一天,佛陀和弟子们在外托钵。途中遇到一位老人,这位老者看到佛陀时,态度非常亲切、恭敬地走佛的面前,一开口就说:「儿子啊!这么久的时间,你到底去哪里了?走,回家去吧!你的母亲好想念你。」佛陀似乎也默认了,就带着弟子们随同老者回家。

   老人一进门,就连声大喊:「老太太,快来啊!快来啊!已经找到儿子了。」

   老太太看到佛陀时,也很恭敬地走到佛陀面前行佛门之礼。但她口中也是同样说:「儿子啊!你跑到哪里去了?好长一段时间没看到你了,你知道我多么想念你吗?」

   老太太接着又喊道:「女儿啊!快来啊!快来啊!你的兄弟回来了。」

   年轻的女儿出来时也说:「兄弟呀!你跑到哪里去了?好久都没有你的消息了。」

   佛陀的态度,就像是真的回到自己的家见到亲人般,接受这一家人的供养,然后回到僧团住的地方。弟子们心中都很疑惑:「奇怪!那位老者是知佛陀的父母是净饭王和摩耶夫人,为什么一看到佛陀就叫『儿子』呢?更奇怪的是,佛陀似乎也默认了,这到底有什么因缘?」

   佛陀看到弟子们正议论纷纷,就对大家说:「我们坐下来,让我告诉你们这段过去的因缘。这对老夫妻将我当成他们的儿子,这是确实的。因为在很久以前的一千五百世期间,前面的五百世,他们是我的父母;再五百世,他们是我的叔叔和婶婶;后面五百世,他们是我的祖父和祖母。由于那一千五百内,我曾是他们的子侄、孙子,所以他们叫我『儿子』并不过分。人生本来就是互为因、互为缘,过去生中他们养育我,他们的确有恩于我啊!」

   由这段故事,我们可以了解,人生确实是互为因、互为缘。大家来自不同的家庭,一这是有因、有缘才能聚在一起,有缘才能相聚。人要惜缘,因为生生世世互为缘啊!不论是善缘还是恶缘,在今生和过去生中都是互相牵连不断。

   总之,人与人相处不要有争执,争执只是延续过去烦恼或成就将来的恶果罢了!了解「因、缘、果、报」之理,人与人之间就应多结好缘;懂得珍惜过去的因和现在的缘,在未来生中,才会有欢喜的好缘再相聚。

   结好缘,不只是对关系远的人,对身边的人更要重视这分好因缘。要感恩、善解、包容,说不定对方就是过去对我们有恩的人。过去对我有恩,今生应该要好好回报;所以,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时时怀有感恩、报恩之心。

  老婢女

   布施行善,应时自作、教作,

   并且见作欢喜;随喜即功德。

   佛在世时,有位给孤独长者听闻佛陀说法后,心中十分欢喜、快乐。不但全家皆皈依佛陀,并盖了精舍,供佛陀及僧团居住。

   对于给孤独长者如此奉献、护持佛法,家中的一位老婢女,觉得很心疼,也很不舍。所以,每当她看到佛陀或僧众前来受供时,心里就很生气。有一次给孤独长者有夫人看她闷闷不乐,心情很不好的样子,就对她说:「你知道吗?佛陀是普天下的大智慧者,能供养佛陀是我们的福分!」但是,老婢女还是觉得长者很傻,一听到佛陀的名字就会起烦恼。

   当皇后末利夫人听闻老婢女和事后,便问给孤独长老者:「听说你家有位老婢女不但不对佛陀不恭敬,在外面也毁谤三宝,有这回事吗?做出这样的行为,你怎么不把她辞掉呢?」

   给孤独长者向末利夫人解释:「佛陀慈悲,爱护一切众生,要度众生很不容易。况且她是孤老无依的可怜人,如果我把她辞掉,她将何去何从?她是因为习气重,才会起这种烦恼。我想用爱心慢慢地调伏她。」

   末利夫人说:「我想和她见面,了解她不敬三宝的真正原因。」

   给孤独长者回去后,便准备了金子,吩咐老婢女说:「快把这些金子送到宫中,末利夫人要供佛。」

   老婢女听了主人的交代,心里更痛了。她想:又是要供佛,你自己供养佛陀,我就已经舍不得了;现在还要送这些东西让皇后供佛……老婢女心里不高兴地嘀咕着,心不甘情不愿地将东西送到宫中。

   当末利夫人收下东西后,便轻声细语地向老婢女说出她听闻佛法后,心境上的欢喜及解脱心得。听了末利夫人对佛法的领悟,老婢女内心仍无法理解,也无法坦然接受。此时正巧佛陀来了,老婢女一听到「佛陀来了!」即转身要离开皇宫,最后还是末利夫人想尽办法才将她留下来。

   老婢女既然被留下来,也人好随着大家一同听法。佛法慈祥的面容及佛法的智慧,使她若有所悟,当下就起了欢喜心。但是,欢喜归欢喜,她还是对佛陀敬而远之;甚至佛陀到长者家时,她还是不喜欢接近佛陀,总是躲得远远的。

   对于这样的情形,佛陀解释说:「过去生我和她欠缺欢喜之缘,现在能让她信任、度她入佛门的不是我,而是罗睺罗。」

   罗睺罗当时刚出家不久,是个很可爱的小沙弥。因此,佛陀就请罗睺罗去度她这位老婢女。

   由于过去生中与罗睺罗曾结欢喜缘,因此,当她看到罗睺罗时,心中很欢喜。罗睺罗对她说了一些佛陀平时的教育,以及在僧团里的生活。老婢女竟然听得津津有味,非常感动,即要求皈依。罗睺罗就这样将老婢女引进了佛门。

   平常我们一定要「自作、教作、见作随喜。」像给孤独长者自己布施做得欢喜,并且很用心要感化更多的人。看到别人得到法喜,他也很欢喜;但是看到别人对佛法没信心,也为之可惜,而末利夫人本身对佛法很虔诚,希望人人都能认识佛法。因此,她运用智慧帮忙度化老婢女。总之,若想消除障碍,平常就要与人多结欢喜缘。

  佛陀与乞丐

   慈悲的爱心及关怀,是做人的根本。

   佛陀在憍萨罗国给孤独园说法时,有一天带领弟子出去托钵。到城里时,看到一群人围在巷道一处议论喧哗。于是,佛陀请一位弟前去探个究竟。

   弟子回来说:「佛陀,那群人围着一位老人议论纷纷。」

   佛陀说:「他们在议论什么?」

   弟子回答:「那位老人正在乞食,不但年纪很大,而且身体又脏又臭,大家都觉得他很奇怪,有的人甚至还掩着鼻子、围着他指指点点的。」

   此时,佛陀慈祥地走近老乞丐旁,问说:「老人家,你几岁了?」

   老人很吃力地回答:「我七十岁了。」

   佛陀又问:「你从小就这么贫苦吗?」

   老人说:「不是的,我曾经有过快乐的童年,还有活泼的少年时代和很风光的中年时期。只是现在老了、病了,无法工作且无人照顾,落得必须当乞丐的下场。」

   老人又说:「年幼时,我的家庭很富有;但是,中年时因为不懂得守成,又过于奢华享受,才会落得现在如此贫困。」

   佛陀问:「你年轻时最喜欢做什么?过怎样的生活?」

   老人说:「那时我很喜欢唱歌、跳舞,整天沉迷在歌舞台榭之中。」

   佛陀问:「你现在还会唱歌、跳舞吗?」

   老人说:「我现在连说话都这么困难了,哪还能唱歌呢?而且已经驼背,手脚也为灵活了,如何跳舞呢?」

   佛陀又问:「还有什么原因,让你落得如此贫穷?」

   老人说:「在一年发生大水灾,冲毁了我的田地。原本肥沃青翠的良田,一下子都变成满布石头的溪埔。隔年,一场大火将我的房子烧毁,害得我妻离子散,孤老一生。我很后悔,后悔年轻时不求上进,中年时又沉迷在洒色之中,现在老了,才落得一身贫病的下场。」

   佛…

《远古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溯今篇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