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遠古篇▪P5

  ..續本文上一頁産無人繼承,必須納入國庫。因此,我專程去清點他的財産,結果,光是黃金就有八萬斤。您能想像他的財産有多少嗎?」

   佛陀說:「可惜!真的很可惜啊!」

   波斯匿王說:「這位婆提老者在世時,孤單一人,刻苦寒怆,不但住的環境不好、穿的衣服破舊,連吃的也很寒酸,生活極爲苛吝,只知死守著錢財。雖然屯積了很多財産,可是現卻兩手空空地走了,家財一分一毫也沒帶走。佛陀,依您的慧眼來看,他舍了人身之後,究竟到哪去了?」

   佛陀說:「他已經墮入啼哭地獄!(墮于此地獄受苦之人,因痛若不堪,號泣叫喚、哭啼不停,也稱作叫喚地獄)」

   國王聽了,搖頭歎氣說:「婆提老者能有這麼多的財産,應該很有福報的,爲何死後會墮入啼哭地獄呢!」

   佛陀說:「他有那麼多的財産富,是過去生中所造的福。因爲有久遠以前,只有辟支佛的時代(辟支佛:指出生于無佛之世,但因前世修行因緣,自以智慧而得道,亦即指無師而自覺自悟的聖者。)他一時心生歡喜就供養飯食,並對辟支佛說:『若有需要的話,我都會布施給您的。』經過一段時間的供養後,地主心中卻起了悭吝之念。覺得把東西供養出家人,倒不如把這些食物留給奴仆吃。從此,他再也不肯布施食物給辟支佛了。」

   佛陀接著說:「那位地主就是現在已過世的婆提老者,因爲他曾有布施辟支佛的因緣,所以有福。可是後來生起悭貪、後悔之心,因此,雖然有福擁有許多財富,卻爲得自用。而這輩子又不懂得布施、做善事,所以墮入啼哭在地獄。」

   國王問說:「佛陀,難道婆提老者沒有剩下任何一點福因嗎?明明他有這麼多錢,難道就這樣絲毫也帶不走?」

   佛陀說:「比如有人種田,田裏的稻子都割完了,若不再撒種子,這畝田還再長稻子嗎?老者雖然一生富有,但是他不曾再造福,自然就沒有福因可帶走。」

   舍得、舍得,能舍才能得。而人身難得,能爲人付出便是福。人生就像一畝福田,可讓我們隨意耕作,能開辟多少,做多少,就要看我們是否能把握時節,及時播種,這就要靠大家的智慧了。

  叁種病痛

   把生死看得太種,則煩惱叢生,

   身病、心病就會不斷出現。

   佛住世時,在舍衛國有位須達多長者,(須達多長者,夙憐孤獨,好行布施,人譽爲給孤獨長者,皈依佛陀。)他有一位朋友是舍衛國財富數一數二的大長者,但他長年都覺得身體欠安、體弱多病。雖然看遍了全國名醫,甚至每天祭祀,求天賜福都無效。

   須達多長者知道此事後,就去探病,並對長者說:「你求神、求天、求醫,身體還是無法康複,我建議——請佛陀來看看你,了解一下病情。」

   這位長者對佛法很排斥,甚至對須達多長者擁護佛陀所做的種種,感到很不可思議。雖然如此,須達多長者眼看朋友的病並未好轉,于是一而再、再而叁地勸說。長者感到須達多長者是這麼的關心他,又看在彼此的交情上,終于接受了這項建議。

   透過須達多長者的安排,佛陀來到長者家,了解長者發病的起因後,佛陀對長者說:病有下列叁種狀況——

   第一、病而不醫。就是身體有了病痛卻不去看醫生。愈拖愈久,小病就變成大病,這種情形大多發生在貧困的家庭。

   第二、醫而不慎。曉得治病卻不謹慎。但這種情形有時不是真正身體有病,而是心理有病;然後亂吃藥、亂投醫,甚至求天拜神。可是,如果心病沒有治好,身病是絕對好不了的。

   第叁、驕恣自用,不知順逆善惡。平常只憑自己一時之勇,貪戀酒、色、財、氣,不知愛護身體、脾氣又暴躁,一生病就把氣發泄在別人身上。不知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順逆善惡一概無法分別。這種病人可以說是無可救藥,唯有靠自己及時醒悟。

   「有了病就該看醫生;如果小病就緊張地亂吃藥、亂投醫,或者求神、祭天,這就是本末倒置。若能好好注意自己的行爲;好好反省自己的心,身心能調和,那就沒什麼病了。」

   佛陀又說:「這叁種病,你是屬于第二種,你沒有什麼大病,起來吧!動動你的身體,呼吸新鮮空氣,這樣心理才會健康,也可以鍛煉出真正健康的身體。」

   長者聽了佛陀的分析後,自己反省道:「對啊!我平常就是對生死看得太重,也太緊張了,所以每天一直吃藥,一直煩惱。生病了!就趕快拜天、祭祀,可是病痛還是沒有痊愈。這麼長的一段光陰都在病床上度過,我應該下床到外面走走啊!」

   佛陀露出笑容說:「你現在身體是不是已經好了

  看!你和須達多長者倆人都很健康,你們可以發心、發願,多爲人群付出啊!」這時長者有如醍醐灌頂,當下身心清涼、自在,甚至即刻皈依叁寶!

   放眼看看,有多少人都被這叁種病困擾著

  所以有病要趕快治療,小病不要害怕、驚慌而亂投醫;更不要迷信,求天拜神;酒色財氣要戒除,心中的貪瞋癡要趕快調伏,如此身心才算真正的健康。

  悭貪的苦果

   人生沒有真正的「所有權」,

   因、緣、果、報的道理要切記啊!

   佛陀時代,有一位家財萬貫的富翁,不但爲人非常悭貪,更不斷叮咛兒子要好好地守護家財,不要把財物費耗在無關的人事上,因爲賺錢很辛苦!甚至特別交代守衛——若有乞丐從門前經過,不能讓他靠近;若有人來求助,就和他斷絕往來。

   隨著歲月的消逝,老富翁往生了。當時離老富翁家不遠處,有一戶貧困的人家。夫妻倆都是瞎子,而妻子已懷了足月的身孕、快要生産了。丈夫無奈地說:「家裏窮,我自己的肚子都無法填飽了,現在妳又懷孕,將來哪有辦法養育孩子呢

  既然如此,妳就自己去找生路吧!」

   這位貧婦只好無奈地懷著身孕,離家乞討度日,直到將孩子生下。不幸這孩子也是個瞎子;于是她帶著嬰兒住在山洞,白天便出去乞食。

   日子一天天地過去,孩子七歲後,就常常跟著媽媽四處乞討。有一次媽媽病重,只好對兒子說:「今天媽媽無法出去,你就依照我平時所教的方式去乞討;除了填飽你的肚子之外,可別忘了媽媽在這裏等你帶一些食物回來啊!」

   乞兒依言出門去了。當他來到富翁家時,就趁守衛不注意時,偷溜了進去。剛好碰到富翁之子,他一看到乞兒進來,便怒氣沖天,很生氣地把守衛痛罵一頓。守衛愈想愈不甘心,就把怒氣發泄在乞兒身上,將乞兒拖出大門外,用棍子狠狠地打了一頓,可憐的乞兒被打得頭破血流,奄奄一息地躺在地上。

   有人看到乞兒可憐的模樣,趕緊跑去告訴乞兒的媽媽。媽媽抱病趕來,撫摸兒子遍體鱗傷的身體,傷心地哀嚎痛哭。這一哭,便引來很多人好奇地圍觀。

   此時,佛陀正好經過,他看到乞兒被媽媽抱在懷裏,全身有多處傷口都流著血。于是佛陀慈悲地伸手揉揉乞兒的眼睛。當乞兒睜開眼睛時,竟然可以約略地看見周圍的景物。

   佛陀問乞兒:「這是什麼地方,你記得嗎

  」

   乞兒覺得眼前的景物非常熟悉,便脫口而出說:「這裏是我的家啊!」

   佛陀說:「是的,這是你前世的屋宅。過去你是這裏的什麼人呢

  」

   乞兒憶起前世的種種,感慨地說:「我前世是這裏的主人!」正在談話時,富翁之子從屋裏出來,佛陀便對他說:「你是一個很不孝的人。」

   富翁之子莫名其妙地說:「我的父親已經死了七年,我哪有不孝呢

  」

   佛陀說:「你不只不孝,更是一位十分悭貪的人。看看!這個孩子是誰

  」

   富翁之子說:「我不認識。」

   佛陀說:「他就是你已故的父親。七年前,他帶著悭貪不舍的惡念往生,所以投胎到貧困之家,受此苦報。而你竟然不肯施舍,還叫人打他,想想看,這樣的行爲是不是很不孝呢

  」

   富翁之子看到佛陀莊嚴的相貌,思考佛陀所講的話,若有所悟地想著:父親生前自私悭吝,招來現在的苦報,這實在是太可怕了!

   人生哪有真正的『所有權』呢

  人生確實是「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因、緣、果、報要切記呀!「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速令斷。」若不小心犯錯即應及時悔過;若是連悔過之心都沒有,將來遭受果報時,後悔就來不及了。

  貪著口欲之災

   貪圖口腹之欲而造殺業,

   後果是得不償失。

   從前,在某個山區住著一家人,他們以農牧維生,家中每個人都非常克勤克儉。盡管農作物年年豐收,畜養的羊群高大肥碩,他們卻舍不得享用。

   當家中的男主人漸漸老邁時,他常常想,自己養了一大群羊,這輩子卻從來沒吃過羊肉,實在很想嘗嘗羊肉的滋味。但是由于他平時都教育孩子們要勤儉,將采收的農作物及豢養的牲畜盡量出售,不留著自己享用;現在自己卻動了吃羊肉的念頭,若是沒有合適的理由,怕破例之後,孩子們會變得浪費、奢侈。男主人內心很矛盾,然而那股想吃羊肉的欲望,卻越來越強烈。

   有一天,男主人突然想起屋外有一棵大樹,靈機一動,就對太太和子女說:「我昨天做了一個夢,夢見樹神對我表示,我們的農作物年年豐收,牲畜如此肥碩,都是得力于樹神的照顧。因此,樹神希望我們每個月都殺一只羊來祭拜祂。」

   家人聽了,都覺得很有道理,農作物能年年豐收,確實可能是樹神長久以來的保佑,現在祭拜答謝樹神也是應該的。從此以後,他們每個月都會殺一只羊來祭拜。

   多年以後,男主人生了病,而且一病不起。那時,每當他一合上眼睛,就覺得有一群羊在他腦海裏亂竄,而他病痛的呻吟、哀叫聲就如羊的嚎叫聲一般。更令他悲苦的是,自己因爲貪欲而欺騙了家人,雖然他非常懊惱、後悔,但是,沒有人能體會他的心境。帶著這樣的遺憾及罪惡感,男主人往生了。

   辦完喪事後,有一天晚上,男主人的兒子夢見父親很落魄、悲淒地對他說:「我欺騙了你們,現在我已墮入畜生道。」兒子醒來後…

《遠古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溯今篇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