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遠古篇▪P6

  ..續本文上一頁雖然驚異不已,卻不相信父親真的如夢境所說的,已墮入畜生道,因此根本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

   男主人往生後,他們照例每個月殺一只羊。有一天,男主人的兒子從羊欄中牽出一只羊准備祭拜樹神。奇怪的是,這只羊哀哀號叫,怎麼也不肯走,年輕的兒子不知道牠爲什麼如此哀叫,反而更用力地拉趕著羊。

   當時,正好有一位出家人經過,看到這種情形就說:「年輕人,不要強拉了!靜下心來思考一下,人生輪回、相互殘殺無了時,說不定你牽的這頭羊就是你的父親啊!」

   年輕人聽師父一說,心裏非常震驚,于是憐憫地仔細端詳羊的臉,發現羊正在流淚,那神情就像夢中的父親一樣。他忍不住摟著羊,哭叫著:「父親,您受苦了!」

   這頭羊是不是男主人所投胎的,我們無法知道。但是,他利用祭拜樹神作爲滿足口腹之欲的藉口,欺騙了家人,且種下殺生的業果,這不但造成家人的共業和不安,更會遭受果報,實在不值得呀!

  滿財長者與須摩提

   具有宏觀的正信,可以使全家和樂,

   推而廣之,則能使人普遍得到法益。

   在《阿含經》裏有一則故事:舍衛國有一位具足財勢、名位的好施長者,也就是「給孤獨長者」。鄰國有一位滿財長者,這兩位長者是很好的朋友,經常來往和互相貿易。

   有一天,滿財長者到舍衛城去探望好施長者。當時,好施長者的女兒來向父母請安,父親就向女兒介紹:「這位是我的好朋友——滿財長者。」並叫女兒向他問訊作禮。這女孩名叫須摩提,長得很漂亮,也深具女德。

   滿財長者看到她,眼睛一亮,因爲他有個兒子正值適婚年齡,看到好施長者的女兒如此莊嚴賢慧,他覺得兒子跟她很相配。等女孩進去以後,他立即向好施長者說:「我有個兒子。你想,我們兩家是否門當戶對

  」

   好施長者回答:「依門風、家教而言,當然沒話說:而且,若能和你結這門親也很好,不過,這是不可能的。」滿財長者聽了感到很奇怪,問道:「我們既然門當戶對,又是好朋友,爲什麼不可能呢

  」好施長者說:「因爲信仰不同,所以不可能。」

   滿財長者又問:「你們的信仰是什麼

  」好施長者說:「我們全家都是佛陀的弟子,我女兒對佛陀非常地敬重,佛陀的教義深入她的日常生活中,已無法分離。你們的信仰和我們完全不同啊!你我是好朋友,信仰不同還沒關系。但是,我女兒若是嫁到你們家,可能無法和你們融洽地生活在一起。」

   滿財長者就說:「信仰可以分開呀!她信她的、我們信我們的,沒關系!她可以繼續虔誠地信仰她的佛教。」

   當時,好施長者感受到滿財長者的誠意,于是就答應了這門親事。

   滿財長者很高興地回去了。不久,他們以非常隆重的排場,還有很多的金銀財寶來娶親,而好施長者也以豐厚的嫁妝讓女兒嫁過去。

   迎娶隊伍回到城門時,有一群外道的修行者就圍過來了。原來,他們這個城有一個規矩——不能與本城以外的人有婚嫁關系。如果犯規的話,就要罰六千兩。而且還要設席請客,供養六千位外道教的修行者。

   滿財長者知道這個規矩,所以他很高興地設席供養。供養之後,他還教新郎、新娘來行宗教的禮節,要禮敬這些修行人。但是,這些外道教徒,他們習慣于上身裸體,所穿的都是半身裸露的服裝。

   此時,新娘須摩提一聽公公說,要行他們的宗教儀式供養這修行者,她認爲這不是正確的修行法門,所以堅持不肯去。不管她的公公如何懇求,新郎也多次要求,還是沒辦法。最後這場婚禮辦得很無奈。自從這件事情發生以後,滿財長者每天都很懊惱、悶悶不樂。

   有一天,一位婆羅門教的學者來探望滿財長者,知道長者的近況後,就向長者說:「有一回,我去舍衛國時,看到僧團十分整齊、莊嚴,每一個人都是威儀具足、神通廣大,這是一個很好的宗教。哪怕是小沙彌,出家以後也是威德俱全!」

   但是,滿財長者說:「有什麼好呢

  我們原來的宗教信仰就是這樣的,哪有辦法改變

  哪有娶一個不同信仰的媳婦,全家的信仰就要跟著改變的

  」婆羅門教長者就說:「我們所要追求的是精神信仰,應該要更上一層樓;就像我,奉祀的是婆羅門教法,但是在我心靈上也很佩服佛法的教育,有什麼不好呢

  」

   滿財長者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于是請媳婦出來;這位婆羅門教長者向她說:「妳們的教法這麼好,何不請佛陀來這裏說法,讓妳的公公、夫婿也能夠了解妳所信仰的宗教呢

  」

   須摩提認爲這是一個好機會,于是,跑到樓閣外當空祈禱,請求佛陀來應供;她以最懇切的心祈禱,希望佛陀能夠到滿富城來接受供養。

   須摩提的祈禱,佛陀在舍衛國也感受到了,他知道須摩提在滿富城有困難。于是,先讓比丘陸陸續續到滿富城來,最後佛陀也來了。

   僧團到達時,他們的威儀令城裏的人深受震撼。佛陀受供以後,就要開始說法,這個消息,從長者家裏一直傳到城市外面,不斷地再傳下去,確實是一大盛事啊!

   佛陀在那裏度化了很多人,滿財長者全家也全部歸投在佛法中;從此他們的信仰一致,具有正信宏觀,不只全家幸福和樂,也使得那城市的人普遍得到法益。

  窮書生的傳家寶

   讓子女懂得布施最樂的道理,就是最好的財産。

   佛經裏有一段故事——

   有位書生以教書維生,但是家鄉環境貧困,教書所得微薄,他只好遠離家鄉到遙遠的都市教書。

   二十年後,書生好不容易積存了一些錢,就帶著這些錢和一位同鄉結伴回家,希望用這錢改善妻子、小孩的生活。

   返鄉的路途很遠,要花很多天才能到達。有一天,他們在郊外看到遠處有一間茅屋,書生覺得非常口渴,就對同伴說:「前面有一間房子,我們去要一些水喝。」

   兩人走到茅屋前,聽到屋裏有人在哭泣,他們好奇地進屋探看,原來有位婦人在床邊傷心啼哭,而床上躺著一個病人。

   他們問:「這位大嫂,爲什麼哭得這麼傷心呢

  躺在床上的是妳什麼人

  」

   婦人回答:「他是我的丈夫,病得很嚴重,可是我沒錢爲他請大夫,看來只好賣身換些錢來醫治他的病。」

   書生聽了很不忍心,就對同伴說:「我們各出一些錢來幫助她,好不好

  」

   同伴說:「怎麼可以!你和我二十年來省吃儉用,好不容易存了一點錢,可以帶回家鄉讓家人過好日子。我們如果把錢給她,回去怎麼向家人交代

  你的要求我無法接受。」

   書生聽了,覺得同伴說的有道理:花了二十年的長久歲月,才存了這錢,若給了她,就和二十年前一樣空無一物,要是兩手空空回家,怎麼向家人交代呢

  他反複思量,猶豫不決。

   這時婦人又開始哭了,他實在不忍心,只好把身上的錢全都拿出來,對婦人說:「這位大嫂,我這些錢妳趕快拿去請大夫,這樣妳就不用賣身了。」婦人驚喜萬分,伏地叩謝救命之恩。

   書生和朋友趕回家鄉時,年關將近,人人正忙著采購年貨。書生兩手空空,又餓又累地回到家。滿懷希望的妻子看到先生終于回來了,以爲能過一個豐裕的新年——孩子有新衣服穿,也有豐盛的年夜飯可吃。

   但是,書生垂頭歎氣地說:「有什麼東西可吃嗎

  我實在快餓昏了。」

   妻子說:「我正等著你買米回來呀!現在家裏沒有半樣東西可吃。」

   「不管什麼東西,只要能喝、能吃就好。」妻子看到丈夫餓成這樣,趕快到屋外摘一些菜煮給他吃。

   妻子問丈夫,是不是路上發生了什麼事

  他就把經過一五一十地告訴妻子。她聽了之後,不但沒有埋怨,反而很贊歎丈夫。

   「我真有眼光,嫁到這麼善良的人。跟著你再吃多少苦我都願意,只要我命還在,不管你多窮,我都會與你同甘共苦!」

   書生聽了實在很感動,于是夫妻倆相互鞠躬、贊歎。叁個孩子看到父母品格這麼清高,也非常感動,就對父母說:「爹、娘,請放心,我們一定會用功讀書,不孤負您們。」叁個孩子發憤用功,長大後果然事業有成,並且經常布施行善。

   能爲人付出就是福,這分付出,無形中就是子女們最好的榜樣,身教是最好的教育,能讓子女懂得奮發上進、樂于助人,這才是給他們最實在的財産。

   如是因、如是果;不種好因,哪能得好果?付出愛心是做人的本分,只要無所求地付出,心靈必定輕安、愉快。  

  明惠法師

   具備勇氣和毅力,

   就能盡情發揮生命的良能,爲大衆服務。

   古時候,有位明惠法師,品德與道業都非常卓越。在他出生不久,父親就去世了;叁、四歲時母親也往生了,變成孤兒的他,就寄居在伯父家。當他八、九歲時,伯父打算送他到深山古寺修行,但是,從家裏到古寺有一段很長的距離,于是伯父就雇了一位馬夫送他去。

   一路上,不論天氣多熱,他所騎的馬,仍然馬不停蹄地往前走。直到有湖水的地方,才沿著湖邊,邊走邊喝水。看到這麼盡責沿途都不曾休息的馬兒,他深深地體會到:「必須精進不退,才能盡快到達目標。」

   經過多天的跋山涉水、翻山越嶺後,終于到達古寺。由于他是一個可愛又聰明伶俐的孩子,思想比一般小孩成熟,因此,寺裏有一位老師父常常講故事給他聽,尤其是佛陀本生的故事,其中有一則是描述佛陀「舍身救虎」,讓他印象特別深刻;內容是說佛陀在過去生中,曾是一位很慈悲的王子。有一天,王子在森林裏,看到一只母虎帶著七只虎子,因找不到食物,虎子餓得發出哀嚎聲,王子覺得很不忍心,便毅然地投身飼虎。

   這段故事讓他很感動,便下定決心,以後自己修行的目標也要學習、培養這分舍身救人的慈悲和膽量。

   此後,他常常一個人跑到寺外,在一塊大石上打坐,訓練自己的膽識。在十六歲某天的傍晚,他決定到深山去試試自己的膽量。老師父知道後便阻止…

《遠古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溯今篇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