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細報告那位修行者如何爲五百人服務。
佛陀聽了,微笑地說:「你們知道嗎
那位修行者在過去生中,就已經對任何人都無所求地付出。」
佛陀緩緩述說——
在過去生中,這位修行者在山林裏精進地修行。
有段時間氣候非常幹旱,溪、溝裏的水都幹涸了,山林中的鳥獸沒水喝,面臨生存的危機。這位修行者就每天下山到很遠的溪流,將竹子挖洞用來裝水,以供鳥獸飲用。
但是,他每天爲鳥獸們來來回回地取水,卻忽略了自己的身體,于是體力漸漸衰弱,但他仍然提起精神毅力,繼續爲鳥獸服務。
鳥獸們對這位修行者非常感恩,卻很擔心他的健康狀況;大家聚在一起討論:如何才能回報他呢
獸王說:「雖然我們的力量不大,不過可以盡我們所能——會爬樹的就去摘水果;不會飛的就在地上找食物……」
爲了報恩,每只鳥獸都很盡力到處找食物,鳥兒啣來小果子、兔子找來蘿蔔、松鼠帶來堅果,馬兒采集了一堆可食的嫩葉……,修行者看了,深受感動,體會到——衆生本具佛性,即使是鳥獸,也有真誠的感恩心。
佛陀告訴比丘們:「布施不只是布施物質,以『歡喜心』爲衆生服務,也是布施。」這位修行者爲這麼多人及鳥獸服務,所憑借的是誠懇的愛心和堅忍的毅力;這就是殊勝的修行。
只要人人抱持「感恩心」彼此付出,就是清淨祥和的世界。社會上人人都能相互尊重、彼此關懷,這個社會才能充滿光明與溫馨。
狐狸的傳聞
持戒可防非止惡;修定則心中無疑;
有慧即能明辨是非。
從前,在日本一個小村莊裏有一位年老的師父和一位小沙彌,老師父很喜歡下棋,每次只要一下棋就忘了時間。有一天,隔壁村莊有人往生,要請老師父去做法事。老師父正在下棋,于是就說:「等我下完這盤棋就去!」但是又一盤接著一盤地下,直到下午才急急忙忙地趕去隔壁村。
當法事結束時天色已晚,主人留老師父過夜,因爲如果要趕回去,一路上需經過樹林、山丘,回到寺廟已經太晚了,不能不注意安全。但是老師父心想:寺裏只有一位小沙彌,如果不回去,小沙彌會害怕,于是婉拒了喪家的好意。喪家只好准備面食和供養金給老師父,老師父帶著東西就加緊腳步上路了。
經過樹林時,天色已經暗了。這時他突然聽到一些聲音,回頭看,原來是一只毛色黃黑相間、長得很瘦弱的狗。老師父想趕走牠;但是狗卻不願離開,反而停下來和老師父大眼對小眼地相望。老師父爲了趕路,只好繼續走,而狗也繼續跟在後面。
這時來到一個村落,他就問正在路燈下打陀螺的小朋友:「你們知不知道這只狗是誰家的
」結果,沒有人知道狗的來曆。他又繼續走,狗也繼續跟著,漸漸地天色暗到已無法看清前面的路了。
老師父盤算著:還得走過一座小山丘,一定要有手提燈才行。于是來到一間熟悉的店面——想借手提燈。但又覺得無故借東西不太好,只好先問:「現在還有麻糬嗎
」老板娘說:「正好剩下五粒。」老師父就請她包好後才問說:「妳有沒有手提燈
」于是老板娘找出了一只手提燈,又准備一支蠟燭借給他。
他又問老板娘:「妳知道附近有人養狗嗎
」老板娘回答:「我不知道誰家有養狗,但是,曾聽說剛才你走過的那條路上有狐狸,常常會出來裝神弄鬼。」老師父聽了心中起疑,一手拿著食物,一手拿著手提燈繼續趕路,而狗仍然跟著他;想到那位老板娘的話,不免懷疑跟在後面的狗是不是狐狸變的
于是愈走愈害怕,腳步也跟著加快了。
走著!走著!老師父發現手上的麻糬不見了,心想是不是被狐狸偷走了
愈想愈可疑,因此快到寺廟時他就一直大叫小沙彌的名字「淨觀!淨觀!」小沙彌趕緊來開門。他回頭一看,狗仍跟在後面,就對小沙彌說:「快!快點拿掃把來,狐狸在後面。」
小沙彌拿了掃把出來,並告訴他:「狗咬著東西。」老師父定晴一瞧,原來是他掉的麻糬,就說:「趕快拿過來。」小沙彌悠哉悠哉地走過去,一手摸摸狗的頭,一手把麻糬拿起來交給老師父,老師父對小沙彌說:「那是狐狸啊!你不怕嗎
」小沙彌說:「可是牠很乖呀!不像狐狸。」老師父因爲心中有疑念,便叫小沙彌拿著掃把將牠趕走了。
老師父安下心來才想到問小沙彌:「剛才我叫你時,你好像是從鍾樓上下來的
」小沙彌說:「對啊!我自己一個人好無聊。」「那你到鍾樓就不會無聊了嗎
」小沙彌說:「我到鍾樓可以敲鍾,然後就有嗡……嗡……的聲音,好像您在對我說話,我的心就能安定了。」
老師父聽了心中震了一下,于是回過頭想看看那只狗還在不在
但是,狗早就離開了,他就對小沙彌說:「靜觀,趕快拿稻草鋪在大殿旁。一小沙彌問:「要做什麼
」老師父說:「剛才那只是狗,不是狐狸,牠很瘦,一定是沒東西吃。而我的麻糬掉在地上,牠還能原封不動地咬回來!可憐的狗,牠一定餓壞了,趕快去找牠回來。」
老師父心中忏悔,不應輕易就被那位老板娘的一句話所影響,而懷疑狗是狐狸,使自己失去定力。小沙彌自己一個人在寺裏,雖然無聊,卻會去敲鍾,把嗡嗡的聲音當成老師父在對他說話,小沙彌的天真和智慧,令老師父很慚愧地反省:自己應該把佛陀的妙法穩穩地放在心中,將戒、定、慧叁無漏學運用在日常生活裏,遇到事情才不會産生疑心。
學佛就是要學戒、定、慧,「持戒」可防非止惡;「修定」則心不起疑惑;有「慧」則能分辨是非。而「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小沙彌年紀雖小,卻有真璞清淨的智慧;瘦狗也有守分不貪的志向。至于樸實的老師父也勇于忏悔,所謂「忏悔即清淨」;在那甯靜的山村裏,其實也潺潺地傳出佛法的清流。
貪心的小豹
去「貪」就「簡」,
才能擺脫「強求」的煩惱。
佛陀曾說了一個故事——
在曠野中,有一只小豹離開族群獨自覓食,可是一直找不到食物,肚子餓極了。
突然,牠看到一只大象躺在地上,走近一看,發現大象已經死了。牠很高興,立刻從象的鼻子咬下去,可是象鼻子就像木頭那麼硬!于是牠就咬了象的耳朵,卻像咬到鐵片一樣;只好再咬象的肚子,但還是硬梆梆的;最後不得已,只好挑象的尾巴咬下去,居然也硬得像一條鋼筋似的!
小豹實在餓得發慌,不死心地繞著大象轉來轉去,好不容易發現象的肛門比較軟,便高興地往象的肛門一直咬、一直鑽,不知不覺就鑽進大象的肚子裏了。
大象肚子裏有很多內髒可以吃,小豹高興得不想出來了。于是牠就在裏面大吃特吃,吃飽了就睡,醒了覺得口渴就喝象屍腹中的血水,餓了就繼續吃。
過了幾天,象的屍體受到太陽照射和熱風吹襲,表皮風幹了,肛門也緊縮了。小豹發覺裏面的空間愈來愈狹窄、黑暗,很著急地在裏面掙紮亂闖,可是不論多麼用力都鑽不出來。
後來,下了一場大雨,死象的身體膨脹、腐爛了,小豹使盡全身的力氣,好不容易沖出了象的肛門。
小豹快樂地高喊:「外面的世界多麼寬闊、自由啊!」但是牠很快就發覺——不但身體虛弱無力,而且全身的毛脫落得一根不剩!因爲牠浸泡在汙穢的血水裏好幾天,加上在裏面拚命掙紮,所以全身的毛都掉光了,好像一個怪物。
小豹感到很後悔——爲什麼原本生活在天寬地闊的環境中,卻不知珍惜,鑽入汙穢的世界卻自以爲樂;等到好不容易出來了,已經不像原來的自己。
佛陀告誡比丘們:「凡夫就像這只小豹,有著種種貪欲,欲念一起就會脫離清淨的世界,墮入難以解脫的汙穢境界。所以,大家要照顧好自己的心,不要被欲念所迷,免得傷害自己也無益于他人。」
所以說,去「貪」就「簡」才能擺脫「強求」的煩惱,擁有清淨、安穩的人生。
真假故鄉
人生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能將是非升華成教育,就是智慧。
戰國時代,有一位原藉燕國卻要楚國長大的人,當他年紀漸長後,心中一直惦記著自己的出生地,希望能「落葉歸根」回到燕國。那時正好有位朋友前往燕國貿易,兩人就結伴同行。
這兩個人,一位從來沒出過遠門;一位則是長年在燕、楚之間往爲貿易。數天之後,他們來了一個地方,做貿易的朋友便告訴他:「我們已經到達燕國,你的故鄉就快到了。」又走了一段路後,他們看見一座廢墟,朋友說:「你看,這就是你們家族的宗廟。」他們看到自己的家族宗廟已殘破不堪,不禁悲從中來。
之後,他們又來到一處荒地,朋友便說:「這是你的祖先和父母的墳墓所在。」當他看到祖先、父母的墳墓,禁不住痛哭失聲,久久不能自己,朋友看他這副模樣,覺得好很玩,終于忍不住在一旁哈哈大笑。
聽到朋友的笑聲,他生氣地說:「我幾十年來苦苦地思念故鄉,如今看到的是殘破不堪的家廟,祖先、父母的墳墓也掩沒在荒煙蔓草之中,我這麼難過,爲什麼你卻一副幸災樂禍的樣子?」
朋友說:「剛才是跟你開玩笑的啦!其實距離燕國還遠有一段很長的路!」他一聽朋友這麼說,哀淒的情緒頓時消失,心裏不禁思考著:這兒又不是真正的故鄉,爲什麼我竟然哭得這麼傷心?
兩人繼續上路,幾天後終于到達燕國。他如願地見到自己真正的家廟及祖先的墳墓,但此時他卻沒什麼特別的感覺,只短暫在憑弔以略盡孝思。因爲他已領悟到——人生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只是心緒常隨著境界走伏煩惱置了!
故事中,思鄉人並沒仔細探察清楚真正祖先、家廟所在,只聽朋友說:「這是你的家廟。」就悲從中來;又晚憑著一句:「這是你祖先的墳墓。」就情不自禁痛哭流淚。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也常常碰到類似的情況嗎?常爲了無中生有之事,情緒起伏、煩惱不安。其實,很多理退一步、…
《遠古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