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修叁皈依(12-7)(總第60)
學好叁皈依戒 修好叁皈依定 圓滿叁皈依慧
傅味琴講于泰順崇教寺 2010年7月16日
經文: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皈依戒
皈依佛,永不皈依天魔外道
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
皈依僧,永不皈依外道邪衆
皈依願
自皈依佛,當願衆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衆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願衆生統理大衆一切無礙
走向群衆,才能攝引群衆,
你們來這兒,都是法的功德
提要:
·“一切時處,身心不離”,天涯海角隨你走,千萬不要離開佛法僧
·走向群衆,才能攝引群衆,你們來這兒,都是法的功德
·釋迦佛希望我們修菩薩法,菩薩法要越修越童真,菩薩成就時就顯童子相
·我們不離開衆生,更不離開年輕人,可以讓中年人恢複青春活力,讓老年
人越活越年輕
·笑最莊嚴,大殿裏的釋迦佛始終是熙怡微笑
“一切時處,身心不離”,天涯海角
隨你走,千萬不要離開佛法僧
“一切時處,身心不離”,天涯海角隨你走,千萬不要離開佛法僧。你們會有種感覺,總感覺到我比一般老人好得多,醫生也這麼說我。你們用不著吃那麼多的補品,你們跟我學學,生理上的變化都離不開心理上的變化,因爲心是最最重要的,心能夠調動一切。
走向群衆,才能攝引群衆,你們來這兒,都是法的功德
我從年輕開始,一直到老年,都是走到群衆裏去,我喜歡和年輕人相處在一起。我從前幹心理療法時來的多是年輕人,進了佛門我身邊也是年輕人居多。
你們走過的地方也多了,有人說:“全國佛門差不多我都走遍了,看來看去,老頭子老太太居多。”一個老頭子能吸引年輕人不簡單啊,因爲老頭子不好看,這種醜樣子誰喜歡?當然,你們年輕人能來,這都是法的功德。
釋迦佛希望我們修菩薩法,菩薩法
要越修越童真,菩薩成就時就顯童子相
我在年輕人中間也得到了利益,使我身心始終在接受年輕人的影響。你們別看我走路常有人扶,扶久了也習慣了,有時候我一個人走,還在想肯定旁邊有人會來扶我,所以我手向後一伸:哎,怎麼沒人啊?(衆笑)沒人我就解放了,我一個人自由自在,走起來幹脆得很啊。
有人說,“老師啊,你怎麼一個人走得這麼快了?”我本來就能走快的,他們來扶我,其實不是他扶我,是我扶他(衆笑)。現在當然也有點老相,都是旁邊人促成的,(衆笑)把我培養成一個老人了啦。當然他們是好心,因爲事師組有嚴格規定,我走路要有人扶,防止我摔跤要中風。
你看我講起法來,沒有老相吧?你們跟我學學,你們到了八十一歲也是這個樣子,那就對了。我們有個同學,一顆童心,非常天真活潑,真像一個童年的孩子。有個信佛的人就看不慣,說她:“你到八十歲仍然這個樣子,怎麼辦?”(衆笑)我把這句話學來了,常跟她開玩笑,看她很天真的樣子,我說,“你到八十歲仍然這樣,怎麼辦?”誰知道她回答我:“我八十一歲就不這樣了。”(衆笑)我說:“這句話要改一改,八十一歲仍然這個樣!”
釋迦佛希望我們修菩薩法,菩薩法要越修越童真,菩薩成就時就顯童子相,能海上師就是修童真文殊成就的。
我們不離開衆生,更不離開年輕人,
可以讓中年人恢複青春活力,讓老年人越活越年輕
我們要念念不忘釋迦佛,要記住釋迦佛的教導,我們不離開衆生,更不離開年輕人,因爲年輕人是早上八九點鍾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他們身上。我們能這樣修,我們自己也會老得慢。
我這些學生的故事很多。從前在清涼山的時候,小住同學問女衆部一位同學,“你們怎麼都很年輕啊?”這位同學已經講課當老師了,她說,“我還年輕啊?我今年快叁十歲了。”說:“怎麼看起來都很小嘛?”
我喜歡青年組同學,要他們來帶領帶領你們中年人老年人,希望你們跟青年人學習學習,讓中年人恢複你們的青春活力,老年人越活越年輕。
笑最莊嚴,大殿裏的釋迦佛始終是熙怡微笑
你看,咱們這兒氣氛多好啊?從前我聽法師講法,哪怕你笑一笑,就有人提醒你,“聽法要莊嚴,不要笑。”笑不莊嚴,難道哭莊嚴啊?笑最莊嚴啦!一笑整張臉就像花那樣美。
學修叁皈依(12-8)(總第61)
學好叁皈依戒 修好叁皈依定 圓滿叁皈依慧
傅味琴講于泰順崇教寺 2010年7月16日
經文: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皈依戒
皈依佛,永不皈依天魔外道
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
皈依僧,永不皈依外道邪衆
皈依願
自皈依佛,當願衆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衆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願衆生統理大衆一切無礙
只有尊重才能和諧,不尊重矛盾會很多,互相尊重,我們這個團體就和合了,聽了法可就更高興了
提要:
·不離開佛,我們身心都會朝向佛轉變
·無論天涯海角心裏想著釋迦佛,就得釋迦佛的加持
·念念不忘法,起了煩惱,就把聽法的筆記拿出來看,很快煩惱就沒了
·念念不忘僧團,出家與在家不要有鴻溝,佛弟子是一家人
·只有尊重才能和諧,不尊重矛盾會很多,互相尊重,我們這個團體就和合
了,聽了法可就更高興了
不離開佛,我們身心都會朝向佛轉變
男女青年被迷惑的時候,大都是在笑的時候,不笑時的臉都是難看的,有的死板得像死人。大殿裏的釋迦佛始終是熙怡微笑,所以我們不離開佛,我們身心都會朝向佛轉變,親近越多,轉變越好。相好莊嚴都是修出來的,修禅定就能修出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不要去追求,自會變的。
無論天涯海角心裏想著釋迦佛,
就得釋迦佛的加持
講個故事,從前在清涼山佛學苑的時候,有個來小住的出家人要走了,我們很虛心地請他提意見,幫助我們改進工作。一般懂規矩的出家人,到了別的道場都是只贊歎,不批評。由于我們的請求,他才說:“你們大殿裏爲什麼要供傅老師的像?我看不妥當。”同學們說,“那不是傅老師的像,那是能海上師像。”“傅老師怎麼跟能海上師差不多啊?”
爲什麼許多人都覺得我的相貌跟能海上師差不多,你們要知道奧妙嗎?(衆笑,鼓掌,答:要知道。)你們既然來聽法,我就不保守了。因爲我心中有能海上師,慢慢面相就變了。我房裏有個小佛堂,天天看能海上師像,也很起作用。
從前我妻生了孩子,要雇奶媽。我的媽要求高:這個奶媽,奶水不好,不要;那個奶媽長得難看,也不要。我說:“只要奶水好就可以了,臉長得醜就醜一點吧。”我媽說,“那不行的,孩子天天看奶媽的臉,將來臉也要像她這個樣子。”
所以我們心裏要隨時隨刻想著釋迦佛,念念不忘釋迦佛,無論天涯海角你心裏想著釋迦佛,你一想,就得佛的加持,加持力就是通過心理起作用的。
念念不忘法,起了煩惱,
就把聽法的筆記拿出來看,很快煩惱就沒了
除了念念不忘佛,還要念念不忘法,經常把聽到的法在腦子裏想想,就會起放下煩惱的作用。許多同學常說,“我起煩惱了,我就把聽法的筆記拿出來看,很快煩惱就沒了。”所以一想到法,法就起作用,使你心情舒暢,煩惱消除。
念念不忘僧團,出家與在家不要有鴻溝,
佛弟子是一家人
還要念念不忘咱們這個僧團,我們現在出家人比較少,因爲中國佛門的風氣就是出家人跟在家人的距離很遠。其實佛在世的時候,每次佛講法,四衆弟子都具足的,有天人,有國王大臣,還有非人之類,都可以在一起的嘛。在家居士親近叁寶、親近出家人,是應該的。希望四衆弟子能相互恭敬親近,希望出家跟在家之間的鴻溝快快消失。我們佛弟子是一家人,我們都爲了修行,我們都是爲了親近叁寶,走入佛門的。
今天我們居士同學比較多,居士同學也是四衆弟子之一,我這個老師也是個居士。幾年前我聽到一句話,有人稱居士爲小衆,我不知道你們聽了生氣不生氣,我聽到這句話可沒生氣,因爲我聽慣了。我二十二歲進佛門,師兄們都稱我小傅,後來稱習慣了,我四十歲了也稱我小傅,六十歲了還稱我小傅。今年八十歲了,他們也不稱我了,因爲小傅不小了,稱老傅又不習慣,就幹脆不稱了。所以我“小”字聽慣了。稱我“小”有好處啊,我會想,我還小呢。稱我“老”,我就緊張了,因爲“老”後面就是死啊。所以咱們還是小的好,小衆就小衆了,不要生氣。
只有尊重才能和諧,不尊重矛盾會很多,
互相尊重,我們這個團體就和合了,聽了法可就更高興了
出家在家要互相尊重,只有尊重才能和諧,不尊重矛盾會很多。互相尊重,我們這個團體就和合了,六和生活就過得起來了,就會天天心情愉快,你尊重我我尊重你,當然心情愉快了。
這幾天,看來你們都挺發歡喜的,那就好。我來的頭一天,我看你們還沒有這麼高興,第二天開始高興了,一天比一天高興,昨天聽了法更加高興,高興好啊。
學修叁皈依(12-9)(總第62)
學好叁皈依戒 修好叁皈依定 圓滿叁皈依慧
傅味琴講于泰順崇教寺 2010年7月16日
經文: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皈依戒
皈依佛,永不皈依天魔外道
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
皈依僧,永不皈依外道邪衆
皈依願
自皈依佛,當願衆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衆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願衆生統理大衆一切無礙
釋迦佛就像明月那樣照亮著我們的心房,
釋迦佛智慧的語言,也永遠不會在我們心中消失,
咱們和諧的集體、清淨的僧團才是我們的家
提要:
·有人爲我唱了一支內蒙古的歌,我把這支歌的熱情轉告你們:“請你不要
走”
·我不欣賞把精神病人擡得這麼高,卻欣賞“只要我一息尚存,誓和那封建
的魔王作鬥爭”
·無論你以…
《學修叁皈依(60~6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