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要,要我陪他,我只好發慈悲心天天去陪。經常有信佛的居士去看他,有個大胖子也是信佛的,也來看他。看完了,家裏人送他出門去,他就說,“這位先生啊,”就是指我,“他對佛的信仰是不會動搖的!”
我講這個故事,主要是告訴你們這句話:我對佛的信仰是不會動搖的。這麼樣恐怖的文化大革命,我照樣沒有動搖過。這才是一個皈依佛的佛弟子真正的精神,叁心兩意、朝叁暮四總是被人家看不起的。 不離~一切時處,身心不離
一切時處,身心不離佛法僧,這才叫皈依
今天給大家講“不離”,身心都不離開佛,這才叫皈依。皈依佛不離開佛,皈依法不離開法,皈依僧不離開僧,這樣的皈依,對你修行將來的成就,就大起作用。誰能做到?出家人做到了。出家人離開了家庭,也離開了世俗,所謂叫辭親出家。
儒教把出家看成是大逆不道,把出家人稱爲是寄生蟲
大家對出家人要尊重,出家人非常了不起,因爲他們做得到的我們沒做到的。千萬不要受儒教的影響,儒教就是看不起出家人,按照儒教的觀點,出家是大逆不道。儒教講究父母在不遠行,要一直陪著父母,那怎能辭親出家?你辭親出家去陪誰啊?陪釋迦佛,儒教又不信佛的。
從前我一直以爲,說出家人是寄生蟲,這是社會上人說的,後來才明白,這句話是儒教的人講出來的,因爲他們認爲出家人不勞而獲,所以出家被他們汙蔑爲“寄生蟲”。
我是怎麼知道的?前段時間我看到,一本書裏講到百丈禅師主張,“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所以在百丈禅師規定下的出家人都天天下田耕種的。按照佛門的教義教規來說,比丘不能耕種的,可是百丈禅師就要比丘耕種,自己養活自己。這本書上說百丈禅師這麼做的原因,就是爲了對付儒教對佛教的攻擊:你們說我們是寄生蟲,那麼我們自己勞動。我這才知道,這句話是儒教的人講出來的。
學修叁皈依(12-4)(總第57)
學好叁皈依戒 修好叁皈依定 圓滿叁皈依慧
傅味琴講于泰順崇教寺 2010年7月16日
經文: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皈依戒
皈依佛,永不皈依天魔外道
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
皈依僧,永不皈依外道邪衆
皈依願
自皈依佛,當願衆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衆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願衆生統理大衆一切無礙
每個教各自的教義教規都不相同,
追求的目的也不同,爲什麼說叁教本是一家
提要:
·每個教各自的教義教規都不相同,追求的目的也不同,爲什麼說叁教本是
一家
·如果你愛好儒教道教,你的心就已經離開釋迦佛了,眼睛也會離開了佛經,
鑽到那邊的經書裏去了
·對叁皈依認識不深不透,會把修行架空
·身心朝向釋迦佛,這才真正體現了皈依中的意義“不離”
·夢中緊抱老修行痛哭,醒來勸大家要緊跟善知識學法修行
·凡是成就全要專心一意,能做到心理的高度集中,才能入定
每個教各自的教義教規都不相同,
追求的目的也不同,爲什麼說叁教本是一家
很奇怪,爲什麼中國佛門某些人,從古以來總說儒教道教佛教本是一家,那不是胡說八道嗎?每個教各自的教義教規都不相同,追求的目的也不同,儒教講究功名利祿、榮華富貴、光耀門庭,我們佛教對這些主張都要棄舍,儒教殺盜淫妄酒全在幹,我們佛教受五戒的人決不能幹,怎麼是一家呢?這是因爲信儒教的人後來也信佛教了,可他們放不下儒教的東西,混起來了。
如果你愛好儒教道教,你的心就已經離開釋迦佛了,
眼睛也會離開了佛經,鑽到那邊的經書裏去了
如果你的心愛好儒教道教,你的心已經離開釋迦佛了,你的身子也會離開釋迦佛。比如說,本來你兩只眼睛在看佛經,忽然你對道教感興趣了,去抓一本老子《道德經》,那麼你的眼睛就離開了佛經,轉到道教那邊去了。
對叁皈依認識不深不透,會把修行架空
今天,我發心把叁皈依好好給你們講講清楚,可能你們的過去從沒有聽過。在過去的年代裏,漢地的佛門,可能很少有法師專門花叁個月六個月給你們講叁皈依。對叁皈依認識不深不透,會把修行架空了。
身心朝向釋迦佛,這才真正
體現了皈依中的意義“不離”
出家同學離開了世俗,以寺院爲家,他們每天都要禮佛,禮佛的時候身不離開釋迦佛,心也朝向釋迦佛,這才真正體現了皈依中的意義“不離”。
夢中緊抱老修行痛哭,
醒來勸大家要緊跟善知識學法修行
今天淩晨,也許是在半夜裏,我做了一個夢。一般的夢都是亂七八糟的,但是細細想想亂七八糟的夢也有意義。今天這個夢不像是亂七八糟。夢裏我看到一位出家的老修行,我朝他恭恭敬敬禮拜,由于我對叁寶的感情很深,加上長期以來,看到現在佛門的衰落,所以禮拜完了,我在夢裏就像兒子見到媽媽那樣,抱住這位老師父痛哭起來,說了句話,“我六歲死了父親,我是在死了父親的生活中長大的。”這位老修行對我非常親切,似乎在鼓勵我,後來就醒了。
我看這個夢跟我今天要講的“不離”有關系。你們都對釋迦佛、對佛法、對善知識充滿感情吧!要趕快緊緊抱著,不要再放了。我們都是釋迦佛涅槃以後,佛門裏長大的佛弟子,都應該有像我夢裏那樣的感情。我們夠可憐的了,如果釋迦佛在人間的時候,我們就皈依釋迦佛,跟釋迦佛學習,可能我們早就證阿羅漢果了。現在佛涅槃了,難道還不感到自己的悲哀?應該要像我在夢裏緊緊抱著這位老修行那樣,要緊跟著善知識學法修行。
凡是成就全要專心一意,
能做到心理的高度集中,才能入定
凡是成就全要專心一意,我們爲什麼要修定啊?一切成就都在禅定中成就的,我們平常心飄動得厲害,非常散亂,要靠修持禅定,把散亂的心攝持起來,攝持到最後,就能夠集中在一點上。能做到心理的高度集中,才能入定。也只有在心理高度集中的情況下,才能完成各種事情。最簡單的事實,司機假如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出車禍。
學修叁皈依(12-5)(總第58)
學好叁皈依戒 修好叁皈依定 圓滿叁皈依慧
傅味琴講于泰順崇教寺 2010年7月16日
經文: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皈依戒
皈依佛,永不皈依天魔外道
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
皈依僧,永不皈依外道邪衆
皈依願
自皈依佛,當願衆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衆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願衆生統理大衆一切無礙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如果我也思故鄉,
那麼明天回上海,豈不在消磨人的雄心壯志
提要:
·憧憬著家的新鮮與溫馨,等嘗到蓮子心才知道蓮子心是苦的
·有人竟然說生活中的快樂與痛苦都是正常的,難道要人忍受著痛苦去滿足
吸毒時的快感
·文學很迷人,也會害人不淺,竟把破壞平靜的波浪說成更美麗
·孩子唸唐詩“舉頭望明月,低頭喝雞湯”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如果我也思故鄉,那麼明天回上海,豈不在
消磨人的雄心壯志
·既然要“父母在不遠行”又爲何“少小離家老大回”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儒教詩人影響下的意志消沈的
士兵,又何能打勝仗
憧憬著家的新鮮與溫馨,
等嘗到蓮子心才知道蓮子心是苦的
在家修行障礙多,這是每個在家人都知道的,我也是在家人,還沒有成家的年輕人這些可能沒體會,還在憧憬著家的新鮮與溫馨,要嘗到蓮子心的人才會知道蓮子心是苦的,尚未嘗到的苦頭,正排著隊等著他呢。
有人竟然說生活中的快樂與痛苦都是正常的,
難道要人忍受著痛苦去滿足吸毒時的快感
有人可能有種思想,生活嘛總有快樂總有痛苦,這是正常的呀。那麼痛苦得上吊也是正常?沒有痛苦會去上吊嗎?這真是泡在糖水裏長大,不知道天高地厚,竟然說痛苦是正常的。就像吸毒的人,甯可忍受著痛苦去滿足吸毒時的快感。都是世間上書,特別是文藝小說,看得太多了,文人筆下無聊的描繪,迷惑、傷害了多少年輕人?
文學很迷人,也會害人不淺,
竟把破壞平靜的波浪說成更美麗
我從前就喜歡文藝小說,我自己還寫過小說寫過劇本,寫白話詩是我拿手好戲。在蘇州養病的時候,我在公園裏散步,旁邊在照顧我的學生都知道,我走七步路就寫出一首詩,七七四十九步寫出七首詩,文藝到底是什麼我也懂的。
在文學書上還會把痛苦描繪得:就像平靜的湖面上出現了一點波浪,會顯得更美麗。多迷惑人啊!可是後果卻害人不淺!
孩子唸唐詩“舉頭望明月,低頭喝雞湯”
尤其是信儒教人寫的詩,更是看不得,受了他們影響,修行也就修不起來了。現在人叫孩子去背唐詩,孩子這麼小,理解力這麼低,能起什麼作用啊?孩子心裏想的可不是唐詩,所以他唸起唐詩,“舉頭望明月,低頭喝雞湯”(衆笑),他想的是雞湯!豈不是在裝模作樣演場戲。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如果我也思故鄉,
那麼明天回上海,豈不在消磨人的雄心壯志
你們對“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詩很熟悉,可學不得!大丈夫四海爲家,我們要幹一番轟轟烈烈、偉大的佛教教育事業,假如我也是這種思想,一看明月,低頭想故鄉,那麼明天回上海(衆笑),豈不在消磨人的雄心壯志?
既然要“父母在不遠行”又爲何“少小離家老大回”
而且自相矛盾,儒教講究孝道,“父母在不遠行”,這個孝道到底什麼性質且不說,我說說他的矛盾。唐詩裏有“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鬓毛衰”,就是到老了,鬓毛白了,還是家鄉的口音。回到家鄉去,“兒童相見不相識”,離家很多年了,小孩子都不認得他了,還“笑問客從何處來”。小時候離開家,到老了回去,說明他並沒有做到“…
《學修叁皈依(50~5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