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学修三皈依(50~59)▪P4

  ..续本文上一页不要,要我陪他,我只好发慈悲心天天去陪。经常有信佛的居士去看他,有个大胖子也是信佛的,也来看他。看完了,家里人送他出门去,他就说,“这位先生啊,”就是指我,“他对佛的信仰是不会动摇的!”

  我讲这个故事,主要是告诉你们这句话:我对佛的信仰是不会动摇的。这么样恐怖的文化大革命,我照样没有动摇过。这才是一个皈依佛的佛弟子真正的精神,三心两意、朝三暮四总是被人家看不起的。 不离~一切时处,身心不离

  

  一切时处,身心不离佛法僧,这才叫皈依

  今天给大家讲“不离”,身心都不离开佛,这才叫皈依。皈依佛不离开佛,皈依法不离开法,皈依僧不离开僧,这样的皈依,对你修行将来的成就,就大起作用。谁能做到?出家人做到了。出家人离开了家庭,也离开了世俗,所谓叫辞亲出家。

  儒教把出家看成是大逆不道,把出家人称为是寄生虫

  大家对出家人要尊重,出家人非常了不起,因为他们做得到的我们没做到的。千万不要受儒教的影响,儒教就是看不起出家人,按照儒教的观点,出家是大逆不道。儒教讲究父母在不远行,要一直陪着父母,那怎能辞亲出家?你辞亲出家去陪谁啊?陪释迦佛,儒教又不信佛的。

  从前我一直以为,说出家人是寄生虫,这是社会上人说的,后来才明白,这句话是儒教的人讲出来的,因为他们认为出家人不劳而获,所以出家被他们污蔑为“寄生虫”。

  我是怎么知道的?前段时间我看到,一本书里讲到百丈禅师主张,“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所以在百丈禅师规定下的出家人都天天下田耕种的。按照佛门的教义教规来说,比丘不能耕种的,可是百丈禅师就要比丘耕种,自己养活自己。这本书上说百丈禅师这么做的原因,就是为了对付儒教对佛教的攻击:你们说我们是寄生虫,那么我们自己劳动。我这才知道,这句话是儒教的人讲出来的。

  学修三皈依(12-4)(总第57)

  学好三皈依戒 修好三皈依定 圆满三皈依慧

  傅味琴讲于泰顺崇教寺 2010年7月16日

  经文: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皈依戒

  皈依佛,永不皈依天魔外道

  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

  皈依僧,永不皈依外道邪众

  皈依愿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每个教各自的教义教规都不相同,

  追求的目的也不同,为什么说三教本是一家

  提要:

   ·每个教各自的教义教规都不相同,追求的目的也不同,为什么说三教本是

   一家

   ·如果你爱好儒教道教,你的心就已经离开释迦佛了,眼睛也会离开了佛经,

   钻到那边的经书里去了

   ·对三皈依认识不深不透,会把修行架空

   ·身心朝向释迦佛,这才真正体现了皈依中的意义“不离”

   ·梦中紧抱老修行痛哭,醒来劝大家要紧跟善知识学法修行

   ·凡是成就全要专心一意,能做到心理的高度集中,才能入定

  每个教各自的教义教规都不相同,

  追求的目的也不同,为什么说三教本是一家

  很奇怪,为什么中国佛门某些人,从古以来总说儒教道教佛教本是一家,那不是胡说八道吗?每个教各自的教义教规都不相同,追求的目的也不同,儒教讲究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光耀门庭,我们佛教对这些主张都要弃舍,儒教杀盗淫妄酒全在干,我们佛教受五戒的人决不能干,怎么是一家呢?这是因为信儒教的人后来也信佛教了,可他们放不下儒教的东西,混起来了。

  如果你爱好儒教道教,你的心就已经离开释迦佛了,

  眼睛也会离开了佛经,钻到那边的经书里去了

  如果你的心爱好儒教道教,你的心已经离开释迦佛了,你的身子也会离开释迦佛。比如说,本来你两只眼睛在看佛经,忽然你对道教感兴趣了,去抓一本老子《道德经》,那么你的眼睛就离开了佛经,转到道教那边去了。

  对三皈依认识不深不透,会把修行架空

  今天,我发心把三皈依好好给你们讲讲清楚,可能你们的过去从没有听过。在过去的年代里,汉地的佛门,可能很少有法师专门花三个月六个月给你们讲三皈依。对三皈依认识不深不透,会把修行架空了。

  身心朝向释迦佛,这才真正

  体现了皈依中的意义“不离”

  出家同学离开了世俗,以寺院为家,他们每天都要礼佛,礼佛的时候身不离开释迦佛,心也朝向释迦佛,这才真正体现了皈依中的意义“不离”。

  梦中紧抱老修行痛哭,

  醒来劝大家要紧跟善知识学法修行

  今天凌晨,也许是在半夜里,我做了一个梦。一般的梦都是乱七八糟的,但是细细想想乱七八糟的梦也有意义。今天这个梦不像是乱七八糟。梦里我看到一位出家的老修行,我朝他恭恭敬敬礼拜,由于我对三宝的感情很深,加上长期以来,看到现在佛门的衰落,所以礼拜完了,我在梦里就像儿子见到妈妈那样,抱住这位老师父痛哭起来,说了句话,“我六岁死了父亲,我是在死了父亲的生活中长大的。”这位老修行对我非常亲切,似乎在鼓励我,后来就醒了。

  我看这个梦跟我今天要讲的“不离”有关系。你们都对释迦佛、对佛法、对善知识充满感情吧!要赶快紧紧抱着,不要再放了。我们都是释迦佛涅槃以后,佛门里长大的佛弟子,都应该有像我梦里那样的感情。我们够可怜的了,如果释迦佛在人间的时候,我们就皈依释迦佛,跟释迦佛学习,可能我们早就证阿罗汉果了。现在佛涅槃了,难道还不感到自己的悲哀?应该要像我在梦里紧紧抱着这位老修行那样,要紧跟着善知识学法修行。

  凡是成就全要专心一意,

  能做到心理的高度集中,才能入定

  凡是成就全要专心一意,我们为什么要修定啊?一切成就都在禅定中成就的,我们平常心飘动得厉害,非常散乱,要靠修持禅定,把散乱的心摄持起来,摄持到最后,就能够集中在一点上。能做到心理的高度集中,才能入定。也只有在心理高度集中的情况下,才能完成各种事情。最简单的事实,司机假如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出车祸。

  学修三皈依(12-5)(总第58)

  学好三皈依戒 修好三皈依定 圆满三皈依慧

  傅味琴讲于泰顺崇教寺 2010年7月16日

  经文: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皈依戒

  皈依佛,永不皈依天魔外道

  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

  皈依僧,永不皈依外道邪众

  皈依愿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如果我也思故乡,

  那么明天回上海,岂不在消磨人的雄心壮志

  提要:

   ·憧憬着家的新鲜与温馨,等尝到莲子心才知道莲子心是苦的

   ·有人竟然说生活中的快乐与痛苦都是正常的,难道要人忍受着痛苦去满足

   吸毒时的快感

   ·文学很迷人,也会害人不浅,竟把破坏平静的波浪说成更美丽

   ·孩子唸唐诗“举头望明月,低头喝鸡汤”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如果我也思故乡,那么明天回上海,岂不在

   消磨人的雄心壮志

   ·既然要“父母在不远行”又为何“少小离家老大回”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儒教诗人影响下的意志消沉的

   士兵,又何能打胜仗

  憧憬着家的新鲜与温馨,

  等尝到莲子心才知道莲子心是苦的

  在家修行障碍多,这是每个在家人都知道的,我也是在家人,还没有成家的年轻人这些可能没体会,还在憧憬着家的新鲜与温馨,要尝到莲子心的人才会知道莲子心是苦的,尚未尝到的苦头,正排着队等着他呢。

  有人竟然说生活中的快乐与痛苦都是正常的,

  难道要人忍受着痛苦去满足吸毒时的快感

  有人可能有种思想,生活嘛总有快乐总有痛苦,这是正常的呀。那么痛苦得上吊也是正常?没有痛苦会去上吊吗?这真是泡在糖水里长大,不知道天高地厚,竟然说痛苦是正常的。就像吸毒的人,宁可忍受着痛苦去满足吸毒时的快感。都是世间上书,特别是文艺小说,看得太多了,文人笔下无聊的描绘,迷惑、伤害了多少年轻人?

  文学很迷人,也会害人不浅,

  竟把破坏平静的波浪说成更美丽

  我从前就喜欢文艺小说,我自己还写过小说写过剧本,写白话诗是我拿手好戏。在苏州养病的时候,我在公园里散步,旁边在照顾我的学生都知道,我走七步路就写出一首诗,七七四十九步写出七首诗,文艺到底是什么我也懂的。

  在文学书上还会把痛苦描绘得:就像平静的湖面上出现了一点波浪,会显得更美丽。多迷惑人啊!可是后果却害人不浅!

  孩子唸唐诗“举头望明月,低头喝鸡汤”

  尤其是信儒教人写的诗,更是看不得,受了他们影响,修行也就修不起来了。现在人叫孩子去背唐诗,孩子这么小,理解力这么低,能起什么作用啊?孩子心里想的可不是唐诗,所以他唸起唐诗,“举头望明月,低头喝鸡汤”(众笑),他想的是鸡汤!岂不是在装模作样演场戏。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如果我也思故乡,

  那么明天回上海,岂不在消磨人的雄心壮志

  你们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很熟悉,可学不得!大丈夫四海为家,我们要干一番轰轰烈烈、伟大的佛教教育事业,假如我也是这种思想,一看明月,低头想故乡,那么明天回上海(众笑),岂不在消磨人的雄心壮志?

  既然要“父母在不远行”又为何“少小离家老大回”

  而且自相矛盾,儒教讲究孝道,“父母在不远行”,这个孝道到底什么性质且不说,我说说他的矛盾。唐诗里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就是到老了,鬓毛白了,还是家乡的口音。回到家乡去,“儿童相见不相识”,离家很多年了,小孩子都不认得他了,还“笑问客从何处来”。小时候离开家,到老了回去,说明他并没有做到“…

《学修三皈依(50~5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