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100~108)▪P3

  ..續本文上一頁界。你生活中能夠做到法上的要求,改變自己,你就在修了,這是真正的修。修到後來,功到自然成:你已經養成習慣,你的觀點、你的個性、你的一切行爲全轉變了,這就是親證。靠開悟得到的親證,不夠圓滿的,開悟的人並沒有成佛。要得到圓滿的親證,身口意都要在轉變中求得親證。

  今天就講到這裏。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32-1)(總第105)

  ◎ 傅味琴 講于 2002.3.16

   皈依佛了,我們自己要發願,還要引導衆生

  也能體解菩提大道、發無上菩提心

  提要:

  ■ 皈依願是跟叁皈依連在一起的

   ■ 皈依佛了,我們自己要發願,還要引導衆生也能體解菩提大道、發無上

   菩提心

   ■ “自皈依法,當願衆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種種不要法的風氣,都是

   人爲製造的

   ■ 宣揚鈍根、業障重,非但成佛極爲渺茫,連法都不要聽了

   ■ 把錯的養成了習氣,知見也要變錯

  自皈依佛,當願衆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衆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願衆生統理大衆一切無礙

  ~皈依佛法僧叁寶頌,爲華嚴淨行品文

  皈依願是跟叁皈依連在一起的

  “自皈依佛,當願衆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自皈依法,當願衆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當願衆生,統理大衆,一切無礙。”這叁句是皈依願,是跟叁皈依連在一起的,皈依佛法僧叁寶頌,是《華嚴經·淨行品》裏的文字。

  皈依佛了,我們自己要發願,還要引導衆生

  也能體解菩提大道、發無上菩提心

  “體解大道”,就是菩提大道;“發無上心”,就是發菩提心。皈依佛了我們走的路,就是菩提大道,要邁上這條道路,必須要發菩提心。菩提心最高,最無上,非但自己要發菩提心,還要發願,願一切衆生都發菩提心。

  皈依佛了,我們非但要有這樣的認識,這樣的發願,還要對衆生這樣去引導。你認識理解了,你就會歡歡喜喜地走上去,只口上喊發菩提心,是遠遠不夠的,非但菩提心不堅固,而且很難發出歡喜心來。

  “自皈依法,當願衆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種種不要法的風氣,都是人爲製造的

  第二句,“自皈依法,當願衆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我們首先自己要深入經藏,以求智慧逐漸增大,如海那樣深廣。還要願一切衆生都能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現在末法時期,種種不要法的風氣都是人爲製造的,受了邪師邪說的影響,就會産生種種錯見,違背皈依的原則,現在的皈依往往只是一個形式。要真正懂得皈依的原則,才能算是真正的皈依。

  宣揚鈍根、業障重,

  非但成佛極爲渺茫,連法都不要聽了

  現在有種風氣,已經在佛弟子心裏普遍起了陰影,種下了很不好的種子:認爲自己是鈍根,業障重,即使衆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也輪不到自己,成佛只是說說罷了。在他看來成佛是一種非常渺茫的事,所以成佛的心很不迫切。尤其是這幾年,海外進來很多磁帶、VCD,影響很大,受那些不必深入經藏的言論影響,非但大家沒有深入經藏的勇氣,連聽法都不聽了。

  把錯的養成了習氣,知見也要變錯

  這種話違背了佛的教導,違反了叁皈依的原則,你自己都不想“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你怎麼會“當願衆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叁皈依頌在很多地方成了早晚課時的唱唸罷了,可是每天只唱唸,不去修持實踐,還反做,能叫修行嗎?

  還說反話,“末法時期你想成佛,簡直在打妄想”,“我們都是鈍根,哪有條件去深入經藏?讓別人深入好了。”如果佛弟子都讓別人去深入經藏,深入經藏的佛弟子一個也沒有了。所以錯的不能一直存在下去,否則要養成習氣,知見也要變錯的。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32-2)(總第106)

  ◎ 傅味琴 講于 2002.3.16

   搞壓製、物質刺激、宗派排擠,

  都不可能把佛教搞好的

  提要:

  ■ 抛棄自己的知見,全照釋迦佛的話去做,那不是合在一起了嗎?

   ■ 搞壓製、物質刺激、宗派排擠,都不可能把佛教搞好的

   ■ 應按照佛的戒律、佛的教導,才能統理大衆一切無礙

  抛棄自己的知見,全照釋迦佛的話去做,

  那不是合在一起了嗎?

  “自皈依僧,當願衆生,統理大衆,一切無礙。”僧團要和合,大家要安定團結。和,要平和;合,要合得起來,所謂六和。百姓百姓一百條心,各個不同,大家都照自己一套做,怎麼合得起來的?全照釋迦佛的話做,抛棄自己的知見,那不是合在一起了嗎?

  在僧團裏,我們自己首先要在大衆中鍛煉出和合的能力,還要鍛煉出統理大衆的能力,假如沒有一個人能領導大衆,僧團怎麼建立?而且在統理大衆上還要做到一切無礙,互相沒有抵觸,互相沒有障礙,這個僧團方才能夠很安定和合地過清淨的生活。

  搞壓製、物質刺激、宗派排擠,

  都不可能把佛教搞好的

  最可怕的就是自己搞不好,又不肯跟佛學,憑自己頭腦裏想出的一套方法,可是他想出來的辦法脫離了佛教的原則,也不頂事。有的故意一層壓一層,失去了佛門平等原則;有的用條件優越,吃得好,住得好,發紅包包,搞物質刺激,想把矛盾擺擺平;還有的把十方叢林變成了子孫廟,凡是到這個廟的,都得做他的徒子徒孫;還有的,你和他親近,他就對你重視,假如你提他的意見,哪怕你是對的,他就不高興,就排擠你,不讓你留。

  現在尤其是小廟,全是自己人:徒弟、師叔、師伯,要麼就是住在廟裏的在家人,是他爸媽親戚。因爲他怕來一個陌生人,不聽他的話,又要鬧矛盾,好親戚、好朋友、好同學總好講話。發展到後來,只許這個宗派來,不許別的宗派來。

  比如說,居士林是每個居士都可以去的,我年輕時去的上海佛教青年會,就是個居士組織,每個星期天有星期講座,各宗各派都歡迎,都有弘揚,我年輕時各個居士林都這樣。現在更應該這樣,因爲一個地方只能有一個居士林,你對別的宗派排斥,叫其他宗派的居士到哪裏去?矛盾就從這兒開始。

  應按照佛的戒律、佛的教導,

  才能統理大衆一切無礙

  有個地方請我去講法,我講了叁皈、五戒、八戒、忏悔文,他們聽得歡喜啊,就把我留下來,請我長期地講。一聽到戒定慧很重要,修禅定能止住妄念,達到一心不亂,就請我教禅定。

  可是有幾個頑固的老太太,極力挑起風波,開頭說,“我們居士林是唸佛的,怎麼來一個禅宗?”把每個佛弟子都要學修的禅定說成是禅宗,就算是禅宗吧,居士林是各宗各派的居士林呀。

  等到要開課了,那幾個老太太就在講堂裏唸佛、敲鼓、敲木魚,不讓大家聽法。佛教協會的領導去講,也沒用,宗教局長親自去,她們方才買一點面子,總算走了,一邊走一邊罵。馬路對面的居民聽到了,說:“喇叭裏老師講的佛法,我聽聽蠻有道理,所以我本來想改信佛教。聽到她們罵得這麼肮髒,佛教我不信了。”

  那些人又說:“以後咱們居士林請法師講經,必須跟某某觀點一樣才能講,以後來唸佛的人,如果跟某某觀點不一樣,不許他進唸佛堂。”就算這樣到後來也不太平,在佛堂裏也吵架,變成一幫一幫了。

  所以說應該按照佛的戒律、佛的教導才能統理大衆一切無礙。你是皈依叁寶的,總應該懂得皈依叁寶的原則。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

  講記(32-3)(總第107)

  ◎ 傅味琴 講于 2002.3.16

   僧以和合爲主,可現在很多

  佛弟子做的事情,佛都不歡喜

  提要:

  ■ 僧以和合爲主,可現在很多佛弟子做的事情,佛都不歡喜

   ■ 我們今天的安定團結靠的是規章製度,“戒律即是統領大衆之方法”

   ■ 比丘雖不盡爲方丈,而須練習馭衆之能力

   ■ 皈依自性叁寶,要以外緣叁寶來引發自性叁寶

   ■ 對外緣叁寶生起恭敬、敬仰、愛慕的心,就把自性叁寶引發出來了

  

  僧以和合爲主,戒律即是統領大衆之方法,比丘雖不盡爲方丈,而須練習馭衆之能力。

   ~以外緣叁寶引發自性叁寶,自皈依佛法僧乃自性叁寶皈依,衆生自性乃佛,只有深信承當自性是叁寶,才能信外緣叁寶。

  僧以和合爲主,可現在很多佛弟子做的事情,佛都不歡喜

  能海上師說:“僧以和合爲主”。僧就是佛弟子的團體。中國的風俗一向是稱出家人爲僧,其實照原來的意思,佛弟子團體裏的人,包括四衆弟子都叫僧。團體要和合,如果兄弟姐妹吵架,爸爸媽媽心裏要難過的,絕對不會說,“我最歡喜你,你吵得有道理,你應該把大哥打得半死,把二哥踢出門去,把小妹妹丟到馬桶裏。” (衆笑)可現在好多人皈依佛了,做的事情佛都不歡喜。

  僧以和合爲主,現在到處都是不和合。據說佛學院上課也是這樣,今天跑兩個,明天跑叁個,開學時有五、六十個,學期結束,只有十幾個人。怎麼會跑的?因爲不和合!兩叁句話不對頭,一怄氣明天就跑,跑到別的佛學院又聽到兩叁句話怄氣了,又跑。所以現在要得到和合真不容易啊!

  我們今天的安定團結靠的是規章製度,

  “戒律即是統領大衆之方法”

  我們女衆部同學對老師很恭敬,可是老師對你們也是非常欽佩啊,欽佩你們能夠這麼樣的和合。女衆班辦學以來,第一個學期風波可厲害啦,第二學期能這樣的和合那真是稀有難得。我走的地方不多可也不少,可能還沒有碰到過這樣和合的地方。而且你們對這個和合愛護得很好。如果有一個同學對大衆有點不好的影響,你們全都會起來說話。我們有今天的安定團結付出了多少心血代價才達到的,能讓她破壞嗎?

  而且你們維持團結的路線也不錯,不靠拉攏,也不靠什麼手段,完全靠規章製度、學生守則,有法可據。所以能海上師說“戒律即是統領大衆之方法”,有了戒律就有法可據,可以根據戒律或者規章製度來說話:你這個做錯了,你犯了哪一條。

  比丘雖…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100~108)》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